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5179发布日期:2022-05-26 09:20阅读:9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对更佳显示效果的追求,在终端设备的应用中(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高屏占比屏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由于终端设备中一些功能器件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的采光需求,显示屏幕难以实现最佳的屏占比。
3.目前实现高屏占比除了收窄边框外主要是采用刘海屏、水滴屏或挖孔屏方案,但这将牺牲部分屏幕空间且采光器件会直接暴露在屏幕上,现有技术中采用屏下摄像头的方案,摄像头一般是设置于屏幕边缘处或角落处的摄像区,这一区域没有像素单元或光源,不能用于显示影像,影响用户体验。目前市面上也有采用升降式摄像头和滑盖方案的全面屏,但这些方案都需增加额外的模组结构或增加设备厚度且消费体验不是特别理想。
4.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屏下摄像头技术需要考虑全面屏一体显示效果和隐藏摄像头透过显示面板的拍照效果,由于背光模组需要设置对应摄像头的过孔,过孔处漏光会对摄像头拍照质量会有很大的影响,怎样保证一体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少背光模组的过孔处漏光是lcd屏下摄像头技术的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可以保证一体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少背光模组的过孔处漏光。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7.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设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三显示区设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
8.背光模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设有过孔区,所述过孔区对应所述第三显示区设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的第一光源和对应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的第二光源;
9.于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光源开启,所述第二光源开启;于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光源开启,所述第二光源关闭。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在所述导光板中,光线沿第一方向的传播能力大于光线沿第二方向的传播能力;
11.其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区设于所述第二显示区一侧,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设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多个所述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二光源同侧。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区和透光区,所述导光区
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所述透光区对应所述第三显示区设置;
14.所述导光区设有第一微结构。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结构包括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所述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导光区的透光率。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膜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膜设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导光板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反射膜设有第一过孔,所述光学膜片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过孔区设置。
1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1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光源和多个所述第二光源,最靠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所述第一光源和最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所述第二光源之间具有缓冲间距。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间距为1毫米~5毫米。
2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补偿背光单元,所述补偿背光单元设于所述导光板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且所述补偿背光单元对应所述第三显示区设置。
2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元件以及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电子元件对应所述第三显示区设置。
23.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被划分为第一显示区、设于第一显示区的一侧的第二显示区以及设于第二显示区内的第三显示区,第三显示区为对应电子元件(摄像头、传感器等)的区域;背光模组设有过孔区,过孔区对应第三显示区设置,背光模组包括对应第一显示区设置的第一光源和对应第二显示区设置的第二光源,于第一状态下,第一光源开启,第二光源开启;于第二状态下,第一光源开启,第二光源关闭。摄像头对应过孔区和第三显示区设置,在摄像头工作时,第一光源开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第二光源关闭以使得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不显示画面,可以减少背光模组漏光而对摄像头的拍照造成影响;在摄像头不工作时,第一光源开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正常显示,第二光源开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和第三显示区正常显示,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对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移动终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沿图2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光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移动终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2.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对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和电子元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设于背光模组2的发光侧,背光模组2包括光源21、导光板22、反射膜23、光学膜片24和框架25,反射膜23设于框架25上,导光板22设于反射膜23上,光学膜片24设于导光板22上,光源21设于导光板22的侧面,为了实现屏下摄像技术,在框架25、反射膜23、导光板22和光学膜片24上形成对应摄像头的过孔26,光学膜片24通过遮光胶27粘接于显示面板1,将框架25弯折至过孔26内,从而防止过孔26处漏光而对摄像头拍照造成影响。然而,显示装置在显示时,过孔26处的遮光胶27和框胶会产生黑边,显然,这种结构并不利于全面屏一体显示效果。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4.请参阅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背光模组200设于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显示面板100具体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光源。
35.具体的,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显示区110、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第二显示区120设于第一显示区110的一侧,第三显示区130设于第二显示区120内,第二显示区120围绕第三显示区13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第三显示区130完全被第二显示区120围绕,即第二显示区120环绕第三显示区130设置。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三显示区130可以仅部分被第二显示区120围绕,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36.具体的,如图2与图3所示,背光模组200设有过孔区264,过孔区264对应第三显示区130设置,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第一光源210对应第一显示区110设置,第一光源210用于为第一显示区110提供光源。第二光源230对应第二显示区120设置,第二光源230用于为第二显示区120提供光源。由于第三显示区130设于第二显示区120内,因此,第二光源230也可以用于为第三显示区130提供光源。
37.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于第一状态下,第一光源210开启,第二光源230开启;于第二状态下,第一光源210开启,第二光源230关闭。当将显示装置10应用于移动终端
上时,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元件20和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第三显示区130和过孔区264为对应电子元件20(摄像头、传感器等)的区域,在摄像头工作时,第一光源210开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110正常显示,第二光源230关闭以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不显示画面,可以减少背光模组200漏光而对摄像头的拍照造成影响;在摄像头不工作时,第一光源210开启以使得第一显示区110正常显示,第二光源230开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正常显示,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由此可见,与图1所示的对比实施例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可以保证一体显示效果的同时减少背光模组200的过孔区264处漏光。
38.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第一驱动模块220和第二驱动模块240,第一驱动模块220与第一光源210电性连接,第一驱动模块220用于控制第一光源210,通过第一驱动模块220可以点亮或熄灭第一光源210。第二驱动模块240与第二光源230电性连接,第二驱动模块240用于控制第二光源230,通过第二驱动模块240可以点亮或熄灭第二光源230。于第一状态下,第一驱动模块220点亮第一光源210,第二驱动模块240点亮第二光源230;于第二状态下,第一驱动模块220点亮第一光源210,第二驱动模块240熄灭第二光源230。
39.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显示装置10中的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是通过各自的驱动模块来点亮的,在摄像头工作时,第一驱动模块220点亮第一光源210以使得第一显示区110正常显示,第二驱动模块240熄灭第二光源230以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不显示画面,可以减少背光模组200漏光而对摄像头的拍照造成影响;在摄像头不工作时,第一驱动模块220点亮第一光源210以使得第一显示区110正常显示,第二驱动模块240点亮第二光源230以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正常显示,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屏。
40.具体的,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导光板250,在导光板250中,光线沿第一方向x的传播能力大于光线沿第二方向y的传播能力,即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一方向x的聚光能力强,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二方向y的扩散能力弱;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显示区110设于第二显示区120的一侧,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二光源230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扩散至对应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的区域。
41.具体的,多个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设于导光板250的一侧,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沿第二方向y排列,多个第一光源210设于第二光源230的同侧,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平行于导光板250的出光面。
42.具体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显示区120的宽度大于第三显示区130的宽度,从而将第三显示区130与第一显示区110分隔开,避免第一显示区110的背光扩散至第三显示区1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120的宽度范围为5毫米~20毫米,第三显示区130的宽度范围为4毫米~7毫米,如此设置,可以防止第一显示区110的背光扩散至第三显示区130。
43.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光板250包括导光区253和透光区254,导光区253对应第一显示区110和第二显示区120设置,透光区254对应第三显示区130设置,透光区254对应过孔区264设置;导光板250设有用于引导光线沿第一方向x传播的第一微结构255,第一微结构255设于导光区253,且第一微结构255避让透光区254设置。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设
置第一微结构255,可以引导光线沿第一方向x传播,使得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一方向x的聚光能力强;通过使第一微结构255避让透光区254设置,即透光区254不设置第一微结构255,可以避免第一微结构255影响摄像头拍照。
44.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光板250的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251,出光面251设有第一微结构255。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设置第一微结构255,可以引导光线沿第一方向x传播,使得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一方向x的聚光能力强。
45.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光板250的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表面为底面252,底面252设有第一微结构255。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的底面252设置第一微结构255,可以引导光线沿第一方向x传播,使得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一方向x的聚光能力强。
46.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和底面252均设有第一微结构255,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可以仅在出光面251或底面252设置第一微结构255,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47.具体的,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微结构255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多个凹槽,凹槽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而呈条状。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上设置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凹槽,使得光线在导光板250中沿第一方向x的聚光能力强。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一微结构255的具体结构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48.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微结构255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为v形,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一微结构255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做适当修改,例如,第一微结构255沿第一方向x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49.具体的,如图5所示,为了提高导光板250的出光均匀性,导光板250设有用于散射光线的第二微结构256,第二微结构256设于导光区253,且第二微结构256避让透光区254设置。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设置第二微结构256,可以散射光线,从而提高导光板250的出光均匀性;通过使第二微结构256避让透光区254设置,即透光区254不设置第二微结构256,可以避免第二微结构256影响摄像头拍照。
50.具体的,第二微结构256包括多个网点。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上设置多个网点,可以散射光线,从而提高导光板250的出光均匀性。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二微结构256的具体结构可以做适当修改,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51.具体的,如图5所示,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设有第二微结构256。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设置第二微结构256,可以散射光线,从而提高导光板250的出光均匀性。
52.具体的,导光板250的底面252设有第二微结构256。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设置第二微结构256,可以散射光线,从而提高导光板250的出光均匀性。
53.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导光板250的出光面251和底面252均设有第二微结构256,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可以仅在出光面251或底面252设置第二微结构256,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54.具体的,第一微结构255和第二微结构256均避让透光区254设置,从而使得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的透光率大于导光板250的导光区253的透光率。此结构下,使得环境光能够透过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以到达摄像头,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55.具体的,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0%。此结构下,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的透光率高,环境光能够透过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以到达摄像头,有效提高摄像头的成像质量。
56.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的透光率可以为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99.9%,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导光板250的透光区254的透光率可以做适当调整,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57.具体的,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反射膜261和光学膜片262,反射膜261设于导光板250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光学膜片262设于导光板250的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反射膜261设有第一过孔2641,光学膜片262设有第二过孔2642,第一过孔2641和第二过孔2642对应透光区254设置。此结构下,通过设置反射膜261和光学膜片262,可以提高背光模组200的出光效率;且,通过在反射膜261和光学膜片262设置过孔,使得摄像头能够正常接收环境光。
58.具体的,光学膜片262可以包括扩散片、增亮片和棱镜片中的至少一种,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光学膜片262还可以包括其他膜片,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59.具体的,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200还包括框架263,框架263设于反射膜261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框架263设有第三过孔2643,框架263的第三过孔2643对应透光区254设置。此结构下,通过在框架263设置过孔,使得摄像头能够正常接收环境光。在此实施例中,框架263具体可以但不限于为铁框。
60.具体的,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设置于导光板250的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侧,即导光板250沿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侧均设有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此结构下,通过在导光板25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第一光源210和第二光源230,可以改善背光模组200的出光质量。
61.具体的,如图2所示,当点亮第一光源210且熄灭第二光源230时,第一光源210所发出的光可能会扩散至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这无疑会导致第三显示区130漏光,影响电子元件20的正常工作。为了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使最靠近第二显示区120的第一光源210和最靠近第一显示区110的第二光源230之间具有缓冲间距,缓冲间距用于防止第一光源210的光线扩散至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
62.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缓冲间距可以为1毫米~5毫米,例如,缓冲间距可以为1毫米、1.5毫米、2毫米、2.5毫米、3毫米、3.5毫米、4毫米、4.5毫米或5毫米,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缓冲间距的具体数值可以做适当调整,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63.具体的,背光模组20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光源210,通过多个第一光源210可以为第一显示区110提供光源,多个第一光源210可以电性连接于同一个第一驱动模块220,通过一个第一驱动模块220同时点亮或熄灭多个第一光源210;当然,也可以按照一个第一光源210对应一个第一驱动模块220设置,即第一光源210和第一驱动模块220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光源210电性连接于一个第一驱动模块220,每个第一驱动模块220用于点亮或熄灭一个第一光源210。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光源210的分布间距可以为1毫米~5毫米,即相邻两个第一光源210的间距可以为1毫米~5毫米。
64.同理,背光模组200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光源230,通过多个第二光源230可以为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提供光源,多个第二光源230可以电性连接于同一个第二驱动模块240,通过一个第二驱动模块240同时点亮或熄灭多个第二光源230;当然,也可以按照一个第二光源230对应一个第二驱动模块240设置,即第二光源230和第二驱动模块240一一对应,每个第二光源230电性连接于一个第二驱动模块240,每个第二驱动模块240用于点亮或熄灭一个第二光源230。在此实施例中,第二光源230的分布间距可以为1毫米~5毫米,即相邻两个第二光源230的间距可以为1毫米~5毫米。
65.具体的,为了使得第一显示区110所接收到的背光均匀,可以调整第一光源210的分布间距,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210的分布间距小于缓冲间距,如此设置,既可以保证第一显示区110所接收到的背光更加均匀,又能防止第一光源210的光线扩散至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
66.具体的,为了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所接收到的背光均匀,可以调整第二光源230的分布间距,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源230的分布间距小于缓冲间距,如此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显示区120和第三显示区130所接收到的背光更加均匀。
67.具体的,由于第一微结构255避让透光区254设置,使得导光板250对应第二显示区120的部分的出光亮度和均匀性差,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可以使得第一光源210的分布间距大于第二光源230的分布间距,从而提高导光板250对应第二显示区120的部分的出光亮度和均匀性。
68.具体的,如图3所示,背光模组200还包括补偿背光单元270,补偿背光单元270设于导光板250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且补偿背光单元270对应显示面板100的第三显示区130设置,补偿背光单元270用于为第三显示区130提供光源。此结构下,通过增加补偿背光单元270,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第三显示区130提供补偿背光,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全面屏显示。在此实施例中,补偿背光单元270设于铁框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补偿背光单元270的具体位置可以做适当修改,只要保证补偿背光单元27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入光侧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69.具体的,如图3所示,补偿背光单元270包括补偿光源271,补偿光源271呈环形设置,以便于摄像头通过补偿光源271中间的开口接收环境光。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补偿光源271可以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模块240,使得第二驱动模块240可以同时点亮或熄灭第二光源230和补偿光源271,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补偿光源271还可以电性连接于其他驱动模块,只要使得补偿光源271和第一光源210能分开驱动控制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70.具体的,如图3所示,补偿背光单元270还包括液晶层272、设于液晶层272的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第一电极273以及设于液晶层272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的第二电极274,补偿光源271围绕于液晶层272设置。此结构下,通过改变第一电极273和第二电极274的电压差,改变液晶层272的倾斜角,使得液晶层272在透明状和雾状之间切换,当液晶层272为雾状时,补偿光源271发出的光线经雾状的液晶层272折射并照射至显示面板100的第三显示区130,从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全面屏显示。
71.具体的,第一光源210、第二光源230和补偿光源271可以为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一光源210、第二光源
230和补偿光源271也可以为其他发光元件,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72.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中,显示面板100呈矩形,第三显示区130位于显示面板100顶部的中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第三显示区130的具体位置可以做适当调整,例如,第三显示区130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靠近第二光源230的一侧,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73.请参阅图2、图3和图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屏幕、台式显示器、电视、车载显示屏幕等设备,移动终端包括电子元件20(摄像头、传感器等)以及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10,电子元件20对应第三显示区130设置。由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备上述所有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7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元件20设于背光模组200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具体可以位于补偿背光单元270的背离显示面板100的一侧,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选择和具体需求设置,电子元件20的具体位置可以做适当调整,只要保证电子元件20对应第三显示区130设置即可,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7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