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5721阅读:16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板灯,特别涉及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LED面板灯虽然有没有眩光,发光均匀等许多优点,但是现在想取代格栅灯还有待时日,问题在于:1、光效,因为采用背光的形式,出光效率低,普通的导光板出光效率在50~60%,所以要达到亮度要求势必功率高,功率高又不节能。2、价格,由于要提高亮度,所以LED数量要多,散热也不能太小,加上导光板本身的价格高,所以价格上面没有太大的优势。3、重量,这个想的到,原材料都是比价扎实的,肯定不轻。所以LED面板灯想大量使用还需要一点时间,但是由于它的均匀性和美观性,后续一定会成为主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包括壳体、螺纹柱、面盖、导光板、反光纸、柔性灯珠板、插口、空气对流层、壳底、进风口、螺纹通孔、紧固螺栓、出风口、挡板,所述壳体与壳底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内部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壳底的内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壳底与柔性灯珠板形成有空气对流层,所述壳底的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壳底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柔性灯珠板的外侧设置有插口,所述柔性灯珠板的顶部设置有反光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螺纹柱,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面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面盖的底部设置有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底部设置有反光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与壳底通过螺纹柱和螺纹通孔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出风口和入风口形成空气对流,来对面板灯进行降温,这么做可以去掉散热板,因为面板灯采用背光的形式,光效不高,要想光效高就必须数量多,散热多。势必就会很重,给安装工人造成了十分不便,减少重量既可以让安装工人便于安装,还节省材料,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螺纹柱;3、面盖;4、导光板;5、反光纸;6、柔性灯珠板;7、插口;8、空气对流层;9、壳底;10、进风口;11、螺纹通孔;12、固定螺栓;13、出风口;1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光效LED面板灯,包括壳体1、螺纹柱2、面盖3、导光板4、反光纸5、柔性灯珠板6、插口7、空气对流层8、壳底9、进风口10、螺纹通孔11、固定螺栓12、出风口13、挡板14,壳体1与壳底9之间设置有挡板14,挡板14的内部设置有出风口13,壳底9的内部设置有进风口10,壳底9与柔性灯珠板6形成有空气对流层8,壳底9的两侧设置有螺纹通孔11,壳底9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螺栓12。

进一步的,柔性灯珠板6的外侧设置有插口7,柔性灯珠板6的顶部设置有反光纸5,采用背光的效果,不会出现炫光的可能。

进一步的,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螺纹柱2,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面盖3,提高整体的稳定性,保证面板灯在高空不会掉落。

进一步的,面盖3的底部设置有导光板4,导光板4的底部设置有反光纸5,可以使光线能够均匀的发射出来,给人美观的感觉。

进一步的,壳体1与壳底9通过螺纹柱2和螺纹通孔11连接,有利于固定整体的结构,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具体的,空气从侧面挡板入风口10进入,形成空气对流层,对灯珠板6进行降温,然后从底部出风口13出,可以去掉散热板,因为面板灯采用背光的形式,光效不高,要想光效高就必须数量多,散热多。势必就会很重,给安装工人造成了十分不便,如此一来就可以减少重量,可以让安装工人便于安装,还节省材料,简单实用,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出风口和入风口形成空气对流,来对面板灯进行降温,这么做可以去掉散热板,因为面板灯采用背光的形式,光效不高,要想光效高就必须数量多,散热多。势必就会很重,给安装工人造成了十分不便,减少重量既可以让安装工人便于安装,还节省材料,简单实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