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6723发布日期:2022-05-30 19:0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显示屏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曲面的显示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3.现有技术中的显示模组多为直屏显示,当直屏显示的显示模组用到移动终端时,直屏的移动终端与手握持移动终端时朝向手心方向微弯曲的状态并不匹配,使得握持手感和操控性都很差,无法与oled曲面屏媲美,此外,直屏显示模组中胶铁的侧边与直边趋近于直角,使得显示模组侧边的光线无法反射,导致增大了光的损耗和衰减。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直屏显示模组移动终端的握持手感和操控性差,以及显示模组侧边光线无法被反射,导致增大光线损耗和衰减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包括:
7.胶铁,所述胶铁包括胶铁本体,以及由所述胶铁本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一曲面;
8.反射膜,所述反射膜位于所述胶铁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反射膜包括:反射膜本体,以及所述反射膜本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二曲面;
9.灯条,所述灯条位于所述反射膜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
10.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灯条背离所述反射膜的一侧,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以及所述导光板本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三曲面;
11.扩散膜,所述扩散膜位于所述导光板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扩散膜包括:扩散膜本体,以及所述扩散膜本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四曲面;
12.以及增光膜,所述增光膜位于所述扩散膜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增光膜包括:增光膜本体,以及所述增光膜本体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五曲面;
13.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三曲面、所述第四曲面和所述第五曲面的弯曲弧度相同。
14.进一步,所述增光膜包括:
15.下增光膜,所述下增光膜位于所述扩散膜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
16.以及上增光膜,所述上增光膜位于所述下增光膜背离所述扩散膜的一侧,并连接于所述下增光膜。
17.进一步,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还包括:
18.遮光胶,所述遮光胶设置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的边缘,并用于固定所述反射膜、所述导光板、所述扩散膜和所述增光膜,以及用于遮挡边缘的光线。
19.进一步,所述灯条包括:
20.灯条板,所述灯条板位于所述反射膜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
21.灯珠,多个所述灯珠间隔设置在所述灯条板上,所述灯珠的发光方向朝向所述增光膜。
22.进一步,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胶铁本体一体成型。
23.进一步,所述胶铁本体与所述第一曲面的连接处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加强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胶铁本体之间的连接。
24.进一步,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反射膜本体热压一体成型。
25.进一步,所述第三曲面与所述导光板本体注塑一体成型。
26.进一步,所述第四曲面与所述扩散膜本体热压一体成型。
27.进一步,所述第五曲面与所述增光膜本体热压一体成型。
28.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曲面背光显示模组。
29.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所述胶铁、所述反射膜、所述导光板、所述扩散膜和所述增光膜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三曲面、所述第四曲面和所述第五曲面,并使其弯曲弧度相同,使得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两端均为向内弯曲的曲面,不仅充分利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发射向侧面的光,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还增加了握持手感,以及操控的便利性。解决了直屏显示模组移动终端的握持手感和操控性差,以及显示模组侧边光线无法被反射,导致增大光线损耗和衰减的问题。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实施例胶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实施例胶铁本体为曲面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实施例胶铁本体为直面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00、胶铁;110、第一曲面;120、胶铁本体;130、第一通孔;200、反射膜;210、第二曲面;220、反射膜本体;300、灯条;310、灯条板;320、灯珠;400、导光板;410、第三曲面;420、导光板本体;500、扩散膜;510、第四曲面;520、扩散膜本体;600、增光膜;610、第五曲面;620、增光膜本体;700、遮光胶。
具体实施方式
3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1.实施例一:
4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以朝向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中心的方向为向内,以远离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中心的方向为向外。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包括:胶铁100,反射膜200,灯条300,导光板400,扩散膜500,以及增光膜600。所述胶铁100包括胶铁本体120,以及由所述胶铁本体12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一曲面110;所述反射膜200位于所述胶铁1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反射膜200包括:反射膜本体220,以及所述反射膜本体22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二曲面210;所述灯条300位于所述反射膜2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导光板400位于所述灯条300背离所述反射膜200的一侧,所述导光板400包括:导光板本体420,以及所述导光板本体42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三曲面410;所述扩散膜500位于所述导光板4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扩散膜500包括:扩散膜本体520,以及所述扩散膜本体52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四曲面510;所述增光膜600位于所述扩散膜5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增光膜600包括:增光膜本体620,以及所述增光膜本体620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向内弯曲形成的第五曲面610;所述第一曲面110、所述第二曲面210、所述第三曲面410、所述第四曲面510和所述第五曲面610的弯曲弧度相同。
43.可以理解,所述胶铁100用于对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内各部材的支撑,以及对lcd液晶的支撑,所述第一曲面110反射少许所述灯条300射向所述第一曲面110的光并使其返回所述反射膜200,所述反射膜200再将光线反射出去,依次传导至人眼,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所述反射膜200用于将向内的光线朝向人眼的方向反射;所述导光板400用于将所述灯条300发出的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所述扩散膜500用于将面光源的光分散,达到均匀效果;所述增光膜600用于提升背光表面的亮度。通过上述设置,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两端均为向内弯曲的曲面,增加了握持手感,以及操控的便利性,同时,充分利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发射向侧面的光,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
44.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所述胶铁100、所述反射膜200、所述导光板400、所述扩散膜500和所述增光膜600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曲面110、所述第二曲面210、所述第三曲面410、所述第四曲面510和所述第五曲面610,并使其弯曲弧度相同,使得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两端均为向内弯曲的曲面,不仅充分利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发射向侧面的光,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还增加了握持手感,以及操控的便利性。解决了直屏显示模组移动终端的握持手感和操控性差,以及显示模组侧边光线无法被反射,导致增大光线损耗和衰减的问题。
45.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例结构中,所述增光膜600包括:下增光膜600,以及上增光膜600。所述下增光膜600位于所述扩散膜5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所述上增光膜600位于所述下增光膜600背离所述扩散膜500的一侧,并连接于所述下增光膜600。所述下增光膜600和所述上增光膜600用于将所述灯条300发出的光线分散,并将其向人眼方向聚集,以提高整体亮度。所述下增光膜600和所述上增光膜600可以正交使用,能够提升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的亮度约100%,且,所述下增光膜600和所述上增光膜600的厚度均比较薄,不会对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的厚度造成大的影响。
46.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例结构中,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胶700,所述遮光胶700设置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的边缘,并用于固定所述反射膜200、所述导光板400、所述扩散膜500和所述增光膜600,以及用于遮挡边缘的光线。具体的,所述遮光胶700设置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的四周,还用于密封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
47.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例结构中,所述灯条300包括:灯条板310和灯珠320。所述灯条板310位于所述反射膜200向内弯曲方向的一侧;多个所述灯珠320间隔设置在所述灯条板310上,所述灯珠320的发光方向朝向所述增光膜600。所述灯条板310用于固定所述灯珠320,多个所述灯珠320为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提供光源。
48.具体的,所述胶铁本体120为金属材质,所述第一曲面110为塑胶材质,所述第一曲面110与所述胶铁本体120经过模具一体成型,将两者注塑成一体,如图2所示,所述胶铁本体120与所述第一曲面110的连接处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130,所述第一通孔130用于加强所述第一曲面110与所述胶铁本体120之间的连接,使得两者之间连接更加牢固。
49.进一步,所述第二曲面210与所述反射膜本体220通过热压工艺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反射膜200整体厚度相同,能够均匀的将所述灯条300发出的光线反射到朝向所述增光膜600的一面。
50.进一步,所述第三曲面410与所述导光板本体420通过模具注塑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导光板400整体厚度相同,所述导光板400中每个部分将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的转换率相
同,保证面光源的均匀。
51.进一步,所述第四曲面510与所述扩散膜本体520通过热压工艺一体成型,使得所述扩散膜500整体厚度相同,保证所述扩散膜500中每个部分将光分散的效果相同。
52.进一步,所述第五曲面610与所述增光膜本体620通过热压工艺一体成型,使得所述增光膜600整体厚度相同,所述增光膜600中每个部分提升相同的亮度,保证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整体亮度的均匀性。
53.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胶铁本体120设置为曲面,再与所述第一曲面110一体成型。易于想到,当所述胶铁本体120设置为曲面时,所述反射膜本体220、所述灯条300、所述导光板本体420、所述扩散膜本体520和所述增光膜本体620均设置为曲面,使得上述部件相互之间配合更加紧密。
54.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胶铁本体120还可以设置为直面,再与所述第一曲面110一体成型。易于想到,当所述胶铁本体120设置为直面时,所述反射膜本体220、所述灯条300、所述导光板本体420、所述扩散膜本体520和所述增光膜本体620均设置为直面,使得上述部件相互之间配合更加紧密。
55.实施例二:
5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曲面背光显示模组。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显示装置两端均为向内弯曲的曲面,不仅,充分利用显示装置组发射向侧面的光,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还增加了握持手感,以及操控的便利性。
5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所述胶铁100、所述反射膜200、所述导光板400、所述扩散膜500和所述增光膜600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曲面110、所述第二曲面210、所述第三曲面410、所述第四曲面510和所述第五曲面610,并使其弯曲弧度相同,使得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两端均为向内弯曲的曲面,不仅充分利用所述曲面背光显示模组发射向侧面的光,减少光线的损耗和衰减,还增加了握持手感,以及操控的便利性。解决了直屏显示模组移动终端的握持手感和操控性差,以及显示模组侧边光线无法被反射,导致增大光线损耗和衰减的问题。
58.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