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271阅读:2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对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接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DC插头广泛应用于LED行业,如LED灯板、LED驱动电源、LED显示屏、铝基板、电路板等,在LED灯板和电路板等的两端均与带有DC公插的接头和带有DC母插的接头连接,当需要使用时,只需将两端的接头对接就可以使用了。但是,现有的这种对接接头只能使一个电路板或者一个LED灯板对接导电,这种,对接接头在使用范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使用起来很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对接灵活、可实现多个灯板或电路板对接工作的对接接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接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包括DC母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一 PCB板;所述DC母插设置在第一 PCB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分别设置在DC母插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所述第二接头包括DC公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二 PCB板;所述DC公插设置在第二 PCB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三金属弹片和第四金属弹片分别设置在与DC公插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所述DC母插与DC公插固定对接,所述四个金属弹片上均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其中,所述DC母插上设有一个凸起,所述第一 PCB板上设有一开孔,所述DC母插的凸起与第一 PCB板的开孔相适配电连接。其中,所述DC公插上设有一个凸起,所述第二 PCB板上设有一开孔,所述DC公插的凸起与第二 PCB板的开孔相适配电连接。其中,所述槽体为弧形槽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DC母插、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分别与第一 PCB板固定电连接;DC公插、第三金属弹片和第四金属弹片分别与第二 PCB板固定电连接,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通过DC母插与DC公插的固定对接实现导电;在使用的时候,只需将金属弹片上的槽体与电路板或LED灯板等接触即可导电;同时,可以实现电路板或LED灯板等工作元器件一同对接工作,该对接接头使用方便、对接灵活及可实现多个灯板或电路板对接工作,提高了接头的工作效率高。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连接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第一接头与LED灯板连接的结构图;[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第一接头与LED灯板连接的爆炸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第二接头与电路板连接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第二接头与电路板连接的爆炸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工作原理图一;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工作原理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接头的工作原理图三。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I、DC 母插 2、DC 公插3、第一金属弹片4、第二金属弹片·5、第三金属弹片6、第四金属弹片7、第一 PCB 板 8、第二 PCB 板31、第一金属弹片的槽体41、第二金属弹片的槽体51、第三金属弹片的槽体61、第四金属弹片的槽体9、LED灯板IO、电路板71、第一 PCB板的开孔81、第二 PCB板的开孔11、DC母插上的凸起21、DC公插上的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电连接;第一接头包括DC母插I、第一金属弹片3、第二金属弹片4和第一 PCB板7 ;DC母插I设置在第一 PCB板7的侧面上,第一金属弹片3和第二金属弹片4分别设置在DC母插I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第二接头包括DC公插2、第三金属弹片5、第四金属弹片6和第二 PCB板8 ;DC公插2设置在第二 PCB板8的侧面上,第三金属弹片5和第四金属弹片6分别设置在与DC公插2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DC母插I与DC公插2固定对接,第一金属弹片3上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31,第二金属弹片4上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41,第三金属弹片5上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51和第四金属弹片6上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61,上述的四个槽体均用于与电路板、LED灯板、铝基板等连接,当金属弹片上的槽体与电路板、LED灯板、铝基板等接触时,PCB板上的电就会通过金属弹片导通。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DC母插、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分别与第一PCB板固定电连接;DC公插、第三金属弹片和第四金属弹片分别与第二 PCB板固定电连接,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通过DC母插与DC公插的固定对接实现导电;在使用的时候,只需将金属弹片上的槽体与电路板或LED灯板等接触即可导电;同时,可以实现电路板或LED灯板等工作元器件一同对接工作,该对接接头使用方便、对接灵活、可实现多个灯板或电路板对接工作,提高了对接接头的工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弹片的槽体31,第二金属弹片的槽体41,第三金属弹片的槽体51和第四金属弹片的槽体61槽体的形状均是弧形的,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槽体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是弧形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三角形、U型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只要是能使得电路板或LED灯板接触导通的方式,均属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形或者变换,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施例中,DC母插I上设有一个凸起,第一 PCB板7上设有一开孔,DC母插的凸起11与第一 PCB板的开孔71相适配电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DC母插的凸起与第一 PCB板的开孔相适配电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DC母插与第一 PCB板直接焊接、固定卡合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只要是能使得DC母插与第一 PCB板固定电连接的方式,均属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形或者变换,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施例中,DC公插2上设有一个凸起,第二 PCB板8上设有一开孔,DC公插的凸起21与第二 PCB板的开孔81相适配电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DC公插的凸起与第二 PCB板的开孔相适配电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
,还可以是DC公插与第二 PCB板直接焊接、固定卡合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只要是能使得DC公插与第二 PCB板固定电连接的方式,均属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简单变形或者变换,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工作原理第一接头的工作原理为将DC母插I固定焊接在第一 PCB板7的侧面上,再将第一金属弹片3和第二金属弹片4也焊接在DC母插I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通过第一 PCB板7使第一金属弹片3,第二金属弹片4分别与DC母插I的正负极相导通,电经过DC母插1,第一金属弹片3和第二金属弹片4将电接触导通给LED灯板9。另外,第二接头的工作原理同第一接头。请参阅图2、图3和图6,在使用LED灯板9时,第一金属弹片的槽体31连接LED灯板9 一端的正极,第二金属弹片的槽体41连接LED灯板9 一端的负极,第三金属弹片的槽体51连接LED灯板9另一端的负极,第四金属弹片的槽体61连接LED灯板9另一端的正极,LED灯板9即可导通工作。请参阅图4、图5和图7,在使用电路板10时,第一金属弹片的槽体31连接电路板10—端的正极,第二金属弹片的槽体41连接电路板10—端的负极,第三金属弹片的槽体51连接电路板10另一端的负极,第四金属弹片的槽体61连接电路板10另一端的正极,电路板10即可导通工作,这种方式还可以使用在板等其他元器件中。如图8,在LED灯板9或电路板10或铝基板的两端加上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LED灯板9、电路板10和其他元器件即可对接导通工作,这种对接接头可使可可以实现多个电路板或多个LED灯板等工作元器件一同对接工作,该对接接头使用方便、对接灵活及可实现多个灯板或电路板对接工作。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对接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包括DC母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一 PCB板;所述DC母插设置在第一PCB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分别设置在DC母插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所述第二接头包括DC公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二PCB板;所述DC公插设置在第二PCB板的侧面上,所述第三金属弹片和第四金属弹片分别设置在与DC公插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所述DC母插与DC公插固定对接,所述四个金属弹片上均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对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C母插上设有一个凸起,所述第一 PCB板上设有一开孔,所述DC母插的凸起与第一 PCB板的开孔相适配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对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DC公插上设有一个凸起,所述第二 PCB板上设有一开孔,所述DC公插的凸起与第二 PCB板开孔相适配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为弧形槽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接接头,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电连接;第一接头包括DC母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一PCB板;DC母插设置在第一PCB板的侧面上,第一金属弹片和第二金属弹片分别设置在DC母插所在侧面的相对侧面上;第二接头包括DC公插、两个金属弹片和第二PCB板;DC母插与DC公插固定对接,四个金属弹片上均设有用于接触导电的槽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接接头,在使用的时候,只需将金属弹片上的槽体与电路板或LED灯板等接触即可导电;同时,可以实现电路板或LED灯板等工作元器件一同对接工作,该对接接头使用方便、对接灵活及可实现多个灯板或电路板对接工作,提高了接头的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F21V21/002GK202709019SQ20122031919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日
发明者卓大枫 申请人:卓大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