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975发布日期:2018-07-17 23:5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所采用的背光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背光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背光装置包括:多个光源基板,其安装有照射照明光的多个发光元件;驱动基板,其设置了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底支架,,其一个面侧安装有多个光源基板;光学片块,其通过与底支架相对间隔地安装于底支架的一个面侧,对来自光源基板所照射的照明光施加光学处理,驱动基板在构成光学片块的反射板的另一个面侧,安装于底支架的一个面,因此可以整体实现更加薄型化,同时可以减少元件数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129707号公报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背光装置中,设有用于实现光源基板与驱动基板连接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与驱动基板一同通过反射板的外周部被覆盖。该反射板的外周部相对主面部的倾斜角度形成在整个长度固定,因此,反射板的外周部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形成依靠于相对主面部的倾斜角度的配置。因此,在光源基板中,将位于端部位置的发光元件向背光装置的端部位置靠近是有极限,从发光元件向背光装置的端侧所提供的光量往往不足。另外,如上所述,在相对于主面部的倾斜角度在整个长度为固定的外周部中,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局部地产生于该基端侧,有可能被视觉辨认为暗部。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背光装置中,存在上述课题(第一个课题)以外的第二个课题。即,采用在背光装置内排列配置多张光源基板,并且通过连接器连接彼此相邻的光源基板的构成时,连接器成为与反射板的主面部重合的关系。在如此的构成中,例如只要将通过连接器的开口形成于主面部,有可能通过该开口部分光的反射效率局部地降低而出现暗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基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个课题,第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其具有光源、在与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底部且收纳所述光源的底座、安装有所述光源且沿着所述底部配置的光源基板、反射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的反射元件,所述反射元件至少具有重叠于所述光源基板的所述发光面一侧的底侧反射部、从所述底侧反射部向出光的一侧立起的立起反射部,所述立起反射部中,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较大。

使从光源基板所安装的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构成反射元件的底侧反射部及立起反射部均匀地反射并出射。立起反射部中,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较大,因此,与假设使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立起反射部的角度在整个区域形成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的同角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可以将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靠近于该照明装置中的端部位置,与此同时,可以将光源形成更向所述端部位置靠近的配置。由此,可以向来自光源的光更多地提供至该照明装置中的端侧部分将,可以使来自该照明装置中的端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与来自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之间所产生得到的差缓和,由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假设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立起反射部的角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时,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局部地产生于立起反射部的基端侧,而此处有可能形成暗部,但如上所述,立起反射部中,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较大,如上所述的暗部的发生受到抑制,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如此,只要亮度不均受到抑制,就可适于实现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

优选下面的构成作为第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实施例。

(1)具有设置于所述光源基板且用于供电至所述光源的供电部,所述立起反射部是以覆盖所述供电部的形式配置。如此,与假设在反射元件中与供电部重叠的部分形成开口的情况相比,光反射率保持均匀性而出射光量局部地变小的暗部变得难以产生,同时,通过立起反射部使光有效率地反射。由此,适当地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同时,可适于实现光的利用效率高且功耗低等。

(2)所述立起反射部中,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为70°至95°的范围。如此,立起反射部的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设为70°以上,与假设同角度为小于70°的情况相比,将光源设置于充分地靠近于该照明装置中的端部位置的位置,并且,通过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能充分地确保覆盖供电部的高度。另外,将立起反射部的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设为95°以下,与假设同角度大于95°的情况相比,可以很好地发挥通过立起反射部的光反射性能。

(3)所述立起反射部中,将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设为85°至95°的范围。如此,与假设所述角度小于85°的情况小于,可以更靠近该照明装置中的端部位置地设置光源,因此可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同时通过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可以充分地确保覆盖供电部的高度。另外,将立起反射部的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设为95°以下,于假设同角度大于95°的情况相比,可以很好地发挥通过立起反射部的光反射性能。

(4)所述底侧反射部具有角部,所述立起反射部以从构成所述底侧反射部中的所述角部的一对端部各自立起的形式至少设有一对,至少一对所述立起反射部之中,将一个立起反射部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为固定的,对此,将另一个立起反射部设为,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与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较大,并且在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设有突出于所述一个立起反射部侧并与所述一个立起反射部重叠的重叠突部。如此,一对立起反射部中,设为立起基端侧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大于立起顶端侧部分的另一个立起反射部中,在立起顶端侧部分设置有突出于一个立起反射部侧且与一个立起反射部重叠的重叠突部,由此通过重叠突部可以堵塞一个立起反射部与另一个立起反射部之间产生得到的间隙。由此,从所述间隙露出的光等变得难以产生,同时一对立起反射部中的形状稳定性形成良好,可适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

(5)使所述立起反射部以包围所述底侧反射部的方式,多个环状地排列配置,同时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各个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分别大于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如此,以包围底侧反射部的方式环状地排列的多个立起反射部的每一个的立起基端侧部分设为与每一个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较大,使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靠近于该照明装置中的端部位置,可以将光源设为更靠近所述端部位置的配置,由此可以更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暗部难以产生于各立起反射部的基端侧,因此可适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

(6)所述底座具有从所述底部向出光的一侧立起的侧部,所述侧部,相对于所述底部呈倾斜状。这样,该照明装置的外观易见小型化、设计性出色。

(7)所述侧部相对于所述底部形成的角度大于所述立起反射部中的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相对于所述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如此,可以防止侧部与立起反射部的干涉,并且可以在它们之间确保空间。

(8)所述立起反射部中,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与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相比,沿面距离较长。这样,立起反射部之中,通过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相对的较小的立起顶端侧部分,可以将光有效率地引导至该照明装置中的端部位置,可适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

(9)所述立起反射部中,所述立起基端侧部分和所述立起顶端侧部分的边界位置的高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的。如此,可以使立起反射部的形状简单,反射元件的制造、设计变得容易。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个课题,第二个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多个光源基板,其安装有所述光源;底座,其具有相对于多个所述光源基板配置于所述光源的发光面一侧的相反的一侧的底部,并且沿着所述底部,多个所述光源基板排列地配置;多个供电部,其以设置于多个所述光源基板并沿着所述底部列状地排列的方式配置;反射元件,其具有以覆盖多个所述光源基板形式配置的底侧反射部,并且反射来自所述光源的光;鼓起部,其以使所述底侧反射部的一部分向与所述光源基板侧的相反的一侧鼓起的形式成形,在多个所述供电部的排列方向上,沿着平行的折线使所述鼓起部形成弯曲的状态下一并覆盖多个所述供电部。

使从多个光源基板所安装的光源的发光面所发出的光通过构成反射元件的底侧反射部均匀地反射并出射。使多个光源基板通过沿着底部列状地排列配置的多个供电部实现供电。底侧反射部中,将其一部分以鼓起与光源基板一侧的相反的一侧的形式,使鼓起部成形,通过该鼓起部,使多个供电部覆盖,与假设在底侧反射部形成通过供电部的开口的情况相比,可以避免光的反射效率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使亮度不均难以产生。而且,沿着平行于多个供电部的排列方向的折线,使鼓起部在弯曲的状态下一并覆盖多个供电部,例如,可以对底侧反射部施加弯曲加工而容易地形成鼓起部,与假设采用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的情况相比,可以适当地降低反射元件有关的制造成本。另外,与假设多个供电部的每一个分别独立地设置鼓起部的情况相比,使底侧反射部的形状不复杂化而变得简单,反射元件的制造除变得容易以外,底侧反射部中由鼓起部形成阴影的区域变得难以产生,也由此,亮度不均变得难以产生。另外,相较于假设多个供电部的每一个分别独立地设置鼓起部的情况,在进行反射元件的组装时,需要使各鼓起部相对于各供电部位置重合,反射元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优选下面的构成作为第二个发明涉及的照明装置的实施例。

(1)所述反射元件具有从所述底侧反射部向出光的一侧立起的立起反射部,所述立起反射部形成从所述底侧反射部中的所述鼓起部切断的状态。这样,例如对展开状态的反射元件施加弯曲加工并且进行作为底侧反射部的一部分的鼓起部的成形时,立起反射部形成从底侧反射部中的鼓起部切断的状态,可以避免立起反射部效仿于鼓起部的成形而变形这样的情况。通过如此地弯曲加工鼓起部可以容易地成形,与假设采用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的情况相比,可以适当地使反射元件有关的制造成本降低。

(2)所述立起反射部以具有连接于从所述鼓起部切断的第一切断端缘的第二切断端缘的方式分割,并具有所述第二切断端缘的部分分别由重合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构成。如此,相较于假设立起反射部为非分割的构成,产生随着鼓起部的成形使得立起反射部折叠加工的需要,只要将具有分割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中的第二切断端缘的部分彼此重合,就可以使第二切断端缘分割连接于第一切断端缘,可以适当地确保稳定化立起反射部的形状,由此可以稳定地发挥立起反射部的光反射性能。

(3)一对所述分割立起反射部中,一个所述分割立起反射部同时具有所述第一切断端缘及所述第二切断端缘,对此,另一个所述分割立起反射部设为具有所述第二切断端缘的构成。如此,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之中,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从底侧反射部中切断,而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不从底侧反射部切断。由此,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中,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

(4)在所述底侧反射部中,所述反射元件以具有连接于从所述立起反射部切断的第三切断端缘的第四切断端缘的方式分割,并且由具有与所述第四切断端缘的部分彼此重合的一对分割反射元件构成。如此,在制造时,一对分割反射元件可以分别独立地进行处理,因此组装作业性出色。

(5)使一对所述分割反射元件形成,一个所述分割反射元件同时具有所述第三切断端缘及所述第四切断端缘,而另一个所述分割反射元件具有所述第四切断端缘的构成。如此,一对分割反射元件之中,一个分割反射元件为底侧反射部从立起反射部切断,而另一个分割反射元件为底侧反射部从立起反射部不切断。由此,形成从另一个分割反射元件中的立起反射部形成不切断而连接的状态的底侧反射部中,变得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

(6)具有固定元件,其以贯通所述底侧反射部与所述底部的形式设置,并且相对于所述底座固定所述反射元件,所述固定元件中含有贯通一对所述分割反射元件中的重叠部分的结构。如此,与假设由不同的固定元件固定一对分割反射元件的情况相比,使得使用的固定元件数量减少,同时,使组装固定元件的作业工程数量减少,使生产性出色。

(7)所述反射元件,所述底侧反射部与所述立起反射部的任一个为非分割。如此,与假设使作为分割构造的反射元件的情况相比,使该照明装置所涉及的元件数量减少,元件管理等方面出色。

接着,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记载的第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或是第二个发明所涉及的照明装置、与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而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根据如此构成的显示装置,使得来自照明装置的出射光所产生得到的亮度不均受到抑制,因此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佳的显示。

进一步而言,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具有上述记载的显示装置。根据如此的电视接收装置,使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佳,由此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佳的电视图像的显示。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构成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视接收装置所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着短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短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比较实验一的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中的亮度分布俯视图。

图9是示出比较实验一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中的亮度分布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比较实验二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的倾斜角度、和与立起基端侧部分的高度尺寸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12是反射片的角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3是反射片的角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4是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15是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角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短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18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长边方向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1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22是在背光装置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的俯视图。

图23是将图22中的长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24是将图21中的鼓起部及基板间连接器部附近放大的剖面图。

图25是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比较实验三的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中的亮度分布俯视图。

图27是示出比较实验三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中的亮度分布俯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俯视图。

图29是示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0是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2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3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在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4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图35是将背光装置的底座内的led基板的连接器部附近放大的俯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38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的俯视图。

图39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沿着长边方向切断的剖面构成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根据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例举了电视接收装置10tv、电视接收装置10tv所采用的液晶显示装置10及液晶显示装置10所使用的背光装置12。并且,各附图的一部分中示有x轴、y轴及z轴,各轴方向描绘为在各附图中显示的方向。另外,图4及图5等中示出的上侧作为表面侧,同图下侧作为里面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构成为具有液晶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收纳的表里两个壳体10ca及10cb、电源10p、接收电视信号的调谐器(接收部)10t、支架10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作为整体形成横长(长边)的方形状(矩形状),以竖直放置的状态收纳。如图2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10具有作为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与作为给液晶面板11提供用于显示的光的外部光源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2,使它们通过框状的边框13等一体地保持。

接着,关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及背光装置12依次进行说明。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构成为,在俯视时形成横长的方形状,在一对玻璃基板间隔规定的间隙的状态下贴合,同时封入液晶层(未图示),所述液晶层包含液晶分子,所述液晶分子是伴随着在两个玻璃基板之间施加电场而光学特性变化的物质。一个玻璃基板(阵列基板、有源矩阵基板)中除设有与相互垂直的源极布线和栅极布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和配置于由源极布线与栅极布线所包围的方形状的区域而连接于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矩阵状地平面配置以外,还设有取向膜等。另一个玻璃基板(相对基板、cf基板)中,除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的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矩阵状地平面配置的彩色滤光片以外,还设有配置于各着色部间而形成格子状的遮光层(黑矩阵材料)、与像素电极形成对置状的整体状的对电极、取向膜等。并且,在两个玻璃基板的外侧分别配置有偏光板。另外,液晶面板11中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进一步厚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

接着,关于背光装置12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2所示,背光装置12,包括:底座14,其具有在表面侧(出光侧、液晶面板11侧)开口的光出射部(出光部、开口部)14b,并且呈大致箱型;多个光学元件15,其以覆盖底座14的光出射部14b的方式配置;边框16,其以介于多个光学元件15中的外周缘部之间的形式配置。进一步地,在底座14内部包括led(光源)17、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在led基板18中对应于led17的位置上安装的扩散透镜(光源)19、反射底座14内部的光的反射片(反射元件)20、用于将led基板18及反射片20固定于底座14的固定元件21。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12形成,在底座14内部,在液晶面板11及光学元件15的正下方位置配置有led17而该发光面17a形成为反向状的,为所谓的直下型。下面,关于背光装置12的各构成元件进行详细说明。并且,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12中的光程(opticaldistance)(具体而言,根据从反射片20的底侧反射部20a到光学元件15的距离所定义的光学距离)设为例如10mm至40mm左右,但不限于此。

底座14由例如铝板、电镀锌钢板(secc)等的金属板形成,如图3至图5所示,由底板部(底部)14a、侧板部(侧部)14c、接受板部(接收部)14d构成,作为整体朝向表面侧而形成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盘状),所述底板部(底部)14a形成与液晶面板11相同的横长的方形状(矩形状、长方形状),所述侧板部(侧部)14c从底板部14a的各边(一对长边及一对短边)的外端部分别向表面侧(光出射侧)立起,所述接受板部(接收部)14d从各侧板部14c的立起端向外伸出。底座14中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底座14中的底板部14a被配置于相对于led基板18的里面侧,即相对于led17与其发光面17a一侧(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该底板部14a在短边方向上的各端部位置且在长边方向上的各端部位置上、在即四角位置上具有四个角部。侧板部14c从底板部14a的外周端部、即从构成各角部的一对长边侧的外端部及一对短边侧的外端部分别向表面侧立起,同时分别相对于底板部14a形成倾斜状。四个侧板部14c作为整体形成喇叭状,使得开口宽度以表面侧的开口端侧(光出射部14b侧)的程度扩大。根据如此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及电视接收装置10tv的外观看起来变薄,设计性等出色。接受板部14d从表面侧可以搭载边框16及下述的光学元件15。各接受板部14d上边框16被螺丝紧固。

如图2所示,光学元件15在俯视时形成与液晶面板11及底座14相同的横长的方形状。如图4及图5所示,光学元件15的外缘部搭载于接受板部14d,由此覆盖底座14的光出射部14b,同时介于液晶面板11和led17之间配置。光学元件15相对于led17在表面侧、即在光出射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对置状。光学元件15由配置于里面侧(led17侧、与光出射侧相反的一侧)的扩散板15a、及配置于表面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的光学片15b构成。扩散板15a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几乎透明的由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大量分散扩散粒子而设置,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光学片15b形成板厚比扩散板15a薄的片状,例如两层层叠地配置。作为具体的光学片15b的种类,有例如扩散片、棱镜片、反射型偏光片等,可以从这些之中适当使用。

如图2所示,边框16沿着液晶面板11及光学元件15的外周缘部形成框状。在该边框16与各接受板部14d之间可以夹持光学元件15中的外缘部(图4及图5)。另外,该边框16可以从里面侧装入液晶面板11中的外缘部,在与配置于表面侧的边框13之间可以夹持液晶面板11的外缘部(图4及图5)。

接着,关于led17及安装有led17的led基板18进行说明。如图4及图5所示,led17表面安装于led基板18上,同时将其发光面17a朝向与led基板18一侧的相反的一侧,形成所谓的顶面发光型。led17的发光面17a形成与光学元件15的板面的对置状的位置关系。led17构成为将led芯片(led元件)由树脂材料封装,所述led芯片(led元件)是固定于led基板18的基板部上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一种种类,具体而言,使用单色发光为蓝色的led芯片。一方面,封装led芯片的树脂材料中,由来自led芯片所发出的蓝色的光的激发而发出规定颜色的光的荧光体被分散混合,其作为整体大致发出白颜色光。

如图3至图5所示,led基板18形成横长的方形状(矩形状、长方形状),在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该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部沿着底板部14a延伸并被收纳。led基板18的基材为与底座14相同的铝系材料等的金属制成,在其表面上形成介于绝缘层而由铜箔等的金属膜构成的布线图案(未图示),并且,在最外表面构成为呈现白色的反射层(未图示)。通过该反射层反射从led17出射而返回至led基板18一侧的光,将该反射光向表面侧发射而可以作为出射光利用。并且,作为led基板18基材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使用陶瓷等的绝缘材料。该led基板18的基材的板面中,在朝向表面侧的板面(朝向光学元件15侧的板面)上表面安装有上述构成的led17,此处设为安装面18a。多个led17沿着led基板18中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直线地排列配置,同时,通过led基板18所形成的布线图案串联。具体而言,led基板18中,十个led17沿着x轴方向以直线地且间隔地排列配置,该排列间隔为几乎为固定(等间隔)。

如图3所示,如上所述的构成的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部,在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彼此一致的状态下,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排列多个。具体而言,led基板18在底座14内部,x轴方向上分别两个,y轴方向上分别九个,共计十八个led基板18行列状地排列,在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隔为几乎固定。因此,在底座14的底板部14a的面内,led17也可以称为是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多个led17分别行列状(矩阵状)地配置。另外,led基板18中,对应于后述的固定元件21的安装位置的位置上,形成用于贯通固定元件21的贯通孔(图4及图5)。

然后,如图3及图4所示,各led基板18中设有用于对led17供电的连接器部(供电部)22。连接器部22安装于led基板18中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一端部的安装面18a。由此,该led基板18设为led17及连接器部22安装于在单侧的板面上的单面安装型,相比于两面安装型制造成本变低。在各led基板18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分别将各连接器部22所安装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底座14中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上,将未安装有各连接器部22的一侧的端部配置在底座14中长边方向的中央侧。因此,各连接器部22在底座14中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以沿着y轴方向直线排列的形式配置。连接器部22连接有未图示的配线元件,通过该配线元件从未图示的led驱动基板(光源驱动基板)提供驱动电力。即,该连接器部22为“线对板(wiretoboard)”型。另外,led基板18中,与设有连接器部22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中,配线图案以形成弯曲状的形式设置。并且,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器部22中的高度尺寸(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其为例如1.5mm左右,但不限于此。不管如何,连接器部22的高度尺寸远远小于所述光程。

扩散透镜19由几乎透明的(具有高透光性)且折射率高于空气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等)形成。如图3及图4所示,扩散透镜19具有规定的厚度,同时在俯视时大致圆形地形成,所述扩散透镜19相对于led基板18分别独立地从表面侧(光出射侧)覆盖各led17,即,在俯视时分别与各led17重叠地安装。扩散透镜19与led17的发光面17a相对,该相对部分形成圆弧状地凹陷的形状。然后,该扩散透镜19可以使从led17所发出的指向性强的光扩散且出射。即,从led17发出的光经过扩散透镜19缓和该光的指向性,因此即使相邻的led17间的间隔很宽,其间的区域作为暗部也难以被视觉辨认。由此,可以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且可以减少led17的设置个数。该扩散透镜19在俯视时配置于与led17几乎为同心的位置。

如图2至图5所示,反射片20表面呈现具有优异的光反射性的白色,具有覆盖底座14的内面的几乎整个区域的大小,即具有一并覆盖沿着底板部14a平面配置的所有led基板18的大小。可以经由该反射片20使底座14内部的光朝向表面侧(光出射侧、光学元件15侧)反射。反射片20作为整体形成大致擂钵状,其由底侧反射部20a、四个立起反射部20b、延伸部(外缘部)20c构成,所述底侧反射部20a,具有沿着led基板18及底板部14a延伸同时将各led基板18为一体且覆盖其几乎整个区域的大小,所述四个立起反射部20b从底侧反射部20a的各外端部在表面侧立起而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呈倾斜状,所述延伸部(外缘部)20c,从各立起反射部20b的外端部向外地延伸同时搭载于底座14的侧部14c的接受板部14d。

如图4及图5所示,反射片20的底侧反射部20a相对于各led基板18中的表面侧的面、即led17的安装面18a,以重叠于表面侧的形式配置。底侧反射部20a以平行于底座14的底板部14a及光学组件15的板面的形式延伸构成,因此底侧反射部20a到光学组件15的z轴方向上的间隔在面内的整个区域为几乎固定的。在底侧反射部20a上开口地设置插入孔(光源插入孔)20d,所述插入孔(光源插入孔)20d在与各led17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上分别独立地插入各led17及各扩散透镜19。该插入孔20d对应于各led17及各扩散透镜19的配置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按行列状(矩阵状)的多个排列地配置。另外,在底侧反射部20a中,穿过各个固定部件21的多个孔,以开口地形成在与各固定部件21重叠的位置。如此,底侧反射部20a在俯视时与led17重叠地配置,可以称为配置于底座14内的“led配置区域(光源配置区域)”。底侧反射部20a在短边方向上的各端部位置且在其长边方向上的各端部位置中,即在四角位置中,具有四个角部20a1。

如图3至图5所示,立起反射部20b以从构成底侧反射部20a的外周端部、即各角部20a1的一对长边一侧的外端部及一对短边一侧的外端部朝向彼此的表面侧立起的形式设置了四个。各立起反射部20b中,短边一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0bs以与各led基板18中的各连接器部22在俯视时重叠地配置。由此,各连接器部22从表面侧通过短边一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0bs被覆盖。短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20bs可以称为是与连接器部22重叠的“连接器部重叠立起反射部(供电部重叠立起反射部)”。并且,区别下面的立起反射部20b的情况下,给长边一侧的结构符号附上后缀l,给短边一侧的结构的符号附上后缀s,不区别而统称的情况下,则不给符号附上后缀。各立起反射部20b在俯视时与led17形成非重叠的配置,可以称为配置于底座14内部“led非配置区域(光源非配置区域)”。配置于led非配置区域的立起反射部20b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呈倾斜状,由此可以对反射光赋予规定的角度,因此在led非配置区域中,难以产生光量不足(暗部)。延伸部20c被夹入底座14的接受板部14d与光学元件15的扩散板15a之间,以实现延伸部20c的固定。并且,反射片20中的各部位20a至20c之间的边界位置中,从展开状态进行组装时,优选设置用于容易赋予折线的穿孔(未图示)。如此,从母材冲压而得到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20中,沿着穿孔而实施弯曲加工,可以容易成形反射片20的立体形状。

固定元件21为聚碳酸酯等的合成树脂制品,表面呈现出色的光反射性的白色。如图4及图5所示,固定元件21至少具有:本体部,其沿着led基板18及底侧反射部20a的面;固定部,其从本体部朝向里面侧、即向底座14的底板部14a侧突出而被固定于底板部14a。固定元件21相对于各led基板18以多个分别重叠的形式被安装,该配置为相对于特定的led17在x轴方向上形成相邻的配置。如此通过被平面配置的多个固定元件21,各led基板18及反射片20的底侧反射部20a相对于底座14的底板部14a固定于安装状态。并且,多个固定元件21中包含具有支撑部的结构,该支撑部从本体部向表面侧突出同时从里面侧支撑光学元件15。

然而,现有的背光装置中,反射片中的立起反射部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在整个长度上为固定的,由此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位置,依赖于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而配置。因此,在led基板中,将位于连接器部侧的端部的led靠近于背光装置的端部位置是有极限的,从位于该端部的led向背光装置的端部侧所提供的光量往往不足。另外,相对于如上所述的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在整个长度为固定的立起反射部中,在该基端侧上的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有可能局部地产生,此处在视觉上可能被认为是暗部。

因此,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20构成为,将短边一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0bs,划分为相对地靠近底侧反射部20a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和相对地远离底侧反射部20a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时,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比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相对地变大。根据如此构成,与如现有的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立起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在整个区域并且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情况相比,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位置(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立起基端位置)可以靠近于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与此同时,可以将最靠近于各立起反射部20bs的led17形成更靠近所述端部位置的配置。由此,将来自led17的光可以更多地提供至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因此来自背光装置12中的端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与来自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之间所产生得到的差被缓和,由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如现有技术中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立起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时,在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20bs的基端侧上的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有可能局部地产生而成为暗部,但如上所述的立起反射部20bs与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大于顶端侧部分20a的角度,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暗部的发生并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如此,只要能抑制亮度不均,就可以适当地实现背光装置12的薄型化。并且,如图7所示,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0bl在整个长度上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为几乎固定的。

如图6所示,如上述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中,与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前者大于后者)立起反射部20bs以覆盖led基板18的连接器部22的形式配置。具体地,立起反射部20bs中,使得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立起顶端位置(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边界位置)形成在z轴方向上高于连接器部22的构成,因此可以避免相对于连接器部22的立起反射部20bs的干涉。在此,假设,如现有技术中,将立起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保持为固定的,将立起基端位置靠近连接器部,则立起反射部对连接器部形成干涉,因此立起反射部中设置用于通过连接器部的开口,然而一旦设置如此开口,从该开口向连接器部侧就有可能导致由于光被露出等而产生暗部。在这方面,根据如上所述的立起反射部20bs不设置开口就可以避免与连接器部22的干涉且可以覆盖连接器部22,由此背光装置12内部的光反射率保持均匀而难以产生出射光量局部地变小的暗部,同时通过立起反射部20bs而光有效率地被反射。由此,适当地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同时可以适当地实现光的利用效率高而低功耗化等。

如图6所示,在短边侧与连接器部22重叠的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几乎为90°(直角)。即,立起反射部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以形成几乎垂直的形式地立起。如此,构成立起反射部20bs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立起基端位置,与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立起顶端位置(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边界位置)在x轴方向上几乎是相同的配置。即,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形成最靠近于背光装置12的端部位置(连接器部22)的配置,因此来自led17的光可以更多地提供至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由此,来自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与来自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之间可能会产生的差更适当地被缓和,由此可以更进一步有利地抑制亮度不均。尤其是,相对于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优选为85°至95°的范围。根据如此构成,与假设所述倾斜角度小于85°的情况相比,可以将led17设置于更靠近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因此可以有利地抑制亮度不均,同时,可以充分确保由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覆盖连接器部22的高度而可以适当地避免立起反射部20bs对连接器部22的干涉。另外,与假设所述倾斜角度大于95°的情况相比,将通过立起反射部20bs的光反射性能(具体而言,反射来自led17及扩散透镜19的光时,对光赋予与角度赋予相关的特性)可以良好地发挥。对此,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小于90°,以形成锐角。因此,立起反射部20bs中,立起顶端侧部分24与光学元件15(扩散板15a)之间的在z轴方向上的间隔,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立起基端位置(与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边界位置)朝向立起顶端位置而连续地逐渐减小。

在短边侧与连接器部22重叠的立起反射部20bs,如图6所示,立起顶端侧部分24以形成比立起基端侧部分23长的延伸面距离。根据如此构成,立起反射部20bs中,通过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相对小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可以使光朝向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而有效率地引导,适当地实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该立起反射部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边界位置的高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的。根据如此构成,立起反射部20bs的形状变得简单化,因此反射片20的制造、设计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6所示,构成底座14的侧板部14c以相对于底板部14a的倾斜角度大于相对于在短边侧与连接器部22重叠的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的方式形成。根据如此构成,可以防止侧板部14c与立起反射部20bs的干涉且可以在这些之间确保充足的空间。

本实施例为如上述的构造,接着说明其作用。一旦接通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的面板控制电路控制液晶面板11的驱动,同时通过未图示的led驱动基板的led驱动电路控制led基板18的led17的驱动。如图4及图5所示,来自被点亮的led17的光通过扩散透镜19,以被广角地扩散的形式被照射至光学元件15(扩散板15a及各光学片15b),通过光学元件15赋予规定的光学作用后,被照射至液晶面板11,而被用于基于液晶面板11的显示像素的图像的显示。

在此,关于反射片20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4及图5所示,反射片20中的底侧反射部20a以覆盖除了底座14的底板部14a的各端部以外的大部分的形式被配置,同时,形成与底板部14a的板面平行的平板的片状,因此能够将通过扩散板15a等的光学元件15返回至里面侧的光、通过液晶面板11里面侧所返回的光、及从扩散透镜19被出射而相对于正面方向形成的角度超过±90度的光等反射而朝向表面侧的光学元件15。反射片20内的立起反射部20b,从底座14的底板部14a中的四边的各外端部朝向表面侧立起并呈倾斜状,因此,对从扩散透镜19出射的光赋予角度的方式以使其朝向背光装置12的端侧地反射。

然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短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0bs中,如图6所示,立起顶端侧部分24比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变大,与现有的相比,各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变得更靠近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与此同时,在最靠近各立起反射部20bs上,最近的led17更靠近所述端部位置配置。如此,只要led17形成在x轴方向上更靠近背光装置12的端部位置的配置,来自该led17所发出的而经过扩散透镜19被出射的光就变得向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传递地更多。换言之,在x轴方向上,通过定位于端部的led17及扩散透镜19的有效照射区域(照射光有关的亮度为规定以上的范围),可以充分地覆盖背光装置12端部侧部分,暗部变得难以产生于背光装置12的端部侧部分。因此,来自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的出射光量和来自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之间可能会产生的差被缓和,因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在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如现有的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变得难以产生,因此可以更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20bs通过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几乎垂直地立起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锐角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从表面侧覆盖led基板18的连接器部22,因此无需在立起反射部20bs设置开口,可以避免与连接器部22的干涉。立起反射部20bs上不设置开口,因此背光装置12内的光反射率保持均匀而出射光量难以产生局部地变小的暗部,同时,经过立起反射部20bs,光有效率地被反射。由此,可以适当地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同时实现光的利用效率高而低功耗化等。如上所述的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几乎垂直地立起,因此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立起基端位置,形成最靠近背光装置12的端部位置(连接器部22)的配置。由此,将来自led17的光更多地提供至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实现亮度不均更进一步的抑制。如上述的背光装置12所涉及的出射光的亮度不均被抑制,由此适当地实现背光装置12、液晶显示装置10、并且电视接收装置10tv的薄型化。

为了证实如上所述的作用及效果,实施了下述的比较实验一、二。首先,关于比较实验一进行说明。比较实验一中,将反射片的立起反射部中的倾斜角度在整个长度为固定的且在立起反射部上设置用于避免与连接器部的干涉的开口的背光装置作为第一比较例,在本段落以前所记载的具有反射片20的背光装置12作为第一实施例,检测这些第一比较例及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各背光装置的led被点亮时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的亮度分布。图8及图9示出比较实验一的实验结果。图8及图9中,对应背光装置的出射光涉及的亮度的高低,而使点的密度变化,点的密度越增加亮度增加、点的密度越下降亮度下降。

关于比较实验一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如图8所示,在俯视时,在背光装置的外周端侧部分的亮度变得低于中央侧部分的基础上,外周端侧部分中的短边侧的端部侧部分的亮度特别低,进一步地,在四角的角部,亮度显著变低。短边一侧的端侧部分中,亮度降低所产生的理由为,倾斜角度为固定的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位置从背光装置的短边侧的端部位置变远,来自led的光变得难以到达至背光装置的短边侧的端部侧部分被认为是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中,由于设有用于通过连接器部的开口,由此从该开口光被露出也被认为是大的主要因素。产生四角的角部中显著的亮度降低的理由,被认为是由于根据上述两个主要因素的光量不足在角部显著地发现。

一方面,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12中,如图9所示,在俯视时,背光装置的外周侧部分的亮度变得低于中央侧部分,而在高于上述第一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的外周侧部分的亮度,与中央侧部分之间所产生的亮度差相对地变小。外周端侧部分内的短边一侧的端部侧部分的亮度稍低于长边侧的端部侧部分,形成高于第一比较例的亮度。这是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倾斜角度大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倾斜角度,由此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配置成靠近背光装置12的短边侧的端部位置,由此被认为主要是在led17的光更多地提供至背光装置12的短边侧的端侧部分的基础上,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上难以产生局部的光量不足而引起暗部。然后,在四角的角部中,如第一比较例的没有产生显著的亮度下降,可以得到实际使用时的充分的亮度。这被认为主要是通过上述立起反射部20bs的构成led17的光有效率地提供至背光装置12的角位置。

接着,关于比较实验二进行说明。比较实验二中,使构成上述比较实验一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20的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20bs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针对底侧反射部20a的倾斜角度变化时,关于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高度尺寸(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会如何变化,得到如下见解。比较实验二中,将构成立起反射部20bs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中的宽度尺寸固定(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在该状态下,使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倾斜角度从0°连续地增加至82.5°左右,检测或计算伴随着该倾斜角度的变化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高度尺寸的变化。其结果为,就如图10所示。图10中,横轴表示为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倾斜角度(单位为“°”),纵轴表示为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高度尺寸(单位为“mm”)。

关于比较实验二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根据图10,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高度尺寸是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以近似于指数系数的变化率而增加,倾斜角度达到60°为不足2mm,而在超过70°时为达到约3mm,进一步地达到80°时为达到6mm的高度尺寸。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连接器部22的高度尺寸处于1.5mm左右,考虑组装时的公差时,优选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高度尺寸确保为3mm以上,以避开相对连接器部22的立起反射部20bs的干涉。因此,只要立起基端侧部分23的倾斜角度为70°以上,将led17设置于与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充分靠近的位置,并且通过立起反射部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可以充分确保覆盖连接器部22的高度,而不会损害反射片20的组装性。

如上述所说明的本实施例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包括:led(光源)17;底座14,其在与led17的发光面17a一侧相反的一侧具有底板部(底部)14a且收纳led17;led基板(光源基板)18,其沿着安装有led17的底板部14a配置;反射片(反射元件)20,其反射来自led17的光,反射片20至少包括:重叠于led基板18的发光面17a一侧的底侧反射部20a、和从底侧反射部20a向着出光的一侧立起的立起反射部20b,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比,相对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大。

从led基板18所安装的led17所发出的光通过构成反射片20的底侧反射部20a及立起反射部20b均匀地反射并出射。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大,由此跟假设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立起反射部20b的角度在整个区域,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等角度相同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立起反射部20b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靠近于该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与此相伴,可以将led17设为更靠近于所述端部位置的配置。由此,来自led17的光可以更多地提供至该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因此,来自该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与来自中央侧部分的出射光量之间可能会产生的差被缓和,由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假设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立起反射部20b的角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时,具有在立起反射部20b的基端侧上局部地产生反射光量极端地变少的区域而在此形成暗部的可能性,但是如上所述的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大,抑制如上所述的暗部的发生且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如此,只要能抑制亮度不均,可适用于实现该背光装置12的薄型化。

另外,具有用于给led基板18所设置的led17供电的连接器部(供电部)22,立起反射部20b以覆盖连接器部22的形式配置。如此,与假设在与反射片20中连接器部22重叠的部分形成开口的情况相比,光反射率确保均匀且出射光量难以产生局部地变小的暗部,同时,通过立起反射部20b,使光有效率地被反射。由此,可以适用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并且适当地实现光的利用效率高而低功耗化等。

另外,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角度设为70°至95°的范围。如此,立起反射部20b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设为70°以上,与假设同角度为小于70°的情况相比,可以将led17设置于十分靠近于该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立起反射部20b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充分地确保覆盖连接器部22的高度。另外,将立起反射部20b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设为95°以下,与假设同角度大于95°的情况相比,可以出色地发挥通过立起反射部20b的光反射性能。

另外,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设为85°至95°的范围。如此,与假设所述角度小于85°的情况相比,可以将led17与该背光装置12中的端部位置更加靠近地设置,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同时通过立起反射部20b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可以充分确保覆盖连接器部22的高度。另外,立起反射部20b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设为95°以下,与假设同角度小于95°的情况相比,可以出色地发挥通过立起反射部20b的光反射性能。

另外,底座14具有从底板部14a向出光的一侧立起的侧板部(侧部)14c,侧板部14c相对底板部14a呈倾斜状。如此,该背光装置12的外观易见于小型化、设计性出色。

另外,侧板部14c相对于底板部14a形成的角度,大于立起反射部20b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如此,可以避免侧板部14c与立起反射部20b的干涉且可以在两者之间确保空间。

另外,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顶端侧部分24与立起基端侧部分23相比,延伸面距离较长。如此,在立起反射部20b中,通过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0a形成的角度相对的小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4,将光有效率地向该背光装置开口宽度12中的端部位置引导,可适用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

另外,在立起反射部20b中,立起基端侧部分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4的边界位置的高度在整个区域为固定的。如此,立起反射部20b的形状简单化,因此使反射片20的制造、设计变得容易。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记载的背光装置12、利用从背光装置12所照射的光而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如此的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抑制来自背光装置12的出射光能够产生的亮度不均,因此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佳的显示。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具有上述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0。根据如此的电视接收装置10tv,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品质佳,由此可以实现显示品质佳的电视图像的显示。

<第二实施例>

根据图1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示出了改变了立起反射部120b的形状。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120中,在从构成底侧反射部120a中的四角的各角部120a1的各端部分别立起的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与短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另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s之中,分别设有重叠突部25,所述重叠突部25在短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120bs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上,突出于相邻的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l侧而相对于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l重叠。根据如此构成,可以将彼此相邻的长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l与短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s之间可能会产生的隙间通过重叠突部25封闭。由此,难以产生来自所述间隙的漏光等,同时各立起反射部120bs、120bl中的形状稳定性良好,由此适用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并且,图11至图13中,省略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记载的扩散透镜19、固定元件21等的图示。

具体而言,如图12及图13所示,重叠突部25在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s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中,相对于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l在相邻的y轴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上分别设有一对,且以相对于相邻的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l在表面侧重叠的形式配置。重叠突部25环绕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中的在y轴方向上的端部一周地设置。在重叠突部25中,向相邻的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l侧的突出尺寸设为,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中的立起基端侧(立起基端侧部分123侧)朝向立起顶端侧连续地逐渐增加,平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状。如此的重叠突部25所重叠的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0bl,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说明的,环绕相对于底侧反射部120a的倾斜角度在整个周长上是几乎固定的。

关于作为形成如上所述的立体形状之前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20进行说明。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20中,在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l与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s的边界位置上设有中间处弯曲的平面形状的缝隙26。该缝隙26在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1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的边界位置处被弯折。在缝隙26中,立起基端侧部分123侧的第一部26a设为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侧的第二部26b相比,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大。并且,在缝隙26中,通过立起顶端侧部分124侧的第二部26b,定义有连接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的重叠突部25。并且,在图14及图15中,用虚线示出随着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20的形成的折叠预定位置(折线),用实线示出在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20中含有缝隙。

根据如上述所说明的本实施例,底侧反射部120a具有角部120a1,立起反射部120b以从构成底侧反射部120a中的角部120a1的一对端部的每一个立起的形式至少设有一对,至少一对立起反射部120b中,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相对于底侧反射部120a形成的角度为固定的,而另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1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120a形成的角度大,且在立起顶端侧部分124处设有突出于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侧且相对于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重叠的重叠突部25。如此,一对立起反射部120b之中,立起基端侧部分1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120a形成的角度大的另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s中,突出于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侧而与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重叠的重叠突部25被设置于立起顶端侧部分124,因此,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l与另一个立起反射部120bs之间可能会产生的隙间可以由重叠突部25封闭。由此,难以产生从所述间隙的漏光等,同时,一对立起反射部120b中的形状稳定性变得出色,因此可更适于实现抑制亮度不均。

<第三实施例>

根据图16或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从上述第二实施例改变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220bl的形状。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16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220中,将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220bl区分为相对靠近于底侧反射部220a的立起基端侧部分223,与相对远离底侧反射部220a的立起顶端侧部分224时,构成为立起基端侧部分223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20a形成的角度相对大。即,一对分别以包围底侧反射部220a的方式环状的排列的各立起反射部220bs、220bl中,各个立起基端侧部分223设为与立起顶端侧部分2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20a的倾斜角度大。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与省略图示的连接器部22(参考图3)在俯视时形成非重叠的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20bl的截面形状,与相对于连接器部22在俯视时重叠的短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220bs的截面形状相同。根据如此构成,因为可以将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220bl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靠近于背光装置212中的在y轴方向上的端部位置,所以可以将在y轴方向上位于端部的led217靠近于所述端部位置配置。因此,在底侧反射部220a的面内,按矩阵状排列配置的led217之中,因为可以采用将配置于最外周位置的各led217分别靠近于背光装置212中的端部位置的配置,所以在环绕背光装置212的外周侧部分的整个周长,难以产生暗部,从而更适于抑制亮度不均。并且,除短边一侧的各立起反射部220bs之外,在长边一侧的各立起反射部220bl中,在立起基端侧出射光量局部地变小的暗部也变得难以产生,可更适于实现抑制亮度不均。

根据如上述说明的本实施例,多个立起反射部220b以包围底侧反射部220a的方式排列配置为环状,同时每个立起基端侧部分223与每个立起顶端侧部分2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20a形成的角度大。如此,以包围底侧反射部220a的方式排列为环状的多个立起反射部220b中的每个立起基端侧部分223,与每个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224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220a形成的角度大,因此可以将各立起反射部220b中的立起基端位置靠近于该背光装置212中的端部位置,将led217设为更靠近于所述端部位置的配置,由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由于在各立起反射部220b的基端侧,各个暗部变得难以产生,因此可以适当地实现抑制亮度不均。

<第四实施例>

根据图18,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该第四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一实施例改变立起基端侧部分323的倾斜角度。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18所示,构成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320的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3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3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320a形成的倾斜角度为钝角,具体而言为大致95°。根据如此构成,与假设所述倾斜角度大于95°的情况相比,可以良好地发挥通过立起反射部320bs的光反射性能。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示出有立起基端侧部分323的倾斜角度形成大致95°的情况,但是立起基端侧部分323的具体的倾斜角度θ只要是钝角在“90°<θ<95°”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五实施例>

根据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在该第五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一实施例改变立起基端侧部分423的倾斜角度。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19所示,构成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420的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420bs中,立起基端侧部分423相对于底侧反射部420a形成的倾斜角度为锐角,具体而言大致85°。根据如此构成,与假设所述倾斜角度小于85°的情况相比,可以将led417设置于更靠近背光装置412中的端部位置,因此可以适当地抑制亮度不均,同时可以通过立起反射部420bs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423,充分地确保覆盖连接器部422的高度,并且可以适当地避免立起反射部420bs对连接器部422的干涉。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示出有立起基端侧部分423的倾斜角度为大致85°的情况,但是立起基端侧部分423的具体的倾斜角度θ,只要是锐角在“85°<θ<90°”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改变。

<第六实施例>

根据图20至图27,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该第六实施例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改变led基板518的构造及反射片520的特征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led基板518中,在x轴方向上设有用于电性连接相邻的led基板518之间的基板间连接器部27。在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518中,基板间连接器部27分别被安装于背光装置512中的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的各端部中的表面侧的板面、即安装面518a上。因此,该led基板518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相同的单面安装型基板。在背光装置512中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各led基板518所安装的各基板间连接器部27沿着y轴方向以列状(直线状)排列的形式配置。在该基板间连接器部27中,含有相互的可以嵌合的公型及母型的结构。因此,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518中的一个led基板518上设有公型的基板间连接器部27,而另一个led基板518上设有母型的基板间连接器部27,通过使这些公母两基板间连接器部27彼此嵌合,实现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基板518间的电性连接。如此,该基板间连接器部27形成“板对板(boardtoboard)”型。并且,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518中的一个(图20所示的左侧)led基板518中,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线对板”型的连接器部522选择性地被设置,通过该连接器部522及未图示的配线元件实现与led驱动基板的电性连接。对此,在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518中的连接器部522未被设置的另一个(图20所示的右侧)led基板518中,在与基板间连接器部27所设置的一侧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中布线图案以形成弯曲状的形式被设置。另外,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520中,相对于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520bs中的底侧反射部520a的倾斜角度,与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520bl相同,以环绕整个长度形成几乎固定的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不同。

然而,在现有的背光装置中,如上所述的基板间连接器部形成与反射片的底侧反射部重合的位置关系时,例如采用在底侧反射部上形成通过基板间连接器部的开口的构成时,由通过在底侧反射部所形成的开口而露出基板间连接器部,会有光的反射效率局部地降低而暗部发生的可能。除此之外,只要是例如底侧反射部的形状沿着基板间连接器部的外形鼓起,发生需要对反射片施加真空成形等的高价的加工,因此,反射片有关的制造成本有可能升高。

因此,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520中,使底侧反射部520a的一部分鼓起于表面侧(与led基板518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形式设有鼓起部28。鼓起部28形成为在俯视时与基板间连接器部27重叠的配置,沿着与作为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排列方向的y轴方向平行的折线28a,在被弯曲的状态下,沿着y轴方向一并覆盖排列的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鼓起部28的截面形状呈大致梯形,在从底侧反射部520a的立起基端位置和立起顶端位置上插入有两个折线28a。该折线28a沿着y轴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由此可以进行通过弯曲加工的鼓起部28的成形。并且,为了确保成形的容易性,优选沿着折线28a含有未图示的穿孔的情况。根据如此构成,与在如现有技术的在底侧反射部上形成通过基板间连接器部的开口的情况相比,可以避免基板间连接器部27露出于底侧反射部520a的表面侧,因此,可以避免在背光装置512内的光的反射效率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并且,鼓起部28为在沿着与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折线28a而弯曲的状态下,一并地覆盖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因此,例如可以对底侧反射部520a施加弯曲加工而容易地形成鼓起部28,与采用如现有技术的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的情况相比,适当于使反射片520有关的制造成本下降。另外,与假设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每一个上单独设置鼓起部的情况相比,底侧反射部520a的形状变得简单而不复杂,由此反射片520的制造变得容易,另外,难以产生在底侧反射部520a中通过鼓起部28形成阴影的区域,也由此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另外,假设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每一个单独设置鼓起部时,与在进行反射片520的组装时,需要使各鼓起部与各基板间连接器部27对齐的情况相比,使反射片520的组装变得容易。

具体地,如图22及图23所示,鼓起部28配置于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附近,同时,沿着底侧反射部520a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延伸,在俯视时呈大致带状。因此,鼓起部28中的延在方向(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为在四个立起反射部520b之中,与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520bl相邻的配置。并且,如图25所示,在反射片520中,在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鼓起部28、与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520bl的边界位置,含有缝隙29,且形成为通过该缝隙29使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520bl从鼓起部28切断的状态。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520bl具有沿着缝隙29的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第一切断端缘)520bla,鼓起部28具有沿着缝隙29的底侧第一切断端缘(第三切断端缘)28b,在反射片520被成形前的展开状态中,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及底侧第一切断端缘28b以相互平行的形式邻接。根据如此构成,对从母材冲压得到的展开状态的反射片520施加弯曲加工,而形成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鼓起部28的立体形状时,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520bl从鼓起部28切断,由此可以避免鼓起部28的成形之后在各立起反射部520bl中发生变形的情况。可以通过弯曲加工容易成形如上所述的鼓起部28,与假设采用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的情况相比,更适合于使反射片520有关的制造成本降低。

如图25所示,在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520bl中,设有连接于缝隙29的第二个缝隙30,通过该第二个缝隙30,长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520bl分割成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通过第二个缝隙30被分割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以连接于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的形式,分别具有沿着第二个缝隙30的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二切断端缘)31a,在反射片520成形前的展开状态中,各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以相互平行的形式邻接。并且,如图22及图23所示,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在反射片520形成立体形状的状态下,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的部分彼此重合的构成,且具有重叠部分。根据如此构成,与假设立起反射部为非分割的构成时,会产生随着鼓起部28的成形需要将立起反射部以折叠的方式加工的情况相比,只要是以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连接于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的方式被分割的分割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的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的部分彼此重合即可,因此可以适合于稳定地保持立起反射部520bl的形状,由此可以稳定地发挥立起反射部520bl的光反射性能。并且,第二个缝隙30在立起反射部520bl基础上,在延伸部520c上也以分割成一对的方式延伸形成。

如图25所示,在立起反射部520bl中设有第二个缝隙30,使得其以连通于缝隙29中的一个(图25所示的左侧)端部的形式设置,缝隙29及第二个缝隙30在俯视时呈l字型。由此,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之中,一个(图25所示的右侧)的分割立起反射部31同时共同具有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及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与此相对地,另一个(图25所示的左侧)的分割立起反射部31仅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而不具有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即,在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从底侧反射部520a(鼓起部28)切断,对此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上不从底侧反射部520a切断而是在整个区域形成相连的状态。由此,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

并且,如图25所示,形成展开状态的反射片520中的底侧反射部520a中设有分别连接于一对缝隙29的第三个缝隙32,由该第三个缝隙32使反射片520分割为一对分割反射片33。由第三个缝隙32所分割的一对分割反射片33,以连接于底侧第一切断端缘28b的形式,分别具有沿着第三个缝隙32的底侧第二切断端缘(第四切断端缘)33a,在反射片520被成形前的展开状态中,各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以相互平行的形式邻接。并且,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反射片520成形立体形状的状态下,一对分割反射片33是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的部分彼此重合的构成。根据如此构成,假设反射片设为非分割的构成,就可以在制造时独立地处理一对分割反射片33,例如将处于展开状态的各分割反射片33以分别独立地成形成立体形状,通过将它们相互地组装,可以实现反射片520的立体化,因此组装作业性出色。

如图25所示,反射片520设有第三个缝隙32,所述第三个缝隙32以分别连通于一对缝隙29中的另一个(图25所示的右侧,与第二个缝隙30一侧为相反的一侧)端部的形式设置,一对缝隙29及第三个缝隙32在俯视时呈通道型。由此,一对分割反射片33之中,一个(图25所示的左侧)分割反射片33同时具有底侧第一切断端缘28b及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与此相对地,另一个(图25所示的右侧)分割反射片33仅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而不具有底侧第一切断端缘28b。换言之,鼓起部28选择性地设置于一个分割反射片33,而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不设置。如此,一对分割反射片33中,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底侧反射部520a(鼓起部28)从立起反射部520bl切断,与此相对地,在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上,处于底侧反射部520a不从立起反射部520bl切断而在整个区域上相连的状态。由此,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变得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尤其是,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成形状态下,一对分割反射片33之中,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的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的部分,对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的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的部分以重叠于里面侧(led基板518侧、底板部514a侧)的形式配置,可以避免露出于表面侧。在此之上,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形成与鼓起部28的折线28a几乎重叠的配置。由此,在使用背光装置512时,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作为不均匀而难以被视觉辨认。

另外,如图22至图24所示,反射片520是,以在一对分割反射片33相互重合的重叠部分34上贯通共同的固定元件521的方式配置。即,分散配置于底座514的底板部514a的面内的多个固定元件521是,包含独立固定型和共同固定型,所述独立固定型是以贯通于一对分割反射片33的各底侧反射部520a相互不重合的非重叠部分的形式安装且独立地固定各分割反射片33,所述共同固定型是与以贯通一对分割反射片33中的各底侧反射部520a的重叠部分34的形式安装且与一对分割反射片33一起固定。由于含有如此的共同固定型的固定元件521,使用的固定元件521的数量减少的同时,组装固定元件521的作业工时减少,优化生产性。

接着,为了验证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520所得到的作用及效果,进行了下述的比较实验三。在比较实验三中,将在反射片的底侧反射部上形成通过基板间连接器部的开口的背光装置作为第二比较例,将具有本段落以前所记载的反射片520的背光装置512作为第二实施例,检测将这些第二比较例及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各背光装置的led点亮时的背光装置的出射光相关的亮度分布。图26及图27示出比较实验三的实验结果。在图26及图27中,对应于背光装置的出射光有关的亮度的高低使点的密度发生变化,点的密度越高亮度越高,点的密度越低亮度越低。

关于比较实验三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在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中,在将背光装置在俯视时的外周端侧部分的亮度相比于中央侧部分变得更低的基础上,中央侧部分中的x轴方向上的在中央位置附近的亮度局部地降低而产生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带状的暗部d。如此的暗部d产生的理由被认为是如下所述:通过设置于反射片的底侧反射部的开口,而基板间连接器部形成露出于背光装置的内部空间的状态,该基板间连接器部的光反射率与底侧反射部的光反射率相比更低,光被通过露出的基板间连接器部被吸收。一方面,如图27所示,在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512中,将背光装置512在俯视时的外周侧部分的亮度与中央侧部分相比变得更低,而在关于中央侧部分中的亮度形成为大致均匀的亮度,不产生如上述第二比较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的暗部d。认为这是因为在反射片520的底侧反射部520a中与基板间连接器部27重叠的部分上设有鼓起部28,使得其覆盖基板间连接器部27,通过鼓起部28,基板间连接器部27以不露出于背光装置512的内部空间的方式被覆盖,因此不会产生由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光的吸收。

如上述所说明的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背光装置(照明装置)512,包括:led(光源)517;多个led基板(光源基板)518,其安装有led517;底座514,其具有相对于多个led基板518在led517的发光面517a侧的相反的一侧配置的底板部(底部)514a,且沿着底板部514a排列配置有多个led基板518;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供电部)27,其设置有多个led基板18而沿着底板部514a以列状排列地配置;反射片(反射元件)520,其具有以覆盖多个led基板518的形式配置的底侧反射部520a而反射来自led517的光;鼓起部28,其是以将底侧反射部520a的一部分向与led基板518侧的相反的一侧鼓起的形式形成,并且沿着与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折线28a弯曲的状态下一并覆盖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

使从安装有多个led基板518的led517的发光面517a所发出的光通过构成反射片520的底侧反射部520a均匀地反射并出射。多个led基板518中通过沿着底板部514a以列状排列配置的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来实现供电。在底侧反射部520a中,以将其一部分鼓起于led基板518侧的相反的一侧的形式形成有鼓起部28,通过该鼓起部28覆盖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因此与假设通过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开口形成于底侧反射部情况相比,可以避免光的反射效率局部地降低的情况,由此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并且,鼓起部28沿着与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折线28a弯曲的状态下,一并覆盖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因此,例如对底侧反射部520a施加弯曲加工,从而可以容易地形成鼓起部28,与假设采用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28的情况相比,可以适合于降低反射片520有关的制造成本。另外,与假设将鼓起部分别单独地设于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每一个的情况相比,底侧反射部520a的形状不复杂化而变得简单的构成,在反射片520的制造变得容易的基础上,在底侧反射部520a中,难以通过鼓起部28产生阴影的区域,也由此变得难以发生亮度不均。另外,与假设将鼓起部分别单独地设于多个基板间连接器部27的每一个的情况下,在进行反射片520的组装时,需要将各鼓起部28相对于各基板间连接器部27位置对齐相比,反射片520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反射片520具有朝向从底侧反射部520a出光侧立起的立起反射部520b,立起反射部520b处于从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鼓起部28切断的状态。如此,例如对展开状态的反射片520施加弯曲加工而进行作为底侧反射部520a的一部分的鼓起部28的形成的情况下,立起反射部520b处于从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鼓起部28切断的状态,效仿于鼓起部28的成形,可以避免如立起反射部520b发生变形的情况。通过弯曲加工如上所述鼓起部28e可以容易的成形,由此与假设采用真空成形法形成鼓起部的情况相比,适合于降低反射片520有关的制造成本。

另外,立起反射部520b由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构成,所述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以具有与从鼓起部28切断的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第一切断端缘)520bla连接的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二切断端缘)31a的方式被分割,而与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的部分彼此重合。如此,与假设立起反射部为非分割的构成,随着鼓起部28的成形,则产生折叠立起反射部的加工需要相比,只要是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与连接于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的方式被分割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的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的部分彼此重合即可,因此可适合于稳定地保证立起反射部520b的形状,由此使立起反射部520b的光反射性能可以稳定地发挥。

另外,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同时具有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0bla及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与此相对地,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是具有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1a的构成。如此,在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31之中,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从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鼓起部28切断,相对地,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不从底侧反射部520a切断。由此,在另一个分割立起反射部31中,变得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

另外,反射片520由一对分割反射片(分割反射元件)33构成,所述一对分割反射片(分割反射元件)33以具有与从底侧反射部520a中的立起反射部520b切断的底侧第一切断端缘(第三切断端缘)28b连接的底侧第二切断端缘(第四切断端缘)33a的方式被分割,而与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的部分彼此重合。如此,在制造时,可以分别独立地处理一对分割反射片33,因此组装作业性出色。

另外,一对分割反射片33构成为,一个分割反射片33同时具有底侧第一切断端缘28b及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对此,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具有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3a。如此,一对分割反射片33中的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底侧反射部520a从立起反射部520b切断,对此,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底侧反射部520a不从立起反射部520b切断。由此,在从另一个分割反射片33中的立起反射部520b不切断而与所述立起反射部520b连接的状态的底侧反射部520a中,变得难以发生不经意的变形等。

另外,具备固定元件521,所述固定元件521以贯通底侧反射部520a与底板部514a的形式设置,而相对于底座514固定反射片520,在固定元件521中含有贯通一对分割反射片33中的重叠部分34的结构。如此,与假设通过固定元件521分别固定一对分割反射片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使用的固定元件521的数量,同时减少将固定元件521组装作业的工程数量,使生产性出色。

<第七实施例>

根据图28至图30,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在该第七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六实施例改变反射片620的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28及图29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620形成为在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620bl上分别地分割,而在底侧反射部620a上不分割的构造。即,如图30所示,在该反射片620中,在底侧反射部620a中的鼓起部628与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620bl的边界位置设有缝隙629,同时在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620bl及长边侧的各延伸部620c中设有第二个缝隙630的方面,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而在底侧反射部620a中不含有如第六实施例的第三个缝隙32(参考图25)的方面上,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由此,反射片620可以不是双构件化而以单个构件进行处理,使背光装置612中的元件数量减少而在元件管理等上出色。在如此的构成中,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620bl中分割有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631,因此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具有相互地重叠的重叠部分,而在底侧反射部620a上不分割,因此不具有如上述第六实施例的重叠部分34(参考图23及图24)。

根据如上述说明的本实施例,反射片620中,底侧反射部620a与立起反射部620b中的至少任一个为非分割。如此,与假设将反射片作为分割构造的情况相比,该背光装置612有关的元件数量减少,因此元件管理等上出色。

<第八实施例>

根据图31,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在该第八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六实施例改变鼓起部728的形状。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鼓起部728为截面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拱型,dome)。根据如此构成,鼓起部728中的折线728a为立起基端位置的两个位置,与上述第六实施例中记载的相比折线728a的数量变少。由此,减轻由折线728a导致的不均匀的发生。

<第九实施例>

根据图32,说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在该第九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八实施例改变鼓起部828的形状。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鼓起部828为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状。根据如此构成,鼓起部828中的折线828a为立起基端位置与顶点位置的三个位置,与上述第六实施例中记载的相比折线828a的数量变少。由此,减轻由折线828a导致不均匀的发生。

<第十实施例>

根据图33,说明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在该第十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九实施例改变鼓起部928的形状。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九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3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鼓起部928为截面形状呈大致三角形状且一对斜面部分呈圆弧状。一对斜面部分形成为向内(靠近基板间连接器部927)凹下的截面形状。在如此的构成中,可以得到与上述第九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第十一实施例>

根据图34或图35,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在该第十一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六实施例改变led基板1018的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4及图35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led基板1018中,在背光装置1012中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端部上设有连接器部1022。在背光装置1012内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个led基板1018以空开规定的间隔(用于通过后述的配线元件35的空间)的配置,这些led基板1018所安装的两个连接器部1022,在背光装置1012中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空开所述间隔以对置状地配置。因此,连接器部1022在背光装置1012中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附近,以形成沿着y轴方向的两个列的形式配置。并且,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led基板1018中,在背光装置1012中的长边方向上的端侧的端部中未设有如上述第一、第六实施例所记载的连接器部22、522。

与该连接器部1022可以嵌合的配线侧连接器(未图示)设置于配线元件35的端部。由此,该连接器部1022设为上述第一、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连接器部22、522相同的“线对板”型。配线元件35分别在两个端部设有配线侧连接器,将一个配线侧连接器在未图示的led驱动基板上,与另一个配线侧连接器在上述连接器部1022上,彼此电性连接,由此对于led基板1018的供电可以中继。并且,反射片1020的底侧反射部1020a所设置的鼓起部1028,以一并覆盖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个连接器部1022及配置于其间的配线元件35的形式配置。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六实施例所记载的相同的作用及效果。并且,在图35中,为了易于看见连接器部1022及配线元件35,示出从背光装置1012取出反射片1020的状态。

<第十二实施例>

根据图36,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在该第十二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六实施例改变反射片1120的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6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1120中第二个缝隙1130以连接于缝隙1129中的中央位置附近的形式设置。因此,由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120bl构成的一对分割立起反射部1131分别具有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1120bla及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1131a。

<第十三实施例>

根据图37,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在该第十三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七实施例改变反射片1220的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1220形成为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20bl为非分割的结构。即,在该反射片1220中,底侧反射部1220a中的鼓起部1228与长边一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20bl的边界位置上设有缝隙1229的方面上,与上述第七实施例相同,而在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220bl及长边侧的各延伸部1220c中设有如第七实施例的第二个缝隙630(参考图30)的方面上,与第七实施例不同。在如此的构成中,在将作为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220进行成形时,通过弯曲加工成形底侧反射部1220a的鼓起部1228的同时,以折叠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20bl的方式弯曲,由此随着底侧反射部1220a的变形,可以避免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220bl中发生不经意的变形。

<第十四实施例>

根据图38,说明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在该第十四实施例中,示出由上述第六实施例改变反射片1320的构造。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1320为,在底侧反射部1320a上被分割的构成,而在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1320bl上为彼此不分割的结构。即,在该反射片1320中,底侧反射部1320a中的鼓起部1328与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320bl的边界位置上设有缝隙1329,同时,底侧反射部1320a上设有第三个缝隙1332的方面上,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而在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320bl及长边侧的各延伸部1320c中设有如第六实施例的第二个缝隙30(参考图25)的方面上,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由此,反射片1320可以不是双构件化而以作为单个构件进行处理,由此背光装置中的元件数量减少而在元件管理等上出色。并且,成形处于展开状态的反射片1320时,与上述第十三实施例相同,通过弯曲加工成形底侧反射部1320a的鼓起部1328时,只要以折叠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1320bl方式弯曲则可。

<第十五实施例>

根据图39,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该第十五实施例示出与述第一实施例为立起基端侧部分1423的立起高度不同的例子。并且,省略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作用及效果的重复说明。

如图39所示,在构成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反射片20的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1420bs中,该立起基端侧部分1423具有从底侧反射部20a向出光侧立起的构成,具体而言,从高于不出射扩散透镜(光源)19的光的部分的位置(扩散透镜19的下面(安装脚部198的上面)),到低于扩散透镜19的顶部(面板侧顶部)199的位置之间形成立起的构成。根据如此构成,相对于立起反射部1420bs照射没有不均匀的光,其结果,从立起反射部1420bs相对于液晶面板11照射没有不均匀的反射光,由此变得难以发生液晶面板11中的亮度不均匀。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受根据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立起反射部的立起基端侧部分的倾斜角度为至少85°以上的情况,然而,即使所述倾斜角度为85°以下并且在70°的范围也没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所述倾斜角度为70°以下也没关系。

(2)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立起反射部的立起基端侧部分的倾斜角度为至少95°以下的情况,然而即使所述倾斜角度为95°以上也没关系。

(3)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示出了短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中的各立起基端侧部分与各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为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相对地较大的构成,然而立起基端侧部分与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相对地大的是,只有其中一边的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关于另一边的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固定的也没关系。

(4)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示出了长边侧的一对立起反射部中的各立起基端侧部分与各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相对地大的构成,然而立起基端侧部分与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相对地大的是,只有其中一边的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关于另一边的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固定的也没关系。

(5)在上述第一、二、四、五实施例中,示出了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与连接器部重叠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与顶端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相对地大,关于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与连接器部形成非重叠的立起反射部),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固定的情况,但是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与连接器部形成非重叠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相对地大,关于短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与连接器部重叠的立起反射部)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固定的构成也没关系。

(6)在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示出了给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通过个别连接器部供电的构成,但是如第六实施例,在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两张led基板上设置可以相互嵌合的基板间连接器部,同时仅其中一个led基板上设有连接于配线元件的连接器部也没关系。总而言之,也可以组合第一至五实施例所记载的立起反射部(具有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相对地大的构成的立起反射部)的反射片、和与具有第六至十四实施例所记载的基板间连接器部的led基板。

(7)上述的第一至五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立起反射部(具有立起基端侧部分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相对的较的构成的立起反射部)所具备的反射片上,也可设置将第六至第十四实施例中所记载的鼓起部为首的特征的各种构成(分割立起反射部、分割反射片等)。

(8)除上述第二实施例以外,可以适当地改变重叠突部的具体的形状。

(9)上述第三实施例以第二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具有重叠突部的反射片)作为前提,但是当然可以是以第一、四、五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不具有重叠突部的反射片)作为前提。

(10)上述第四、五实施例以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不具有重叠突部的反射片)作为前提,但是当然可以以第二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具有重叠突部的反射片)作为前提。

(11)在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例举了相对于立起反射部中的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两个阶段变化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相对于立起反射部中的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为三个阶段以上变化的构成。

(12)在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例举了底座的侧板部相对于底板部形成的角度,大于反射片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相对于底侧反射部形成的角度的情况,但是即使这些角度的大小关系为颠倒的构成、或是形成与角度均等的构成也没关系。

(13)在上述第一至五实施例中,示出了反射片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顶端侧部分长于与立起基端侧部分相比延伸面距离的情况,然而,即使是颠倒立起顶端侧部分与立起基端侧部分的延伸面距离的大小关系的构成、或是与延伸面距离形成均等的构成也没关系。

(14)在上述第六至十四实施例(第七、十二、十三实施例除外)中,示出了底侧反射部中的底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三个缝隙)沿着y轴方向形成笔直的形状的情况,但是底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三个缝隙)相对于y轴方向呈倾斜状也没关系。

(15)在上述第六至十二实施例中,示出了长边侧的立起反射部中的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二个缝隙)沿着y轴方向形成笔直的形状的情况,然而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第二个缝隙)相对于y轴方向呈倾斜状也没关系。

(16)在上述第六至十四实施例中,将以多个基板间连接器沿着y轴方向(底座的短边方向)排列的构成作为前提,示出了采用鼓起部的折线形成平行于y轴方向的构成的情况,然而,例如多个基板间连接器沿着x轴方向(底座的长边方向)排列的构成的情况下,只要鼓起部的折线形成平行于x轴方向的构成即可。

(17)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在俯视时横长的背光装置,然而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在俯视时竖长的背光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第一至五实施例,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形成与连接器部在俯视时重叠的配置,因此优选长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优先采用“形成与立起顶端侧部分相比相对于底侧反射部的倾斜角度相对地大的构成”。另外,关于第六至十四实施例,优选短边侧的各立起反射部中设有第二个缝隙分割的结构、或随着鼓起部的成形而折叠的结构。

(18)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平面形状呈大致长方形的背光装置,但即使平面形状为正方形的背光装置也没关系。

(19)上述第八至十一实施例是将第六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设为分割构造的反射片)作为前提,但是当然也可以是以第七、十二至十四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非分割的反射片)作为前提。另外,可以使第八至十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与第十一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组合。

(20)上述第十二实施例是将以第七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非分割的反射片)作为前提,但是当然也可以是以第六、八至十一实施例所记载的构成(设为分割构造的反射片)作为前提。

(21)在上述第七至十四实施例中,例举了底侧反射部所设有的第三缝隙,连接于底侧反射部与立起反射部的边界位置所含有的缝隙的端部的情况,然而即使是第三缝隙连接于比缝隙的端部更靠近中央的位置的构成也没关系。

(22)除上述第六至十四实施例以外,关于鼓起部的具体的截面形状、平面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

(23)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底座的侧板部为相对于底板部呈倾斜状的构成,但是侧板部也可以为相对于底板部呈几乎垂直的构成。

(24)除上述各实施例以外,底座的底板部的面内中的固定元件的配置、设置数等可以改变。另外,只要是可以通过除固定元件以外的固定方法(例如粘合材料、双面胶带等)实现反射片、led基板的固定化,也可以省略固定元件。

(25)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了在led基板上设置扩散透镜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扩散透镜。在这种情况下,led的发光面相对于光学元件的板面直接地相对配置。

(26)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光学元件的光学片为两张的情况,但是光学片的张数也可以改变为一张或三张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通过层叠多个光学片并相互地粘合,而实现一体化的层叠型复合光学片。另外,关于光学片具体的种类,也可以适当地改变。

(27)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光学元件的扩散板是一张的情况,但是扩散板的张数也可以为多张,也可以省略扩散板。

(28)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底座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底座。

(29)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了以实用led作为光源,但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的其他光源。

(30)上述各实施例中,使用tft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对于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适用,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对于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适用。

(31)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除此以外在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或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应用本发明。

(32)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作为显示面板使用了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也能够在使用了其他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33)上述各实施例中,例举了具有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也能够在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具体而言,也能够在作为电子广告牌(数字标牌)、或电子黑板所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标号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tv…电视接收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212、412、512、612、1012…背光装置(照明装置);14、514…底座;14a、514a…底板部(底部);14c…侧板部(侧部);17、217、417、517…led(光源);17a、517a…发光面;18、518、1018…led基板(光源基板);20、120、220、320、420、520、620、1020、1120、1220、1320…反射片(反射元件);20a、120a、220a、320a、420a、520a、620a、1320a…底侧反射部;20a1、120a1…角部;20b、120b、520b…立起反射部;20bl、120bl、220bl、520bl、620bl、1120bl、1220bl、1320bl…长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立起反射部);20bs、120bs、220bs、320bs、520bs…短边一侧的立起反射部(立起反射部);22、422、522、1022…连接器部(供电部);23、123、223、323、423…立起基端侧部分;24、124、224、324…立起顶端侧部分;25…重叠突部;27、927…基板间连接器部(供电部);28、728、828、928、1028、1228、1328…鼓起部;28a、728a、828a…折线;28b…底侧第一切断端缘;31、631、1131…分割立起反射部;31a、1131a…立起侧第二切断端缘;33…分割反射片(分割反射元件);33a…底侧第二切断端缘;34…重叠部分;520bla、1120bla…立起侧第一切断端缘;521…固定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