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1196发布日期:2018-08-21 19:28阅读:8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竖箫。



背景技术:

现有竖吹的竖笛是带吹嘴的,演奏者用嘴含着吹嘴吹气,吹嘴下端有个小口,是用来边棱发音的,这样的缺陷是:

1.吹嘴与发音口的角度是不变的,高八度与低八度演奏靠吹嘴的气流速度控制,这样会造成音色的不统一,通常是中音区音色尚可,高音区尖锐,低音区虚、暗淡。

2.在音乐表现上,由于吹嘴与吹口角度是被固定起来的,所以强弱对比很不明显,在音乐表现以及塑造音乐形象上收到很大的局限性。

3.在音域上也受到限制,最多只有两个半八度,且高音区异常尖锐,无法实现弱奏。

4.演奏者很难控制音准,因为吹嘴和吹口的角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高音区需要加大气量才可以保证音准,所以很耗费气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竖箫。

本发明的竖箫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竖箫,其包括由苦竹或合成树脂制成的管体;所述管体的顶端为开顶结构,在所述管体的顶端开设有u型或uv型吹口,且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4-6mm;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9.5-17.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4.5-25mm;所述管体底端的出气孔形成为基音孔,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236-445mm;在所述管体上沿轴向还设置有与所述吹口处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和第六孔;其中,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198.5-3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175-328.7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161.8-303.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40-26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22-229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07-199.5mm;并且,在俯视状态下,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为椭圆形,其长轴长度h2为5.5-7.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5mm。

本发明的竖箫以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基础改进而来,与传统有吹嘴的竖笛相比较,本发明的竖箫具有如下优点:

1.因为发音的明、暗、虚、实都是靠演奏者的口风与角度的调整,以及气流的速度变化的控制,所以音色变化丰富,音乐表现力宽广;

2.发音灵敏,入门容易,一般的小孩一节课就可以吹出简单音阶,很容易上手;

3.很容易普及,此竖箫因为不用贴笛膜,所以比竹笛更容易普及,又因为高音区可以通过口风角度变化来获得,所以高音很容易吹,而且不尖锐,强弱可控制,低音区通过口风角度变化可以使得低音区很厚实;

4.可以解决的音准问题,因为口风与吹口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所以高音区不再像传统竖笛一样加大气量获得,二是通过口风角度加上气流速度就可以轻松获得音准。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6.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24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4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3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328.7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303.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6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229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99.5mm;

或者,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6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23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42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35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318.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93.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57.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22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91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5.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22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40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329.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9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7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38.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205.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79.8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21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384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311.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7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19.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91.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66.8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4.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20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357.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98.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64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11.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8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60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3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9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33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81.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5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32.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21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74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52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2.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8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6mm,其短轴长度h3为4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31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61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33.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1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86.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60.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40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2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7.5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6mm,其短轴长度h3为4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301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48.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2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20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77.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51.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35mm;

或者,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7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27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33.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208.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191.4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63.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44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25.5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6.5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265.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2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196.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180.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59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39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20.5mm;

或者,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6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253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208.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18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17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47.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27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10mm。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在吹口位置处的内径d1为10.5mm,所述管体吹口位置处的外径d2为15.5mm;所述吹口底部至所述管体顶端的距离h1为5mm;所述第一孔、所述第二孔、所述第三孔、所述第四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所述吹口与所述基音孔的间距l1为236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一孔的间距l2为198.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二孔的间距l3为175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三孔的间距l4为161.8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四孔的间距l5为140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五孔的间距l6为122mm;所述吹口与所述第六孔的间距l7为107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竖箫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因为发音的明、暗、虚、实都是靠演奏者的口风与角度的调整,以及气流的速度变化的控制,所以音色变化丰富,音乐表现力宽广;

2.发音灵敏,入门容易,一般的小孩一节课就可以吹出简单音阶,很容易上手;

3.很容易普及,此竖箫因为不用贴笛膜,所以比竹笛更容易普及,又因为高音区可以通过口风角度变化来获得,所以高音很容易吹,而且不尖锐,强弱可控制,低音区通过口风角度变化可以使得低音区很厚实;

4.可以解决的音准问题,因为口风与吹口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所以高音区不再像传统竖笛一样加大气量获得,二是通过口风角度加上气流速度就可以轻松获得音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竖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图5是本发明竖箫中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俯视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0-管体,200-吹口,300-基音孔,400-第一孔,500-第二孔,600-第三孔,700-第四孔,800-第五孔,900-第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竖箫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竖箫,其包括管体100。优选的,管体100为由苦竹或合成树脂制成的通管,使得管体100的顶端(吹口端)形成为开顶结构。

在管体100的顶端开设有u型或uv型吹口200,且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即吹口深度)h1为4-6mm。

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9.5-17.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4.5-25mm。

管体100底端的出气孔形成为基音孔300,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236-445mm。

在管体100上沿轴向还设置有与吹口200处于同一直线上的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

在俯视状态下,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为椭圆形,其长轴长度h2为5.5-7.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5mm。

优选的,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198.5-36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175-328.7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161.8-303.2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40-262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22-229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07-199.5mm。

本发明的竖箫以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为基础改进而来,与传统有吹嘴的竖笛相比较,本发明的竖箫具有如下优点:

1.因为发音的明、暗、虚、实都是靠演奏者的口风与角度的调整,以及气流的速度变化的控制,所以音色变化丰富,音乐表现力宽广;

2.发音灵敏,入门容易,一般的小孩一节课就可以吹出简单音阶,很容易上手;

3.很容易普及,此竖箫因为不用贴笛膜,所以比竹笛更容易普及,又因为高音区可以通过口风角度变化来获得,所以高音很容易吹,而且不尖锐,强弱可控制,低音区通过口风角度变化可以使得低音区很厚实;

4.可以解决的音准问题,因为口风与吹口是可以灵活调整的,所以高音区不再像传统竖笛一样加大气量获得,二是通过口风角度加上气流速度就可以轻松获得音准。

本发明的竖箫可以形成降b、b、c、升c、d、降e、e、f、升f、g、升g和a调12个调的仿古箫笛,且在音准上更精准、音色更丰满。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6.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24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445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36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328.7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303.2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62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229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99.5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降b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6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23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428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358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318.5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93.5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57.5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222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91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b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5.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22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5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400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329.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96.5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76.5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38.3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205.6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79.8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c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21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384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311.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76.5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55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19.8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91.3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66.8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升c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4.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20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357.8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98.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64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45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11.2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84.5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60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d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3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9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7mm,其短轴长度h3为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336.5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81.8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50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32.8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210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74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52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降e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2.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8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6mm,其短轴长度h3为4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315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61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33.2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16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86.2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60.3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40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e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2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7.5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6mm,其短轴长度h3为4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301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48.6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23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204.5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77.5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51.3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35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f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7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278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33.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208.5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191.4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63.5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44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25.5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升f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6.5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265.5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20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196.5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180.6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59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39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20.5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g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1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6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253mm、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208.5mm、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186mm、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170mm、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47.5mm、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27mm、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10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升g调的仿古箫笛。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中,管体100在吹口200位置处的内径d1为10.5mm,管体100吹口200位置处的外径d2为15.5mm;

吹口200底部至管体100顶端的距离h1为5mm;

第一孔400、第二孔500、第三孔600、第四孔700、第五孔800和第六孔900的长轴长度h2为5.5mm,其短轴长度h3为4.5mm;

吹口200与基音孔300的间距l1为236mm;

吹口200与第一孔400的间距l2为198.5mm;

吹口200与第二孔500的间距l3为175mm;

吹口200与第三孔600的间距l4为161.8mm;

吹口200与第四孔700的间距l5为140mm;

吹口200与第五孔800的间距l6为122mm;

吹口200与第六孔900的间距l7为107mm。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本实施例的竖箫形成为a调的仿古箫笛。

需要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另外,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