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学镜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95664发布日期:2022-08-03 03: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学镜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视光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利用离焦机理来抑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发展的光学镜片。


背景技术:

2.离焦(defocus、out-of-focus)是聚焦(focus)的相对应词,离焦是指像面不在焦点上,分为前离焦(焦前)和后离焦(焦后)两种状态。
3.近视眼度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眼轴长度延长,每延长1.00mm增加度数3.00度。医学研究证实,眼球延长依赖视网膜(如图1中100 所示)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者称为近视性离焦(如图1中101所示),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远视性离焦(如图1 中102所示)。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呈近视性离焦,而视网膜周边呈远视性离焦,这种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4.眼球具有依赖视网膜周边成像诱导眼球发育的特点,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远视性离焦,视网膜会倾向于向像点生长,眼球长度就将延长,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近视性离焦,眼球就将停止延长。如果通过现代医疗方法,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或者人工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就可以阻止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
5.周边离焦的概念是在视光学领域的实际临床中被整理和总结出来的。医生发现,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角膜屈光分布呈现中心低,沿周边逐渐增高的趋势(如图2所示)。进而发现周边离焦在其中的作用。起初的普遍认知为塑形后“牛眼环”区(如图2中103所示),即屈光力最大处是控制近视的关键。随着检测仪器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被发表,最新的观点则认为入瞳区的离焦效应才对近视控制起着关键作用,具体为:入瞳区离焦量越大,离焦面积越大,近视控制效果越好。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适用于近视矫正时能够抑制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发展的光学镜片。所述光学镜片包括由中心沿径向向外分布的中央光学区和中周光学区;所述中周光学区具有屈光力不同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1级屈光区和屈光力等同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 0级屈光区,且所述1级屈光区和所述0级屈光区设置为沿径向依次交替排布的同心环状。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镜片的主要优势为:

提供时刻的近视离焦状态,除正视时带来近视性周边离焦外,配戴者在头部转动、眼球转动时均可实现即时有效的近视性离焦效应;

镜片离焦面积利用率高,本实用新型突破了传统点阵排布利用率低的瓶颈,采用同心环的设计,提供更大面积、更充沛的离焦量;

可以容易地使屈光力过渡平滑,可以选择通过非球面技术,使各区、各环之间屈光力过渡平滑,减少不良视觉现象,缩短适应期。此外,本实用新型透镜还可以适用于老视矫正,为老视患者同时提供近视力及远视力。
8.本实用新型中所谓的“环”是指以屈光力划分的单个区域,例如多个小透镜在假想的圆上隔开间隔依次排列,由于小透镜间有间隔、不相连,因此不能将这些小透镜整体看做本技术所述的“同心环”中的“环”。
9.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相对于等效中央光学区面型平均矢高差δh为(1.0e-6)mm~10mm,或者为(2.0e
‑ꢀ
4)mm~(5.5e-3)mm,或者为(2.0e-3)mm~(3.5e-3)mm。
10.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的数量大于1。
11.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的屈光力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力之差δd大于零,或者为0.5~10.0d,或者为2.5~5.0d。
12.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13.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与所述中央光学区和 /或所述0级屈光区的二者衔接处为非球面,使相邻两区的屈光力变化连续。
14.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在所述中周光学区上的面积占比为20%~100%,或者为45%~55%。
15.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单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环宽为 0.1~30mm,或者为0.5~3.0mm,或者为1.0~2.0mm。
16.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单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环宽不小于 1mm。
17.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相邻所述1级屈光区和所述0级屈光区的环宽比例为1:10~10:1,或者为1:3~3:1,或者为1:1。
18.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屈光力和/或环宽相同。
19.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屈光力和/或环宽不同。
20.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1级屈光区的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21.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0级屈光区的环宽不同。
22.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各个所述0级屈光区的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23.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的屈光力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力之差δd小于零。
24.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的数量为2~50个,或者为3~30个,或者为4~15个。
25.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0级屈光区的数量为1~50个,或者为2~30个,或者为4~10个。
26.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1级屈光区相对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屈光力的变化通过镜片后表面或前表面的面型变化来实现。
27.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央光学区、所述1级屈光区、 0级屈光区的屈光
力变化通过材料的变化来实现。
28.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央光学区、所述1级屈光区、 0级屈光区的外轮廓线均为闭合图形,该闭合图形为圆形、椭圆形、贝壳形、六边形、四叶草形中的一种。
29.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央光学区、所述1级屈光区、 0级屈光区中至少二者的外轮廓线不同。
30.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央光学区、所述1级屈光区、 0级屈光区的外轮廓线相同。
31.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沿所述镜片的光轴方向观察时,所述 1级屈光区和所述0级屈光区在垂直于光轴平面内的任一方向上的宽度均大于0,不可为0或接近0。另外,环宽可以在周向上恒定不变。
32.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镜片由折射率为1.5~1.8的可透光材料制成。
33.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央光学区直径为3~30mm,或者为5~15mm,或者为9~12mm;所述中周光学区的环宽为5~40mm,或者为10~20mm。
34.作为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镜片还包括屈光力等同于所述中央光学区的周边光学区,所述周边光学区位于所述中周光学区的径向外侧。
附图说明
35.图1为近视性离焦与远视性离焦的示意图;
36.图2为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角膜屈光分布;
37.图3为库伯光学的多焦点软性接触镜的示意图;
38.图4为图3中多焦点软性接触镜的屈光力示意图;
39.图5为第2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
40.图6为眼球正视时与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
41.图7为眼球转动时与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
42.图8为一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
43.图9为另一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
44.图10为第三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
45.图11为第四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
4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4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48.图14为图13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49.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50.图16为图15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51.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52.图18为图17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53.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54.图20为图19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55.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56.图22为图21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57.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
58.图24为图23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
59.附图标记说明
60.106小透镜;210中央光学区;220中周光学区;221 1级屈光区; 222 0级屈光区;230离焦环。
具体实施方式
61.基于周边离焦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光学手段被发表用于近视控制,其中有效率较高的为同心环设计的多焦软镜 (如图3所示)。有一种多焦点软性接触镜(专利:us6929366)得到了fda认证,成为首款用于抑制眼轴增长的接触镜。同心圆双焦点光学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细化了对周边离焦的认知,即:近视化周边离焦的实现方式并非一定要连续渐变,屈光力的间断排布也有效(如图4所示)。只要在入瞳区永远同时存在矫正信号和近视离焦信号,使我们既能看得清,又存在近视离焦信号,那它对近视控制效果就是有帮助的。
62.框架镜相对角膜塑形镜和接触镜是更为安全、方便的光学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于近视控制框架镜被发表。
63.第1代用于控制近视的框架镜,是下加光、渐进片的方式,基于调节和调节滞后机制,但这种光学手段近视控制有效率较低,还易对配戴者视功能带来不良影响,逐渐被淘汰。
64.第2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基于周边离焦渐变焦排布,被称为渐变焦或环焦设计。图5为第2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光学设计为中央贝壳形区(也可以为圆形区等)屈光力恒定,用于近视矫正,沿中央区向外屈光力逐渐增大。该手段临床有效率较低,为10%左右,有些研究则认为其与普通单光镜无统计学差异。这种环焦镜片优势在于其屈光力变化连续、渐变,视觉质量较好,易被适应。但其设计原理完全符合角膜塑形镜带来的周边离焦却有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镜眼距的存在。图6为眼球正视时与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图7为眼球转动时与角膜塑形镜的示意图。如图6、图7所示,只有在正视时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当眼球转动时,便形成欠矫(如图7 中104所示)及远视性离焦(如图7中105所示)。
65.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基于周边离焦间断排布,被称为多点、环岛、微透镜等等。图8为一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光学设计为在镜片周边任意分布屈光力高于中心的小透镜106。该手段临床有效率较高,为40%
‑ꢀ
60%。这种多点设计较第2代渐变设计解决了配戴者在眼球转动时无法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的问题。但是其屈光力分布间断、跳跃,会带来星芒、跳像等不良视觉质量,配戴者较难适应。图9为另一种第3 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图10为第三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图11为第四种第3代近视控制型框架镜的示意图。如图9-图11所示,多点设计的镜片通过圆形微透镜实现六边形排布、环排布或者放射状排布等的离焦区,但由于圆形无法实现紧密排布 (即相邻微透镜之间均存在间隙),导致镜片离焦面积利用率较低。
66.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以上问题,本技术提出以下将详细描述的光学镜片的各个实施
例。
67.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径向”指的是从镜片中心沿半径或直径的直线方向。
68.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孔径”指的是镜片表面径向的直径大小。
69.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环宽”指的是某一环区域在径向上的宽度,例如,对于镜片的某一环区域而言,其环宽是指从镜片中心沿半径方向的直线在该区域内的长度。
7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表示方位关系的术语例如“前”、“后”是相对于眼睛角膜表面的远近而言的。例如,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镜片而言,“后表面”是比“前表面”距离眼睛角膜更近的表面。
71.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屈光力变化量δd”指的是所指孔径范围内,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之差。
72.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等效中央光学区面型”是指所述范围若与中央光学区屈光力相同所产生的面型曲线。
73.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平均矢高差δh”指的是所述范围相比的两段曲线至少存在一个交点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差的平均值。
74.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连续”是数学函数的一种属性,粗略的理解为,它的函数图像为一个单一的不破的曲线,并且没有间断、跳跃或无限逼近的振荡。
75.在本文中使用的一些专有名词缩写:
76.dia 镜片总直径
77.ir 材料折射率;
78.r 曲率半径;
79.ct 中心厚度。
80.在本文中,某个参数的后缀a表示该参数是与光学部的前表面相关的参数,例如ra表示光学部的前表面曲率半径,某个参数的后缀 p表示该参数是与光学部的后表面相关的参数,例如rp表示光学部的后表面曲率半径。
8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光学镜片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8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镜片的直径可以为40~100mm,优选为 70~80mm。该光学镜片包括由中心沿径向向外分布的中央光学区210 和中周光学区220,其中,中央光学区210为以镜片中心为圆心的一定范围的圆形或椭圆形等形状的区域,其可以具有相应的屈光力以用于配戴者的近视矫正。中央光学区210的直径可以为3~30mm,优选为5~15mm,更优选为9~12mm。
83.中周光学区220的环宽可以为5~40mm,优选为10~20mm。本实用新型区别与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中周光学区220具有屈光力不同于中央光学区210的1级屈光区221和屈光力等同于中央光学区210的0级屈光区222,且1级屈光区221和0级屈光区222设置为沿径向依次交替排布的同心环状。
84.本实用新型中,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一般高于中央光学区210 的屈光力,为离焦区,用于配戴者延缓近视发展。具体地,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与中央光学区210的屈光力之差δd可以大于零,优选为0.5~10.0d,更优选为2.5~5.0d;0级屈光区222屈光力与中央光学区210屈光力等同,用于配戴者在非正视时的视力矫正。
85.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光学镜片还可以包括屈光力等同于中
央光学区210的周边光学区,周边光学区位于中周光学区220的径向外侧。周边光学区具有等同(实质相同)于中央光学区 210的屈光力,进一步为配戴者提供视远需求,保证其视觉质量。
86.另外,不难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与中央光学区210的屈光力之差δd还可小于零。本实用新型,镜片的1级屈光区221屈光力低于中央光学区210屈光力时,可以用于老视配戴者的视力矫正。
8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1级屈光区221的数量可以大于1,可为2~50个,优选为3~30个,更优选为4~15个。各个1级屈光区221 的屈光力和/或环宽可以相同,或者,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和 /或环宽可以不同。
88.更进一步地,多个1级屈光区221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组合而成的屈光力分布趋势可以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89.进一步地,1级屈光区221与中央光学区210和/或0级屈光区 222两者衔接处可以为非球面,使相邻两区屈光力变化连续。例如,可以是中央光学区210与1级屈光区221相衔接处为非球面,或者, 1级屈光区221与0级屈光区222相衔接处为非球面,或者前述这两种情况都有。采用同心环状的结构,例如与多个小透镜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实现屈光力变化连续。其中,1级屈光区221的总面积可以为30~7800mm2,优选为100~1500mm2,更优选为400~800mm2。该 1级屈光区221总体在中周光学区220上的面积占比可以为 20%~100%,优选为45%~55%。
90.单个1级屈光区221的环宽可以为0.1~30mm,优选为0.5~3.0mm,更优选为1.0~2.0mm。或者,单个1级屈光区221的环环宽不小于 1mm。进一步地,多个1级屈光区221的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91.0级屈光区222的数量可以为1~50个,优选为2~30个,更优选为4~10个。各个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可以相同,或者,各个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也可以不同。进一步地,多个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可以为:恒定不变,或者,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先增大后减小,或者,先减小后增大,或者,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92.其中,相邻1级屈光区221和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比例可以为 (1:10)~(10:1),优选为(1:3)~(3:1),更优选为(1:1)。
93.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镜片,沿镜片的光轴方向观察时,1级屈光区和0级屈光区在垂直于光轴平面内的任一方向上的宽度均大于 0,不可为0或接近0。这里的宽度是指在垂直于光轴方向平面内,任一方向上,1级屈光区和所述0级屈光区的宽度,并不仅限定在径向方向上的宽度。
94.可选地,1级屈光区221相对于中央光学区210的屈光力的变化通过镜片后表面或前表面的面型变化来实现。具体地,1级屈光区221 相对于等效中央光学区210面型平均矢高差δh可以为(1.0e
‑ꢀ
6)mm~10mm,优选为(2.0e-4)mm~(5.5e-3)mm,更优选为(2.0e
‑ꢀ
3)mm~(3.5e-3)mm。
95.可选地,中央光学区210具有特定的处方球镜度或特定的处方球镜度及处方柱镜度。镜片球镜度可以为+30.0d~-30.0d,优选为0~
‑ꢀ
30.0d,更优选为0~-10.0d。所述镜片
柱镜度可以为+10.0d~-10.0d,优选为0~~-10.0d,更优选为0~-5.0d。
96.可选地,中央光学区210、所述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 的屈光力变化可以通过材料(材质)和/或折射率的变化来实现。本实用新型中,镜片由可透光材料制成,优选为pc材料或树脂材料,该镜片材料的折射率为1.5~1.8,优选为1.56、1.60、1.67。
97.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中央光学区210、1级屈光区221、0 级屈光区222的外轮廓线(交界线)均为闭合图形,该闭合图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贝壳形、六边形、四叶草形中的一种。中央光学区210、 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中至少二者的外轮廓线可以不同,例如,中央光学区210的外轮廓线为圆形,1级屈光区221的外轮廓线为椭圆形,0级屈光区222的外轮廓线为圆形;或者,中央光学区210 的外轮廓线为圆形,1级屈光区221的外轮廓线为圆形,0级屈光区 222的外轮廓线为椭圆形。又例如,中央光学区210的外轮廓线为圆形,1级屈光区221的外轮廓线为椭圆形,0级屈光区222的外轮廓线为贝壳形;或者,又例如,中央光学区210的外轮廓线为椭圆形, 1级屈光区221的外轮廓线为圆形,0级屈光区222的外轮廓线为六边形;等等未描述的其他情况。
98.另外,中央光学区210、所述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的这三者的外轮廓线可以均相同。例如,中央光学区210、所述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这三者的外轮廓线均为圆形;或者,中央光学区210、所述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这三者的外轮廓线均为椭圆形;等等未描述的其他情况。
99.实施例1
10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镜片为可用于500度近视配戴者的视力矫正并延缓其近视发展。如图13所示,其中,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比例为1:1。屈光力变化如图14所示。镜片基本参数信息见表1-1,本实施例1所示的各区分布如表1-2(为描述简洁,表中将中央光学区210,1级屈光区221, 0级屈光区222,周边光学区分别简述为:中央,1级,0级,周边,下同)。镜片后表面曲率半径恒定,通过前表面面型的变化实现各区屈光力的变化,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恒定不变。
101.此外,实施例1的镜片中,1级屈光区221与中央光学区210、及与相邻0级屈光区222各区连接衔接处通过非球面圆角来实现连接,相应的,连接位置的屈光力如图14中a部位置所示,如此使各区衔接处屈光力过渡平滑,减少不良视觉质量。此时,屈光力可以用单个区内的平均屈光力表征。
102.表1-1实施例1的镜片基本参数
[0103][0104]
表1-2实施例1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05][0106]
实施例2
[0107]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实施例2的镜片为可用于800度近视配戴者的视力矫正并延缓其近视发展。如图15、图16所示,1级屈光区221、0级屈光区222环宽比例为1:1。屈光力变化如图16所示。镜片基本参数信息见表2-1,各区分布如表2-2。镜片前表面曲率半径恒定,通过后表面面型的变化实现各区屈光力的变化。本实施例无周边区域,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增大-减小交替变化。
[0108]
表2-1实施例2的镜片基本参数
[0109]
dia(mm)ct(mm)ra(mm)rp(mm)材料ir1级屈光区221面积751.3825.37363.747(中央)树脂1.562243.1mm2[0110]
表2-2实施例2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11][0112]
实施例3
[0113]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18为图17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3中,镜片可用于1000度近视患者的视力矫正并延缓其近视发展。如图17、图 18所示,实施例3中光学镜片的基本参数见表3-1,各区分布见表3
‑ꢀ
2。本实施例后表面曲率半径恒定,以前表面面型变化实现屈光力变化。本实施例无周边区域,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的分布趋势为逐渐减小。
[0114]
表3-1实施例3的镜片基本参数
[0115][0116]
表3-2实施例3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17]
位置中心环1环2环3区域设置中央1级0级1级屈光力/d-10.00-10.0-9.5δd(d)\1000.5直径/环宽(mm)565.56后表面δh(mm)\2.55e-305.19e-2
[0118]
实施例4
[0119]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20为图19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镜片用于非近视患配戴者的近视防控。如图19、图20所示,实施例4光学镜片的基本参数见表4-1,各区分布见表4-2。本实施例4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和环宽均不相同,其中,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逐渐增加,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逐渐增大。
[0120]
表4-1实施例4的镜片基本参数
[0121][0122]
表4-2实施例4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23][0124][0125]
实施例5
[0126]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22为图21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5所述镜片用于 +1.0d配戴者老视矫正,并提供一定景深,满足其视远、视近需求。如图21、图22所示,实施例5中光学镜片的基本参数见表5-1,各区分布见表5-2。本实施例前表面曲率半径恒定,以后表面面型变化实现屈光力变化。本实施例5中,各个0级屈光区222的屈光力和环宽均相同,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由中心沿径向向外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
[0127]
表5-1实施例5的镜片基本参数
[0128][0129]
表5-2实施例5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30]
位置中心环1环2环3环4环5环6环7环8环9环10区域设置中央1级0级1级0级1级0级1级0级1级周边屈光力/d1.00.51.0-0.51.0-1.51.0-0.51.00.51.0δd(d)\-0.50-1.50-2.50-1.50-0.50直径/环宽(mm)101.511.521.521.511.521.5后表面δh(mm)\1.71e-401.21e-302.03e-301.21e-301.71e-40
[0131]
实施例6
[0132]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光学镜片的示意图;图24为图23 中光学镜片的屈光力的变化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用于300度近视患者视力矫正,并延缓其近视发展。如图23、图24所示,实施例6 中光学镜片的基本参数见表6-1,各区分布见表6-2。本实施例前表面曲率半径恒定,以后表面面型变化实现屈光力变化。本实施例6中,各个0级屈光区222的环宽不同,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环宽呈由中心沿径向向外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各个1级屈光区221的屈光力和环宽由中心沿径向向外先增大后减小。
[0133]
表6-1实施例6的镜片基本参数
[0134][0135]
表6-2实施例6的镜片的各区分布
[0136]
位置中心环1环2环3环4环5环6环7环8环9环10环11环12区域设置中央1级0级1级0级1级0级1级0级1级0级1级周边屈光力/d-3.0-2.0-3.0-1.0-3.00-3.01.0-3.00.5-3.0-2.0-3.0δd(d)\1.002.003.004.003.501.00直径/环宽(mm)7132123331319.5后表面δh(mm)\1.39e-401.12e-301.68e-306.00e-304.89e-401.39e-40
[0137]
注意,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