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调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3087阅读:7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调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定在弦乐器的颈上的变调夹,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弦贴 靠区布置在该第一臂上,用于颈背侧的贴靠区布置在第二臂上。
背景技术
变调夹用于缩短弦乐器弦的振动长度。变调夹在两个品丝(Bimd)之间围绕弦乐 器的颈夹紧并将弦压在品丝上。演奏技术上可利用的则是弦乐器的一个琴马与距该琴马最 近的该品丝之间的弦长度。DE 10 2006 059 821 B3公开了一种变调夹,其包括弦贴靠装置、用于将弦贴靠装 置固定在颈上的夹紧带和用于将夹紧带固定在弦贴靠装置上的固定装置。在弦贴靠装置上 布置有至少一个连接板,通过该连接板,变调夹可以挂在弦乐器的颈上。EP 1 143 408 Bl公开了一种变调夹,其包括弦接触臂、夹紧臂和枢转连接装置, 该枢转连接装置将夹紧臂和弦接触臂在沿臂的一个位置上可枢转地相互连接。枢转连接装 置包括可松开的止动装置,该止动装置将枢转连接装置以及夹紧臂与弦接触臂的相对枢转 运动以逆着开口方向上的运动的方式有选择止动,其中,该止动装置同时允许在闭合方向 上的相对枢转运动。US 4,793,234公开了一种变调夹,其具有刚性臂,该刚性臂应当在弦乐器的弦之 上横向跨越颈地延伸。弦接触件布置在该臂上。弹性构成的C形部件与臂连接。通过该部 件可以施加夹紧力。US 2,604,805公开了一种变调夹,其包括两个L形部件,这两个部件通过螺栓与 所旋上的翼形螺母连接。GB 2 141 860A公开了一种具有U形框架的变调夹。US 6,573,440B1 公开了另一种变调夹。DE 358 280公开了一种用于琉特琴和类似乐器的、带有用于下压琴弦的弹簧的弦 按键。设置了两个装有手柄的半圆形臂,它们处于螺旋弹簧的内部,使得这些半圆形臂在挤 压时将与其连接的桥件从弦上抬起。设置了在乐器的颈上滑动的小滑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变调夹,其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固定 在弦乐器的颈上并且具有有益的特性。该目的在开头所称的变调夹中依据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得以实现,即,设置了滑 动支架,通过该滑动支架将第一臂可移动地保持在第二臂上,以及该滑动支架具有移动引 导部,该移动引导部由至少一个缝隙或者至少一个槽以带有横向于移动方向的开口方向的 方式形成,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该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在 第一臂上形成,该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在第二臂上形成,其中,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 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可以锁定第一臂与第二臂的相互靠近可移动性(Aufeinanderzu-Verschieblichkeit),该相互靠近可移动性使弦贴靠区与颈背侧贴靠区之间的间距变 大,以及其中,开口方向至少近似平行于第一接触面和至少近似平行于第二接触面地定向。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能够以带有最少数量的所需构件的方式按照简单方式制造。可以单手操作变调夹;该变调夹可以利用一只手来安放并且可以将固定松开。接触面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使该接触面仅在通过颈向臂施加压力,也就是在 弦乐器的颈上进行固定或预固定的时候才起作用。由此可以给夹紧压力配量。对弦过大的 夹紧压力会使弦走调。过小的夹紧压力会使弦发出嗡嗡声。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可 以进行最佳调节。滑动支架具有布置在第二臂上的移动引导部。这种移动弓I导部可以按照简单方式 构成。移动引导部由一个臂(例如像第二臂)上的至少一个缝隙或者至少一个槽形成。在 该至少一个缝隙内或者在至少一个槽内可以引导另一个臂(例如第一臂)或固定在另一臂 上的元件。如果至少一个缝隙或者至少一个槽的开口方向平行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 面,那么在结构上简单地构造的情况下,在无需其他用于固定的辅助工具(如螺丝钉 或者类似物)就将变调夹夹紧在颈上的时候,按照简单的方式锁定相互分离可移动性 (Auseinander-Verschiebtichkeit)。这以按照简单的方式允许单手操作性。在此方面,所 需构件的数量得以最小化。此外,可以按照简单的方式进行压力调节,这是因为可以实现相 互靠近可移动性。开口方向在此方面为横向于移动方向的方向。该方向指向外部空间并且是沉入方 向,通过该沉入方向,另一个臂的(至少一个)销钉件沉入到至少一个缝隙或槽内。开口方 向至少近似平行于弦。该开口方向此外横向于相应臂的侧面地定向。开口方向是如下这样的方向,S卩,对该方向,至少一个缝隙或至少一个槽至少在一 侧上不由在其上形成有该至少一个缝隙或至少一个槽的臂的材料来界定。开口方向与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至少近似平行性在此方面,在第一接触面 和第二接触面的每个接触位置下,均存在,并且特别是第一臂相对于第二臂的每个位置下, 均存在。在由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其中第一臂和第二臂彼此之间仅仅是可枢转运动的变 调夹中产生的根本问题是,随着开始固定,弦贴靠区就不能再最佳地取向。直至达到最终的 夹紧位置,臂由于枢转支承结构而进行呈圆形的运动。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通过滑 动支架可以实现第一臂的线性运动,该线性运动横向和特别是至少近似垂直对着乐器的弦 地取向。由此可以实现将压力均勻地分布在所有弦上,并且可以按照简单方式校正由于变 调夹安放不精确而可能出现的误差。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第一臂或者第二臂可以各自一件式或者多件式地构 成。有益的是,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当变 调夹在颈上夹紧时,由于接触而锁定相互分离可移动性。于是产生将第一臂在第二臂上的 相互分离可移动性锁定的压力。但尽管如此,操作者在要提高压紧力的时候仍可以使第一
臂向第二臂运动。有益的是,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使在
5与第一臂和第二臂的相互分离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上的第一臂和第二臂的相互靠近可移 动性可行。由此可以调节压紧力。特别是,移动引导部为线性引导部。第一臂在第二臂上可线性移动就足够。事实证明有益的是,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至少近似平行于移动引导部。由此可以 按照简单的方式使固定位置固定。在一种结构简单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臂通过至少一个销钉件保持在移动引导部 上。通过沉入到移动引导部内的至少一个销钉件,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实现第一臂在第二臂 上的可移动性。至少一个销钉件可以是与第一臂分开的并且固定在该第一臂上的元件。该 销钉件也可以在臂上一体式地构成。该销钉件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栓(Zapfen)。至少一个销钉件的纵向延伸方向在此方面平行于至少一个缝隙或至少一个槽的 开口方向。于是,该纵向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一种具有优点的实施方式中,滑动支架构成为枢转滑动支架,其中,第一臂可相 对于第二臂枢转。由此可以使变调夹在弦乐器的颈上的安放和松开变得容易。通过第一臂 和第二臂的分离枢转使安放在颈上变得容易,其中,特别是使单手安放变得容易。此外,也 可以使松开变得容易。特别是,枢转滑动支架的枢转轴线垂直于移动引导部。由此,枢转滑动支架可以按 照简单方式构成。用于使第一臂在第二臂上移动引导的销钉件也可以充当用于枢转支架结 构的轴。枢转轴线在此方面优选平行于开口方向并由此也平行于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有益的是,枢转滑动支架具有轴,该轴在移动引导部内可移动地被引导并且可以 在移动引导部内旋转。相应的变调夹由此能够以最小化的开支制造。特别具有优点的是,移动引导部在变调夹安放在颈上时至少近似垂直于弦地定 向。由此可以实现压力在弦上的均勻分布;通过夹紧时第一臂以弦贴靠区到弦上的线性和 至少近似垂直的可运动性,可以实现的是,所有弦至少近似均勻地被施加压力。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在第一臂上布置有可枢转的摇臂(Wippe),弦贴靠区位于该可 枢转的摇臂上。枢转支承结构在此方面特别是居中地布置在摇臂上。通过可枢转的摇臂, 弦贴靠区的夹紧压力均勻分布在弦上。由此可以防止弦上的压力分布不同,从而会导致有 些弦走调而其他弦由于压力过小而发出嗡嗡声。由此,在弦可听到地走调之前有较大的压 力范围或夹紧区可供操作者使用。此外,通过设置可枢转的摇臂,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可以 通用;不再需要单独地使夹紧宽度适应于单个乐器。均勻的夹紧压力分布允许使用不同的 品丝长度。在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变调夹方面出现的根本问题是,直接在贴靠时进行固定,并 且弦贴靠区由此不再能实现最佳的取向。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由于第一臂在第二 臂上的可移动性,第一臂可以进行线性的、横向和特别是至少近似垂直于弦地定向的运动。 如果使用者没有完全精确地安放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那么这种误差可以通过可枢转的摇 臂进行补偿。特别是,摇臂的枢转轴线平行于枢转滑动支架的枢转轴线,通过该枢转滑动支架, 第一臂保持在第二臂上。由此可以按照简单方式达到最佳的力分布。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弦贴靠区借助弹 材料形成。由此可以按照简单方式达到均
6勻的力分布。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弦贴靠区由弹性垫形成。该弹性垫例如为一体式的。由此在 弦乐器的成拱形的颈上也可以达到弦上均勻的压力分布。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弹性垫具有横向于弦延伸方向变化的贴靠面,其中,用于具有 较大直径的弦的有效贴靠面积比用于具有较小直径的弦的有效贴靠面积小。有效贴靠面 积,弦以该有效贴靠面积贴靠在弹性垫上,由弦的直径乘以弦与弹性垫的接触长度得出。对 具有较大直径的弦来说,在弹性垫上的接触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有效贴靠面 积。由此,弦可以较浅地侵入到垫内。通过用于弦的贴靠面相应变化地构成,确保了不同直 径的弦用于贴靠在贴靠面上的接触长度不同,通过用于弦的贴靠面相应变化地构成,确保 了不同弦的有效贴靠面积至少近似相等。由此防止了例如较粗的弦(低音弦)可能比较细 的弦更浅地侵入到弹性垫内。由此也防止了较粗的弦在演奏弦乐器期间发生偏移的危险。在一种在制造技术上有益的实施方式中,弹性垫具有呈三角形的自由空间。通过 这种呈三角形的自由空间可以提供变化的弦贴靠面积,该变化的弦贴靠面积在一个方向上 变大。该方向横向于弦延伸方向。由此可以为较粗弦和较细弦提供至少近似相等的有效的 弦贴靠面积。特别具有优点的是,用于颈背侧的贴靠区借助弹性垫形成。由此避免了由于第二 臂紧靠在颈背侧上而造成损坏。此外,由此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将变调夹固定在颈上。通过向 弹性垫施加压力使该弹性垫被挤压,并且由此可以实现的是,当存在第一臂相对于第二臂 的移动位置时,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实现锁定位置。当 另外的力施加到弹性垫上时又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取消锁定位置,以便可以实现第一臂与第 二臂之间的相对可枢转性。在一种结构上有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臂具有带有拉高(hochgezogen)的侧沿的 槽形区,在所述槽形区内布置有弦贴靠区。由此,弦贴靠区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固定在第一臂 上并且特别是可枢转地固定。特别是,摇臂以可枢转的方式固定在拉高的侧沿上。在侧沿上可以固定销钉件,该销钉件例如形成用于摇臂的外轴。事实证明有益的是,弦贴靠区超出第一臂的前端地延伸,也就是说,关于与弦贴靠 区的距第二臂最近的一端,弦贴靠区具有大于第一臂的长度。情况表明,由此可以向弦施加 均勻的夹紧压力。有益的是,在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布置有弹簧装置,该弹簧装置施加力,通过该 力,可以使第一臂从第二臂离开地移动和/或枢转。由此,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可以按照简 单方式固定在颈上并且可以按照简单方式松开固定。于是,在固定时,第一臂和第二臂具有 相对于彼此最大的开口宽度,从而可以简单安放。为了松开可以通过相应地施加力实现相 互分离移动。特别是,弹簧装置支撑在第一臂和第二臂上,以便相应地施加力。特别具有优点的是,弹簧装置具有弹簧区和特别是自由端,该自由端可以相对于 第二臂移动并且支撑在该第二臂上。由此,弹簧作用不受第二臂在第一臂上的移动性的影 响,其中,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一臂在第二臂上的可移动性。在一种紧凑式的构成中,弹簧装置的一个圈或者多个圈围绕枢转滑动支架的轴布置。有益的是,至少一个接触面通过第一臂的面向第二臂的外部轮廓区形成。由此产 生一种紧凑式的结构。于是,接触面通过外部轮廓的相应构造产生。出于同样原因有益的是,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通过第二臂的面向第一臂的外部轮 廓区形成。加工技术方面此外具有优点的是,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在第一臂上一体式地形 成。出于同样原因有益的是,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在第二臂上一体式地形成。由此无需用 于在各自臂上形成接触面的其他构件。有益的是,一个臂在与另一个臂的联接区上叉子形地构成,带有搭接另一个臂的 对置的叉子元件。另一个臂由此可以沉入到叉子元件之间的中间区域内。由此,两个臂可 以按照简单方式彼此保持,其中,也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实现用于锁定固定位置的接触面。特别是,在叉子元件之间的中间区域内形成用于另一个臂的至少一个接触面。由 此,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可以紧凑地构成和简单地操作以及特别是单手地操作。有益的是,至少一个弹簧装置以如下方式布置和构成,S卩,使颈上的固定位置可以 通过在颈背侧贴靠区的方向上向第一臂施加压力而被松开。特别是,这种可松开性可以通 过在第一臂的前端附近施加压力来实现。由此可以通过单手操作按照简单方式松开变调 夹。


对优选实施方式的下列说明用于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其中图1示出带有弦乐器的一部分颈的、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示出与图1相同的视图,其中,变调夹固定在颈上;图3示出图1变调夹的侧视图,其中,被遮盖的元件以虚线标注;图4示出沿图1线4-4的剖面图(打开的变调夹);图5示出沿图2线5-5的剖面图(固定的变调夹);图6示出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以及图7示出图6的变调夹沿线7-7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变调夹是一种设备,该设备用于缩短如吉他、曼陀林或者班卓琴等弦乐器的弦10 的振动长度。变调夹安放在弦乐器的颈14上的两个品丝12a、12b(图1、2)之间并且围绕 颈14夹紧。由此,弦10被压在品丝12a、12b上。于是,演奏技术上可用的弦长度是弦乐器 的琴马和两个品丝中距琴马最近的品丝之间的长度。在图2的实施例中这一点为品丝12b。变调夹用于例如使相应的弦乐器适用于歌声。弦乐器通过在变调夹上缩短弦发出 更高的声音;由此音乐作品不必要再移调到合适的目标调。变调夹也用于将音乐作品转换 成演奏技术上简单的形式,而不必改变发声的调。图1至5所示并且在那里采用16标注的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实施例包括第一臂 18 (弦接触臂)和第二臂20 (颈背侧接触臂)。第一臂18用于安放在弦10上并且包括或 者保持着弦贴靠区22。第二臂20用于安放在颈14的背侧24并且包括或者保持着颈背侧
8贴靠区26。第一臂18通过滑动支架28可移动地保持在第二臂20上。在所示和所介绍的实 施例中,滑动支架构成为枢转滑动支架30,通过该枢转滑动支架,第一臂18也可以相对于 第二臂20枢转。臂20具有C形的造型,带有第一区32和第二区34,在该第一区上布置有枢转滑动 支架30,在该第二区上布置有颈背侧贴靠区26。在第一区32上布置有在线性方向36上延伸的移动引导部38。移动引导部38在 放置变调夹时横向和尤其是至少近似垂直于弦10地定向(参见图3)。第二臂20至少在移动引导部38的区域内具有侧向朝外被覆盖的内部空间40 (图 4)。该内部空间向一侧42敞开。在该侧42上,第二臂20具有至少近似平行于线性方向36 的外部轮廓44。通过该外部轮廓44,正如下面还要详细介绍的那样,形成用于第一臂18的 第二接触面46。移动引导部38通过贯通的缝隙48形成,该缝隙以彼此等高齐平地取向的方式在 壁50内形成,这些壁在侧向上界定内部空间40。缝隙48具有开口方向51(图5和7)。在 开口方向上,缝隙48不受材料界定。开口方向51对着外部空间。第二区34以与第一区32成角度的方式布置。在从第一区32向第二区34的过渡 部上,第二臂20设有弯曲的外部轮廓。第二臂20的对置的侧面52a、52b基本上平面地构 成并且彼此平行。颈背侧贴靠区26由弹性结构例如像弹性垫54形成,其固定在第二臂20 的第二区34前端上或者附近。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垫54在没有向其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具有横截面呈三角 形的造型,该造型带有在弦贴靠区22的方向上的倒圆尖端。第一臂18近似具有大L的形状。它通过联接区56与第二臂20连接。联接区56 叉子形地构成,带有第一叉子元件58a和第二叉子元件58b (图4)。第一叉子元件58a和第 二叉子元件58b利用它们之间的中间空间60彼此相距开。第二臂20沉入到中间空间60 内,以及第一叉子元件58a和第二叉子元件58b包围侧面52a和52b上的第二臂20。在第一叉子元件58a和第二叉子元件58b上固定有销钉件62。该销钉件穿过第二 臂20内的缝隙48。穿过方向平行于开口方向51。销钉件62在移动引导部38内可以在一 个方向/相反方向64上移动。由此,第一臂18也可以向第二臂20移动。移动引导部64 在此方面横向和例如垂直于开口方向51。销钉件62的纵向延伸方向至少近似平行于开口 方向51。销钉件62抗扭地(drehfest)或者可旋转地固定在第一臂18的联接区56上。该 销钉件在移动引导部38内利用这种如下间隙来引导,即该销钉件可以在该间隙内旋转。销 钉件62由此形成枢转滑动支架30的轴66,借助该轴,第一臂18可以相对于第二臂20围绕 枢转轴线68枢转。枢转轴线68在此方面垂直于所述方向/相反方向64 (也就是说也垂直 于线性方向36)。枢转轴线68优选平行于开口方向51。在第一臂18和第二臂20上布置有弹簧装置70。该弹簧装置包括支撑在第一臂 18和第二臂20上的螺旋弹簧72。螺旋弹簧72包括弹簧圈74,该弹簧圈在第二臂20上环 绕销钉件62而布置。弹簧圈74的内径大于销钉件62的外径;螺旋弹簧72由此松动地保 持在销钉件62上。
弹簧区76从所配属的最后一圈延伸到第一臂18的固定区78内。该弹簧区76牢 固地固定在固定区78上。弹簧臂80从第一圈引导至第二臂20并且“松动地”支撑在内部空间40内。支撑 以如下方式实现,即,使第一臂18的可移动性不受到弹簧装置70的阻碍,也就是说,弹簧臂 80可以在内部空间40内移动。但弹簧臂80在此方面始终支撑在第二臂20上,以便可以向 第一臂18施加弹簧力。弹簧装置60的弹簧力以如下方式起作用,即,使其尽量将第一臂18与第二臂20 移开,也就是说,加大弦贴靠区22与颈背侧贴靠区26之间的间距。第一臂18具有上侧82,该上侧在联接区56上或者附近具有第一凹陷区84和布置 在前端88上或者附近的第二凹陷区86。当要将变调夹16固定在颈14上时,第一凹陷区 84充当使用者手指用的作用点。当要将变调夹16从固定位置上松开时,第二凹陷区86充 当使用者手指用的作用点。第一臂18的上侧82平滑地构造。在朝向颈背侧贴靠区26的方向上,第一臂18 槽形地构造,具有拉高的侧沿92a、92b,在这些侧沿之间存在中间空间94,该中间空间朝向 颈背侧贴靠区26敞开。在第一臂18上可枢转地布置有摇臂90。为此,在侧沿92a、92b上固定有穿过中间 空间94延伸的销钉件96。摇臂90处于该销钉件96上。销钉件90形成枢转支架98的(外)轴。该枢转支架98的枢转轴线100在此方 面平行于枢转滑动支架30的枢转轴线68。在摇臂90上又布置有弦贴靠区22。该弦贴靠区具有如下这种宽度,即,该弦贴靠 区可以在相应弦乐器指板的所有弦上延伸。摇臂90面向第一臂18的内侧具有如下这种造型,S卩,可以在确定的角度范围内例 如像-5°到+5°之间实现枢转。摇臂90以前端102超出第一臂18的前端88地延伸。在第一臂18上布置有第一接触面104,其在与第二接触面46的共同作用下将变调 夹16的固定位置锁定在颈14上。(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接触面104和第二接触面46 ;例 如这种大量的接触面通过设置分面来实现。下面出于简化的原因总是谈及原则上也可以多 件式构成的接触面。)开口方向51以平行于第一接触面104和第二接触面46的方式定向。第一接触面104在第一叉子元件58a与第二叉子元件58b之间的联接区56上形 成。第二臂20利用其第二接触面46,根据第一臂18的移动位置,沉入到中间空间60内,并 且第一接触面104可以紧靠第二接触面46。第一接触面104和第二接触面46各自一体式地在所配属的臂18或20上形成。它 们在面向另一臂的外部轮廓上形成。于是,第二臂20的其上形成有第二接触面46的外部 轮廓44指向中间空间60的界定面,在该界定面上形成第一接触面104。相应地,第一臂18 的外部轮廓指向第二臂20外部轮廓44的联接区56。第一臂18和第二臂20例如由塑料材料制造。摇臂90同样由塑料材料制造。在图6和7所示的实施例中,弦贴靠区22构成为弹性垫106。该弹性垫尤其是一 体式地构成。该弹性垫106布置在摇臂90上。弹性垫106具有用于弦10的贴靠面108,弹性垫利用该贴靠面作用于弦10。贴靠面108在此方面在横向于弦10的方向110上具有变 化的造型贴靠面108从枢转滑动支架30离开地变大。弹性垫106例如为此具有呈三角形 构成的自由空间112。由此,弹性垫106具有第一侧肋114a和第二侧肋114b,自由空间112 处于它们之间。自由空间112没有用于弦10的贴靠区。第一侧肋114a和第二侧肋114b 在摇臂90前端102的区域内通过桥形件116连接。弹性垫106在自由空间112之上具有楔形凹隙。该凹隙缩短了弦10在弦贴靠区 22上的接触区。弦乐器的颈14通常成拱形。通过弹性垫106可以横向于弦10补偿这种拱形结构。乐器利用不同粗细的弦绷上。较粗的弦用于产生低音而较细的弦用于产生高音。 通过以变化的造型构成的贴靠面108,这些产生不同有效贴靠面积的差别可以在变调夹16 上得到补偿。弦在弹性垫106上的有效贴靠面积由相应弦10的直径与垫106上相应弦10 的接触长度的乘积得出。通过自由空间112可以缩短垫上的接触长度,因为沿方向110贴 靠面变小。由此,所有弦的有效贴靠面积可以至少近似地彼此均衡;对于距离枢转滑动支架 30较远的较细弦来说,直径虽然较小,但在弹性垫106上的接触长度却较大。对于靠近枢转 滑动支架30的弦(低音弦)来说,直径较大而接触长度由于自由空间112较小。由此可以实现所有弦10到弹性垫106内均勻的压入深度。特别是由此防止,细弦 比粗弦更深地压入到弹性垫106内,这会导致粗弦在演奏期间侧向偏移。颈背侧贴靠区26例如通过弹性垫118形成,该弹性垫被推移到第二臂20上并且 例如在区域120内(图6)与该第二臂勾挂。弹性垫118例如附加地粘接在第二臂20上。 该弹性垫优选在第二臂20的整个区域122之上延伸,这整个区域可以与弦乐器的颈14接 触。在其他方面,第一臂18和第二臂20如上所述相同地构成。依据本发明的变调夹工作原理如下如果将销钉件62如图1所示地向上移动,那么弦贴靠区22具有与颈背侧贴靠区 26的最大间距。弹簧装置70的弹簧力还在围绕枢转轴线68的枢转方向上以从第二臂20 离开的方式压住第一臂18,直至界定中间空间60的面触碰到外部轮廓44的上部区域。变 调夹16于是具有最大的开口宽度,而且该变调夹能够可以按照简单方式安放在弦乐器的 颈14上。在此方面可以单手操作。变调夹16以如下方式安放在弦乐器上,即,使粗弦(低音弦)靠近枢转滑动支架 30而细弦(高音弦)离得较远。由此确保相应弦在弹性垫106上的接触长度与相应弦10 的直径至少近似相反。操作者然后将臂18在移动引导部38上沿方向/相反方向64下移,其中,弦贴靠 区22可以被移动到颈背侧贴靠区26上。这一点在使用者利用一个或者多个手指在底侧上保持住第二臂20并且使用者拇 指在凹陷区84内为了使第一臂18移动而作用于该第一臂18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最简单方 式实现。操作者在此方面向第一臂18施加压力。由此推到弦10上.并夹紧。不再进行枢 转运动。
通过移动引导部38与弦10至少近似垂直的定向,对所有弦10进行均勻的加压; 因为不存在原则上导致不同弦受到不同加压的枢转运动,所以实现了将弦均勻压紧在用于 所有弦10的品丝12a、12b上。固定通过如下方式松开,即,操作者例如利用拇指压在第二凹陷区86上。同时,该 操作者从下面向第二臂20施加压力。由于颈背侧贴靠区26弹性地构成,可以松开固定并 且臂18在第二臂20上在移动引导部38内由于弹簧装置70的弹簧力而上移。如上所述,固定和止动可以用一只手进行。在此方面,如果选择过高的夹紧压力或者必须改变所固定的变调夹16的位置,可 以无需换手地实施松开。仅须将拇指从第一凹陷区84移位到第二凹陷区86内。弹簧装置70和第一臂18在第二臂20上的可枢转支承结构用于变调夹16在颈14 上的简单可安放性/可松开性。为了将变调夹16固定保持在颈14上,设置“仅”滑动支架 ("Nur"-Schiebelager)并且设置第一接触面104和第二接触面46就足够。如果变调夹16在压力下保持在颈14上,那么第一接触面104压向第二接触面46 并且将锁定位置固定住。为了固定该锁定位置,无需附加的辅助工具,如螺丝钉或类似物。 通过开口方向51与第一接触面104和第二接触面46的平行定向,产生锁定位置的固定。如 果需要施加更大的夹紧力(向弦10施加压紧力),那么可以在移动引导部38内继续移动 第一臂18。由此可以给压紧力配量。第一臂18与第二臂20的分离运动通过第一接触面 104和第二接触面46仅在如下方向上实现,即,该方向扩大了弦贴靠区22与颈背侧贴靠区 26之间的间距。在对此的相反方向上,可以实现用于提高压紧力的另外的可运动性(在施 加力情况下)。通过上面布置有弦贴靠区22的摇臂90,可以使夹紧压力均勻地分布到弦10上。 为此,特别是销钉件96,该销钉件形成用于摇臂90的轴,居中地布置在摇臂90上,以便可以 使夹紧压力均勻分布。由此,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不再非得将变调夹16精确地安放在弦10上。 (在现有技术所公开的变调夹中,一定要精确地安放在弦上,因为否则的话弦上的压力分布 就相差很大。相差很大的压力分布会导致一部分弦由于压力过高而走调,而其他弦上压力 过低则会导致相应的弦发出嗡嗡声。)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操作者在弦10可听见地走调之前也有较大的压力 范围可供使用。原则上不同的弦乐器具有不同的品丝长度。因为在依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可以 实现对弦10均勻地施加压力,所以不必使夹紧宽度与各自的品丝长度相适应。这一点意味 着,变调夹16可以通用。如下夹紧压力,即弦贴靠区22借助于该夹紧压力作用于弦10上,可以由操作者单 独调节。
1权利要求
用于固定在弦乐器的颈(14)上的变调夹,包括第一臂(18)、第二臂(20)、滑动支架(28;30)、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在所述第一臂(18)上布置有弦贴靠区(22),在所述第二臂(20)上布置有用于颈背侧(24)的贴靠区(26),通过所述滑动支架(28;30)所述第一臂(18)能移动地保持在所述第二臂(20)上,并且所述滑动支架具有移动引导部(38),所述移动引导部由至少一个缝隙(48)或者至少一个槽以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64)的开口方向(51)的方式形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在所述第一臂(18)上形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在所述第二臂(20)上形成,其中,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的接触能够锁定所述第一臂(18)与所述第二臂(20)的相互分离可移动性,所述相互分离可移动性使所述弦贴靠区(22)与颈背侧贴靠区(26)之间的间距变大,以及其中,所述开口方向以至少近似平行于所述第一接触面(104)且至少近似平行于所述第二接触面(46)的方式来定向。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和所述至 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当所述变调夹(16)在所述颈(14)上夹紧时, 由于接触而锁定所述相互分离可移动性。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和所 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容许在与所述第一臂(18)和所述第二臂 (20)的相互分离可移动性的相反方向上的相互靠近可移动性。
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引导部(38)为线性引导部。
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至 少近似平行于所述移动引导部(38)。
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18)通过至少一个销 钉件(62)在所述移动引导部(38)上引导。
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架(28)构成为枢转滑 动支架(30),其中,所述第一臂(18)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臂(20)枢转。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枢转轴线(68)垂直于所述移动方向(64) 地定向。
9.按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滑动支架(30)具有轴(66), 所述轴在移动引导部(38)内能移动地引导并且能够在该移动引导部(38)内旋转。
1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引导部(38)在变调夹 安放在所述颈(14)上时至少近似垂直于所述弦(10)地定向。
1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臂(18)上布置有能 枢转的摇臂(90),所述弦贴靠区(22)位于所述能枢转的摇臂上。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90)的枢转轴线(100)平行 于枢转滑动支架(30)的枢转轴线(68),通过该枢转滑动支架,所述第一臂(18)能枢转地并 且能移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臂(20)上。
1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弦贴靠区(22)借助弹性材 料形成。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弦贴靠区(22)由弹性垫(106)形成。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106)具有横向于弦延伸方 向变化的贴靠面(108),其中,因此,用于具有较大直径的弦(10)的贴靠面(108)比用于具 有较小直径的弦(10)的小。
16.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106)具有呈三角形的自由 空间(112)。
1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颈背侧(24)的所述贴 靠区(26)借助弹性垫(54)形成。
1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18)具有带拉高的 侧沿(92a、92b)的槽形区,在其处布置有所述弦贴靠区(22)。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高的侧沿(92a、92b)上以能枢 转的方式固定有摇臂(90)。
20.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弦贴靠区(22)超出所述第 一臂(18)的前端(88)地延伸。
2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臂(18)与所述第二 臂(20)之间布置有弹簧装置(70),所述弹簧装置施加力,通过所述力,能够使所述第一臂 (18)从所述第二臂(20)离开地移动和/或枢转。
22.按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70)支撑在所述第一臂 (18)和所述第二臂(20)上。
23.按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70)具有弹簧区 (80),所述弹簧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臂(20)移动并且支撑在所述第二臂上。
24.按权利要求21至23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装置(70)的一个圈 或者多个圈(74)围绕枢转滑动支架(30)的轴(66)布置。
2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 通过所述第一臂(18)的面向所述第二臂(20)的外部轮廓区来形成。
2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 通过所述第二臂(20)的面向所述第一臂(18)的外部轮廓区(44)来形成。
2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104) 在所述第一臂(18)上一体式地形成。
2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46) 在所述第二臂(20)上一体式地形成。
29.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一个臂(18)在与另一个臂(20) 的联接区(56)处叉子形地构成,带有搭接所述另一个臂(20)的对置的叉子元件(58a、 58b)。
30.按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叉子元件(58a、58b)之间的中间 区域内形成用于所述另一个臂(20)的至少一个接触面(104)。
31.按权利要求21至30之一所述的变调夹,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弹簧装置(70) 以如下方式布置和构成,即,使所述颈(14)上的固定位置能够通过在所述颈背侧贴靠区 (26)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臂(18)施加压力而被松开。
全文摘要
用于固定在弦乐器的颈上的变调夹,包括第一臂、第二臂、滑动支架、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弦贴靠区布置在该第一臂上,用于颈背侧的贴靠区布置在该第二臂上,通过该滑动支架将第一臂可移动地保持在第二臂上,并且该滑动支架具有移动引导部,该移动引导部由至少一个缝隙或者至少一个槽以具有横向于移动方向的开口方向的方式形成,该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在第一臂上形成,该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在第二臂上形成,其中,通过至少一个第一接触面和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面的接触可以锁定第一臂与第二臂的相互分离可移动性,该相互分离可移动性使弦贴靠区与颈背侧贴靠区之间的间距变大,以及其中,开口方向至少近似平行于第一接触面和至少近似平行于第二接触面地定向。
文档编号G10D3/04GK101978417SQ200980109775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19日
发明者乔治·沃切泽 申请人:维特纳有限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