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4821发布日期:2022-05-26 11:3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零组件之一,背光模组包括中框以及安装于中框内的背光源和液晶面板,背光源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目前,背光模组中背光源分为单侧入光和双侧入光,但单侧入光存在亮度不高,无法满足高亮产品需求,特别是hdr(high-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图像)模式需要更高的亮度;而普通的双侧入光可提高亮度,但其又存在均匀度不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源无法同时兼顾亮度和均匀度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反射片、导光板、膜片和两个发光条,所述背板具有安装腔,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所述膜片依次叠层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两条所述发光条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腔相对的两侧壁上;所述安装腔另一相对的两侧壁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导光板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部分别卡接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内。
5.可选地,所述定位块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安装腔的腔底面上,所述连接部贴合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定位缺口设置于所述连接部背向所述固定部的端面上。
6.可选地,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与所述定位块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容置缺口,所述连接块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侧壁设有隔开凸起,所述隔开凸起呈u型,且沿所述第一定位缺口的边缘延伸,并伸入所述容置缺口内;
7.所述隔开凸起围设形成第二定位缺口,所述第二定位缺口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连通,所述第一定位凸起卡入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和所述第二定位缺口内。
8.可选地,所述容置缺口贯穿所述安装腔的侧壁。
9.可选地,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有抵接凸起,所述抵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的侧方,所述抵接凸起抵紧于所述导光板的侧边。
10.可选地,所述膜片的相对两侧边处也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卡入所述第一定位缺口内。
11.可选地,所述背板为铝背板。
12.可选地,所述发光条通过散热胶粘贴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上。
13.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源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背光源,由于发光条安装在背板上安装腔的上下两侧,同时,背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块,而导光板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凸起分别卡接在定位块上的第一定位缺口内,导光板
无法上下移动,那么可将导光板固定在两条发光条的中间位置,这样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导光板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显示的均匀度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向两条发光条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背光源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14.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
15.本技术的背光模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背光源,而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导光板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使得背光模组显示的均匀性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向两条发光条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背光源的背光模组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16.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17.本技术的显示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背光模组,而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导光板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使得显示装置显示的均匀性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向两条发光条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到两条发光条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显示装置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局部剖切视图。
21.图3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爆炸图。
22.图4为图3中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6为图4所示的背光源的爆炸图。
25.图7为图6中的定位块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图6中的定位块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图4中的背光源的背板和发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1为图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1.1—背光模组
ꢀꢀꢀꢀꢀꢀꢀꢀ
10—背光源
ꢀꢀꢀꢀꢀꢀꢀꢀꢀꢀꢀ
11—背板
32.12—反射片
ꢀꢀꢀꢀꢀꢀꢀꢀꢀ
13—导光板
ꢀꢀꢀꢀꢀꢀꢀꢀꢀꢀꢀ
14—膜片
33.15—发光条
ꢀꢀꢀꢀꢀꢀꢀꢀꢀ
16—定位块
ꢀꢀꢀꢀꢀꢀꢀꢀꢀꢀꢀ
20—中框
34.21—凸筋
ꢀꢀꢀꢀꢀꢀꢀꢀꢀꢀꢀ
30—液晶面板
ꢀꢀꢀꢀꢀꢀꢀꢀꢀ
111—安装腔
35.112—容置缺口
ꢀꢀꢀꢀꢀꢀ
113—连接孔
ꢀꢀꢀꢀꢀꢀꢀꢀꢀꢀ
131—第一定位凸起
36.141—第二定位凸起
ꢀꢀ
151—散热胶
ꢀꢀꢀꢀꢀꢀꢀꢀꢀꢀ
161—连接部
37.162—固定部
ꢀꢀꢀꢀꢀꢀꢀꢀ
1611—第一定位缺口
ꢀꢀꢀ
1612—隔开凸起
38.1613—第二定位缺口 1614—抵接凸起
ꢀꢀꢀꢀꢀꢀꢀ
1621—连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1~11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如图1~1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源1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背光源10、中框20和液晶面板30共同组成背光模组1,背光源10用于给液晶面板30提供光源,使得液晶面板30能够正常显示,该背光模组1可应用于显示装置、电视、一体机电脑或平板等设备内。
44.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该背光源10包括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膜片14和两个发光条15,背板11具有安装腔111,反射片12、导光板13和膜片14依次叠层设置于安装腔111内,两条发光条15分别安装于安装腔111相对的两侧壁上;具体地,发光条15位于导光板13与安装腔111的侧壁之间,两条发光条15分别安装于安装腔111的上壁面和下壁面,两条发光条15分别正对导光板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发光条15发出的光从导光板13的上下侧进入导光板13,经过导光板13的折射后,从导光板13的前侧面射出后,经膜片14照射到液晶面板30上,如此便实现液晶面板30的画面显示,其中,发光条15可为led灯条。
45.进一步地,安装腔111另一相对的两侧壁均设置有定位块16,具体地,两个定位块
16分别位于背板11的左右两侧;定位块16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缺口1611,导光板13的相对两侧边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凸起131,第一定位凸起131部分别卡接于第一定位缺口1611内。
46.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10,由于发光条15安装在背板11上安装腔111的上下两侧,同时,背板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定位块16,而导光板13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凸起131分别卡接在定位块16上的第一定位缺口1611内,导光板13无法上下移动,那么可将导光板13固定在两条发光条15的中间位置,这样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15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13,导光板13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显示的均匀度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13向两条发光条15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背光源10的背光模组1以及显示装置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47.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中框20围设于背光源10和液晶面板30的四周,中框20的内壁面设有凸筋21,液晶面板30从一侧安装于中框20内,并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凸筋21上,背光源10从另一侧安装于中框20内,且膜片14靠近液晶面板30设置,如此便完成整个背光模组1的安装。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个定位块16分别位于背板11的左右两侧,且位于背板11的左右两侧的中间位置,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定位块16与导光板13等部件的连接结构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以下只对其中一侧的定位块16结构进行描述。
49.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和图8所示,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定位块16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161和固定部162,固定部162固定于安装腔111的腔底面上,连接部161贴合于安装腔111的侧壁上,第一定位缺口1611设置于连接部161背向固定部162的端面上。在安装时,导光板13的第一定位凸起131可从连接部161的前方直接放入第一定位缺口1611内,通过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上下壁面的限位作用,从而实现导光板13的上下定位,另外,定位块16通过固定部162固定于安装腔111的底面上,定位块16的固定可靠性好,导光板13的定位也好,提高背光源10使用的可靠性。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8和图10所示,固定部162背向连接部161的侧面设置有连接凸起1621,背板11上开设有连接孔113,连接凸起1621嵌固于连接孔113内,从而实现定位块16固定,其固定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51.其中,连接凸起162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连接孔113的数量与连接凸起1621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其具体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只需保证定位块16以及导光板13等部件能够稳定固定在背板11上即可。
5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图7和图10所示,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安装腔111的侧壁与定位块16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容置缺口112,连接块朝向安装腔111的侧壁设有隔开凸起1612,隔开凸起1612呈u型,且沿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边缘延伸,并伸入容置缺口112内;隔开凸起1612围设形成第二定位缺口1613,第二定位缺口1613与第一定位缺口1611连通,第一定位凸起131卡入第一定位缺口1611和第二定位缺口1613内。在使用时,隔开凸起1612可将导光板13上的第一定位凸起131与容置缺口112的侧壁隔开,避免导光板13与背板11接触而损坏,同时,第一定位凸起131可同时卡入第一定位缺口1611与第二定位缺口1613内,这样导光板13与定位块16卡接面积大,导光板13的定位更为可靠稳定,保证了导
光的稳定可靠性。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内壁面可与第二定位缺口1613的内壁面一一对应齐平,这样第一定位凸起131的结构简单,方便制作;第一定位缺口1611也可与第二定位缺口1613错开设置,这样第一定位凸起131的结构随之呈错位设置,其具体的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5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10所示,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容置缺口112贯穿安装腔111的侧壁。这样当第一定位凸起131的端面也无法与背板11接触,避免了背板11损坏,此时,定位块16可将第一凸起与背板11完全隔开,避免导光板13与背板11接触而损坏。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隔开凸起1612的端面与背板11的外侧面齐平,这样结构规整,方便安装制作。
56.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连接部161靠近导光板13的侧面设有抵接凸起1614,抵接凸起1614位于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侧方,抵接凸起1614抵紧于导光板13的侧边。这样两个抵接凸起1614分别抵接住导光板13的左右侧边,这样导光板13无法左右移动,即可实现导光板13的左右定位。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膜片14的相对两侧边处也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141,第二定位凸起141卡入第一定位缺口1611内。膜片14的左右两侧的第二定位凸起141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定位缺口1611内,从而实现膜片14的上下定位,另外,膜片14的边缘也抵接在抵接凸起1614上,实现左右定位,这样膜片14和导光板13均通过定位块16固定,而无需采用其他结构,其结构简单,同时,膜片14和导光板13之间相对定位的可靠性好,这样发光效果更好,显示的亮度更高,均匀度更好。
5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抵接凸起1614沿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深度方向延伸直至与固定部162相接,且导光板13和膜片14的侧边均抵接在抵接凸起1614上,从而实现左右定位;其中,抵接凸起1614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四个以上,其具体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在此不做限定;示例性地,抵接凸起16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抵接凸起1614分别位于第一定位缺口1611的相对两侧。
59.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背板11为铝背板11。背板11采用铝制成,而铝导热系数高,热传导速度快,另外,铝背板11的面积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其可将光源、反射片12、导光板13和膜片14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使得该背光源10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保证安装有该背光源10的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11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背光源10的发光条15通过散热胶151粘贴于安装腔111的侧壁上,即发光条15通过散热胶151贴合在背板11上,这样发光条15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胶151传递给背板11,背板11散热面积大,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将背板11热量有效散去。
6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包括上述的背光源10。
62.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背光源10,而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15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13,导光板13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使得背光模组1显示的均匀性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13向两条发光条15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
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背光源10的背光模组1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63.以下对背光模组1的组装过程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64.将双面胶粘贴在中框20的凸筋21上,再把液晶面板30粘在双面胶上,形成一个装配整体;
65.将两个发光条15上粘贴散热胶151,再将两条散热胶151分别粘贴在背板11安装腔111的壁面上,再将两个定位块16分别固定在背板11的左右侧壁上,再把反射片12、导光板13和膜片14一层层地装配在背板11的安装腔111内,形成一个整体的装配部件,再将该装配部件安装到上面已经装好液晶面板30的中框20内,如此便完成了整个背光模组1的安装,该背光模组1分别两部分进行组装后,再将两部分组装在一起,这样安装操作更为灵活,简单方便快捷。
66.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1。
67.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背光模组1,而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等,两条发光条15以相同的入光距离入光到导光板13,导光板13上的光线分布均匀性好,使得显示装置显示的均匀性高;同时,在吸湿膨胀和遇热膨胀状况下,导光板13向两条发光条15膨胀的距离一样,保证导光板13到两条发光条15的距离相同,如此便可保证在正常使用以及各种极端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两侧的入光距离相同,从而达到稳定的高亮度和高均匀度,使得安装有该显示装置具有高亮度和高均匀度,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
68.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附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1适用于安装于曲面显示装置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可应用于平面显示装置内。
6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