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反射组件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995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反射组件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光反射组件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的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反射组件,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从节省资源的要求出发,已广泛使用LED灯来代替白炽灯和荧光灯等传统光源,例如使用灯泡形LED灯代替白炽灯。为了成为白炽灯的替代光源,要求LED灯的光分布特性尽可能地与白炽灯的光分布特性相接近,这就要求LED灯不仅在其下方、而且在其横向和斜后方等宽范围内发光。[0003]灯泡形LED灯具有球形灯罩,通过将该球形灯罩制作成例如乳白色的半透明,可以使来自LED芯片的光在通过球形灯罩时发生散射,成为尽可能宽范围的光分布。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23058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这样的LED球泡灯,其包括灯头, 灯头内安装有灯头内衬,灯头内衬内设置有驱动电源,驱动电源外安装有散热器,散热器的一端与灯头内衬固定连接,另一端安装有LED模块和球形灯罩,球形灯罩覆盖LED模块。但是,因为从LED模块发出的光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主要通过LED模块前方存在的区域和球形灯罩,故球形灯罩的散射作用对LED球泡灯光分布的影响较为有限,其发光角度仍然较小。发明内容[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LED灯发光角度的光反射组件。[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光反射组件的 LED 灯。[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反射组件,其具有入光端、出光端及连接于该入光端与该出光端之间的圆锥状第一反光面,且所述第一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在所述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沿所述第一反光面的圆周方向排布的凹曲面状第二反光面。[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反光面轴心线的方向倾斜。[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小于另一端的开口面积。[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反射组件包括基体,在该基体的中心设置有自入光端贯穿至出光端的锥状通孔,且该锥状通孔靠近出光端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在该锥状通孔的内壁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一反光面,在该基体的外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所述锥状通孔的圆周方向上排布的自入光端贯穿至出光端的反射槽,该反射槽的表面为曲面,在该反射槽的表面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二反光面。[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采用耐热塑料制成,所述反射膜为铝膜或银膜。[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隔离部上设置有凹孔。[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的缺口。[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相互独立。[001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LED灯,包括灯头、散热体、电源模块、LED光源模组和灯罩,所述散热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灯头连接,第二端安装有所述LED光源模组和所述灯罩,所述LED光源模块包括灯板和设置在该灯板上的多个LED灯珠,在所述散热体的第二端还安装有上述的光反射组件,所述LED灯珠位于所述灯板上与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相应的位置,所述灯罩覆盖所述LED光源模块和所述光反射组件。[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罩为球形。[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反射组件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 由于光反射组件具有朝LED灯的下方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和朝LED灯的横向和斜后方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LED灯珠发射的光线经光反射组件反射后,不仅在LED灯的下方,而且在其横向和斜后方等宽范围内发光,使LED灯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从而使得LED灯的光分布特性与白炽灯的光分布特性基本相同。


[0017]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光反射组件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8]图2为图I中所示光反射组件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9]图3为具有图I中所示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剖视结构图;[0020]图4为具有图I中所示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光反射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2]图6为具有图5中所示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剖视结构图;[0023]图7为具有图5中所示光反射组件的LED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24]以上各图中,10-灯头,11-壳体,12-导电接头,20-散热体,21-散热体的下端, 22-散热体的上端,23-底壁,30-电源模块,40-LED光源模组,41-LED灯珠,42-灯板,50-光反射组件,51-锥状通孔,52-第一反光面,53-反射槽,54-缺口,55-隔离部,56-凹孔, 57-第二反光面,58-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59-光反射组件的出光端,60-灯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26]实施例I[0027]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反射组件50具有入光端58、出光端59及连接于该入光端58与该出光端59之间的第一反光面52和第二反光面57,第一反光面52为圆锥状,且第一反光面52靠近出光端59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第二反光面57为凹曲面状,一个或多个第二反光面57在第一反光面52的圆周方向上均布。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光面57的数量为6个。第一反光面52用于朝LED灯的下方反射光线,第二反光面57用于朝LED灯的横向和斜后方反射光线,这样,LED灯珠41发射的光线经光反射组件50反射后,不仅在LED灯的下方,而且在其横向和斜后方等宽范围内发光,使LED灯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从而使得LED灯的光分布特性与白炽灯的光分布特性基本相同。[0028]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光面57靠近出光端59 —端相对于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反光面52轴心线的方向倾斜,使第二反光面57能够向灯头10 —侧(斜后方)反射从LED灯珠41发射出的光线,并使LED灯具有更大的发光角度。该第二反光面57的形状可以根据对LED灯光分布的需求进行确定,根据LED灯光分布的需要确定第二反光面57的形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故在此不对该曲面进行详细描述。[0029]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光面57靠近出光端59 —端的开口面积小于另一端的开口面积,该第二反光面57从入光端58至出光端59逐渐“收拢”,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光线向灯头 10—侧反射。[00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反射组件50包括基体,在该基体的中心设置有自入光端58贯穿至出光端59的锥状通孔51,且该锥状通孔51靠近出光端59 —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在该锥状通孔51的内壁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一反光面52,在该基体的外周设置有6个在所述锥状通孔51的圆周方向上均布的自入光端58贯穿至出光端59的反射槽53,该反射槽53的表面为曲面,在该反射槽53的表面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二反光面57。优选的,基体由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等可以耐受LED灯珠41发光时所产生热量的塑料制备而成,优选的,反光膜为铝膜、银膜等,从而使LED灯珠41发射出的光线具有更大的照射范围。[0031]优选的,在所述光反射组件50的入光端58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52和所述第二反光面57的缺口 54,缺口 54的数量与第二反光面57的数量相同。LED灯珠41安装在缺口 54处,因此LED灯珠41发射出的光线既可以照射至第一反光面52,也可以照射至第二反光面57。·[0032]图3和图4所示为具有上述光反射组件50的LED灯的结构示意图,LED灯具有灯头10、散热体20、电源模块30、LED光源模组40、光反射组件50和灯罩60。[0033]灯头10具有中空的筒状壳体11和用于与插座(图中未示出)连接的导电接头 12,筒状壳体11可以由环氧树脂或其他的合成树脂材料制备而成。导电接头12与筒状壳体11之间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导电接头12采用例如E26灯头的标准白炽灯灯头,通常装在在白炽灯用的插座中使用。电源模块30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于筒状壳体11的内部, 并且与导电接头12电性连接。[0034]散热体20由铝等具有优良导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并且形成为中空的大致圆台形状。散热体20的下端21 (即其中散热体20直径较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灯罩 60,灯罩60可以通过如卡扣连接(图中未示出)等适当方式与散热体20固定连接。灯罩 60由合成树脂或者玻璃等透光性材料制备而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球形的壳体11。显然,灯罩60还可以形成为球形以外的其他合适形状,例如圆柱形等。散热体20的上端22(即其中散热体20直径较小的一端)具有开口,筒状壳体11的主体部分从开口装入散热体20内部。散热体20的下端21具有一环状底壁23,筒状壳体11的下端21可以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安装在环状底壁23上,由此实现灯头10和散热体20的固定连接。LED光源模组40和光反射组件50同样固定安装在环状底壁23上,LED光源模组40和光反射组件50的安装也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0035]如图4所示,LED光源模组40包括若干LED灯珠41和用于承载LED灯珠41的灯板42,灯板42基本上呈圆形,若干LED灯珠41在灯板42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且安装在光反射组件50的缺口 54处。[0036]实施例2[0037]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反射组件5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光反射组件50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52和所述第二反光面57是相互分隔开的,即光反射组件50没有缺口 54。[0038]图6和图7所示为具有上述光反射组件50的LED灯的结构示意图,在灯板42上与第一反光面52和每一个第二反光面57相应的位置均设置有LED灯珠41,因此本实施例中LED灯珠41的数量多于实施例I中LED灯珠41的数量。[0039]优选的,相邻反射槽53之间的隔离部55具有凹孔56(如图7所示)。[0040]由此可见,以上实施例的光反射组件50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50的LED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41]I、反光面包括朝LED灯的下方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52和朝LED灯的横向和斜后方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57,LED灯珠41发射的光线经光反射组件50反射后,不仅在 LED灯的下方,而且在其横向和斜后方等宽范围内发光,使LED灯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0042]2、第二反光面57靠近出光端59—端的开口面积小于另一端的开口面积,从而可以使更多的光线朝LED灯的斜后方反射,因此LED灯的光分布特性与白炽灯的光分布特性基本相同。[0043]3、光反射组件50入光端58具有连接第一反光面52和第二反光面57的多个缺口 54,LED灯珠41设置在缺口 54处,可以减少LED灯珠41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0044]4、相邻第二反光面57之间的隔离部55具有凹孔56,可以减少光反射组件50的材料用量,降低成本。[004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光反射组件,其具有入光端、出光端及连接于该入光端与该出光端之间的圆锥状第一反光面,且所述第一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沿所述第一反光面的圆周方向排布的凹曲面状第二反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反光面轴心线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的开口面积小于另一端的开口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射组件包括基体,在该基体的中心设置有自入光端贯穿至出光端的锥状通孔,且该锥状通孔靠近出光端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在该锥状通孔的内壁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一反光面,在该基体的外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所述锥状通孔的圆周方向上排布的自入光端贯穿至出光端的反射槽,该反射槽的表面为曲面,在该反射槽的表面设置有反光膜形成所述第二反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采用耐热塑料制成,所述反射膜为铝膜或银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反光面之间的隔离部上设置有凹孔。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的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反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相互独立。
9.一种LED灯,包括灯头、散热体、电源模块、LED光源模组和灯罩,所述散热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灯头连接,第二端安装有所述LED光源模组和所述灯罩,所述LED光源模块包括灯板和设置在该灯板上的多个LED灯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体的第二端还安装有如权利要求I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反射组件,所述LED灯珠位于所述灯板上与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相应的位置,所述灯罩覆盖所述LED光源模块和所述光反射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为球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反射组件及具有该光反射组件的LED灯,光反射组件具有入光端、出光端及连接于该入光端与该出光端之间的圆锥状第一反光面,且所述第一反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在所述光反射组件的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沿所述第一反光面的圆周方向排布的凹曲面状第二反光面。由于光反射组件具有朝LED灯的下方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和朝LED灯的横向和斜后方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LED灯珠发射的光线经光反射组件反射后,不仅在LED灯的下方,而且在其横向和斜后方等宽范围内发光,使LED灯具有较大的发光角度,从而使得LED灯的光分布特性与白炽灯的光分布特性基本相同。
文档编号F21V19/00GK202791443SQ20122038232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王冬雷 申请人:广东德豪润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