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2436发布日期:2018-11-20 19:37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浮水滴观赏灯配件,尤其涉及一种水滴形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大脑视觉神经系统的认知也越来越多。视觉暂留现象,即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是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为“后像”。目前的一种用于作为景观的悬浮水滴观赏灯,正是利用了视觉暂留现象,将水滴从上往下滴落,配合灯光特定频率的闪烁,使得人们在观看该装置时,可以看到水滴悬浮于某一处的奇特现象,甚至还可以出现水滴从下往上升起的反重力运动。

现有的悬浮水滴观赏灯主要包括用于控制水流开始和暂停流动的水泵(包括电磁泵与隔膜泵,配合在进水孔和出水孔处设置有两组阀门以控制水流)、用于盛装滴落的水滴的箱体以及与所述水泵配合使用的光源,当需要制造出不同的水滴滴落效果的时候,需要光源和水泵同时配合使用。但是,现有的悬浮水滴观赏灯具有以下缺陷:(1)由于水泵需要配合不同的灯光效果,所以水泵需要不断地在启动和暂停之间进行切换,如此循环往复的操作会损坏水泵,缩短了悬浮水滴观赏灯的寿命;(2)水泵在运行的时候会发出较大的噪音,因此悬浮水滴观赏灯在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处就不太利于使用;(3)水泵在不断地在启动和暂停之间的状态之间切换,会增加电力的消耗,也对应地增加了悬浮水滴观赏灯的使用成本;(4)除了采用电磁泵、隔膜泵外,还需要在进水孔和出水孔处设置有两组阀门以控制水流,增加了悬浮水滴观赏灯的制造成本。

因此,亟需一种降低噪音、功率耗费小、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水滴发生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噪音、功率耗费小、降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水滴发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滴形状发生装置,所述水滴形状发生装置包括共振膜、用于引起所述共振膜振动的振动发生装置和用于盛装液体的容纳结构,所述容纳结构中开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纳结构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贯通连接的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振动发生装置与共振膜设于所述容纳结构中,且所述共振膜位于所述容置腔的上方,所述振动发生装置位于所述共振膜的上方。

较佳地,所述共振膜的下表面向所述容置腔内凸伸出环形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伸入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共振膜位于所述延伸部外侧的位置与所述容纳结构固定。

较佳地,所述容纳结构包括下壳体及与所述下壳体为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所述容置腔设于所述下壳体中,所述出水孔设于所述下壳体的底部。

具体地,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设置供所述上壳体安装的凹槽,所述上壳体的边缘向下延伸并插入所述凹槽中。

更具体地,所述下壳体的上表面向上凸伸出环形的凸起部与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所述凹槽,所述容置腔被所述凸起部包围,所述共振膜的外缘向周侧凸伸出与所述凸起部配合的环形的支撑部。

具体地,所述下壳体的侧面还设有供液体进入所述容置腔内的进水孔。

更具体地,所述下壳体中还开设有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储水槽,所述储水槽与所述进水孔相贯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储水槽内安装有分流片,所述分流片与所述进水孔相对应并将所述储水槽分隔成两部分。

具体地,所述下壳体呈漏斗状结构。

具体地,所述上壳体包括第一环形部、第二环形部以及用于将第一环形部和第二环形部连接的连接桥,所述第一环形部位于所述第二环形部的上方。

本水滴形状发生装置中由容纳结构的容置腔盛装液体,并在容纳结构中设有位于容置腔之上的共振膜以及引发共振膜振动的振动发生装置,当共振膜振动时其与容置腔之间形成的容积变小,液体会被向下挤入到出水孔中,由于共振膜按照一定频率振动,因此液体被间断式挤压,故能够形成水滴状从出水孔中滴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滴形状发生装置通过振动发生装置和共振膜的配合使用替代了现有技术中利用隔膜泵、电磁泵与阀门配合来形成水滴的方案,结构上更加简化,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本装置只需由一个水泵为进水孔提供连续稳定水流,无需反复启动、停止以控制水流通断,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并实现了降低噪音以及减少功耗与使用成本的目的;同时,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振动发生装置的不同的振动频率,以控制水滴滴落的频率,使水滴滴落的模式更多样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共振膜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的下壳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可用于将液体加工成水滴状并滴出。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包括共振膜10、用于引起共振膜10振动的振动发生装置20和用于盛装液体的容纳结构30。如图1所示,容纳结构30内开设有容置腔30a,容纳结构30的下方开设有与容置腔30a贯通连接的出水孔31,共振膜10位于容置腔30a的上方,振动发生装置20位于共振膜10的上方。通过振动发生装置20驱使共振膜10一同以相同频率振动,在共振膜10向下振动时其与所述容置腔30a之间形成的容积会变小,使得容置腔30a内的液体被挤压而从出水孔31处滴落;避免了传统的采用水泵对液体进行抽压滴落或者停止,既减小了工作时的噪音,也使得耗费功率得到降低。

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容纳结构30包括下壳体32及与下壳体32为可拆卸地连接的上壳体33。举例而言,下壳体32与上壳体33可通过螺钉与螺孔,公扣和母扣等方式实现可拆卸地连接,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容置腔30a设于下壳体32中,出水孔31设于下壳体32的底部且出水孔31与容置腔30a为贯通连接,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2、图3与图5,下壳体32的上表面沿径向从内向外依次向上凸伸出环形的凸起部321以及环形的固定部322,容置腔30a被凸起部321包围,固定部322和凸起部321之间形成有凹槽321a。下壳体32的底部还安装有支撑脚323,支撑脚323用于将本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安装于悬浮水滴观赏灯中。下壳体32的周侧开设有供液体进入容置腔30a内的进水孔34,下壳体32的内部还开设有储水槽324。本实施例中藉由凸起部321和固定部322之间形成用于安装上壳体33的凹槽321a,将上壳体33向下延伸的边缘插入到凹槽321a中而使其安装于下壳体32上,上壳体33的边缘与凹槽321a之间可为过盈配合而使上壳体33与下壳体32卡紧,同时也可以借助螺丝拧紧或粘胶等方式使上壳体33与下壳体32之间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密封性更强。当安装完成后,由于固定部322凸出于上壳体33与下壳体32的连接位置处,因此固定部322也具有一定的防尘和防水功能,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杂物进入到容置腔30a内损坏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振动发生装置20和共振膜10。共振膜10的外缘向周侧凸伸出与凸起部321配合的环形的支撑部11,装配时可先通过该支撑部11将共振膜10固定在上壳体33上,然后再将上壳体33连同共振膜10一起安装到下壳体32上,或者,也可以使支撑部11被夹紧在上壳体33与凸起部321之间而实现共振膜10的定位。具体地,下壳体32的底部设置若干间隔均匀的支撑脚323,出水孔31位于若干支撑脚323之间,进水孔34设于下壳体32的侧面位置处,较优的是,进水孔34所在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距离下壳体32顶面高度的任意距离位置处,在此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脚323、进水孔34、出水孔3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便于增强下壳体32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储水槽324设于下壳体32的内缘并且与进水孔34相贯通连接,与此同时,储水槽324内安装有分流片324`,分流片324`沿进水孔34的轴向分布并将储水槽324分隔成两部分,但不限于此;当进水孔34内的液体以较快的速度流进容纳结构30内时,分流片324`可对液体进行分流以减缓液体对下壳体32造成的冲击力,同时藉由储水槽324的缓冲作用,避免液体直接冲击共振膜10,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下壳体32呈漏斗状结构,以便于位于容置腔30a内的液体可以顺利地通过出水孔31滴落,但不限于此。

请参考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共振膜10的下表面靠外侧的位置向容置腔30a内凸伸出环形的延伸部12,支撑部11位于延伸部12外围。具体地,延伸部12的一部分伸入容置腔30a内,但不限于此;更具体地,由于设置下凸的延伸部12,使得共振膜10的上表面向下凹陷有一环形凹部13,振动发生装置20安装于上壳体33,振动发生装置20的中部靠近或直接抵触于共振膜10的中间位置,由于延伸部12的存在,为共振膜10中部的弹性形变留下了更多余量,使得共振膜10的中部更容易在振动发生装置20的触发下振动,且振动幅度更大,方便了共振膜10的中部对容置腔30a内的液体的挤压作用。

请参考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33包括第一环形部331、第二环形部332以及用于将第一环形部331和第二环形部332连接的连接桥333。第一环形部331位于第二环形部332的上方,上壳体33藉由第二环形部332安装于下壳体32上,振动发生装置20的一部分与第一环形部331相抵压而被固定于上壳体33内,第一环形部331与第二环形部332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桥333,若干连接桥333之间具有间隙以供振动发生装置20与外界的电源相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振动发生装置20和共振膜10共同组成一共振喇叭,因此可利用间歇振动实现了液体以不同速度从出水孔31处滴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藉由振动发生装置20和共振膜10的相互配合,利用共振膜10振动下压改变共振膜10与容置腔30a之间容积的大小,进而实现挤压容置腔30a内的液体被挤压从出水孔31处流出,在实际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配合一提供稳定水流的水泵(图中未示),当振动发生装置20和共振膜10之间的配合使得共振膜10与容置腔30a之间的容积增大时,出水孔31处没有水珠滴落;当振动发生装置20和共振膜10之间的配合使得共振膜10与容置腔30a之间的容积减小时,出水孔31处形成一串相互连接的球形液体的组合,在重力作用下使得位于最下方的球形液体脱离,从而成为一个完全的水滴状并滴落,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当采用电磁泵或隔膜泵时必须在出水孔和进水孔处各设有两组阀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中的容置腔30a、出水孔31、进水孔34以及支撑脚323的数量并不作进一步限定,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而自行设置为1个、2个、3个或者3个以上多个;以实现通过共振膜10的一次挤压从而同时从多个出水孔31处滴落多个不同的水滴。本实施例中容置腔30a的形状为配合下壳体32的结构形状的漏斗状,但不限于此;出水孔31以及进水孔34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为圆柱状结构或圆锥状结构等,在此并不一一赘述;较佳地,在出水孔31位置处还安装有一出水嘴311以控制水滴滴出的具体大小、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水滴形状发生装置100在使用时水泵只需提供连续稳定水流,无需反复启动、停止,有利于延长悬浮水滴观赏灯的使用寿命,并实现了降低噪音以及减少功耗与使用成本的目的;同时,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振动发生装置20的不同的振动频率,以控制水滴滴落的频率,使水滴滴落的模式更多样化,观赏性更佳。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