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车灯光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316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双色车灯光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紧凑且发光均匀的双色车灯光导。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车灯日益精巧化、智能化。汽车车灯的各功能也从最原始独立的腔体,逐渐演变为共用出光腔体,最常见的是汽车远光灯与位置灯的共用。此外,近些年来,随着LED技术的逐渐成熟,更多的车灯使用LED作为光源,各个车灯厂设计出了远近光共用的模组车灯。前灯也出现了日间行车灯与位置灯的共用,尾灯逐渐出现了位置灯与刹车灯的共用。这些设计都大幅度的节约了空间,给汽车带来了更强的科技感。两种功能的车灯比较常见,但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出光颜色相同,他们可以使用相同光源通过电流输出的控制实现明暗变化,从而实现不同功能。但两种颜色不同功能,则给车灯的设计带来了更大困难,市场上此类车灯也比较鲜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且发光均匀的双色车灯光导,转向功能、日间行车灯功能以及位置灯功能共用的车灯光导,实现黄色转向灯和白色日间行车灯及位置灯在同一光导发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色车灯光导,包括光学耦合面和反射面,所述反射面设置在光学耦合面的背面,所述光学耦合面旁设置有纵向准直面,所述纵向准直面上端设置有横向准直面,所述纵向准直面右部设置有均光面,所述光学耦合面下方设置有折光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反射面与入光面端面夹角为45°,以便将光线向行驶方向折转。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光学耦合面包括三个子面,且距离入光端面间距递增,两端子面开口幅度大于中间子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光学耦合面的一个焦点在两光源对称中心,另一个在无限远处。

光导头部采用特殊设计的准直结构将光源发出的光线耦合进入光导,由三个子面构成的光学耦合面进行竖直方向准直,一次准直后的光线再经过一段距离的光学传递,打在反射面上,光线传递方向发生90度折转,与汽车行驶方向一致或夹角较小。在经过特殊设计的横向准直面和纵向准直面时实现水平光导方向的二次准直。

需要说明的是,在光线经过横向准直面和纵向准直面时,光线可以具有一定的发散角,以增加匀光效果。最终经过匀光面对光线进一步均匀化并实现配光要求。在此过程中,部分光经过反射面但未被准直的光线打在折光面上,实现光线的偏折,避免从侧面观察到光斑。由于经过横向准直面和纵向准直面时的光线已经被基本准直,所以匀光面到横向准直面距离的调整对光导的均匀性基本没有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紧凑,实现了两种光色的车灯在同一光导的应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节省空间,并给车灯带来了更多科技感。光导长度可以根据车灯整体空间要求调整,给车灯整体设计带来更多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导整体排列图。

其中:1-光学耦合面,2-反射面,3-纵向准直面,4-横向准直面,5-匀光面,6-折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色车灯光导,包括光学耦合面1和反射面2,所述反射面2设置在光学耦合面1的背面,所述光学耦合面1旁设置有纵向准直面3,所述纵向准直面3上端设置有横向准直面4,所述纵向准直面3右部设置有均光面5,所述光学耦合面1下方设置有折光面6。所述反射面2与入光面端面夹角为45°,以便将光线向行驶方向折转。所述光学耦合面1包括三个子面,且距离入光端面间距递增,两端子面开口幅度大于中间子面。所述光学耦合面1的一个焦点在两光源对称中心,另一个在无限远处。

光导头部宽度20mm,厚度为6.2mm,端面平面距离光学耦合面8mm,开口宽度为9mm,满足两颗光源同时排布。光导端面距离反射面15mm,反射面与入光端面呈45度。光线经过弧面后,在水平方向准直。为了让部分没有准直光线造成亮光斑,增加折光面。折光面带有一定弧度,增强发散效果。作为汽车车灯光导它包括11个图1中所述结构。在出光面上增加2mmx2mm的方格阵列弧面,提供匀光及满足配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