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343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影印器材,特别是一种用于印制立体影像的装置。
狭缝光栅立体照片是由N幅立体共轭的平面照片合成的。在感光材料(相纸或灯箱上)(1)之前放置一个装裱在玻璃或有机玻璃(2)上的狭缝光栅(3)。感光材料上每个光栅节距内有N条均匀分布的图像,每条图像包函着一幅平面照片在对应位置上的像素。眼睛在不同位置透过光栅狭缝将看到不同的画面(


图1),大脑将双眼所看到的互相共轭的画面合成,即再现了被摄的立体影像,如图2中的空间像点A、B、C。改变观察位置,所看到的共轭画面随之变化,形成的立体影像也随之改变。因此犹如在空间观察实际的被摄体。
过去采用光栅母片微动的合成方法,即合成时依次将N幅立体共轭的底片(4)用放大镜头(5)透过工作光栅(6)放大投影到相纸(1)上,放大时光栅与相纸密合,镜头与相纸固定(图3)。每次转换底片时令底片上某特征点(对准点)在立体照片上严格对准(如令图3上的0点精确重合),同时光栅横向平行移动节距的N分之一。当N个底片依次放大后,即在相纸上形成了均匀分布着N组画像线条的立体照片。这种光栅微动、对准点投射角恒定的方法工艺简单,但是所合成的照片最佳观察点在无穷远,在有限距离内观察时,画面容易出现闪动与干涉条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在有限距离内观察时可以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由有机玻璃板、工作光栅、放大镜头、感光材料及底片构成,其中工作光栅装裱在有机玻璃板上,光栅玻璃将感光材料压紧在承片台上。
——所述的放大镜头固定,感光材料与光栅玻璃固连在可滑动的承片台上,每放大一幅底片后,令承片台移动一个间隔A;同时底片换幅,并使相邻两张底片上的对准点按承片台运动的反方向移动一个间隔a
a=A/M式中M是合成时放大倍率。
——所述的感光材料与工作光栅都固定在承片台上,承片台保持静止,每投影一张底片后,令放大镜头移动一个间隔A,相应地使下一张底片上的对准点按同方向移动间隔aa=A×(M+1)/M式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所述的底片固定,每张底片的对准点都在合成仪曝光窗的恒定位置曝光,每放大一张,承片台移动一个间隔A,放大镜头沿同样方向相应移动距离aa=A×M/(M+1)式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所述的为保证各组底片的曝光线条在照片上一个光栅节距内均匀分布,间距A应满足A=2×H×tgα/N或表达为在最大移动范围Amax=±H×tgα内均布着N个投影位置。式中H是镜头到光栅平面的距离,N是需要合成的立体其轭底片的数量。
——所述的为保证各组底片的曝光线条在照片上一个光栅节距内均匀分布,间距A应满足A=2×tgα/N或表达为在最大移动范围Amax=±H×tgα内均布着N个投影位置。式中H则是底片到光栅平面的距离,N是需要合成的立体共轭底片数量。
——所述的立体照片的最大投射角αα=arsin(ntt2+4d2)]]>式中n是光栅玻璃或有机玻璃的折射系数,t是工作光栅的节距,d是工作光栅或有机玻璃的厚度。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的成像原理图。
图2为
图1所形成立体影像示意图。
图3为一种现有技术的立体照片合成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原理图。
三种方法均使用装裱在玻璃或有机玻璃板(2)上的工作光栅(6)。工作中光栅玻璃紧压在感光材料上,二者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1、镜头固定,底片、感光材料与光栅移动法(图4)。
放大镜头(5)固定,感光材料(1)与光栅固连在可滑动的承片台(7)上,每放大一幅底片后,令承片台移动一个间隔A。同时底片(4)换幅,并使相邻两张底片上的对准点按承片台运动的反方向移动一个间隔a=A/M此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2.感光材料与光栅固定,镜头与底片移动法(图5)。
感光材料(1)、工作光栅(5)都固定在承片台(7)上,承片台保持静止。每投影一张底片后,令镜头(5)移动一个间隔A,相应地使下一张底片(4)上的对准点按同方向移动,a=A×(M+1)/M此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3,底片固定,镜头与感光材料移动法(图6)。
每张底片(4)上的对准点都在合成仪曝光窗的恒定位置曝光,每放大一张,承片台(7)移动一个间隔A,镜头沿相同方向相应移动a=A×M/(M+1)此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为保证各组底片的曝光线条在照片上一个光栅节距内均匀分布。以上两种方法中均应满足A=2×H×tgα/N或表达为在最大移动范围Amax=±H×tgα内均布着N个投影位置。
式中H是图4—图6中的测量高度(单位mm)。即在方案1、2中H是镜头到光栅平面的距离,方案3中H则是底片到光栅平面的距离。
N是需要合成的立体共轭底片的数量α=arsin(ntt2+4d2)]]>是立体照片的最大投射角。此中n是光栅玻璃或有机玻璃的折射系数。
t是工作光栅的节距(mm)。
d是工作光栅或有机玻璃的厚度(mm)。
由于镜头焦距的误差、放大倍率的误差、镜头主点间隔与主点位置误差等因素的影响,都将降低对准的精度,实际设计与调整时应当通过实测加以校正。
改变工作光栅与观察光栅下面透明板材的厚度与材料(折射率),可以调整最佳观察距离与立体感,以根据不同的观察条件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由有机玻璃板、工作光栅、放大镜头、感光材料及底片构成,其中工作光栅装裱在有机玻璃板上,光栅玻璃将感光材料压紧在承片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放大镜头固定,感光材料与光栅玻璃固连在可滑动的承片台上,每放大一幅底片后,令承片台移动一个间隔A;同时底片换幅,并使相邻两张底片上的对准点按承片台运动的反方向移动一个间隔aa=A/M式中M是合成时放大倍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感光材料与工作光栅都固定在承片台上,承片台保持静止,每投影一张底片后,令放大镜头移动一个间隔A,相应地使下一张底片上的对准点按同方向移动间隔aa=A×(M+1)/M式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底片固定,每张底片的对准点都在合成仪曝光窗的恒定位置曝光,每放大一张,承片台移动一个间隔A,放大镜头沿同样方向相应移动距离aa=A×M/(M+1)式中M是合成时的放大倍率。
5.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保证各组底片的曝光线条在照片上一个光栅节距内均匀分布,间距A应满足A=2×H×tgα/N或表达为在最大移动范围Amax=±H×tgα内均布着N个投影位置。式中H是镜头到光栅平面的距离,N是需要合成的立体其轭底片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保证各组底片的曝光线条在照片上一个光栅节距内均匀分布,间距A应满足A=2×H×tgα/N或表达为在最大移动范围Amax=±H×tgα内均布着N个投影位置。式中H则是底片到光栅平面的距离,N是需要合成的立体共轭底片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立体照片的最大投射角αα=arsin(ntt2+4d2)]]>式中n是光栅玻璃或有机玻璃的折射系数,t是工作光栅的节距,d是工作光栅或有机玻璃的厚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改变投射角合成狭缝光栅立体照片的装置。该装置使用装裱在玻璃或有机玻璃板(2)上的工作光栅(3),并用光栅玻璃将感光材料(1)压紧在滑台(6)上。合成的具体方法是1.镜头(5)固定,底片(4)与感光材料分别移动的合成法,2.感光材料固定,底片与镜头分别移动的合成法,3.底片固定,镜头与感光材料分别移动的合成法。本实用新型指出了三种方案中不同的对准原则,给出了各移动单元每次移动距离A、a及最大移动距离Amax的计算公式。
文档编号G03B35/00GK2257034SQ96246910
公开日1997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1996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1996年11月12日
发明者钱元凯 申请人:北京银视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