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弦板古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5003发布日期:2019-11-29 17:32阅读:991来源:国知局
拉弦板古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国传统民乐器古筝,尤其涉及对古筝的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古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筝码、琴弦、前岳山、弦柱、调音盒、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组成。

现有的古筝,前岳山和后岳山均是固定在共鸣箱表面,使得振动琴弦时面板不能充分振动,如此,使得穿透力不够强,音色不够清脆悦耳,古筝弹奏的音色不能给听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结构紧凑合理,提高音质的拉弦板古筝。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共鸣箱、前岳山、若干弦码和若干琴弦;弦码压设琴弦下方,弦码与琴弦数量相等,一一对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提拉机构;

所述前岳山固定设置在所述共鸣箱的面板的一端;所述提拉板活动设置在所述共鸣箱的面板的另一端;

所述提拉机构包括提拉板、后岳山和若干紧固机构;

若干所述琴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前岳山远离提拉板的一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上;

所述后岳山呈弧形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的顶部靠近所述前岳山的一侧;

若干所述紧固机构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的底部,远离所述前岳山的一侧;

所述紧固机构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共鸣箱的侧壁上。

所述紧固机构包括定位钉一、定位钉二和钢缆;

所述定位钉一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的底部;

所述定位钉固定设置在所述共鸣箱的侧壁;

所述钢缆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定位钉一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定位钉二上。

所述提拉板上还设有若干均布排列的弦孔;

若干所述弦孔与若干所述琴弦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所述琴弦穿过弦孔,通过弦柱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上。

所述弦孔上设有与所述琴弦适配的豁口。

所述提拉板上还设有若干调弦机构;

若干调弦机构与所述若干琴弦数量相等,一一对应;

调弦机构位于琴弦下方;

所述调弦机构包括调节柱、压线环和旋转头;

调节柱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提拉板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所述旋转头固定设置在所述压线环的顶部,所述压线环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柱上;

所述琴弦从所述压线环内穿过。

本实用新型包括共鸣箱、前岳山、若干弦码和若干琴弦;弦码压设琴弦下方,弦码与琴弦数量相等,一一对应;还包括提拉机构;通过提拉机构将古筝后岳山对面板的压力彻底释放,能够使面板充分共振,从而提高古筝出音的品质。提拉机构包括提拉板、后岳山和若干紧固机构;紧固机构包括定位钉一、定位钉二和钢缆;弹性连接的方式,确保音质音色的前提下减少抗指,提高手感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合理,提高音质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提拉机构方位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提拉机构方位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调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豁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共鸣箱,2是前岳山,3是弦码,4是琴弦,5是提拉机构,51是提拉板,52是后岳山,53是弦孔,531是豁口,6是紧固机构,61是定位钉一,62是定位钉二,63是钢缆,7是调弦机构,71是调节柱,72是压线环,73是旋转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如图1-6所示;包括共鸣箱1、前岳山2、若干弦码3和若干琴弦4;弦码3压设琴弦4下方,弦码3与琴弦4数量相等,一一对应;还包括提拉机构5;

所述前岳山2固定设置在所述共鸣箱1的面板的一端;所述提拉板51活动设置在所述共鸣箱1的面板的另一端;

所述提拉机构5包括提拉板51、后岳山52和若干紧固机构6;

若干所述琴弦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前岳山2远离提拉板51的一侧,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51上;

所述后岳山52呈弧形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51的顶部靠近所述前岳山2的一侧;

若干所述紧固机构6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51的底部,远离所述前岳山2的一侧;

所述紧固机构6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共鸣箱1的侧壁上。

弦码3又可以成为筝码,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琴弦4拨动经过弦码3传导至共鸣箱1的面板,面板的振动导致音箱共识。现有古筝的面板上分别设有前岳山2和后岳山52,琴弦4压设在其顶部,面板振动时,不能充分振动,通过提拉机构5将古筝后岳山52对面板的压力彻底释放,能够使面板充分共振,从而提高古筝出音的品质。

所述紧固机构6包括定位钉一61、定位钉二62和钢缆63;

所述定位钉一61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51的底部;

所述定位钉固定设置在所述共鸣箱1的侧壁;

所述钢缆63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定位钉一61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定位钉二62上。

提拉板51通过拉紧时琴弦4的弹力和钢缆63的拉力的共同作用,将提拉版稳固在共鸣箱1的顶部。本案中提拉板51通过一对钢缆63连接,改变现有传统古筝两端刚性固定的现状,可以让面板与琴弦4更加充分振动,提高古筝的音质。

所述提拉板51上还设有若干均布排列的弦孔53;

若干所述弦孔53与若干所述琴弦4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所述琴弦4穿过弦孔53,通过弦柱固定设置在所述提拉板51上。

琴弦4的一端通过弦钉固定设置在靠近前岳山2的一侧,琴弦4的另一端设有固定连接的弦柱,通过弦柱卡设在弦孔53的下方。

所述弦孔53上设有与所述琴弦4适配的豁口531。琴弦4拉紧时,通过豁口531穿设至弦孔53的下方,通过豁口531的设置有效的缩小了琴弦4晃动的幅度,提高琴弦4振动的稳定性。

所述提拉板51上还设有若干调弦机构7;

若干调弦机构7与所述若干琴弦4数量相等,一一对应;

调弦机构7位于琴弦4下方;

所述调弦机构7包括调节柱71、压线环72和旋转头73;

调节柱71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提拉板51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

所述旋转头73固定设置在所述压线环72的顶部,所述压线环72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柱71上;

所述琴弦4从所述压线环72内穿过。

调节柱71上设有螺母,通过调节调节柱71的高度,实现琴弦4高度的调节,需要提高琴弦4高度时,将调节柱71的高度调高,压线环72内环的底部将琴弦4向上抬,通过调节琴弦4的高度,实现琴弦4拉力的调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