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9703发布日期:2019-07-10 09:33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长号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



背景技术:

长号是西洋铜管乐器中的一种,属于吹口乐器,因其卓越的音域、音色与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长号在演奏过程中的演奏效果,与演奏者的呼吸、口型、姿态以及把位技术、口缝技术等均密不可分。气流的灵活转换会对长号的音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使用的长号在进行气流转换时,根据演奏需求,往往需要增加气流转换孔,实现不同气流通道的转换,使得演奏者无法良好的控制气流转换,不能有效控制长号的高低音,进而大大降低了演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包括气流转换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内部为中空的上端开口的圆柱体结构设置,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顶端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外壁安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内部相连通,与所述进气管相对的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侧壁上安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进气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管一和连接管二,所述连接管一和所述连接管二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连接管一和所述连接管二的另一端通过外界连接管相连通,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内部转动设有气流转换内阀体,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呈圆柱体结构设置,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的内部设有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的气流通道二,所述气流通道二的两侧设有气流通道一和气流通道三,所述气流通道一和所述气流通道三关于所述气流通道二对称设置,当所述气流通道一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所述气流通道一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二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三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三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一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当所述气流通道二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所述气流通道二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的中心转轴处设有竖直的转轴,所述转轴与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呈一体结构设置,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底部与外界转动杆相连,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套有拖垫,所述拖垫位于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的上端面,所述气流转换壳体的顶端外侧设有固定圈,所述固定圈位于所述拖垫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圈通过内螺纹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顶端的外螺纹相适配。

所述拖垫的截面为圆形结构设置。

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均为直管。

所述气流通道一和所述气流通道三均为弧形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带有气流通道一,气流通道二和气流通道三的气流转换内阀体,转轴,配合气流转换壳体,根据演奏需求,无需增加气流转换孔,实现了不同气流通道的转换,演奏者通过转轴良好的控制气流转换内阀体转动进行气流转换,有效控制长号的高低音,进而大大提高了演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

图中:1-固定圈;2-拖垫;3-气流转换内阀体;4-气流转换壳体;5-进气管;6-连接管一;7-出气管;8-连接管二;9-转轴;10-气流通道一;11-气流通道二;12-气流通道三;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长号气流转换阀,包括气流转换壳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内部为中空的上端开口的圆柱体结构设置,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顶端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外壁安有进气管5,所述进气管5的出气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内部相连通,与所述进气管5相对的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侧壁上安有出气管7,所述出气管7的进气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气管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管一6和连接管二8,所述连接管一6和所述连接管二8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侧壁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连接管一6和所述连接管二8的另一端通过外界连接管相连通,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内部转动设有气流转换内阀体3,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呈圆柱体结构设置,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的内部设有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的气流通道二11,所述气流通道二11的两侧设有气流通道一10和气流通道三12,所述气流通道一10和所述气流通道三12关于所述气流通道二11对称设置,当所述气流通道一10的一端与所述出气管7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所述气流通道一1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二8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三12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5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通道三1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一6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当所述气流通道二11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管5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所述气流通道二11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7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的中心转轴处设有竖直的转轴9,所述转轴9与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呈一体结构设置,所述转轴9的一端贯穿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底部与外界转动杆相连,所述转轴9的另一端套有拖垫2,所述拖垫2位于所述气流转换内阀体3的上端面,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顶端外侧设有固定圈1,所述固定圈1位于所述拖垫2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圈1通过内螺纹与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顶端的外螺纹相适配。

所述拖垫2的截面为圆形结构设置。

所述进气管5和所述出气管7均为直管。

所述气流通道一10和所述气流通道三12均为弧形通道。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演奏者通过进气管5进行吹奏,根据演奏需求,演奏者通过转轴9控制气流转换内阀体3在气流转换壳体4内转动,气流经进气管5通过气流通道一10、气流通道二11、气流通道三12在连接管一6,连接管二8和出气管7内进行气流转换,当气流通道一10的一端与出气管7和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气流通道一10的另一端与连接管二8和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气流通道三12的一端与进气管5和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气流通道三12的另一端与连接管一6和所述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当气流通道二11的一端与进气管5和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时,气流通道二11的另一端与出气管7和气流转换壳体4的接触端相连通,有效控制长号的高低音,无需增加气流转换孔,实现了不同气流通道的转换,进而大大提高了演奏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