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及大功率飞碟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7801发布日期:2018-07-04 23:4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及大功率飞碟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ED照明的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及大功率飞碟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大功率灯具散热件多为压铸件,压铸工艺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形成压铸件。使用压铸工艺制作散热件会使得整灯结构笨重,且散热效果差;另外,铸造设备和模具的造价高昂也会引起灯具制造成本的高昂。且现有技术中的灯具散热件散热开口有限,不利于散热件的有效工作。现有的大功率灯具多为传统的挂钩式灯具,装配复杂,不利于灯具的更换。现有技术中的大功率灯具大多为发光角度固定的大功率灯具,无法根据特定使用环境调整灯具发光角度,这方面用户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及大功率飞碟灯,一方面使光源板上的光源发光角度实现可调,另一方面拓展了散热件的散热面积,提高了灯具的散热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光源板、透光单元、角度调节单元;所述透光单元沿光源板中心轴方向设置于光源板之下;所述角度调节单元与光源板同轴固定;所述角度调节单元与透光单元同轴转动连接;转动透光单元时,角度调节单元与透光单元之间沿光源板中心轴方向的距离发生变化,使透光单元与光源板之间的沿所述中心轴方向距离随之发生改变。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具体为一调节环,且其内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角度调节孔;所述透光单元具体为一圆形透光镜,其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配合调节件;

所述配合调节件与角度调节孔组装配合;所述角度调节孔与配合调节件接触的内壁沿着透光单元的转动方向高度增加。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配合调节件具体为沿着圆形透光镜径向设置的插柱;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环的下表面设置有连通至角度调节孔的开口;所述插柱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方向进入角度调节孔后又绕着中心轴方向移动与角度调节孔的内壁抵接实现插柱与角度调节环在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限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大功率飞碟灯,采用了上述的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还包括散热单元,所述散热单元绕中心轴沿周向设置有一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上壁与下壁分别对称设置有散热开口。所述散热单元与光源板同轴连接设置。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件与第二散热件;第一散热件沿中心轴方向置于第二散热件之上;所述散热通道沿中心轴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沿平行于中心轴方向向下设置有限位凸柱;所述第二散热件设有与所述限位凸柱配合插接的限位开口,使得第一散热件与第二散热件在平行于中心轴方向上相互限位。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件远离第一散热件的一面设置有一容置腔,用于容置光源板。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螺口灯头、塑件、驱动板;所述塑件的两端分别具体为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螺口灯头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件远离第二散热件的一面沿中心轴方向向上延伸设置有连接平台,所述连接平台的端面为与第二圆形开口连接的第三开口。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口的外壁沿径向向外延伸出一圈台面,所述第二开口的端面抵接台面实现第二开口与第三开口的连接。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塑件内部沿平行于中心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的底端面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散热件、光源板在与连接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固定条配合孔,所述固定条穿过第三开口伸入第一散热件内与固定条配合孔对齐,并通过连接件将第二散热件、光源板和塑件固定连接。

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热件、调节环沿中心轴方向均设置有螺丝孔;第二散热件与调节环用过螺丝与螺丝孔的连接配合固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透镜的转动与调节环相互配合,使透镜与调节环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又因为调节环与光源板的相对位置固定,所以透镜与光源板的相对位置也发生改变。由此,转动透镜,即可达到光源出光角度可调节的效果,使本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设计上下相对应的开孔形成对流的散热通道,使整灯的散热面积大大提高从而散热效率大大提高,有利于产品寿命的延长。

3.采用螺口灯头取代传统的挂钩式灯头,使整灯更加轻便,且有利于产品的更换,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整灯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调节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调节环与透镜组装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整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整灯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5,一种出光角度可调的大功率飞碟灯,包括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及散热单元。

其中,所述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包括光源板1、透光单元、角度调节单元;所述透光单元沿光源板1中心轴方向设置于光源板1之下;所述角度调节单元与光源板1同轴固定;所述角度调节单元与透光单元同轴转动连接;转动透光单元时,角度调节单元与透光单元之间沿光源板1中心轴方向的距离发生变化,使透光单元与光源板1之间的沿所述中心轴方向距离随之发生改变。

上述的结构利用透光单元的转动与角度调节单元相互配合,使透光单元与角度调节单元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又因为角度调节单元与光源板1的相对位置固定,所以透光单元与光源板1的相对位置也发生改变,使光源板1照射透光单元的入射角发生改变,那么出射角也发生改变,发光角度即也发生改变。由此,转动透光单元,即可达到光源出光角度可调节的效果,使本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说,所述角度调节单元为一调节环2,且其内侧壁沿周向设置有角度调节孔21;所述透光单元具体为一圆形透光镜3,其外侧壁沿周向设置有配合调节件;所述配合调节件与角度调节孔21组装配合;所述角度调节孔21与配合调节件接触的内壁沿着透光单元的转动方向高度增加,使圆形透光镜3与调节环2的相对距离改变。

具体来说,所述角度调节孔21与插柱31接触的内壁的纵截面为一波浪型线段,所述配合调节件具体为沿着圆形透光镜3径向设置的插柱31;且插柱31的形状为圆柱形,减少插柱31在角度调节孔21内壁移动的阻力,有利于出光角度的调节。

随着圆形透光镜3的转动,插柱31在角度调节孔21的内壁上移动,当圆形透光镜3与调节环2的相对距离的一次调节结束,插柱31则停留于上述波浪型线段的凹处,并在水平方向上与角度调节孔21的内壁互相限位;波浪型线段的每个凹处的最低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是沿着圆形透光镜3的转动方向逐级降低的,凹处的数量代表圆形透光镜3与调节环2相对距离有多少档位,即出光角度可调节的档位的数量。此外,由于将角度调节孔21与插柱31接触的内壁的纵截面为一波浪型线段,当插柱31由一个凹处移动至另一个凹处时,会有明显的顿挫感,这样就增加了角度调节过程中的档位感,用户通过这个顿挫感,可以清晰感知角度调节是否完成。

此外,为了实现调节环2与圆形透光镜3的简单装配,所述调节环2的下表面设置有连通至角度调节孔21的开口211。调节环2与圆形透光镜3的装配过程为:所述插柱31沿平行于所述中心轴方向进入角度调节孔21后又绕着中心轴方向移动与角度调节孔21的内壁抵接实现插柱31与角度调节环2在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限位。

为提高整灯的美观度,除去所述调节环2的下表面设置有连通至角度调节孔21的开口211外,调节环2下表面还均匀设置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美观开口,提高调节环2的对称性,有助于提高整灯美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透光镜3靠近光源板1的一面以圆形透光镜3的圆心为圆心沿径向设置有若干组透光环32,同组之间透光环32的距离小于组与组之间透光环32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圆形透光镜3的具体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自由进行设计,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这一种。

上文详细描述了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结构及其原理。下文对散热单元的结构以及散热单元和光源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装配进行详细描写。所述散热单元绕中心轴沿周向设置有一散热通道540,所述散热通道540上壁与下壁分别对称设置有散热开口5401形成对流的散热通道540,使整灯的散热面积大大提高从而散热效率大大提高。所述散热单元与光源板1同轴连接设置。

具体地,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件5与第二散热件4;第一散热件5沿中心轴方向置于第二散热件4之上;所述散热通道540沿中心轴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散热件5沿平行于中心轴方向向下设置有限位凸柱51;所述第二散热件4设有与所述限位凸柱51配合插接的限位开口41,使得第一散热件5与第二散热件4在平行于中心轴方向上相互限位。

所述第二散热件4远离第一散热件5的一面设置有一容置腔42,用于容置光源板1和调节环2。

其中,调节环2与容置腔42之间是通过螺丝钉与螺丝孔240来实现固定安装的。具体为:所述第二散热件4、调节环2沿中心轴方向均设置有螺丝孔240;第二散热件4与调节环2用过螺丝与螺丝孔240的连接配合固定。

而为了实现光源板1的固定安装,本方案还包括螺口灯头8、塑件7、驱动板6;所述塑件7的两端分别具体为第一开口71、第二开口72;所述第一开口71与螺口灯头8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件5远离第二散热件4的一面沿中心轴方向向上延伸设置有连接平台,所述连接平台的端面为与第二圆形开口连接的第三开口52。所述第一散热件5远离第二散热件4的一面沿中心轴方向向上延伸的部分设置有辅助散热开口,更大程度上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采用螺口灯头8取代传统的挂钩式灯头,使整灯更加轻便,且有利于产品的更换,提高用户体验。

所述第三开口52的外壁沿径向向外延伸出一圈台面,所述第二开口72的端面抵接台面实现第二开口72与第三开口52的连接。这样就将塑件7与第二散热件4拼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塑件7内部沿平行于中心轴方向设置有固定条73,所述固定条73的底端面设有连接孔731;所述第二散热件4、光源板1在与连接孔73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固定条配合孔140,所述固定条73穿过第三开口52伸入第一散热件5内与固定条配合孔140对齐,并通过连接件将第二散热件4、光源板1和塑件7固定连接。此连接件可以为螺丝钉,利用螺丝钉将固定条73与固定条配合孔140连接固定。而且,当固定条73插入固定条配合孔140,第一散热件5与第二散热件4的高度被限定,即第一散热件5与第二散热件4配合组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