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4639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pad),详细的讲涉及一种可以改善用鼓槌(stick)打击打击面时的手感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声学鼓(acoustic drum)中,其利用通过轮圈(rim)以规定的张力敷设的皮或合成树脂薄片等构成的薄片部件形成打击面,并利用鼓槌打击该打击面使其振动而发声。
另一方面,作为使声学鼓电子化的一种的电子鼓流通于市场,该电子鼓,其被设计成能将形成有打击面打击鼓垫的振动转换为电子音。电子鼓,其通过规定的电子音源而与喇叭或耳机等输出装置连接,并可以控制从该输出装置发出的电子音的强弱。因此,电子鼓,大多被利用于在没有采取防音构造的室内等练习的情况,为此,要求从用鼓槌打击的打击鼓垫发声尽可能安静。
在该电子鼓上,采用了利用压电元件等构成的传感器感觉打击鼓垫的振动、并将对应于鼓槌打击力的电子音输出给电子音源的构造。因此,也要求必须用容易从传感器感觉到振动的元件构成打击鼓垫。
即,电子鼓所用的打击鼓垫,为了同时满足实现安静化的要求、及容易由传感器感觉到振动的要求,其将形成打击面的橡胶制的表层部,层叠在由铁板或MDF板等构成的支撑体上来构成打击鼓垫(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44633号公告但是,上述的电子鼓所用打击鼓垫、及声学鼓,当被鼓槌打击时,其该打击面的下沉量不同,进而,传递给演奏者的打击感觉也不同而产生不和谐感的不良现象。
具体的是,当加强鼓槌的打击力时,在声学鼓上打击面变形大地下沉。与其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橡胶制表面材料的打击鼓垫,由于其表层部比较厚,且通过板状支撑体被从下面支撑,所以打击面的下沉量小。
此外,在鼓槌的打击力相同时,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声学鼓中,其打击面的下沉量因距轮圈距离而变化,而在使用橡胶制表面材料的打击鼓垫上,无论打击打击面的任何区域,打击面的下沉量几乎不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着眼于当前的不良现象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打击打击面时,消除通过鼓槌给予演奏者的不和谐感,并能获得与打击声学鼓同样打击感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具有形成被鼓槌打击的打击面的表层部、和支撑该表层部的支撑体,其中在上述表层部的内面侧设置内层部在,而能根据打击力改变打击面的下沉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内层部的硬度比表层部的硬度小。
此外,在用鼓槌以相同的打击力分别打击上述打击面的面内外周侧区域及面内中央区域时,上述表层部及/或内层部的、面内中央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比面内外周侧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大。
并且,优选对应于上述外周侧区域的内层部,具有向打击面的外周逐渐减薄区域。
此外,也可以表层部及/或内层部的硬度,设定成打击面的面内外周侧区域比面内中央区域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具有形成被鼓槌打击的打击面的表层部,并且,上述表层部的面内外周侧区域的硬度比面内中央区域的硬度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加强用鼓槌的打击力时,利用内层部可以确保对应于打击力的打击面下沉量。因此,当由橡胶构成表层部时,能保证安静性或容易感觉振动,并且能使打击感觉接近于声学鼓。
此外,由于内层部的硬度设定得比表层部的硬度小,例如,当打击力达到大致最大限时,因内层部的弹性可以缓和对演奏者手的冲击,并且,能设定为当用大致最大限打击力一半以下左右的打击力时,因表层部的弹性而能获得鼓槌反弹的打击感。
此外,由于面内中央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比面内外周侧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大,所以改变了因打击面的打击位置而施加于演奏者的打击感而能实现接近于声学鼓的打击感。
此外,因向打击面的外周逐渐减薄内层部、或使表层部或/及内层部的打击面的面内外周侧区域的硬度比中央区域的硬度大,所以能用简单的结构,在打击面中央区域赋予软、在外周侧区域赋予硬的打击感。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概略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与图2相同的剖面图。
图4是第3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与图2相同的剖面图。
图5是第4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与图2相同的剖面图。
图6是第5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与图2相同的剖面图。
图7是变形例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的与图2相同的剖面图。
图中10—打击鼓垫(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11—表层部,12—内层部,13—支撑体,15—打击面,15A—面内中央区域,15B—面内外周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中,所谓“橡胶硬度”,是用JIS K 6253硬度计测定的硬度,所谓“海绵硬度”,是用SRIS 0101硬度计测定的硬度。
图1上,表示的是第1实施方式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概略俯视图,图2上,表示的是图1的A-A剖面图。在该图上,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10(以下,称为“打击鼓垫”),具有被形成俯视略呈圆形的表层部11、设在该表层部11内面侧(图2的下面侧)的内层部12、从图2中下侧分别支撑该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的板状支撑体13。
上述表层部11,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其可通过天然或合成、或者二者混合的所谓橡胶构成,并在表面(图2中上面)上形成有用鼓槌打击的打击面15。表层部11的橡胶硬度,被设定为约45°。此外,表层部11的厚度,被设定约为6mm。
上述内层部12,由发泡聚氨酯等构成的具有弹性的海绵构成,并被设计为与表层部11大致相同平面状,而且通过粘接剂而层叠在表层部11与支撑体13之间。内层部12的硬度,被设定的比表层部11硬度低。具体的是,内层部12的海绵橡胶硬度被设定为35±5°。此外,内层部12的厚度,被设定为约10mm。
上述支撑体13,其由厚度约为1.6mm的铁板或厚度约为9mm的MDF板、胶合板、纤维板等构成,并被形成与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大致相同平面状并被粘接在内层部12的下侧。在支撑体13的下面,通过粘接剂固定着发泡氯乙烯等树脂构成的传感器板16,在该传感器板16的下面设有由板状压电元件等构成的传感器17。传感器17,其在用鼓槌打击打击面15时,检测表层部11、内层部12、支撑体13及传感器板16的振动,并通过未图示的电线将该检测信号输入给规定的电子音源。
在以上的结构中,使用上述打击鼓垫10的演奏者,进行用鼓槌对打击面15的打击。此时,由于将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设定为上述的硬度,所以它们根据鼓槌的打击力弹性变形而能使打击面15下沉。即,当演奏者以大致最大限度的打击力打击时(以下,称为“强打时”),内层部12被较大压缩而打击面15的下沉量增大,从而缓和了对持鼓槌手的冲击。另一方面,当以上述强打时一半以下左右的打击力打击时(以下,称为“弱打时”),与强打时相比,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能以打击面15的下沉量变小的方式压缩,并对持鼓槌的手施加表层部11的硬打击感。
因此,根据如此的第1实施方式,由于在支撑体13上层叠了硬度不同的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所以能在强打时及弱打时改变打击面15的下沉量,在强打时赋予以内层部12弹性变形为主要因素的打击感,而在弱打时能赋予以表层部11弹性变形为主要因素的打击感。因此,能获得接近于声学鼓的打击感,当用打击鼓垫10演奏时,可以获得改善与演奏声学鼓时的不和谐感的效果。
以下,说明除了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方式以外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根据需要使用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略其说明。
图3是第2实施方式的打击鼓垫10的概略横剖面图。该第2实施方式,其在打击面15面内中央区域15A及面内外周侧区域15B改变了表层部11的硬度。
即,表层部11,被设定成其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硬度比面内中央区域15A的硬度大,具体的讲,位于面内中央区域15A的表层部11的橡胶硬度约为45°,位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表层部11的橡胶硬度被设定约为60°。此时,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上述面内中央区域15A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边界,位于沿着圆心大致与打击面15中心位置相同的圆上,该圆的直径被设定的大致与打击面15的半径相同。
因此,根据如此的第2实施方式,在表层部11上,由于面内中央区域15A比面内外周侧区域15B软,所以当以相同的打击力分别打击面内外周侧区域15B及面内中央区域15A时,面内外周侧区域15B能比面内中央区域15A加大打击面15的下沉量。因此,面内中央区域15A能赋予柔软的打击感,并且面内外周侧区域15B能赋予硬的打击感,并能象声学鼓一样因打击位置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打击感。
图4是第3实施方式的打击鼓垫10的概略横剖面图。该第3实施方式,其在打击面15的面内中央区域15A及面内外周侧区域15B改变了内层部12的硬度。即,内层部12被设定成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海绵橡胶硬度比面内中央区域15A的海绵橡胶硬度大,如此,也可以获得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5是第4实施方式的打击鼓垫10的概略横剖面图。该第4实施方式,其局部地减薄了内层部12的厚度。
具体地讲,如图5所示,对应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内层部12的下面形成倾斜面,且向打击面15的外周逐渐地减薄。此外,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支撑体13,也对应内层部12的厚度变化被形成向打击面15的外周逐渐地减薄。
因此,根据该第4实施方式,能朝打击面15的外周而降低内层部12的弹性力,并能从上述面内中央区域15A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边界朝向打击面15的外周依次地减小上述下沉量。换言之,根据距打击面15外周的距离可以依次模拟地改变赋予鼓槌的打击感,并能进一步接近于声学鼓的打击感。
图6是第5实施方式的打击鼓垫10的概略横剖面图。该第5实施方式的内层部12,被形成与第4实施方式的内层部12上下方向翻转的状态。
即,如图6所示,对应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内层部12的上面形成倾斜面,且向打击面15的外周逐渐减薄。此外,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表层部11,对应内层部12的厚度变化被形成向打击面15的外周逐渐地减薄。
因此,该第5实施方式,也能获得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方法,如上述公开那样,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即,本实用新型,对特定的实施方式给予图示、且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目的的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以上所叙述的实施方式,在形状、位置、材质或方向、及其他的详细的结构上添加各种变形。
例如,上述打击面15的平面形状,能有各种的设计变更,例如,也可以是略呈方形、略椭圆形、略多边形。此时,上述面内中央区域15A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边界位置,是连接从打击面15的面内中心位置或图心到外周距离的大致中点的轨迹。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图示、说明了单一的打击鼓垫10,但也可以将多个打击鼓垫10与套鼓(drum set)的各鼓一样配置。此时,适当地调整各打击鼓垫10的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的硬度,能使对应于小军鼓(floor tom)的打击鼓垫10的打击感比对应于地通鼓(snare drum)的打击鼓垫10的柔软,以此能赋予演奏者如声学鼓一样的良好的演奏感。此外,作为主要用于练习用的打击鼓垫10,也可以省略上述传感器板16及传感器17。
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省略第2实施方式的内层部12的结构,即使如此,也可以改变面内中央区域15A与面内外周侧区域15B的打击感。
并且,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使用相同材料并且内层部12的密度被设定成比表层部11的密度小、或在表层部11内面侧的多处局部切削地形成内层部12,从而改变对应于打击力的打击面15的下沉量。
本实用新型,其主要可以利用于电子地转换表层部的振动而发出打击声音的电子套鼓。
权利要求1.一种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具有形成被鼓槌打击的打击面的表层部、和支撑该表层部的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层部的内面侧设置内层部,而根据打击力改变打击面的下沉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部的硬度比所述表层部的硬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特征在于在用鼓槌以相同的打击力分别打击所述打击面的面内外周侧区域及面内中央区域时,所述表层部及/或内层部的、面内中央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比面内外周侧区域的打击面下沉量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外周侧区域对应的内层部,具有向打击面的外周逐渐减薄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部及/或内层部的硬度,被设定成打击面的面内外周侧区域的硬度比面内中央区域的硬度大。
专利摘要一种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10),其具备被形成俯视略呈圆形的表层部(11)、设在该表层部(11)内面侧的内层部(12)、支撑该表层部(11)及内层部(12)的板状支撑体(13)。在表层部(11)的表面形成有用鼓槌打击的打击面(15),该打击面(15)能根据打击力度改变打击面(15)的下沉量。因此,这种打击乐器用打击鼓垫,可以在用鼓槌打击打击面时消除给予演奏者的不和谐感,能获得与声学鼓同样打击感。
文档编号G10H1/32GK2786747SQ200520004119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3日
发明者桂浦诚, 末永雄一朗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