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单元以及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52531发布日期:2022-07-30 08:1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转印单元以及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具备将形成在感光鼓和中间转印带等的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转印单元以及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有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向规定方向转动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以及沿着中间转印带设置的多个图像形成部,在通过各图像形成部将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到中间转印带上进行一次转印之后,通过二次转印辊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等的记录介质上。
3.在这种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耐久印刷,调色剂向二次转印辊的表面的附着加剧。尤其地,为了提高着色性和颜色的再现性,需要在规定的时刻执行校正图像浓度和套色不准的校准,但在执行校准时,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补丁图像未转印到纸张上而被带清洁装置除去。因此,在补丁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的一部分会附着到二次转印辊上。
4.以往,进行通过在非图像形成时对二次转印辊施加转印反向电压(与调色剂相同极性的电压)而使附着在二次转印辊上的调色剂返回到中间转印带,从而清扫二次转印辊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二次转印辊的清扫需要时间,因此存在印刷等待时间变长的问题。
5.因此,提出了通过能够将二次转印辊切换为适合记录介质的尺寸来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例如已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旋转体,具有轴向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多个二次转印辊、和将多个二次转印辊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能够绕与轴向平行的轴旋转的保持部;以及控制部,根据记录介质的宽度从多个二次转印辊中选择一个辊,使保持部旋转而使一个辊与中间转印带对置。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印单元和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结构实现与像载体选择性地压接的两个转印辊的切换,也能够维持与转印前导向件的位置关系。
7.本发明的第一结构的转印单元包括转印辊,该转印辊具有芯轴以及层叠在所述芯轴的外周面的弹性层,使所述弹性层与像载体压接而形成转印辊缝部,所述转印单元将形成在所述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通过所述转印辊缝部的记录介质上,
8.所述转印单元包括:
9.作为所述转印辊的第一辊和所述弹性层的轴向长度比所述第一辊大的第二辊;
10.第一轴承部件,将所述第一辊支承为能够旋转;
11.第二轴承部件,将所述第二辊支承为能够旋转;
12.辊支架,具有第一轴承保持部和第二轴承保持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和所述第
二轴承保持部分别将所述第一轴承部件和所述第二轴承部件保持为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像载体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上滑动;
13.第一施力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第一轴承部件之间,对所述第一轴承部件向接近所述像载体的方向施力;
14.第二施力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件之间,对所述第二轴承部件向接近所述像载体的方向施力;
15.切换凸轮,具有供形成于所述第一轴承部件的第一卡合部和形成于所述第二轴承部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的导向孔;
16.驱动机构,对所述辊支架和所述切换凸轮进行旋转驱动;以及
17.第一转印前导向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在所述转印辊缝部的上游侧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单元框架,
18.通过使所述辊支架旋转,使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中的任一方与所述像载体对置配置,并且,
19.通过使所述切换凸轮旋转而使所述导向孔中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位置变化,将与所述像载体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辊或所述第二辊选择配置在与所述像载体压接而形成转印辊缝部的基准位置和从所述像载体分离的分离位置,
20.当所述第一辊或所述第二辊配置在基准位置时,通过所述切换凸轮的旋转,将所述第一转印前导向件配置在能够将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转印辊缝部引导的第一引导位置。
2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结构,当第一辊或第二辊配置在基准位置时,通过切换凸轮的旋转,第一转印前导向件配置在能够将记录介质向转印辊缝部引导的第一引导位置。由此,能够维持第一辊和第二辊的切换时第一转印前导向件相对于转印辊缝部的位置关系,能够将记录介质顺畅地引导至转印辊缝部。
22.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结构,通过根据图像数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和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切换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第一辊或第二辊,能够使用与图像宽度和记录介质的宽度对应的适当的转印辊,能够有效地抑制转印不良、因向转印辊的调色剂附着而引起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损的发生。
附图说明
23.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图。
24.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
25.图3是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面剖视图。
26.图4是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立体图。
27.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一端侧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28.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辊支架47周边的立体图。
29.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30.图8是表示装载有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
31.图9是包括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切换凸轮50的侧面剖视图、且是表示第
一辊40配置在形成第二转印辊缝部n的基准位置的状态的图。
32.图10是切换凸轮50的俯视图。
33.图11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9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而使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移动的状态的图。
34.图12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1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第一辊40的第一分离状态的图。
35.图13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第一辊40的第二分离状态的图。
36.图14是表示使轴51从图13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第二辊41与驱动辊10对置的状态的图。
37.图15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4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而将第二辊41配置在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基准位置的状态的图。
38.图16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5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而使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移动的状态的图。
39.图17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6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第二辊41的第一分离状态的图。
40.图18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第二辊41的第二分离状态的图。
41.图19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8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而使第一辊40与驱动辊10对置的状态的图。
42.图20是包括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切换凸轮50的侧面剖视图、且是表示通过第三位置检测传感器s3检测第一辊40的基准位置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要图,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
44.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所谓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成为以下的结构。4个图像形成部pa、pb、pc和pd从输送方向上游侧(图1中左侧)依次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内。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4种颜色(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的图像对应地设置,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的各工序依次形成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的图像。
45.在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中配设有担载各色的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a、1b、1c和1d。进而,在图1中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邻接设置。形成在这些感光鼓1a~1d上的调色剂像在依次转印到一边与各感光鼓1a~1d抵接一边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在二次转印单元9中一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s上。进而,在定影部13中定影到纸张s上之后,从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排出。一边使感光鼓1a~1d在图1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一边对各感光鼓1a~1d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46.要转印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收纳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下部的纸盒16内,经由供纸辊12a和对准辊对12b向二次转印单元9输送。中间转印带8主要使用没有接缝的(无缝
的)的带。
47.接下来,对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说明。以下,对图像形成部pa进行详细说明,但由于图像形成部pb~pd也基本上是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如图2所示,在感光鼓1a的周围,沿着鼓旋转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配设有带电装置2a、显影装置3a、清洁装置7a,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有一次转印辊6a。此外,相对于感光鼓1a,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上游侧配置有带清洁单元19,该带清洁单元19隔着中间转印带8而与张力辊11对置。
48.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步骤进行说明。当用户输入图像形成开始时,首先,通过主马达60(参照图8)开始感光鼓1a~1d的旋转,通过带电装置2a~2d的带电辊20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通过从曝光装置5射出的光束(激光)对感光鼓1a~1d的表面进行光照射,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信号对应的静电潜影。
49.在显影装置3a~3d中分别填充有规定量的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的各色的调色剂。另外,在由于后述的调色剂像的形成而填充在各显影装置3a~3d内的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从调色剂容器4a~4d向各显影装置3a~3d补充调色剂。该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装置3a~3d的显影辊21供给到感光鼓1a~1d上,并静电附着到感光鼓1a~1d上。由此,形成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5的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影对应的调色剂像。
50.然后,通过一次转印辊6a~6d向一次转印辊6a~6d与感光鼓1a~1d之间以规定的转印电压赋予电场,将感光鼓1a~1d上的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为了形成规定的彩色图像,这些4色的图像以预先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关系形成。之后,为了准备接下来要进行的新的静电潜影的形成,通过清洁装置7a~7d的清洁刮板22和滑动摩擦辊23将残留在感光鼓1a~1d表面的调色剂除去。
51.当伴随着通过带驱动马达61(参照图8)使驱动辊10旋转而中间转印带8开始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纸张s从对准辊对12b在规定的时刻向与中间转印带8邻接设置的二次转印单元9输送,转印彩色图像。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向定影部13输送。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的调色剂由带清洁单元19除去。
52.输送到定影部13的纸张s由定影辊对13a加热和加压而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的表面,形成规定的彩色图像。形成有彩色图像的纸张s由向多个方向分支的分支部14分配输送方向,直接(或者被输送到双面输送通路18进行双面印刷后)由排出辊对15排出到出纸盘17。
53.在隔着中间转印带8而与驱动辊10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图像浓度传感器25。作为图像浓度传感器25,通常采用具备由led等构成的发光元件以及由光电二极管等构成的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在测定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附着量之际,当从发光元件对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各补丁图像(基准图像)照射测定光时,测定光作为被调色剂反射的光以及被带表面反射的光入射到受光元件。
54.在来自调色剂和带表面的反射光中包含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该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在被偏振分光棱镜分离后,分别入射到不同的受光元件。各受光元件对接收到的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向控制部90(参照图8)输出输出信号。
55.然后,根据镜面反射光和漫反射光的输出信号的特性变化检测补丁图像的图像浓度(调色剂量)、图像位置,并与预先确定的基准浓度、基准位置进行比较,调整显影电压的
特性值、曝光装置5的曝光开始位置和时刻等,由此对各色进行浓度校正和套色不准校正(校准)。
56.图3是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装载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3所示,中间转印单元30具有:张设在下游侧的驱动辊10和上游侧的张力辊11上的中间转印带8;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第一转印辊6a~6d;以及按压切换辊34。
57.图3是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中间转印单元3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3所示,中间转印单元30具有:架设在下游侧的驱动辊10和上游侧的张力辊11的中间转印带8;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接触的一次转印辊6a~6d;以及按压切换辊34。
58.在与张力辊11对置的位置配置有用于除去残存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的调色剂的带清洁单元19。在驱动辊11经由中间转印带8配设压接二次转印单元9,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对于二次转印单元9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59.中间转印单元30具备辊离合机构35,该辊离合机构35具有:一对支承部件(未图示),将一次转印辊6a~6d和按压切换辊34的轴的两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且能够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的行进方向垂直(图3的上下方向)移动;以及驱动单元(未图示),使一次转印辊6a~6d和按压切换辊34沿着上下方向往复移动。辊离合机构35能够分别切换成以下模式:将4个一次转印辊6a~6d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a~1d(参照图1)压接的彩色模式;仅将一次转印辊6d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1d压接的黑白模式;以及使4个一次转印辊6a~6d全部从感光鼓1a~1d分离的退避模式。
60.图4是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一端侧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辊支架47周边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和图7中省略了单元框架9a的记载。此外,在图5中以透过状态表示单元框架9a。
61.如图4~图7所示,二次转印单元9具备作为二次转印辊的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第一轴承部件43、第二轴承部件45、辊支架47、切换凸轮50以及辊切换马达55。
62.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分别是在芯轴40a、41a的外周面层叠具有导电性的弹性层40b、41b的弹性辊。作为弹性层40b、41b的材质,例如使用eco(表氯醇橡胶)等的离子导电性橡胶。
63.第一辊40的弹性层40b的轴向长度为311mm,与a3尺寸的纸张对应。第二辊41的弹性层41b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辊40的弹性层40b。更具体而言,弹性层41b的轴向长度为325mm,与13英制尺寸的纸张对应。
64.在第一辊40的轴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第一轴承部件43,将芯轴40a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第二辊41的轴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第二轴承部件45,将芯轴41a支承为能够旋转。
65.在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轴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辊支架47。辊支架47侧视呈大致v字状,具有第一轴承保持部47a、第二轴承保持部47b、插通孔47c。第一轴承保持部47a、第二轴承保持部47b分别将第一轴承部件43、第二轴承部件45保持为能够分别滑动。插通孔47c形成在v字状的顶点部分,轴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通到插通孔47c中。辊支架47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66.如图5所示,在第一轴承保持部47a与第一轴承部件43之间配置有第一螺旋弹簧48(第一施力部件)。在第二轴承保持部47b与第二轴承部件45之间配置有第二螺旋弹簧49(第二施力部件)。第一辊40被第一螺旋弹簧48朝远离轴51的方向(与驱动辊10压接的方向)施力,第二辊41被第二螺旋弹簧49朝远离轴51的方向(与驱动辊10压接的方向)施力。
67.如图4所示,在轴51附设有第一遮光板51a,通过遮挡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参照图9)的检测部,能够检测轴51的旋转角度。此外,如图6所示,在辊支架47的旋转方向的一个侧面形成有第二遮光板47d。第二遮光板47d形成在能够遮挡配置在单元框架9a的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的位置。
68.第一遮光板51a和第二遮光板47d根据辊支架47(轴51)的旋转角度使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接通或断开,由此能够检测支承于辊支架47的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位置。对于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位置检测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69.在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轴向的两端部,在辊支架47的外侧配置有一对切换凸轮50。切换凸轮50侧视为扇形状,扇形的主要部分(两个半径交叉的顶点部分)固定于轴51。如图7所示,辊切换马达55经由齿轮52、53与轴51连结。通过使切换凸轮50与轴51一起旋转来切换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配置。对于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切换控制将在后面叙述。
70.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搭载有二次转印单元9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路径的一例的框图。另外,在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础上进行装置各部分的各种控制,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整体的控制路径变得复杂。此处重点说明控制路径中的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部分。
71.控制部90至少具备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91、作为读出专用的存储部的rom(read only memory)92、作为可读写的存储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93、暂时存储图像数据等的暂时存储部94、计数器95、以及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各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或者从操作部80接收输入信号的多个(此处为2个)i/f(接口)96。此外,控制部90可以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内部的任意场所。
72.在rom92中保存有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用程序、以及控制上所需的数值等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使用中不会变更的数据等。在ram93中存储有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中途产生的必要数据、以及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暂时成为必要的数据等。此外,在ram93(或rom92)中还存储有用于校准的浓度校正表、用于后述的辊切换控制的纸张尺寸的阈值等。计数器95对印刷张数进行累计并计数。
73.此外,控制部90从cpu91通过i/f96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各部分、装置发送控制信号。此外,从各部分、装置通过i/f96向cpu91发送表示其状态的信号、输入信号。作为控制部90控制的各部分、装置,例如可举出图像形成部pa~pd、曝光装置5、一次转印辊6a~6d、二次转印单元9、辊离合机构35、主马达60、带驱动马达61、电压控制电路71、操作部80等。
74.图像输入部70是接收从计算机等的上级设备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发送的图像数据的接收部。由图像输入部70输入的图像信号在被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后,被送出到暂时存储部94。
75.电压控制电路71与带电电压电源72、显影电压电源73、转印电压电源74、清洁电压电源75连接,通过来自控制部90的输出信号使上述各电源工作。上述各电源根据来自电压控制电路71的控制信号,带电电压电源72对带电装置2a~2d内的带电辊20施加规定的电
压,显影电压电源73对显影装置3a~3d内的显影辊21施加规定的电压,转印电压电源74对一次转印辊6a~6d和二次转印单元9内的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施加规定的电压。
76.在操作部80设置有液晶显示部81、表示各种状态的led82,用户操作操作部80的停止/清除按钮中止图像形成,操作复位按钮而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设定设为默认状态。液晶显示部81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状态或者显示图像形成状况和印刷份数。从个人计算机的打印机驱动器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设定。
77.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中的第一辊40、第二辊41的切换控制和位置检测控制进行说明。图9是包括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单元9的切换凸轮50的侧面剖视图、且是表示第一辊40配置在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0是切换凸轮50的俯视图。
78.如图9所示,在切换凸轮50形成有圆弧状的导向孔63。在导向孔63的径向外侧的周缘部的中央形成有凹部64。在第一轴承部件43、第二轴承部件45分别形成有与导向孔63卡合的第一卡合部43a、第二卡合部45a。
79.如图10所示,切换凸轮50的凹部64俯视呈大致梯形,具有相当于梯形的上边的底部64a以及相当于梯形的斜边的倾斜部64b。通过切换凸轮50的旋转,第一轴承部件43的第一卡合部43a和第二轴承部件45的第二卡合部45a与凹部64的底部64a及倾斜部64b卡合或者从凹部64分离,由此能够如后述那样切换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的接触状态。此外,切换凸轮50的外周缘的一侧(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图10的左侧)沿着切线方向延长,形成突出部50a。
80.在图9的状态下,第一轴承部件43的第一卡合部43a与凹部64的底部64a卡合。由此,第一辊40通过第一螺旋弹簧48(参照图5)的作用力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驱动辊10压接而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第一辊40与驱动辊10从动旋转。通过转印电压电源74(参照图8)对第一辊40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此处为负极性)的转印电压。具体而言,当第一辊40配置在图9的位置时,经由与转印电压电源74电连接的第一轴承部件43施加转印电压。
81.此外,轴51的第一遮光板51a(参照图4)对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部进行遮光(接通),辊支架47的第一遮光板47d对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进行遮光(接通)。将该状态(s1/s2接通)设为第一辊40的基准位置(起始位置)。基于切换凸轮50从该基准位置旋转的旋转时间限制切换凸轮50的旋转角度,控制第一辊40的配置和分离状态。
82.相对于纸张输送方向,在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上游侧(图9的下侧)配置有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在第一支点65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单元框架9a。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在第二支点67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主体框架(未图示)。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分别沿着纸张宽度方向(与图9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
83.在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与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抵接的抵接片65b。在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的第二支点67a附设有对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向接近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方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施力的扭簧68(第三施力部件)。通过该结构,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与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维持一定的间隔(抵接片65b的突出高度)并追随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摆动。在图9的状态下,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配置在能够将纸张s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引导的位置(第一引导位置)。
84.图11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9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9的基准位置起6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旋转。其结果是,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摆动端(图9的右下端部)被切换凸轮50的突出部50a按压而向顺时针方向摆动。此外,由于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抵接片65b按压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因此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也克服扭簧68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另外,虽然第一轴承部件43的第一卡合部43a从凹部64的底部64a向倾斜部64b稍微移动,但是第一辊40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驱动辊10压接,维持形成有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状态。
85.由此,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相对于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角度从图9的第一引导变化。具体而言,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朝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角度(相对于通过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切线的角度)成为较小的配置(第二引导位置)。由于第二引导位置在特别是将厚纸等弹性强的纸张s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引导时减轻输送负荷,所以是有利于弹性强的纸张s的输送的配置。
86.图12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1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9的基准位置起10.6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旋转。另一方面,辊支架47由限制肋9b(参照图5)限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其结果是,第一轴承部件43的第一卡合部43a从凹部64的倾斜部64b进一步向径向内侧移动,第一轴承部件43克服第一螺旋弹簧48(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接近轴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辊41成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稍微(2mm)分离的状态(第一分离状态)。
87.如果使第一辊40长时间持续压接于驱动辊10,则第一辊40有可能向轴向挠曲变形。因此,需要在作业结束后使第一辊40从中间转印带8(驱动辊10)分离。此时,成为图12所示的第一分离状态。
88.此外,轴51的第一遮光板51a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部退避(断开),辊支架47的第二遮光板47d继续对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进行遮光(接通)。即,当从图9的检测状态(s1/s2接通)向图12的检测状态(s1断开/s2接通)转移时,能够检测从第一辊40的基准位置向第一分离状态的移动。
89.图13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9的基准位置起46.4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辊支架47被限制肋9b(参照图5)限制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其结果是,第一轴承部件43的第一卡合部43a从凹部64移动,第一轴承部件43克服第一螺旋弹簧48(参照图5)的作用力进一步向接近轴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辊41成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完全分离(6.5mm)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该第二分离状态仅在从第一辊40向第二辊41切换时使用。
90.另外,图13中的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状态与图12所示的第一分离状态相同(s1断开/s2接通)。因此,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启动时处于s1断开/s2接通状态时,为了区别第一分离状态和第二分离状态,使辊支架47向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侧(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时间。然后,如果处于s1/s2接通状态,则判定为第一分离状态,如果不处于s1/s2接通状态,则判定为第二分离状态。
91.此外,在使第一辊40从第二分离状态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在使辊支架47和切换凸轮50暂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切换到第二辊41的基准位置(参照图15)之后,返
回到第一辊40的基准位置(参照图9)。
92.接下来,对将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辊从第一辊40向第二辊41切换的步骤进行说明。当使轴51从图13所示的第二分离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外,第一轴承部件43通过第一螺旋弹簧48(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远离轴51的方向施力,第二轴承部件45通过第二螺旋弹簧49(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远离轴51的方向施力。因此,第一卡合部43a和第二卡合部45a被按压于切换凸轮50的导向孔63的径向外侧的周缘部。由此,辊支架47也与切换凸轮50一起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93.然后,当辊支架47旋转至与限制肋9c(参照图5)抵接时,如图14所示,第二辊41配置在与驱动辊10对置的位置。在图14的状态下,轴51的第一遮光板51a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部退避(断开),辊支架47的第二遮光板47d从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退避(断开)。即,当从图13的检测状态(s1断开/s2接通)向图14的检测状态(s1/s2断开)转移时,能够检测第二辊41向与驱动辊10对置的位置的移动。
94.图15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4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旋转。另一方面,辊支架47被限制肋9c(参照图5)限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其结果是,第二轴承部件45的第二卡合部45a移动到凹部64的底部64a,第二轴承部件45通过第二螺旋弹簧49(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远离轴51的方向移动。
95.由此,第二辊41经由中间转印带8压接于驱动辊10而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第二辊41与驱动辊10从动旋转。通过转印电压电源74(参照图8)对第二辊41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此处负极性)的转印电压。具体而言,当第二辊41配置在图15的位置时,经由与转印电压电源74电连接的第二轴承部件45施加转印电压。
96.此外,轴51的第一遮光板51a对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部进行遮光(接通),辊支架47的第二遮光板47d从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退避(断开)。将该状态(s1接通/s2断开)设为第二辊41的基准位置(起始位置)。即,当从图13的检测状态(s1/s2断开)向图14的检测状态(s1接通/s2断开)转移时,能够检测第二辊41向基准位置的移动。基于切换凸轮50从该基准位置旋转的旋转时间,限制切换凸轮50的旋转角度,控制第二辊41的配置和分离状态。
97.第二辊41配置在基准位置的图15中的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的配置与第一辊40配置在基准位置的图9相同。
98.图16是表示切换凸轮50从图15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15的基准位置起6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旋转。其结果是,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摆动端(图9的右下端部)被切换凸轮50的突出部50a按压而向顺时针方向摆动。此外,由于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抵接片65b按压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因此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也克服扭簧68的作用力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另外,虽然第二轴承部件45的第二卡合部45a从凹部64的底部64a向倾斜部64b稍微移动,但是第二辊41经由中间转印带8与驱动辊10压接,从而维持形成有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状态。
99.由此,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相对于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角度从图15的状态变化。具体而言,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朝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角度(相对于通过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切线的角度)成为较小的配置(第二引导
位置),成为对将特别是厚纸等弹性强的纸张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引导有利的配置。
100.图17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从16的状态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15的基准位置起10.6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辊支架47被限制肋9c(参照图5)限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其结果是,第二轴承部件45的第二卡合部45a从凹部64的底部移动到倾斜部,第一轴承部件45克服第二螺旋弹簧49(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接近轴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辊41成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稍微分离(2mm)的状态(第一分离状态)。
101.当使第二辊41长时间持续压接于驱动辊10时,第二辊41有可能向轴向挠曲变形。因此,需要在作业结束后使第二辊41从中间转印带8(驱动辊10)分离。此时,设为图17所示的第一分离状态。此外,当在第二辊41的使用中执行校准的情况下,将第二辊41设为第一分离状态,以免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基准图像附着于第二辊41。另外,在将第二辊41设为第一分离状态来执行校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中间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基准图像。
102.此外,轴51的第一遮光板51a从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部退避(断开),辊支架47的第二遮光板47d继续从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部退避(断开)。即,当从图16的检测状态(s1接通/s2断开)向图17的检测状态(s1/s2断开)转移时,能够检测第二辊41从基准位置向第一分离状态的移动。
103.图18是表示使切换凸轮50从图17的状态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处从图14的基准位置起46.4
°
)的状态的图。当使轴51向逆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切换凸轮50也与轴51一起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辊支架47被限制肋9c(参照图5)限制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其结果是,第二轴承部件45的第二卡合部45a从凹部64移动,第二轴承部件45克服第二螺旋弹簧49(参照图5)的作用力向进一步接近轴51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二辊41成为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完全分离(6.5mm)的状态(第二分离状态)。该第二分离状态仅在从第二辊41向第一辊40切换时使用。
104.另外,图18中的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的检测状态与图17所示的第一分离状态相同(s1/s2断开)。因此,当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启动时处于s1/s2断开状态时,为了区别第一分离状态和第二分离状态,使辊支架47向双面输送通路18侧(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时间。然后,如果处于s1接通/s2断开状态,则判定为第一分离状态,如果不处于s1接通/s2断开状态,则判定为第二分离状态。
105.此外,在使第二辊41从第二分离状态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需要辊支架47和切换凸轮50在暂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切换到第一辊40的基准位置(参照图9)之后,返回到第二辊41的基准位置(参照图15)。
106.在使形成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辊从第二辊41向第一辊40切换的情况下,使切换凸轮50从图18的第二分离状态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由此,切换凸轮50和辊支架47也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在辊支架47旋转至与限制肋9b抵接时,成为第一辊40与驱动辊10对置的图19的状态。当使切换凸轮50从图19的状态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时,成为第一辊40配置在基准位置的图9的状态。以下,通过反复上述的步骤,进行第一辊40与第二辊41的切换。
10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纸张s为规定尺寸(此处a3尺寸)以下的情况下,将具有
轴向长度较小的弹性层40b的第一辊40配置在基准位置。由此,在图像形成中在中间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图像区域外(第一辊40的轴向外侧)形成基准图像来进行校准的情况下,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的基准图像不与第一辊40接触。因此,能够在图像形成中执行校准,能够不降低图像处理效率(生产率)而提高图像品质。
108.此外,能够有效地抑制因附着于第一辊40的调色剂附着到纸张s上而引起的纸张s的背面污损。进而,由于不需要进行使附着于第一辊40的调色剂返回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清洁动作,所以还能够缩短印刷等待时间。
109.另一方面,在纸张s大于规定尺寸(此处13英制尺寸)的情况下,将具有轴向长度较大的弹性层41b的第二辊41配置在基准位置。由此,能够可靠地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大尺寸的纸张s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11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辊40或第二辊41配置在基准位置时,通过切换凸轮50的旋转,将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配置在能够将纸张s向二次转印辊缝部n引导的第一引导位置。由此,能够维持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切换时的、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相对于二次转印辊缝部n的位置关系,能够将纸张s顺畅地引导至二次转印辊缝部n。
111.此外,通过使切换凸轮50旋转,能够维持第一辊40或第二辊41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并将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选择配置在第一引导位置和第二引导位置。由此,在纸张s为厚纸等弹性强的纸张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配置在第二引导位置而减轻纸张s的输送负荷。
112.进而,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经由抵接片65b与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接触,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被扭簧68朝接近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的方向施力。其结果是,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在与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维持一定的间隔的状态下选择配置在第一引导位置和第二引导位置。由此,也容易调整第一转印前导向件65和第二转印前导向件67的位置关系。
1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分离位置切换为与从中间转印带8分离的分离距离较小的第一分离状态以及分离距离较大的第二分离状态。由此,在为了防止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变形而在作业结束时从驱动辊10分离的情况下,在第二辊41的使用中执行校准的情况下,将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设为第一分离状态,由此能够缩短到配置在形成第二转印辊缝部n的基准位置为止的时间。因此,能够将伴随着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移动的图像处理效率(生产率)的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
114.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一个辊切换马达55驱动辊支架47和切换凸轮50。由此,与使用不同的马达驱动辊支架47和切换凸轮50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驱动机构和驱动控制,有助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低成本化、紧凑化。
115.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例如,构成二次转印单元9的第一辊40、第二辊41、辊支架47、切换凸轮50等的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例,在不妨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可以任意变更。
11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s1和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限制切换凸轮50的转动角度,检测第一辊40和第二辊41的配置以及分离状态,但是例如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单元框架9a除了第二位置检测传感器s2之外还设置第三位置检测传感器s3,并在辊支架47设置第三遮光板47e。根据该构成,伴随着辊支架47的旋转,第三遮光板47对第三位置检测传感器s3的检测部进行遮光(接通),由此能够容易地检测第一辊40的基
准位置。
11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二次转印单元9的中间转印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该二次转印单元9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但是也能够同样应用于搭载于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到纸张上的直接转印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单元。
118.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将形成在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转印的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以简单结构切换与像载体选择性地压接的两个转印辊,也能够维持与转印前导向件的位置关系的转印单元以及具备该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