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2705发布日期:2019-04-05 20:2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更详细地讲,涉及具有具备光源的照明装置和支承照明装置的器具主体的照明器具、构成照明器具的上述照明装置、以及具有多个照明器具的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例,例示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6-196684号)记载的照明器具。文献1记载的照明器具具备由壳体、面板、多个LED和基板构成的LED模块。壳体例如通过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具备形成为长方形状的底部和从底部的周围向前方延伸设置的4个侧部,在内部收纳有基板。一方的侧部经由电线安装有AC插座。AC插座被连接在例如供给100V或200V等的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上。另一方的侧部经由其他的电线安装着连接器。连接器被与其他照明器具的AC插座连接。文献1记载的照明器具例如在大厦的壁面等中以直线状配置,通过使多个LED以直线状发光,被用于演出照明。

另外,文献1记载的照明器具不会被单独设置,在大部分情况下多个照明器具都以直线状排列设置。并且,相邻的照明器具彼此分别通过AC插座及连接器而与电源线电连接。

但是,文献1记载的照明器具从前方能看到电源线或AC插座及连接器。因此,另外需要用来将电源线或AC插座及连接器覆盖遮挡的部件等,所以施工作业变得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的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具有照明装置和支承上述照明装置的器具主体。上述照明装置具备:光源;点亮装置,使上述光源点亮;第一布线部,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成为从上述外部的电源向上述点亮装置供电的路径;以及第二布线部,电连接于上述第一布线部,将上述外部的电源进行手牵手布线。上述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收容部,收容上述光源,将从上述光源放射的光向上述光源的前方射出;以及第二收容部,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后方,收容上述点亮装置。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在从上述光源的前方观察时比上述第二收容部更向外侧突出。上述第一布线部及上述第二布线部配置于在从上述光源的前方观察时被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遮挡的位置。上述器具主体具有:底部,固定于建材;以及1个以上的侧部,从上述底部向前方突出。上述第一布线部及上述第二布线部被上述1个以上的侧部限制为在从上述光源的前方观察时不伸出到上述第一收容部之外。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光源具有:1个以上的固体发光元件;以及基板,安装有上述固体发光元件;上述光源的端部配置在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构成为,从上述光源的后方与上述光源的端部接触。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一收容部具有:罩,形成为长边方向的端部被开放的流槽状,从上述光源的前方与上述光源对置;第一末端部,配置在上述罩的端部;以及密封部,配置在上述罩的端部与上述第一末端部之间;上述第二收容部具有:壳体,形成为长边方向的端部被开放的流槽状,从上述光源的后方与上述罩结合;第二末端部,配置在上述壳体的端部,将上述壳体的端部堵塞;以及连结部,将上述第二末端部连结到上述第一末端部。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一收容部具有从上述第一末端部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突出并且与上述壳体的侧面对置的突部。

并且,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布线部具有:电线,一端与上述点亮装置电连接;以及张力固定件,安装于上述电线;上述第二收容部具有将上述张力固定件固定到上述第二末端部的固定部件。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是上述照明器具所具有的照明装置。上述照明装置具备:光源;点亮装置,使上述光源点亮;第一布线部,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成为从上述外部的电源向上述点亮装置供电的路径;以及第二布线部,电连接于上述第一布线部,将上述外部的电源进行手牵手布线。上述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收容部,收容上述光源,将从上述光源放射的光向上述光源的前方射出;以及第二收容部,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后方,收容上述点亮装置。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在从上述光源的前方观察时比上述第二收容部更向外侧突出。上述第一布线部及上述第二布线部配置于在从上述光源的前方观察时被上述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遮挡的位置。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系统具有作为照明器具的第一照明器具和第二照明器具。上述第一照明器具的上述第一布线部和上述第二照明器具的上述第二布线部相互电连接。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有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主视图。

图3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仰视图。

图4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后视图。

图5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左侧视图。

图6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右侧视图。

图7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纵剖视图。

图8是同上的照明器具的横剖视图。

图9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光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同上的光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同上的光源单元中的第一末端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同上的第一末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同上的第一末端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同上的照明器具中的器具主体的主视图。

图15是同上的器具主体的左侧视图。

图16是构成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系统的2台照明器具的立体图。

图17是同上的2台照明器具的将一部分剖断的仰视图。

图18是同上的2台照明器具的将一部分省略的纵剖视图。

图19是同上的照明系统中的照明器具和入线配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同上的照明器具和入线配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同上的照明系统中的照明器具和终端配件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 照明器具

1A 第一照明器具

1B 第二照明器具

2 器具主体

3 光源单元(照明装置)

4 LED模块(光源)

5 点亮装置

6 壳体(第二收容部)

7 罩(第一收容部)

10 照明系统

30 密封部

40 LED(固体发光元件)

41 LED基板(基板)

52 第一电源线(第一布线部)

53 第一电源连接器(第一布线部)

55 第二电源线(第二布线部)

56 第二电源连接器(第二布线部)

57 张力固定件

65 固定部件

81 第一末端部(第一收容部)

82 第二末端部(第二收容部)

83 连结部(第一收容部)

86 突部

200 底部

201 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器具、照明装置及照明系统的实施方式。在下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及厚度各自的比并不一定反映实际的尺寸比。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起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可以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如图1~图6所示,具有相当于照明装置的光源单元3和支承光源单元3的器具主体2。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设想了照明器具1设置于作为建材的墙壁的情况。因此,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在图1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朝向规定为照明器具1及光源单元3、器具主体2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朝向。另外,设置照明器具1的建材并不限定于墙壁,也有在顶棚或地板等的墙壁以外的建材设置照明器具1的情况。

光源单元3如图7~图10所示,具备相当于光源的2个LED模块4、点亮装置5、壳体6、罩7和2个末端部件8。

2个LED模块4分别具有相当于固体发光元件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40、在前表面安装有多个LED40的LED基板41、安装于LED基板41的前表面上的多个插座连接器42和多个电线43。

LED基板41例如由玻璃布基材环氧树脂基板等树脂制的绝缘基板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条的矩形平板状。但是,2个LED基板4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不同。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LED基板4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较长的LED模块4称作第一LED模块4A,将LED基板4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较短的LED模块4称作第二LED模块4B。

LED40例如是照明用白色LED。但是,固体发光元件并不限定于LED,也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或半导体激光器等。LED40在LED基板41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以沿着LED基板4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为1列的方式安装(参照图10)。

在第一LED模块4A的LED基板41的前表面,安装有合计4个插座连接器42(42A、42B、42C、42D)。4个插座连接器42A~42D中的2个插座连接器42A、42B在第一LED模块4A的LED基板41的右侧的端部前表面被分配安装到LED40的上下两侧。

其余2个插座连接器42C、42D在第一LED模块4A的LED基板41的长边方向中央的前表面沿上下方向排列而安装在LED40的下侧。但是,2个插座连接器42C、42D在左右方向上错开而安装(参照图10)。

在第一LED模块4A的LED基板41中,在比2个插座连接器42C、42D靠中央(靠右)的下端部设有3个电线插通槽44(44A、44B、44C)。

在第二LED模块4B的LED基板41的前表面,安装有2个插座连接器42(42E、42F)。2个插座连接器42E、42F在第二LED模块4B的LED基板41的左侧的端部前表面中被分配安装在LED40的上下两侧。

多个(在图示例中是4根)电线43(43A、43B、43C、43D)中的1根电线43A将第一LED模块4A的插座连接器42A与第二LED模块4B的插座连接器42E电连接(参照图10)。

此外,电线43B将第一LED模块4A的插座连接器42B与第二LED模块4B的插座连接器42F电连接。即,第一LED模块4A的多个LED40和第二LED模块4B的多个LED40由2根电线43A、43B和4个插座连接器42A、42B、42E、42F电连接。

其余2根电线43C、43D中的1根电线43C将第一LED模块4A的插座连接器42C与插头连接器45电连接。另一根电线43D将第一LED模块4A的插座连接器42D与插头连接器45电连接(参照图10)。这2根电线43C、43D在从前方向后方插通到左端的电线插通槽44A之后,从后方向前方插通到中央的电线插通槽44B,再从前方向后方插通到右端的电线插通槽44C(参照图10)。即,LED基板41通过插通到3个电线插通槽44A、44B、44C中,将2根电线43C、43D有张力地固定。另外,设置在2根电线43C、43D的前端上的插头连接器45与后述的点亮装置5的输出连接器500电连接。

点亮装置5具有将从外部的电源(例如,商用的电力系统)供给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的电力变换电路、和根据从外部接受到的控制信号对电力变换电路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电力变换电路例如具有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和降压斩波电路(降压变换器)。控制电路例如构成为,通过对降压变换器进行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控制,调整从输出连接器500输出的直流电流而对LED模块4进行调光。但是,省略这样的电力变换电路及控制电路的详细的电路结构的图示及说明。

点亮装置5具备电路基板50(参照图10)。电路基板50例如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在电路基板50安装有构成电力变换电路及控制电路的各种各样的电路零件58。

在电路基板50的前表面中的右端安装有第一端子台51。第一端子台51是具有2个极的无螺纹紧固件的端子台。并且,在第一端子台51的各极上,分别电连接着2根第一电源线52中的对应的一根第一电源线52。另外,2根第一电源线52的各导体与第一电源连接器53的2个触头中的对应的触头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线52和第一电源连接器53相当于第一布线部。

在电路基板50的前表面中的左端安装有第二端子台54。第二端子台54是与第一端子台51相同的具有2个极的无螺纹紧固件的端子台。并且,在第二端子台54的各极上,分别电连接着2根第二电源线55中的对应的一根第二电源线55。进而,2根第二电源线55的各导体与第二电源连接器56的2个触头中的对应的触头电连接。另外,第一端子台51的各极和第二端子台54的各极通过电路基板50的导体电连接。此外,作为第一电源连接器53的插头连接器构成为能够与作为第二电源连接器56的插座连接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源线55和第二电源连接器56相当于第二布线部。

进而,在电路基板50的前表面中的左端,安装有一个输出连接器500和2个控制用连接器501、502。输出连接器500经由电路基板50的导体而与降压变换器的输出端子电连接。并且,输出连接器500与在LED模块4(4A)的2根电线43C、43D的前端设置的插头连接器45连接。

此外,在2个控制用连接器501、502的各自上,电连接着用来传送控制信号的信号线缆503、504。与一方的控制用连接器501电连接的信号线缆503被引出到电路基板50的左侧。与另一方的控制用连接器502电连接的信号线缆504被引出到电路基板50的右侧。在一方的信号线缆503的前端电连接着第一信号连接器505。在另一方的信号线缆504的前端上电连接着第二信号连接器506。此外,构成为,作为第一信号连接器505的插座连接器能够与作为第二信号连接器506的插头连接器连接。

壳体6形成为具有长条的底壁60和从底壁60的沿着长边方向的上端及下端向前方突出的一对侧壁61的方流槽(日文原文:樋)状(参照图10)。另外,壳体6是聚碳酸酯树脂等合成树脂的挤压成形体。

在各侧壁61的外侧面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处610(参照图8及图10)。

在各侧壁61分别设有被卡合部62。被卡合部62是长条的矩形平板状,形成为,从凹处610的后端朝向前方与凹处610的底面平行地突出(参照图8)。

在各侧壁61,分别设有卡合槽63和卡合突部64。卡合槽63在侧壁61的内侧面的后端部分上以遍及侧壁6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沿上下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参照图8及图10)。

卡合突部64在侧壁61的内侧面的前端部分上以遍及侧壁6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沿上下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参照图8及图10)。另外,虽然图示省略,但在底壁60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的位置分别贯通着各一个圆形的螺钉插通孔。

罩7具有从前方观察的形状是长方形状的罩主体70、和从罩主体70的一对长边分别向后方突出的一对脚部71(参照图10)。罩主体70和一对脚部71例如通过聚碳酸酯树脂等合成树脂的挤压成形而一体地形成。

罩主体70朝向前方以弧状弯曲。罩主体70构成为,使从LED模块4放射的光透射及扩散(参照图9)。

一对脚部71分别形成为长条的板状。各脚部71具有保持部72及卡挂部73(参照图10)。

保持部72具有一对突片720。一对突片720在脚部71的内侧面的前端部分上遍及脚部7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在上下方向上突出。一对突片72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对置。保持部72以将LED基板41的端部夹在一对突片720之间的方式保持LED模块4(参照图8)。

卡挂部73形成为长条的三角柱状。卡挂部73在脚部71的外侧面的后端部分上遍及脚部71的长边方向的全长在上下方向上突出(参照图8及图10)。卡挂部73从后方卡挂在设置于壳体6的侧壁61上的卡合突部64(参照图8)。

2个末端部件8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参照图1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配置在罩7的左侧的末端部件8称作第一末端部件8A、将配置在罩7的右侧的末端部件8称作第二末端部件8B。

末端部件8具有第一末端部81、第二末端部82、连结部83。末端部件8还具有底板部84、一对侧板部85、一对突部86。另外,末端部件8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等合成树脂的成形体构成。

第一末端部81形成为大致半圆板状(参照图5及图6)。在第一末端部81的内侧面(与罩7对置的一侧的面)设有弧状的肋810(参照图8)。

第二末端部82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参照图5及图6)。在第二末端部82的外侧(与第一末端部81对置的一侧)的侧面形成有凸台820。凸台820形成为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大致半圆筒形状。在凸台820的后表面设有开口。从凸台820的开口拧入自攻螺钉(tapping screw)。即,在凸台820的后表面上以螺钉固定有后述的绳保持配件822。

在第一末端部件8A的第二末端部82安装有第二电源连接器56(参照图7)。此外,在第一末端部件8A的第二末端部82安装有信号线缆503(参照图5)。信号线缆503以将第二末端部82贯通的状态安装于第二末端部82。

在第二末端部件8B的第二末端部82安装有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参照图6及图7)。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以将第二末端部82贯通的状态安装于第二末端部82。但是,在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安装有张力固定件57(参照图7)。

连结部83具有从前后方向观察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底面部830、和从底面部830的上下两端分别向前方突出的一对侧面部831(参照图10)。在底面部830及一对侧面部831的长边方向的一方的端部连结有第一末端部81,在底面部830及一对侧面部83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连结有第二末端部82(参照图7及图10)。

底面部830形成为,随着从各侧面部831朝向底板部84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以阶梯状向前方突出(参照图10)。

在各侧面部83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中的与第一末端部81相反侧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突部86。各突部86形成为大致矩形平板状,从对应的侧面部831的端部与侧面部831平行地突出。另外,各突部86的后端部分朝向内侧(上侧的突部86的下侧、下侧的突部86的上侧)弯曲(参照图8)。

末端部件8的底板部84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底板部84从第二末端部82的侧面向与连结部83相反侧突出(参照图10)。在底板部84的前表面的前端部分,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一个螺钉固定部840及2个突起841(参照图10)。

螺钉固定部840形成为在底板部84的后表面具有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螺钉固定部840配置在底板部84的前表面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在螺钉固定部840的内周面,通过从底板部84的后表面的开口拧入的自攻螺钉(固定螺钉800)而形成螺纹槽。

2个突起841配置在底板部84的前表面的短边方向的两端。各突起841被形成为方柱状(参照图10)。

一对侧板部85从底板部84的前表面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两端向前方突出。各侧板部85形成为矩形平板状。此外,在各侧板部85的外侧面设有卡合突起850。卡合突起850从侧板部85的外侧面的后端部分遍及侧板部85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全长以直线状突出(参照图10)。

这里,在第二末端部件8B的底板部84,设有从左右方向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E字状的安装壁部842(参照图11)。安装壁部842在第二末端部82的左侧与第二末端部82隔开间隔而对置(参照图13)。安装壁部842在沿上下方向排列的2个凹陷中的下侧的凹陷中嵌合第一电源线52,并且在上侧的凹陷中嵌合信号线缆504(参照图11及图12)。

在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分别安装有张力固定件57(参照图11~图13)。2个张力固定件57分别各具有2个张力固定件主体570。各张力固定件主体57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一电源线52上,2个张力固定件主体570被隔开间隔地安装(参照图13)。此外,在信号线缆504上也是2个张力固定件主体570被隔开间隔地安装。

接着,说明光源单元3的组装步骤。但是,第二电源连接器56及信号线缆503相对于第一末端部件8A的第二末端部82的安装事前完成。

首先,进行组装作业的作业者进行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相对于第二末端部件8B的第二末端部82的安装作业。作业者将分别安装有各1个一方的张力固定件主体570的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插通到将第二末端部件8B的第二末端部82贯通的孔823中。接着,作业者将另一方的张力固定件主体570在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上分别各安装1个。进而,作业者向安装壁部842与第二末端部82的间隙中插入固定部件65(参照图11~图13)。固定部件65形成为大致E字状(参照图11)。作业者使固定部件65的2个凹陷中的一方的凹陷嵌合到第一电源线52,使另一方的凹陷嵌合到信号线缆504。这样,第一电源线52及信号线缆504相对于第二末端部82的安装完成。

接着,作业者通过从罩7的一端(例如左端)向保持部72的一对突片720之间插入LED基板41的端部,使罩7的保持部72保持LED模块4(参照图7及图8)。进而,作业者将罩7的左端部插入到第一末端部件8A的一对侧面部831及突部86之间。

接着,作业者将LED模块4的插头连接器45连接到点亮装置5的输出连接器500。此外,作业者将连接在第二电源连接器56上的第二电源线55连接到点亮装置5的第二端子台54,将连接在第一信号连接器505上的信号线缆503连接到控制用连接器501。进而,作业者将连接在第一电源连接器53上的第一电源线52连接到点亮装置5的第一端子台51,将连接在第二信号连接器506上的信号线缆504连接到点亮装置5的控制用连接器502。

接着,作业者将点亮装置5和保持了LED模块4的罩7收容到壳体6中。首先,作业者从壳体6的左端插入罩7的卡挂部73,使卡挂部73卡合在壳体6的卡合突部64上而将罩7安装到壳体6。此外,作业者将第一末端部件8A的一对突起841从后方嵌合到设置在电路基板50的左端的一对嵌合孔507中。作业者从壳体6的左端将点亮装置5的电路基板50的上下两侧的端部插入到壳体6的卡合槽63,将电路基板50的端部卡合到壳体6的卡合槽63而将点亮装置5安装到壳体6(参照图7及图8)。进而,作业者将设置在第一末端部件8A的一对侧板部85的外侧面上的卡合突起850插入到壳体6的卡合槽63,将第一末端部件8A的卡合突起850卡合到壳体6的卡合槽63而将第一末端部件8A安装到壳体6的左端。此外,作业者将壳体6的各侧壁61的前端部分插入到在第一末端部件8A的一对突部86与罩7的一对脚部71之间产生的空间中。

接着,作业者将罩7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二末端部件8B的一对侧面部831及突部86之间。进而,作业者将设置在第二末端部件8B的一对侧板部85的外侧面上的卡合突起850插入到壳体6的卡合槽63,将第二末端部件8B的卡合突起850卡合到壳体6的卡合槽63而将第二末端部件8B安装到壳体6的右端。

最后,作业者将端部件8以螺钉固定到壳体6。具体而言,作业者向设置在壳体6的底壁60的左端上的贯通孔600插入作为自攻螺钉的固定螺钉800。并且,作业者通过将插通到贯通孔600中的固定螺钉800拧入到第一末端部件8A的螺钉固定部840中,将第一末端部件8A以螺钉固定到壳体6(参照图7)。同样,作业者向设置在壳体6的底壁60的右端上的贯通孔600插入作为自攻螺钉的固定螺钉800。并且,作业者通过将插通到贯通孔600中的固定螺钉800拧入到第二末端部件8B的螺钉固定部840中,将第二末端部件8B以螺钉固定到壳体6(参照图7)。

通过以上的步骤,光源单元3的组装作业完成。但是,上述的组装步骤是一例,也可以将一部分步骤的顺序替换。

这里,在光源单元3中,将收纳有2个LED模块4(4A、4B)的部分、即由罩7和2个末端部件8各自的第一末端部81及连结部83构成的部分称作第一收纳部。此外,在光源单元3中,将收纳有点亮装置5的部分、即由壳体6和2个末端部件8构成的部分称作第二收纳部。并且,在光源单元3中,第一收纳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比第二收纳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更向外侧突出(参照图7及图9)。此外,第一布线部(第一电源线52,第一电源连接器53)及第二布线部(第二电源线55、第二电源连接器56)在从前方观察时配置在被第一收纳部的两端部遮挡的位置。

第一及第二LED模块4A、4B的长边方向的端部(LED基板41的端部)配置在比第二收纳部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具体而言末端部件8的连结部83的底面部830。由于像这样连结部83的底面部830与LED模块4的LED基板41接触,所以能够抑制伴随于温度上升等的LED基板41的翘曲。

另外,在光源单元3中,形成罩7的材料(聚碳酸酯树脂)与形成端部件8的材料(PBT树脂)不同,并且罩7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端部件8的长边方向的尺寸非常大(长)。因此,在光源单元3中,可以认为LED模块4的点亮中的罩7的膨胀量比末端部件8的膨胀量大。因而,如果在LED模块4灭掉的状态下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端部接触,则当在LED模块4的点亮中罩7膨胀时,有可能在罩7和第一末端部81上发生过大的应力。

所以,在光源单元3中,将罩7的尺寸等设计为,常温下在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端部之间隔开稍稍的间隙(例如,1mm~2mm的间隙)。因此,即使在LED模块4的点亮中罩7热膨胀,罩7的端部也不易接触第一末端部81,所以能够大幅减小在罩7和第一末端部81上发生过大的应力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在罩7的端部与第一末端部81之间存在间隙,则有可能导致灰尘或虫子等异物穿过间隙而侵入到光源单元3内(由罩7和LED模块4包围的空间内)。

因此,在光源单元3中,在各端部件8A、8B的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两端部之间分别配置有密封部30(参照图7及图10)。密封部30例如由硅橡胶形成为大致半圆环状(参照图10)。密封部30通过密接于第一末端部81和罩7,将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间隙密封(参照图7)。通过由密封部30将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间隙密封,能够在抑制异物向光源单元3内侵入的同时,减小在热膨胀时在罩7的端部和第一末端部81上发生的应力。

此外,在光源单元3中,在各末端部件8设有从第一末端部81沿着长边方向突出并且与壳体6的侧面(侧壁61的外侧面)对置的突部86。即,在光源单元3中,通过由设置在各末端部件8上的突部86支承壳体6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能够抑制光源单元3的扭转。

器具主体2如图1所示,具备主体部20和一对支承部件21。主体部20由锌钢板等金属板形成为方流槽状。主体部20具有形成为长条的矩形平板状的底部200、和从沿着底部200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上端及下端)分别向前方突出的一对侧部201。

底部200具有一对被嵌合部202、一对连结部205、一对安装孔206和多个突部207。

被嵌合部202具有3个嵌合孔(第一嵌合孔202A、第二嵌合孔202B、第三嵌合孔202C)。第一嵌合孔202A和第二嵌合孔202B是相同尺寸的方孔,第三嵌合孔202C是比第一嵌合孔202A及第二嵌合孔202B小的方孔。第一嵌合孔202A、第三嵌合孔202C和第二嵌合孔202B以沿着底部200的长边方向排列为一列的方式配置。即,在第一嵌合孔202A与第二嵌合孔202B之间配置有第三嵌合孔202C。

对连结部205而言,在底部20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左端)和另一端(右端)分别各设有一个。左侧的连结部205在底部200的左端被形成为从比底部200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的范围整体向外侧(左侧)突出的矩形平板状。另一方面,右侧的连结部205在底部200的右端被形成为从比底部200的短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下的范围整体向外侧(右侧)突出的矩形平板状。

对安装孔206而言,在底部200的左端及右端分别各设有一个。安装孔206是长孔。各安装孔206以使长轴的方向与底部200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将底部200贯通。

对多个突部207而言,在底部200的左端及右端分别各设有2个,合计设有4个。各突部207在底部200的左端及右端被形成为从安装孔206的上下两侧朝向后方突出的圆顶状(参照图1及图3~图6)。

各侧部201具有一对开口部203、一对限制部204和绳卡止部208(参照图1)。

对开口部203而言,在侧部201的左端及右端的前端部分各设有一个。各开口部203被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的外形形状是长方形的槽状。另外,各开口部203在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嵌合孔202B和第三嵌合孔202C大致相同的位置。

限制部204具有在侧部201从开口部203的3个边(缘)向侧部201的外侧突出的3个突片2041、和与3个突片2041的前端相连的限制片2040。限制片2040被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另外,限制部204(限制片2040及3个突片2041)优选的是通过对构成侧部201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与侧部201一体地形成。

对绳卡止部208而言,在上侧的侧部201的右端和下侧的侧部201的左端分别各设有一个(参照图1)。各绳卡止部208具有正方形状的插通孔2080、圆形的防松脱孔2081、和将插通孔2080的一个顶点与防松脱孔2081连结的连结槽2082。绳卡止部208优选的是通过对构成侧部201的金属板进行冲切加工而将插通孔2080、防松脱孔2081和连结槽2082一体地形成。

支承部件21具有与设置在壳体6的侧壁61上的被卡合部62卡合的一对卡合部210、和使各卡合部210在与侧壁61的外侧面接触及分离的方向(上下方向)上位移的位移部211。此外,支承部件21具有向卡合部210与被卡合部62卡合的朝向推压壳体6的弹簧部212、和与设置在主体部20上的被嵌合部202嵌合的嵌合部213。进而,支承部件21具有矩形平板状的板部214。另外,支承部件21所具有的一对卡合部210、一对位移部211、弹簧部212、嵌合部213及板部214通过对不锈钢板等金属板冲切加工及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

一对位移部211从板部21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各突出有一个。各位移部211具有从板部214的上端或下端向斜前方突出的第一位移片211A、和从第一位移片211A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第二位移片211B。从板部214的上端突出的位移部211以朝上挠曲的方式位移,从板部214的下端突出的位移部211以朝下挠曲的方式位移。

一对卡合部210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各卡合部210以从一对位移部211中的对应的位移部211的第二位移片211B的前端(尖端)向后方U形弯折的方式突出(参照图15)。

弹簧部212在从前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C字状(参照图10及图14)。弹簧部212从板部21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向远离板部214的朝向突出。弹簧部212的两臂以随着远离板部214而逐渐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将弹簧部212的两臂相连的弹簧部212的前端部分朝向前方平缓地突出。另外,弹簧部212的前端部分具有将壳体6推压的推压面2120、和以随着远离推压面2120而与壳体6的距离变大的方式弯曲的曲面2121(参照图7)。

嵌合部213具有第一嵌合片2131、第二嵌合片2132、第三嵌合片2133、第四嵌合片2134和嵌合爪2135(参照图1)。其中,第一嵌合片2131、第二嵌合片2132、第三嵌合片2133、第四嵌合片2134及嵌合爪2135通过对板部214实施切出等加工而与板部214一体地形成。

第一嵌合片2131通过将板部214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切出而形成为钩形。嵌合爪2135通过将第一嵌合片2131的一部分向前方切出而形成为矩形平板状。

第二嵌合片2132、第三嵌合片2133及第四嵌合片2134设置在板部214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与弹簧部212相反侧的端部。第二嵌合片2132通过将板部214的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后方切出而形成为钩形。第三嵌合片2133由板部214的端部中的第二嵌合片2132的上侧的部分构成。第四嵌合片2134由板部214的端部中的第二嵌合片2132的下侧的部分构成。第三嵌合片2133及第四嵌合片2134的各自的前端部分向前方折起。

支承部件21通过以下这样的步骤固定于主体部20。支承部件21的第一嵌合片2131从前方插入到主体部20的第一嵌合孔202A中,支承部件21的第二嵌合片2132从前方插入到主体部20的第二嵌合孔202B中。并且,如果使支承部件21与主体部20的底部200平行地移动,则从第一嵌合片2131切出的嵌合爪2135从后方插入到主体部20的第三嵌合孔202C中。此外,如果使支承部件21与主体部20的底部200平行地移动,则第二嵌合片2132向第二嵌合孔202B的侧方移动而与底部200的后表面接触。即,通过使嵌合爪2135嵌合到第三嵌合孔202C中而限制相对于底部200的移动、并且通过由第二嵌合片2132、第三嵌合片2133及第四嵌合片2134夹住底部200,从而支承部件21被固定到主体部20。另外,在支承部件21被固定到主体部20的状态下,支承部件21的卡合部210及第二位移片211B与主体部20的侧部201的开口部203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接着,说明照明器具1的施工步骤。

进行施工作业的作业者首先将器具主体2向建材(例如墙壁)安装。作业者将木螺钉等安装螺钉插通到主体部20的一对安装孔206中,将主体部20用螺钉固定到墙壁上。

接着,作业者将光源单元3的壳体6从前方向主体部20插入。作业者通过在壳体6的后端的上下两端部分将支承部件21的卡合部210推压,使支承部件21的一对位移部211朝外挠曲。并且,位移部211的第二位移片211B和卡合部210穿过侧部201的开口部203向侧部201之外位移。其中,第二位移片211B和卡合部210的位移被限制部204(限制片2040)限制。

作业者在支承部件21的弹簧部212的推压面2120接触到光源单元3的壳体6的后表面之后也抵抗弹簧部212的弹簧力(推压力)而将壳体6向主体部20插入。并且,如果支承部件21的卡合部210到达侧壁61的凹处610,则挠曲的位移部211回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如果作业者将手从光源单元3拿开,则被弹簧部212推压的壳体6向前方移动,支承部件21的卡合部210与壳体6的被卡合部62卡合。这样,作业者使壳体6被一对支承部件21支承而将光源单元3安装到主体部20。

如上述那样,作业者不使用螺丝刀等工具就能够将光源单元3安装到器具主体2。因此,照明器具1能够实现设置所需要的作业时间的缩短。

这里,器具主体2的一对侧部201进行限制,以使得在从前方观察时,第一布线部(第一电源线52和第一电源连接器53)及第二布线部(第二电源线55和第二电源连接器56)不伸出到第一收纳部之外。即,在设置了照明器具1的状态下,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不伸出到器具主体2的主体部20之外,所以在照明器具1中不需要用来将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覆盖遮挡的部件等。所以,照明器具1与文献1记载的以往例等相比,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将被卡合部62遍及侧壁61的长边方向的全长而设置,在壳体6的长边方向上形成得比卡合部210宽度宽。因此,卡合部210和被卡合部62能够沿着侧壁61的长边方向相互移动地卡合。即,光源单元3的壳体6能够相对于器具主体2沿着器具主体2的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移动地被支承部件21支承。像这样壳体6能够沿着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移动地被支承部件21支承,所以能够防止在壳体6热膨胀的情况下从支承部件21向壳体6施加过大的应力。但是,光源单元3的壳体6的移动范围(卡合部210相对于被卡合部62的移动范围)被限制为卡合部210不与末端部件8的第二末端部82接触的范围。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器具1中,末端部件8的第二末端部82相当于限制卡合部210的移动范围的限制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照明系统10。照明系统10具有多个照明器具1。其中,照明系统10具有的多个照明器具1包括长边方向的大小(全长)不同的几种照明器具1。例如,照明系统10如图16所示,包括标准长度的照明器具1(1A)、和具有标准长度的成倍的长度的照明器具1(1B)。但是,2台照明器具1A、1B除了长边方向的大小(全长)不同这一点以外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

2台照明器具1A、1B沿着长边方向排列为一列而配置。这里,照明器具1A的器具主体2和照明器具1B的器具主体2通过设置在各个器具主体2的主体部20上的连结部205而被连结。设置在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连结部205相对于沿着主体部20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因此,通过各主体部20的连结部205彼此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嵌合,能够将2个主体部20彼此以沿着长边方向排列为一列的方式相互机械连结。

并且,向固定在墙壁上的各个主体部20安装照明器具1A、1B各自的光源单元3。在此情况下,将照明器具1A的第二电源连接器56与照明器具1B的第一电源连接器53电连接(图18)。即,对于2台照明器具1A、1B,通过电源线的手牵手布线(日文原文:送り配線)供给交流电力。此外,将照明器具1A的第一信号连接器505与照明器具1B的第二信号连接器506电连接。即,对于2台照明器具1A、1B,通过信号线的手牵手布线传送控制信号。

这里,在光源单元3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罩7的端部及末端部件8的一部分比壳体6更向外侧伸出。进而,在壳体6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外侧,配置有主体部20的侧部201。即,相互电连接的第一电源连接器53和第二电源连接器56、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信号连接器505和第二信号连接器506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被一对侧部201限制。因此,当从前方观察时,第一电源连接器53、第二电源连接器56、第一信号连接器505及第二信号连接器506不伸出到器具主体2之外,能够实现照明系统10的外观品质的提高。并且,在照明器具1(1A;1B)中,由于不需要用来限制第一电源连接器53等的移动范围的零件,所以与需要和器具主体2及光源单元3不同的零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此外,照明系统10具有入线配件11和终端配件12。

入线配件11如图19及图20所示,具有基座配件110、入线用罩111和固定螺钉112。基座配件110具有平板状的固定板1100、与固定板1100相连的平板状的背板1101、从背板110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纵板1102、和从纵板1102的前端与背板1101平行地突出的突片1103(参照图20)。此外,在突片1103设有阴螺纹部1104。

固定板1100具有由长孔构成的螺钉插通孔。被插通到主体部20的安装孔206中的安装螺钉还被插通到固定板1100的螺钉插通孔中。即,固定板1100通过安装螺钉固定到主体部20的底部200。另外,背板1101配置在主体部20之外。

在纵板1102设有第一电线插通口1105和第二电线插通口1106。第一电线插通口1105设置在纵板1102的上部。第二电线插通口1106设置在纵板1102的下部。

入线用罩111具有平板状的前板1110、和从前板1110的上端及下端向后方突出的一对侧板1111(参照图20)。在前板1110贯通着螺钉插通孔。通过将被插通到前板1110的螺钉插通孔中的固定螺钉112拧入到基座配件110的阴螺纹部1104中,将入线用罩111固定到基座配件110。

终端配件12具有基座配件、终端用罩121和固定螺钉122(参照图21)。基座配件具有与入线配件11的基座配件110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是,在终端配件12的基座配件,没有设置第一电线插通口及第二电线插通口。

终端用罩121与入线配件11的入线用罩111同样,具有平板状的前板1210、和从前板1210的上端及下端向后方突出的一对侧板1211(参照图21)。在前板1210贯通着螺钉插通孔。通过将被插通到前板1210的螺钉插通孔中的固定螺钉122拧入到基座配件的阴螺纹部中,将终端用罩121固定到基座配件(参照图21)。

接着,更详细地说明照明系统10的施工步骤。

首先,进行施工作业的作业者将作为施工对象的多台照明器具1(1A;1B)的全部的器具主体2以排列为一列的方式配置并固定到建材(墙壁)上。此外,作业者向排列为一列的多个器具主体2中的一端的器具主体2上安装入线配件11的基座配件110,向排列为一列的多个器具主体2中的另一端的器具主体2安装终端配件12的基座配件。

作业者将电源线缆13插通到入线配件11的基座配件110的第一电线插通口1105中,将控制信号用的信号线缆14插通到基座配件110的第二电线插通口1106中。电源线缆13被连接在外部的电源(例如,商用的电力系统)上。其中,在电源线缆13的前端,连接着具有与第一电源连接器53相同构造的插头连接器。此外,信号线缆14被连接在作为控制信号的发送源的控制器上。其中,在信号线缆14的前端,连接着具有与第二信号连接器506相同构造的插头连接器。

接着,作业者将被光源单元3的绳保持配件822保持的绳的前端部分卡止到安装有基座配件110的器具主体2的绳卡止部208。即,作业者通过将光源单元3和器具主体2用绳相连,防止作业中的光源单元3的掉落。

作业者将插通到第一电线插通口1105中的电源线缆13的前端上连接的插头连接器与光源单元3的第二电源连接器56连接。此外,作业者将插通到第二电线插通口1106中的信号线缆14的前端上连接的插头连接器与光源单元3的第一信号连接器505连接。

作业者在将光源单元3的配置有第二电源连接器56及第一信号连接器505的一侧的壳体6的端部插入到器具主体2的主体部20之后,一边使光源单元3旋转,一边将壳体6整体插入到主体部20中。并且,作业者使器具主体2的2个支承部件21支承壳体6,将光源单元3安装到器具主体2。

接着,作业者向最先安装到器具主体2上的光源单元3的第一电源连接器53连接第二台光源单元3的第二电源连接器56。此外,作业者向最先安装到器具主体2上的光源单元3的第二信号连接器506连接第二台光源单元3的第一信号连接器505。

作业者将第二台光源单元3的配置有第二电源连接器56及第一信号连接器505的一侧的壳体6的端部插入到第二台器具主体2的主体部20之后,一边使第二台光源单元3旋转,一边将壳体6整体插入到主体部20中。并且,作业者使第二台器具主体2的2个支承部件21支承壳体6,将第二台光源单元3安装到第二台器具主体2。并且,作业者一边重复上述的步骤,一边向多台器具主体2分别各安装1台与各器具主体2对应的光源单元3。

作业者在将最后的光源单元3安装到安装有终端配件12的基座配件的器具主体2之后,将终端用罩121用螺钉固定而安装到基座配件。此时,作业者将最后的光源单元3的第一电源连接器53和第二信号连接器506收容到被基座配件和终端用罩121包围的终端配件12的内部中(参照图21)。

通过上述的步骤,照明系统10的施工作业完成。照明系统10中,多台的照明器具1通过手牵手布线而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将来自外部的电源的供电接通断开,由此能够使全部的照明器具1点亮熄灭。此外,照明系统10中通过手牵手布线将多台的照明器具1与控制器连接,通过从控制器传送给各照明器具1的控制信号,能够对全部的照明器具1进行调光控制。

这里,考虑到合成树脂制的壳体6热膨胀,在邻接的2台照明器具1(1A;1B)的光源单元3之间设置间隙S1(参照图18)。该间隙S1的大小(距离)例如优选的是5mm左右。

此外,在各照明器具1(1A;1B)中,卡合部210相对于被卡合部62的移动范围优选的是2台光源单元3之间的间隙S1的一半以下(例如、2.5mm)。即,各照明器具1(1A;1B)中的卡合部210的移动范围设定为即使邻接的2台照明器具1(1A;1B)的光源单元3彼此接触、在2台光源单元3之间也不发生过大的应力的程度的范围。

如上述那样,有关第一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具有照明装置(光源单元3)和支承照明装置的器具主体2。照明装置具备光源(LED模块4)和使光源点亮的点亮装置5。照明装置具备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成为从外部的电源向点亮装置5供电的路径的第一布线部(第一电源线52、第一电源连接器53)。照明装置具备与第一布线部电连接、将外部的电源进行手牵手布线的第二布线部(第二电源线55、第二电源连接器56)。照明装置具备收容光源并将从光源放射的光向光源的前方射出的第一收容部(罩7、第一末端部81、连结部83)。照明装置具备配置在光源的后方、收容点亮装置5的第二收容部(壳体6、第二末端部82)。第一收容部的端部在从光源的前方观察时比第二收容部更向外侧突出。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配置于在从光源的前方观察时被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遮挡的位置。器具主体2具有固定于建材的底部200和从底部200向前方突出的1个以上的侧部201。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被1个以上的侧部201限制为,在从光源的前方观察时不伸出到第一收容部之外。

有关第一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由于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不伸出到器具主体2之外,所以不需要用来将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覆盖遮挡的部件等。结果,有关第一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有关第二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可以通过与第一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有关第二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优选的是光源具有1个以上的固体发光元件(LED40)和安装有固体发光元件的基板(LED基板41)。优选的是在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配置光源的端部。

有关第二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由于在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配置有光源的端部,所以能够使光从第一收容部的长边方向整体向前方放射。

有关第三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可以通过与第二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有关第三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优选的是构成为,第一收容部的端部从光源的后方与光源的端部接触。

有关第三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通过使第一收容部的端部与光源的端部接触,能够抑制伴随于温度上升等的光源的端部的翘曲。

有关第四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可以通过与第一~第三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有关4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第一收容部优选的是具有形成为长边方向的端部被开放的流槽状且从光源的前方与光源对置的罩7。第一收容部优选的是具有配置在罩7的端部的第一末端部81、和配置在罩7的端部与第一末端部81之间的密封部30。第二收容部优选的是具有:壳体6,形成为长边方向的端部被开放的流槽状,从光源的后方与罩7结合;第二末端部82,配置在壳体6的端部,将壳体6的端部堵塞;以及连结部83,将第二末端部82连结到第一末端部81。

有关第四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由于密封部30将第一末端部81与罩7的间隙密封,所以能够在抑制异物向光源单元3内侵入的同时,减小在热膨胀时在罩7的端部和第一末端部81上发生的应力。

有关第五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可以通过与第四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有关第五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优选的是第一收容部具有从第一末端部81沿着长边方向突出且与壳体6的侧面对置的突部86。

有关第五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通过使突部86对置于壳体6的侧面,能够抑制照明装置的扭转。

有关第六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可以通过与第四或第五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有关6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优选的是第一布线部具有一端与点亮装置6电连接的电线(第一电源线52)、和安装在电线上的张力固定件57。第二收容部优选的是具有将张力固定件57固定到第二末端部82的固定部件65。

有关第六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中将张力固定件57用固定部件65固定到第二末端部82,所以能够实现照明装置的组装性的提高。

有关第七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光源单元3)是有关第一~第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具有的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具备:光源(LED模块4);点亮装置5,使光源点亮;以及第一布线部(第一电源线52,第一电源连接器53),与外部的电源电连接,成为从外部的电源向点亮装置5供电的路径。照明装置具备电连接于第一布线部并将外部的电源进行手牵手布线的第二布线部(第二电源线55、第二电源连接器56)。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收容部(罩7、第一末端部81、连结部83),收容光源,将从光源放射的光向光源的前方射出;以及第二收容部(壳体6、第二末端部82),配置在光源的后方,收容点亮装置5。第一收容部的端部在从光源的前方观察时比第二收容部更向外侧突出。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配置于在从光源的前方观察时被第一收容部的端部遮挡的位置。

有关第七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由于不需要用来将第一布线部及第二布线部覆盖遮挡的部件等,所以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有关第八技术方案的照明系统10具有作为第一~第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的照明器具1的第一照明器具1A和第二照明器具1B。第一照明器具1A的第一布线部与第二照明器具1B的第二布线部相互电连接。

有关第八技术方案的照明系统10在以将多个照明器具1A、1B排列配置为一列的方式施工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施工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