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带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9218发布日期:2018-07-11 02:48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带接头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带接头。



背景技术:

灯带是指把发光源用特殊的加工工艺焊接在铜线或者带状柔性线路板上面,再连接上电源发光,因其发光时形状如一条光带而得名。灯带已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物、桥梁、地板、天花板等领域,用作装饰或照明,给各种节庆活动,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复活节、国庆节等增添了无穷的喜悦和节日气氛。灯带是通过灯带接头与电源实现电连接的,灯带接头对于灯带十分重要,灯带接头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灯带与电源的连接,进而影响灯带的发光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灯带接头,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基座01,基座01上设置有容纳灯带插入并进行连接的容腔011,容腔011内固定设有导电触点02,导电触点02与电源线电连接,导电触点02位于容腔011的部分用于与灯带上的电触点相接触。在使用之前,灯带需要插入到容腔011中,保证导电触点02与灯带上的电触点相接触,以实现灯带与电源线的电连接。

然而,在灯带的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外力的作用(比如拉扯灯带),这使导电触点02、灯带上的电触点很容易偏离预设的位置从而导致两者接触不良。而导电触点02与灯带上的电触点接触不良,导致灯带不亮或者灯带出现时亮时不亮的闪烁现象,这样大大降低了灯带的照明以及装饰效果,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带接头,用以解决现有的灯带接头容易与灯带之间产生接触不良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带接头,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容纳灯带插入的第一容纳空间,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导电连接部,所述第一导电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连接部包括弹性接触部,当所述灯带插入到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时,所述弹性接触部与设置在所述灯带的线路板上的第二导电连接部相抵接,以使弹性接触部产生弹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带接头,由于灯带在插入到第一容纳空间中时,弹性接触部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抵接,以使弹性接触部产生弹性变形,这样在灯带的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弹性接触部与第二导电连接部相抵接时,弹性接触部一直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此时弹性接触部能够产生一定弹力,当灯带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弹性接触部与第二导电连接部偏离预设位置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的弹性接触部可以通过恢复形变或者继续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两者位置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两者始终接触,避免发生接触不良。由此,灯带就可以避免发生不亮或者时亮时灭的现象,从而使灯带具有良好地照明和装饰效果,有利于使用户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一种灯带接头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带接头与灯带连接前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带接头的爆炸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灯带接头的插针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b)图中B截面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触点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E-E的剖面视图;

图9为图6的C-C的剖面视图;

图10为图9中D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通过固定带固定在基座上的示意图;

图13为固定件通过固定带固定在基座的实施例中灯带接头的爆炸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实施例安装位置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带接头,包括基座1,基座1上开设有容纳灯带9插入的第一容纳空间2,如图5所示,基座1上设有第一导电连接部3,第一导电连接部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内,第一导电连接部3包括弹性接触部31,如图4所示,当灯带9插入到第一容纳空间2中时,弹性接触部31与设置在灯带9的线路板93上的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以使弹性接触部31产生弹性变形。

其中,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通过相抵接,以给灯带9通电;示例的,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连接部3可以是导电触点;如图4所示,第二导电连接部91可以是线路板93上的焊点;线路板93通常为柔性线路板,以便于灯带9的弯曲盘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带接头,由于灯带9在插入到第一容纳空间2中时,弹性接触部31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以使弹性接触部31产生弹性变形,这样在灯带9的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弹性接触部31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时,弹性接触部31一直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此时弹性接触部31能够产生一定弹力,当灯带9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弹性接触部31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偏离预设位置时,处于弹性形变状态的弹性接触部31可以通过恢复形变或者继续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两者位置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两者始终接触,避免发生接触不良。由此,灯带9就可以避免发生不亮或者时亮时灭的现象,从而使灯带9具有良好地照明和装饰效果,有利于使用户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带接头既可连接于电源与灯带之间,也可以用于连接灯带与灯带之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接触部31的结构类型并不唯一,比如,如图5和图6所示,弹性接触部31可以为导电弹片,弹性接触部3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用于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另外,弹性接触部31也可以为弹性导电柱,弹性导电柱的侧壁用于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相比弹性导电柱,在弹性导电柱的直径和导电弹片宽度相等时,导电弹片不但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小对第一容纳空间2的占用,使基座1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导电弹片的截面积小,具有更大的弹性,能够吸收弹性接触部31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更大的位置偏差,从而更好地确保两者始终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1的长度方向是指基座1上与灯带9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例如图4中所示的X方向;基座1的宽度方向与基座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例如图4中所示的Y方向;基座1的高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均垂直,例如图4中所示的Z方向。

在弹性接触部31为导电弹片的实施例中,弹性接触部31的形状也不唯一,比如,如图8所示,弹性接触部31可以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折弯成波浪状。另外,弹性接触部31也可以为平直状,也就是弹性接触部31在基座1的长度方向上不折弯。相比平直状,弹性接触部31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折弯成波浪状时,能够更容易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进一步增大了弹性接触部31吸收其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位置偏差的能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弹性接触部31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发生接触不良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接触可靠性,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电连接部3还包括刚性接触部32,刚性接触部32用于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在弹性接触部31的基础上,通过增设刚性接触部32,这样增大了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总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接触可靠性,能够更加有利于避免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接触不良,从而保证了灯带9的发光效果。

刚性接触部32的结构类型也不唯一,比如,如图9所示,刚性接触部32可以为导电片,导电片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用于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另外,刚性接触部32也可以为弹性导电柱,弹性导电柱的侧壁用于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相抵接。相比弹性导电柱,在弹性导电柱的直径和导电弹片宽度相等时,导电片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减小对第一容纳空间2的占用,从而使基座1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弹性接触部31为导电弹片并且刚性接触部32为导电片的实施例中,弹性接触部31与刚性接触部32的位置关系也不唯一,比如弹性接触部31和刚性接触部32可以为以下位置关系:如图7所示,刚性接触部32上开设有开口32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弹性接触部31在刚性接触部32的投影落在开口321内。另外,弹性接触部31和刚性接触部32也可以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相比弹性接触部31和刚性接触部32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方案,图7中所示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电连接部3占用的空间,从而可使基座1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弹性接触部31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投影落在开口321内的实施例中,刚性接触部32的形状也不唯一,比如,如图5和图10所示,刚性接触部32可以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折弯成弧状,并且刚性接触部32的凹弧面与基座1的底面相对;其中,基座1的底面是对灯带9起到支撑作用的表面,例如图5中所示的插针座12的g面。另外,刚性接触部32也可以为平直状,也就是刚性接触部32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不进行折弯。相比平直状,当刚性接触部32沿基座1的宽度方向折弯成弧状时,刚性接触部32可以将第二导电连接部91包裹起来,增大了两者的接触面积,使刚性接触部32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不容易发生分离,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接触可靠性,避免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接触不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带接头中,基座1的结构也不唯一,比如基座1可以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具体地,如图4和图6所示,基座1包括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第一容纳空间2开设于插针座12上,第一容纳空间2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可拆卸固定连接,接头座11上开设有插孔111,插针座12上固定有插针121,插针121插入插孔111中,以使插针121与电源电连接,插针121位于插孔111外的一端与第一导电连接部3相连接。

另外,基座1也可以只包括接头座11,第一容纳空间2开设于接头座11上,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接头座11固定连接并且与电源电连接。相比基座1只包括接头座11并且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接头座11固定连接的实施例,图4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基座1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而且插针121插入到插孔111中才可与电源电连接第一容纳空间2,这样就可以通过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的拆卸,从而避免第一导电连接部3一直带电,从而就可以避免人不小心触碰到带电的第一导电连接部3而触电,进而可以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灯带接头的安全性。

在基座1包括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插孔111中设置导电部,导电部与电源电连接,当插针121插入到插孔111中时,插针121与导电部相接触,以实现插针121与电源的电连接。

其中,导电部的结构和在插孔111中设置位置也不唯一,比如,如图6所示,导电部可以为覆在插孔111的孔壁上的导电层或者导电片。另外,导电部也可以为设置在插孔111位于接头座11内部一端的导电片或者导电层。相比导电部为设置在插孔111孔底的导电片或者导电层的实施例,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由于导电片或者导电层是覆在插孔111的孔壁,这样当插针121沿其轴向相对插孔111有相对移动时也依然能够保证电源线与插针121电连接,从而能够提高插针121与电源线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电源线电连接的可靠性。

在基座1包括可拆卸固定连接的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的实施例中,接头座11与插针座12的连接方式也不唯一,比如插针座12可以安装在接头座11的内部,具体地,如图4所示,接头座11上开设有第二容纳空间112,插针座12设置于第二容纳空间112内,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之间设有限位结构4,插针座12通过限位结构4与接头座11可拆卸固定连接。另外,接头座11上也可不开设第二容纳空间112,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面相连接,具体地,接头座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具有连接面,插针座12与连接面可拆卸连接,比如螺钉连接,插孔111开设于连接面上。相比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沿其长度方向的端面相连接的实施例,图4中所示的实施例,由于插针座12是设置于第二容纳空间112内,并且通过限位结构4与接头座11可拆卸固定连接,这样第二容纳空间112能够对插针座12进行多个自由度的限制,从而可以提高插针座12与接头座11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基座1的长度方向即为接头座11、插针座12的长度方向,基座1的宽度方向即为接头座11、插针座12的宽度方向,基座1的高度方向即为接头座11、插针座12的高度方向。

其中,限位结构4也不唯一,比如,如图4所示,限位结构4可以包括设置在插针座12沿其宽度方向上两侧的凸缘41以及形成于第二容纳空间112沿插针座1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的限位槽42,凸缘41与限位槽42相配合。当插针座12安装在接头座11上时,插针座12上的凸缘41沿限位槽42滑入第二容纳空间112,其中,凸缘41与限位槽42相配合限制了插针座12在沿其高度方向的自由度,第二容纳空间112沿插针座1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限制了插针座12在沿其宽度方向的自由度,第二容纳空间112在沿插针座12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壁面和灯带9的插入端共同限制了插针座12在沿其长度方向的自由度。

另外,凸缘41与限位槽42的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具体地,限位结构4包括开设在插针座12宽度方向上两侧上的限位槽42以及设置于第二容纳空间112沿插针座1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上的凸缘41,凸缘41与限位槽42相配合。凸缘41与限位槽42的位置在对调后与对调前所取得的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防止灯带9相对于基座1移动,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带接头还包括固定件5,固定件5与基座1可拆卸固定连接,固定件5用于将插入第一容纳空间2中的灯带9固定于基座1上,这样就可防止灯带9相对于基座1移动,保证了第一导电连接部3与第二导电连接部91的稳定接触,从而保证了灯带9的正常照明。

其中,固定件5的结构并不唯一,比如,如图4和图11所示,固定件5可以为压盖,第一容纳空间2为开口槽,压盖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扣在基座1上并且与基座1可拆卸固定连接,压盖上设有第一凸起51,当压盖扣在基座1上时,第一凸起51穿过开口槽的槽口,以将灯带9压接。另外,固定件5也可以为弹性夹子,弹性夹子与基座1固定连接,弹性夹子包括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当灯带9插入到第一容纳空间2中时,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将灯带9夹紧,以实现灯带9与基座1的固定。相比弹性夹子,压盖的结构更简单,压盖通过压接的方式能够将灯带9固定的更牢固,从而提高灯带9的抗拉性。

当基座1包括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时,如图4所示,第一容纳空间2和第二容纳空间112均为开口槽,且两个开口槽的槽口(槽口包括沿开口槽长度方向的第一槽口b和沿开口槽深度方向的第二槽口a)相对,也就是位于接头座11上的第一槽口b与位于插针座12上的第一槽口b相对,位于接头座11上的第二槽口a与位于插针座12上的第二槽口a相对,灯带9插入时分穿过接头座11的第一槽口b、插针座12上的第一槽口b并与插针座12相抵靠,当压盖扣在基座1上(也就是扣在接头座11上)时,第一凸起51分别穿过接头座11的第二槽口a、插针座12上的第二槽口a,以将灯带9压接。

在固定件5为压盖的实施例中,压盖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并不唯一,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图4所示为压盖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一种方式:压盖通过卡接结构6与基座1相卡接。通过卡接可以使压盖与基座1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其中,卡接结构6也不唯一,比如,如图4所示,压盖包括向开口槽内延伸的侧壁52,卡接结构6可以包括设置在侧壁52上的卡钩61以及设置在开口槽的槽壁上的卡台62,卡钩61与卡台62相卡接,以实现压盖与基座1的卡接。

当基座1包括接头座11和插针座12时,如图4所示,开口槽的槽壁是指设置在接头座11的开口槽的槽壁上。

另外,卡钩61与卡台6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相互对调,也就是卡接结构6包括设置在侧壁52上的卡台62以及设置在开口槽槽壁上的卡钩61,卡钩61与卡台62相卡接。卡钩61与卡台62的设置位置对调前和对调后均能够实现压盖与基座1的卡接。

图12和图13所示为压盖与基座1可拆卸连接的另一种方式:压盖通过固定带7与基座1可拆卸固定连接。固定带7可对压盖提供较大束缚力,以将压盖紧紧地束缚在基座1上,束缚力通过压盖传递到灯带9上,从而可以将灯带9压接的更加牢固。

其中,固定带7固定压盖的方式也不唯一,比如,如图12所示,固定带7的两端可以设有可拆卸卡接结构8,当固定带7的两端通过可拆卸卡接结构8相卡接时,固定带7可将压盖固定在基座1上。另外,固定带7的两端也可以设有连接部,固定带7的两端的连接部上开设有螺纹孔,固定带7的两端通过螺钉连接,以使固定带7产生对压盖的束缚力,将压盖固定在基座1上。相比固定带7的两端通过螺钉连接的实施例,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由于采用的是可拆卸卡接结构8,这样可以省去拧紧拧松螺钉的时间,可以使固定压盖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可拆卸卡接结构8也不唯一,比如,如图12所示,可拆卸卡接结构8可以包括设置于固定带7一端的卡爪81以及设置于固定带7另一端的弹性卡槽82,卡爪81与弹性卡槽82配合卡接。当固定带7固定压盖时,固定带7设有卡爪81的一端插入到弹性卡槽82中,并与弹性卡槽82相卡接;当需要拆卸压盖时,对弹性卡槽82的侧壁52施力从而使卡爪81从弹性卡槽82中移出。其中,卡爪81可以是与弹性卡槽82的侧壁52上开设的卡接凹槽相卡接。

另外,可拆卸卡接结构8也可以是连接固定带7两端的按扣,按扣包括子扣和母扣,子扣和母扣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在固定带7的两端。相比可拆卸卡接结构8为设置在固定带7两端的按扣的实施例,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卡爪81与弹性卡槽82卡接的更加牢固,从而可使固定带7给压盖施加更大的束缚力,进而将灯带9固定的更牢。

参见图4,插针座12的开口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凸起122,当灯带9插入第一容纳空间2时,第二凸起122与灯带9沿基座1的高度方向的一侧表面相接触。这样当压盖扣在接头座11上时,第一凸起51和第二凸起122在灯带9沿基座1高度方向的两侧同时与灯带9相接触,由于灯带9的保护套92比较柔软,这样第一凸起51与第二凸起122能够陷入带保护套92中,与灯带9的保护套92相咬合,从而避免灯带9在沿基座1的长度方向发生移动。另外,第二凸起122在灯带9插入时与灯带9相接触,可以减小灯带9与插针座12的开口槽的槽底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小摩擦力,方便灯带9的插入。

参见图5,插针座12的底面上,也就是插针座12的开口槽的槽底上还设有支撑件123,支撑件123设置在刚性接触部32远离灯带9的一侧,支撑件123与刚性接触部32相接触,以对刚性接触部32进行支撑。这样通过支撑件123的支撑可以阻止刚性接触部32发生较大的变形,从而避免刚性接触部32发生过大变形而损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