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741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照明装置(如吸顶灯、吊灯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技术中,照明装置大概有以下几种方式:一、采用led灯珠与透镜一对一配合形成的照明模组组成照明阵列;二、采用一列led灯珠与一条透镜配合形成的照明模组组成照明阵列。

在一些场合下,需要照明装置具有较大的照明面积,而对于发光强度并没有很高的要求。然而为了提高照明装置的照明面积,相关技术中一般只是单纯增加照明模组的数量,然而,而这种方式在提高照明面积的同时会大幅增加发光强度以及耗电量,造成能源与制造成本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照明模组以及底盘;

所述照明模组呈长条形,包括发光组件以及透镜,所述发光组件具有发光元件以及光源基板,所述发光元件沿所述照明模组的长度方向排布在所述光源基板上,所述底盘上具有第一卡接口,所述透镜包括容纳槽、扩散部以及第一卡接部,所述容纳槽由所述扩散部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扩散部的侧部,所述透镜通过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口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透镜的位置相对固定,且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以所述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垂直于所述底盘的光线为中线,所述扩散部能够将所述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在垂直于所述发光组件的延伸方向上发生折射,使光线射入所述扩散部时与所述中线的夹角小于光线射出所述扩散部时与所述中线的夹角。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扩散部具有入射面以及出射面,

所述入射面围成所述容纳槽,且所述入射面为向所述出射面拱起的曲面;

所述出射面包括外凸曲面与内凹曲面,所述外凸曲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凹曲面的两侧,所述外凸曲面朝远离所述入射面的方向凸出,所述内凹曲面朝向所述入射面凹陷;

所述入射面与所述出射面均相对于所述中线对称。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照明模组的数量至少为两组,且所有所述照明模组并排排布。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出射面临近另一所述照明模组的一侧具有粗糙区域。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粗糙区域位于所述外凸曲面上。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发光组件至少具有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间隔排布,所述出射面为粗糙面。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第一插入段以及第一卡爪,所述第一插入段与所述扩散部相固定,所述第一卡爪位于所述第一插入段的一侧,

当所述第一插入段插入所述第一卡接口时,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一卡接口的边缘卡接,并阻止所述第一插入段脱离所述第一卡接口。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第一卡接部还具有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沿与所述照明模组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插入段通过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扩散部相固定。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透镜还具有第二卡接部,所述透镜通过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光源基板卡接固定。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底盘上还具有避让口,当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口卡接时,所述第二卡接部能够由所述避让口露出。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透镜还具有扣接槽,所述扣接槽设置在所述扩散部上,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扣接槽与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方向相同,且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所述扣接槽与所述光源基板在与所述长度方向相垂直于的方向上相适配,

所述第二卡接部具有第二插入段以及第二卡爪,所述第二插入段位于所述扣接槽的边缘,并与所述扩散部相固定,所述第二卡爪位于所述第二插入段朝向所述容纳槽的一侧,

当所述光源基板处于所述扣接槽内时,所述第二卡爪能够与所述光源基板卡接。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透镜还具有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位于所述扣接槽内,所述光源基板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相适配的第二定位件,

当所述光源基板处于所述扣接槽内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卡接,并限制所述光源基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容纳槽包括照射区以及散热区,所述散热区与所述照射区由所述扩散部依次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散热区的开口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照射区的开口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还包括灯罩,所述灯罩罩在所述底盘上,所述照明模组位于所述灯罩与所述底盘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灯罩具有发光面,所述发光面为平面或曲面。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照明模组沿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于的方向排布,发光面在所述照明模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o=pq;其中,p为所述照明模组的排布数量,q的取值为300~350mm。

优选的,前述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发光面与所述底盘之间的间距为30~150mm。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装置能够通过透镜对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进行扩散来提高照明面积,因而能够节约能源和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装置的正面结构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装置的背面结构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具有两列照明模组的照明装置中照明模组与底盘的正面装配结构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具有四列照明模组的照明装置中照明模组与底盘的正面装配结构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模组的正面结构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透镜的正面结构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透镜与发光单元在垂直于x方向的截面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透镜的背面结构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模组的背面结构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照明模组的光照强度分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照明模组、10-发光组件、100-发光元件、102-电源基板、102a-第二定位件、12-透镜、120-容纳槽、120a-照明区、120b-散热区、121-扣接槽、122-扩散部、122a-入射面、122b-出射面、122b1-外凸曲面、122b2-内凹曲面、123-第一定位件、124-第一卡接部、124a-第一插入段、124b-第一卡爪、124c-第一延伸段、126-第二卡接部、126a-第二插入段、126b-第二卡爪、2-底盘、20-第一卡接口、22-避让口、3-灯罩、30-发光面;

a-中线、b-粗糙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如图1至图9所示,包括照明模组1以及底盘2,除此之外,照明装置中通常还会具有灯罩3。照明模组1包括发光组件10以及透镜12,照明模组1整体呈长条形,也就是说,无论是照明组件10还是透镜12均呈长条形。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以照明模组1的长度方向为x方向,以水平面内与x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也就是照明模组1的宽度方向为y方向,以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为z方向(参见图5至图9)。发光组件10用于发出光线,相关技术中的发光组件10一般可由若干发光元件100在电源基板102上沿x方向排列而成,每个发光元件100均可单独发出可见光线,相关技术中的发光元件100通常可以采用led灯珠,但也不排除采用其它可发光的元件。采用led灯珠时,相邻两个led灯珠的中心间隔一般在280mm至350mm之间,具体位置要以实际装配光效为准,针对不同外形尺寸的底盘2及灯罩3,会有稍微的不同。

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0可以被直接安装在底盘2上,也可以通过透镜12被安装在底盘2上,而无论采用哪种安装方式,发光组件10与透镜12之间的位置均需要时刻保持相对固定不变。透镜12包括容纳槽120以及扩散部122,容纳槽120由扩散部122向内凹陷形成,在装配时,会将容纳槽120扣在发光组件10上,使发光组件10上的发光元件100置于容纳槽120的内部。发光组件10发出的光线会由容纳槽120照射到扩散部122,由于扩散部122与空气的折射率差异,光线会被扩散部122所折射偏转。

参见图7,以发光组件10的发光元件100所发出的垂直于底盘2的光线为中线a,扩散部122能够将发光组件10所发出的光线在垂直于发光组件10的延伸方向上发生折射,相较于光线射入扩散部时与中线a之间的夹角α,经过折射后的光线与中线a之间的夹角β会更大,也就是说光线被扩散部122扩散了,在照明装置距离采光面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扩散角度越大,所能够形成的照明面积也就越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照明模组1能够拥有比相关技术中的照明模组更大的照明面积。经过实验,本实施例的照明模组1的光照强度分布参见图10,图10中g1表示照明模组1在垂直于x方向的光照强度分布,g2表示照明模组1在垂直于y方向的光照强度分布。由此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照明模组1在垂直于x方向的扩散角度可达152度。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扩散部122具有入射面122a以及出射面122b,其中,入射面122a围成容纳槽120,而入射面122a自身则是向出射面122b拱起的曲面。该曲面各部分的曲率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配合出射面122b对光线进行偏转,曲面的曲率会根据光线入射角度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出射面122b包括外凸曲面122b1与内凹曲面122b2,其中外凸曲面122b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内凹曲面122b2的两侧,并且外凸曲面122b1朝远离入射面122a的方向凸出,而内凹曲面122b2则朝向入射面122a凹陷,内凹曲面122b2与入射面122a之间的距离约为透镜12在z方向整体尺寸的五分之一左右。

入射面122a与出射面122b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入射面122a在垂直于x方向的截面可以为相对于中线a对称或非对称的自由曲线、圆弧曲线或椭球曲线,入射面122a在z方向的顶点位置的曲率最大,在两侧底部尺寸基本对称。对于出射面122b,在垂直于x方向的截面也可以为自由曲线以及圆弧线等。当然,二者也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形状,而是可以采用能够具有扩散效果的任何结构。为了保持照明模组1两侧的光线均衡,入射面122a与出射面122b最好均相对于中线a对称。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照明模组1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当所需的长度较长时,可以延长发光组件10的长度,并配合几个排成一列的透镜12。并且,本实施例虽然可以通过对光线进行扩散来增大照明面积,但单列照明模组1所能够提供的照明面积毕竟有限,在应对更大面积的照明需求时,同时设置两组或更多组的照明模组1便成为了一种简便地选择。这些照明模组1相互之间并排排布,在与y方向上扩展照明模组1的照明范围(参见图4和图5)。

在照明装置中,照明模组1安装在底盘2上之后,将灯罩3罩在底盘2上,并覆盖照明模组1,使照明模组1处于位于灯罩3与底盘2所围成的空间内,灯罩3一方面可以保护照明模组1,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照明装置的美观性。灯罩3具有发光面30,光线会由发光面30射出。通过发光面30可以对光线再次进行调整,例如使其更加扩散、分散等。发光面30可以为平面或曲面,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当照明模组1采用常规尺寸时,发光面30在y方向上的尺寸o=pq,其中,p为照明模组1沿y方向的排布数量,q的取值为300~350mm。每列照明模组1能够保证发光面30在y方向上300~350mm的发光区域,按照330mm计算,采用两列照明模组1便可支持y方向上的尺寸达到660mm左右的发光面30。

发光面30与底盘2之间的间距对照明模组1所能照射的范围以及强度均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二者之间的间距最好保持在30~150mm范围内。

采用多组照明模组1时,相邻两组照明模组1之间会出现光照重叠区,即在该光照重叠区内,可以同时接受到两组甚至更多组并排排布的照明模组1的光线照射。这种情况下,由于光线来自不同的照明模组1,因此如果各照明模组1所投射的光线的角度较为一致,则会在光照重叠区内形成较为明显的光照分区,导致光照重叠区内的光线分布不均衡,降低用户感受。

为了弱化这一现象,本实施例特别在出射面122b临近另一照明模组1的一侧设置了一个粗糙区域b(图7中由粗线部分表示)。粗糙区域b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出射面122b的其它区域,光线在此处经过折射后会变得分散,因此不会再在光照重叠区内形成光照分区,从而使光照重叠区内的光线更为柔和、均衡。当出射面122b采用外凸曲面122b1与内凹曲面122b2构型时,由于外凸曲面122b1位于两侧,因此粗糙区域b通常位于外凸曲面122b1上。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10内部可以采用同一种发光元件100,发出完全一致的光线,而在有些情况下,发光组件10的内部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发光元件100,例如采用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可以分别发出不同颜色或强度的光线。然而,由于发光元件100是依次排列的,因此如果不进行处理,照明模组1所发出的光线也会呈现一段一段的颜色分布,使用户感受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将整个出射面122b都设计为粗糙面,增加光线的散射效果,从而起到混光的作用,使不同颜色的光能够均匀揉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无论是粗糙区域b还是粗糙面,均可以通过对透镜12的加工成型模具进行晒纹处理,再通过注塑加工成型直接成型带有粗糙区域b或者粗糙面的透镜12。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20的开口在y方向上的尺寸至少需要能够容纳一个发光元件100,而发光元件100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如果容纳槽120的开口尺寸较小,则会导致发光元件100无法获得足够的散热空间,进而致使发光元件100过热甚至损坏。而如果直接扩大容纳槽120的开口尺寸,又可能影响入光面122a的形状,对光的扩散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参见图7和图8,本实施例将容纳槽120分为照射区120a以及散热区120b两部分,散热区120b与照射区120a由扩散部122依次向内凹陷形成,也就是说,照射区120a位于内部,散热区120b位于外部,与此同时,散热区120b的开口在y方向上的尺寸要大于照射区120a的开口在y方向上的尺寸。照射区120a用来进行光线的扩散,而散热区120b则用于容纳发光元件100并提供足够的散热空间。照射区120a与散热区120b的连接区域的形状可以发生畸变,而不必再考虑光线的扩散。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2需要被固定在底盘2上。通常情况下,透镜12可能通过螺丝或者粘接剂固定在底盘2上,但这两种方式不但安装复杂,同时还不便拆卸,导致发光组件10的维修和更换困难。

本实施例采用卡接结构连接透镜12和底盘2。参见图2、图5、图6、图8以及图9,透镜12上还具有第一卡接部124,第一卡接部124位于扩散部122的侧部,同时,在底盘2上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接口20,透镜12通过第一卡接部122与第一卡接口20的配合固定在底盘2上。

如图2以及图9所示,第一卡接部124具有第一插入段124a以及第一卡爪124b,第一插入段124a与扩散部122相固定,而第一卡爪124b则位于第一插入段124a的一侧,当第一插入段124a插入第一卡接口20时,第一卡爪124b能够与第一卡接口20的边缘卡接,并阻止第一插入段124a脱离第一卡接口20。

第一卡爪124b可以通过卡接面、卡接点等结构实现与第一卡口20边缘的卡接,与此同时,第一卡爪124b也可以具有导向斜面,在第一插入段124a插入第一卡接口20时通过导向斜面与第一卡接口20边缘的相互作用推挤第一插入段20并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将第一卡爪124b推向第一卡接口20的中心,使其能够顺利通过第一卡接口20。当第一插入段124a完全插入第一卡接口20后,弹性形变消失,第一卡爪124b复位并卡住第一卡接口20。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12与发光组件10之间也可采用卡接结构进行连接,具体地,,如图图2、图5、图6、图8以及图9所示,透镜12在设置了第一卡接部124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第二卡接部126。第二卡接部126的结构可与第一卡接部124类似,具有第二插入段126a以及第二卡爪126b,第二插入段126a也与扩散部122相固定,第二卡爪126b位于第二插入段126a的一侧。当透镜12与发光组件10进行卡接时,第二卡爪126b可与光源基板102的边缘卡接,并阻止光源基板102脱离透镜12。之后,再将透镜12与底盘2通过第一卡接部124卡接,便可将透镜12以及发光组件10一起固定在底盘2上。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底盘2上形成避让口22,当第一卡接部124与第一卡接口20卡接时,第二插入段126a的顶部能够由避让口22露出,从而减少对照明装置内部空间的占用。

参见图8和图9,在透镜12与发光组件10连接时,可以预先在透镜12上设置一个扣接槽121,扣接槽121的作用是能够在y方向上容纳整个光源基板102,因此扣接槽121与光源基板102在与y方向上相适配。扣接槽121设置在扩散部122上,且沿x方向延伸,扣接槽121与容纳槽120的开口方向相同,而容纳槽120位于限位槽121的内部,具体而言,容纳槽120就形成在限位槽121的槽底上。与此同时,第二插入段126a位于扣接槽121的边缘,并与扩散部122相固定,第二卡爪126b位于第二插入段126a朝向容纳槽120的一侧。当光源基板102处于扣接槽121内时,第二卡爪126b能够与光源基板102的边缘卡接,此时,光源基板102在扣接槽121内便无法再沿着y方向以及z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透镜12还可具有第一定位件123,第一定位件123被设置在扣接槽121内,与此同时,光源基板102上具有与第一定位件123相适配的第二定位件102a。当光源基板102处于扣接槽123内时,第一定位件123与第二定位件102a卡接,并限制光源基板102沿x方向的移动。

这样,通过扣接槽121、第二卡接部126、第一定位件123以及第二定位件102a便可将光源基板102与透镜12完全对位卡接固定在一起,大幅简化安装校准过程。第一定位件123以及第二定位件102a可以采用形状相适配的各种定位配合结构,但考虑到光源基板102自身为板材,因此推荐采用定位块与定位缺口配合结构,具体而言,可以在扣接槽121内部边缘位置设置定位块形式的第一定位件123,而在光源基板102上形成缺口形式的第二定位件102a,当光源基板102处于扣接槽121内部时,缺口正好将定位块包住,形成定位卡接结构。为了保证底盘2的结构强度,第一卡接孔20与避让口22最好能够相互错开,不呈直线排布,与此同时,第一卡爪124b与第二卡爪126b也相互错开,如图6所示,例如在第一卡接部124上还具有一个第一延伸段124c,第一延伸段124c沿与透镜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插入段124a通过第一延伸段124c与扩散部122相固定,也就是说,第一插入段124a通过第一延伸段124c在与透镜1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远离了扩散部122,从而将第一卡爪124b与第二卡爪126b相互错开。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照明装置能够节约能源和成本,并能够实现快速装卸。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