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1775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蜂鸣器组装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适用于对组装后的蜂鸣器进行安全的保护且组装便捷、密封性优。



背景技术:

蜂鸣器是一种一体化结构的电子讯响器,采用直流电压供电,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报警器、电子玩具、汽车电子设备、电话机、定时器等电子产品中作发声器件。蜂鸣器主要分为压电式蜂鸣器和电磁式蜂鸣器两种类型。蜂鸣器在电路中用字母“H”或“HA”(旧标准用“FM”、“ZZG”、“LB”、“JD”等)表示。

按照工作原理分为,一、电压式蜂鸣器,压电式蜂鸣器主要由多谐振荡器、压电蜂鸣片、阻抗匹配器及共鸣箱、外壳等组成。有的压电式蜂鸣器外壳上还装有发光二极管,多谐振荡器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构成,当接通电源后(1.5~15V直流工作电压),多谐振荡器起振,输出1.5~2.5kHZ的音频信号,阻抗匹配器推动压电蜂鸣片发声,压电蜂鸣片由锆钛酸铅或铌镁酸铅压电陶瓷材料制成,在陶瓷片的两面镀上银电极,经极化和老化处理后,再与黄铜片或不锈钢片粘在一起;二、电磁式蜂鸣器,电磁式蜂鸣器由振荡器、电磁线圈、磁铁、振动膜片及外壳等组成,接通电源后,振荡器产生的音频信号电流通过电磁线圈,使电磁线圈产生磁场。振动膜片在电磁线圈和磁铁的相互作用下,周期性地振动发声。

蜂鸣器驱动电路,由于蜂鸣器的工作电流一般比较大,以致于单片机的I/O 口是无法直接驱动的(但AVR可以驱动小功率蜂鸣器),所以要利用放大电路来驱动,一般使用三极管来放大电流,蜂鸣器驱动电路一般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个三极管、一个蜂鸣器、一个续流二极管和一个电源滤波电容,1、蜂鸣器,发声元件,在其两端施加直流电压(有源蜂鸣器)或者方波(无源蜂鸣器)就可以发声,其主要参数是外形尺寸、发声方向、工作电压、工作频率、工作电流、驱动方式(直流/方波)等,这些都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2、续流二极管,蜂鸣器本质上是一个感性元件,其电流不能瞬变,因此必须有一个续流二极管提供续流,否则,在蜂鸣器两端会产生几十伏的尖峰电压,可能损坏驱动三极管,并干扰整个电路系统的其它部分;3、滤波电容,滤波电容C1的作用是滤波,滤除蜂鸣器电流对其它部分的影响,也可改善电源的交流阻抗,如果可能,最好是再并联一个220uF的电解电容;4、三极管,三极管Q1起开关作用,其基极的高电平使三极管饱和导通,使蜂鸣器发声,而基极低电平则使三极管关闭,蜂鸣器停止发声。

通过上述可知,蜂鸣器其为小型的电路结构,需要对内部装配的电子部件进行密封、安全的保护,所以对蜂鸣器的组装外壳要求较高,需要具有较强的韧性、寿命长且要便于进行精准的装配,同时装配后需保证整体的结构的稳定即无移位或壳盖与壳底脱落的现象。但是,现有传统结构设计生产的用于蜂鸣器装配的圆形外壳,其结构复杂、安装拆卸使用不便捷,同时其韧性差,长期使用后易出现变形、断裂的现象,且组装后不合理的设计导致内部出现位移的现象(壳盖、壳底),对内部电路结构造成损伤,无法做出及时、精准的预警等等,已不能满足现有蜂鸣器的装配使用需求,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其设计结构合理,一体成型的圆形壳盖、半圆形凸起、限位槽、第一定位孔、散热孔、蜂鸣器定位套、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柱和一体成型的圆形底座、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柱、第二定位孔、预警音扩散口,二者相配合进行组装,组装效率高且韧性强、寿命长,同时组装后能对内部的电路结构进行安全的保护,长期使用后整体壳体无变形、断裂和错位的现象,进而保证蜂鸣器能进行及时、精准的预警作业。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包括圆形壳盖,及设置在圆形壳盖上的半圆形凸起,及对称设置在圆形壳盖上的两组限位槽,及分别设置在限位槽内的第一定位孔,及设置在半圆形凸起上的散热孔,及设置在圆形壳盖内部面上且与散热孔相配合使用的蜂鸣器定位套,及分别设置在圆形壳盖内部面上且位于相邻限位槽之间的两组第一限位孔,及与圆形壳盖相配合使用的圆形底座,及设置在圆形底座上且与第一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两组第二定位孔,及设置在圆形底座上且与第一限位孔相配合使用的两组第二限位柱,及设置在圆形底座上的预警音扩散口;所述圆形壳盖、半圆形凸起、限位槽、第一定位孔、散热孔、蜂鸣器定位套和第一限位孔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圆形底座、第二限位柱、第二定位孔和预警音扩散口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还包括设置在半圆形凸起内部面上三个第一限位柱,及设置在圆形底座且与第一限位柱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限位孔,其中,所述圆形壳盖、半圆形凸起、限位槽、第一定位孔、散热孔、蜂鸣器定位套、第一限位孔和第一限位柱为一体成型结构,圆形底座、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柱、第二定位孔和预警音扩散口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圆形壳盖、圆形底座上的相配合使用的限位凹槽、限位凸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一体成型的圆形壳盖、半圆形凸起、限位槽、第一定位孔、散热孔、蜂鸣器定位套、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柱和一体成型的圆形底座、第二限位孔、第二限位柱、第二定位孔、预警音扩散口,二者相配合进行组装,组装效率高且韧性强、寿命长,同时组装后能对内部的电路结构进行安全的保护,长期使用后整体壳体无变形、断裂和错位的现象,进而保证蜂鸣器能进行及时、精准的预警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圆形壳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圆形壳盖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圆形壳盖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的圆形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圆形壳盖、2-半圆形凸起、3-限位槽、4-限位槽、5-散热孔、6-蜂鸣器定位套、7-第一限位孔、8-第一限位柱、9-限位凹槽、10-圆形底座、11-限位凸起、12-第二限位孔、13-第二限位柱、14-第二定位孔、15-预警音扩散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包括圆形壳盖1,及设置在圆形壳盖1上的半圆形凸起2,及对称设置在圆形壳盖1上的两组限位槽3,及分别设置在限位槽3内的第一定位孔4,及设置在半圆形凸起2上的散热孔5,及设置在圆形壳盖1内部面上且与散热孔5相配合使用的蜂鸣器定位套6,及分别设置在圆形壳盖1内部面上且位于相邻限位槽3之间的两组第一限位孔7,及与圆形壳盖1相配合使用的圆形底座10,及设置在圆形底座10上且与第一定位孔4相配合使用的两组第二定位孔14,及设置在圆形底座10上且与第一限位孔7相配合使用的两组第二限位柱13,及设置在圆形底座10上的预警音扩散口15;圆形壳盖1、半圆形凸起2、限位槽3、第一定位孔4、散热孔5、蜂鸣器定位套6和第一限位孔7为一体成型结构;圆形底座10、第二限位柱13、第二定位孔14和预警音扩散口15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还包括设置在半圆形凸起2内部面上三个第一限位柱8,及设置在圆形底座10且与第一限位柱8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限位孔12,其中,圆形壳盖1、半圆形凸起2、限位槽3、第一定位孔4、散热孔5、蜂鸣器定位套6、第一限位孔7和第一限位柱8为一体成型结构,圆形底座10、第二限位孔12、第二限位柱13、第二定位孔14和预警音扩散口15为一体成型结构,及用于蜂鸣器组装的圆形外壳,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圆形壳盖1、圆形底座10上的相配合使用的限位凹槽9、限位凸起11,二者组装时能进行精准的限位且组装后能保证圆形壳盖1、圆形底座10无位移现象。

具体为,组装时首先将蜂鸣器利用蜂鸣器定位套6进行定位,再分别通过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孔4与第二定位孔14,第一限位孔7与第二限位柱13,第一限位柱8与第二限位孔12进行定位并利用固定螺栓将圆形壳盖1和圆形底座10进行稳定的固定,作业时蜂鸣器通过散热孔5进行散热,发出预警时通过预警音扩散口15将声音扩散进行警示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