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1092发布日期:2022-08-27 03:17阅读:96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赶海工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


背景技术:

2.目前,用于水面上的传统水镜,功能单一、携带笨拙、不方便使用等缺陷。例如:人们根据大海潮汐的规律,在低潮时下水赶海,由于天气的关系,在风力的带动下,海面上会产生很大的水纹,人们在有水纹的天气下海捕捞或捡拾海鲜时,很难用眼睛穿透这些水纹而看到海底的东西(比如:牡蛎、海螺、螃蟹等)。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传统水镜,可以不受风力及天气的影响,通过水镜上的透明窗口看到水底,可是,传统的水镜,在捕捞或捡拾海鲜中,不能和携带的海鲜篓子或水桶相结合起来一起使用,特别是,一手拿着篓子或水桶,另一手拿着水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能得心应手,本来赶海是一种休闲乐趣,结果却不尽人意,手忙脚乱让人疲惫不堪。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时提供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包括: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或不折叠壳体。所述折叠壳体a或不折叠壳体底部设有透光材料,所述不折叠壳体侧面连接有浮板,所述折叠壳体b和不折叠壳体侧面设有把手或背带,所述折叠壳体a或不折叠壳体内侧设有支架,所述折叠壳体a与折叠壳体b之间连接有铰链,所述不折叠壳体与浮板之间连接有铰链,所述折叠壳体a与折叠壳体b之间设有搭扣c和搭扣d,所述不折叠壳体与浮板之间设有搭扣c和搭扣d,所述折叠壳体a与折叠壳体b之间有折叠纹。
6.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不折叠壳体和浮板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或密度小于水的材料。
7.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不折叠壳体和浮板为方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
8.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壳体b置于折叠壳体a的侧面。
9.进一步的,所述浮板置于不折叠壳体的侧面。
10.进一步的,所述铰链为金属、塑料或橡胶材料连接于折叠壳体a与折叠壳体b或不折叠壳体与浮板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透光材料为聚合物透光材料或透光率高的材料。
12.进一步的,所述折叠纹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向下推压时折叠纹呈压缩状态,向上拉拽时呈张开状态。
13.进一步的,所述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不折叠壳体和浮板可任意组合在一起使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5.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携带方便,折叠后占有空间小等特点。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用新型展开的折叠壳体的水镜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实用新型展开的不折叠壳体的水镜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折叠壳体a、2、折叠壳体b、3、不折叠壳体、4、浮板、5、透光材料、6、支架、7、搭扣c、8、搭扣d、9、把手或背带、10、铰链、11、折叠纹。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包括: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或不折叠壳体3。所述折叠壳体a1或不折叠壳体3底部设有透光材料5,所述不折叠壳体3侧面连接有浮板4,所述折叠壳体b2和不折叠壳体3侧面设有把手或背带9,所述折叠壳体a1或不折叠壳体3内侧设有支架6,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连接有铰链10,所述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之间连接有铰链10,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设有搭扣c7和搭扣d8,所述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之间设有搭扣c和搭扣d,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有折叠纹11,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或密度小于水的材料,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为方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所述折叠壳体b2置于折叠壳体a1的侧面,所述浮板4置于不折叠壳体3的侧面,所述铰链10为金属、塑料或橡胶材料连接于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或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之间,所述透光材料为聚合物透光材料5或透光率高的材料,所述折叠纹11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向下推压时折叠纹11呈压缩状态,向上拉拽时呈张开状态,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可任意组合在一起使用。
21.具体操作结果:实施例1:当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使用时,先将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上的搭扣c7和搭扣d8打开,通过铰链将折叠壳体a1和折叠壳体b2左右舒展开(如图1所示),然后将压缩后的折叠纹11进行拉伸展开,通过折叠壳体a1内的透光材料5来观察水底情况,夜晚使用时可以在折叠壳体a1内的支架6上放置手电或者其他发光体进行辅助照明,折叠壳体b2展开后变成储物桶,在抓捕或捕捞时轻便灵活。不使用时,先将折叠壳体a1和折叠壳体b2通过铰链10左右对折,然后将展开的折叠壳体a1和折叠壳体b2,通过折叠纹11向下推动进行压缩收纳,再将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上的搭扣c7和搭扣d8关闭,可使用手提把手或背带9肩背的方式进行携带,收纳压缩后的它可缩小空闲时的占用空间,有效的解决了携带带来一些的不便之处。
22.实施例2:当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不折叠式水镜使用时,先将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
上的搭扣c7和搭扣d8打开,通过铰链10将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左右舒展开(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不折叠壳体3内的透光材料5来观察水底情况,夜晚使用时可以在不折叠壳体3内的支架6上放置手电或者其他发光体进行辅助照明,浮板4上可放置储物桶或者其他储物的袋子,在抓捕或捕捞时轻便灵活。不使用时,先将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通过铰链10左右对折,然后将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上的搭扣c7和搭扣d8关闭,可使用手提把手或背带9肩背的方式进行携带,收纳对折后的它可缩小空闲时的占用空间,有效的解决了携带带来一些的不便之处。
23.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性可以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为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其描述的并不局限于此,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揭露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轻易想到的变化、替换或改进,因此这些都应该涵盖在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包括: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或不折叠壳体(3),所述折叠壳体a(1)或不折叠壳体(3)底部设有透光材料(5),所述不折叠壳体(3)侧面连接有浮板(4),所述折叠壳体b(2)和不折叠壳体(3)侧面设有把手或背带(9),所述折叠壳体a(1)或不折叠壳体(3)内侧设有支架(6),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连接有铰链(10),所述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之间连接有铰链(10),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设有搭扣c(7)和搭扣d(8),所述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之间设有搭扣c(7)和搭扣d(8),所述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之间有折叠纹(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或密度小于水的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为方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b(2)置于折叠壳体a(1)的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板(4)置于不折叠壳体(3)的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10)为金属、塑料或橡胶材料连接于折叠壳体a(1)与折叠壳体b(2)或不折叠壳体(3)与浮板(4)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材料(5)为聚合物透光材料或透光率高的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纹(11)为轻体材料或复合材料,向下推压时折叠纹(11)呈压缩状态,向上拉拽时呈张开状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壳体a(1)、折叠壳体b(2)、不折叠壳体(3)和浮板(4)可任意组合在一起使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涉及一种赶海工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赶海使用的折叠式水镜,其包括: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或不折叠壳体。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向下推压时折叠纹呈压缩状态,向上拉拽时呈张开状态,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不折叠壳体和浮板可任意组合在一起使用,不折叠壳体款的浮板上可放置储物桶或者其他储物的袋子,在抓捕或捕捞时轻便灵活,不使用时,可将折叠壳体A、折叠壳体B或不折叠壳体和浮板通过铰链左右对折,其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携带方便,折叠后占有空间小等特点。折叠后占有空间小等特点。折叠后占有空间小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王吉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吉胜
技术研发日:2022.05.12
技术公布日:2022/8/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