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7759发布日期:2019-03-19 21:04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



背景技术:

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是一种便于携带和可多次使用的一种节能灯。然而现有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放置在台面上后,不能够对其照射的角度进行调节,同时不能够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不便于使用。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手持式可充电LED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放置在台面上后,不能够对其照射的角度进行调节,同时不能够对其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不便于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包括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和套筒,所述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顶部固定有把手,且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挡板,并且第一挡板之间固定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设置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底部,且第二挡板之间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安装有丝杆的一端,所述丝杆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支撑杆一端的内部,且丝杆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第二支撑杆另一端通过第一限位杆与第三支撑杆相互连接,且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一销轴上,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支撑杆的边侧相互连接,且套筒的内部通过弹性元件与套杆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且套杆位于第一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第二支撑杆的内侧,且另一第二支撑杆的内侧预留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外侧固定有第二限位杆,且另一第二支撑杆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板关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第一挡板的高度大于第二挡板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与第一销轴均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的长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丝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为螺纹连接,且丝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为旋转结构,并且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一限位杆与第三支撑杆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设置有2个,且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二限位杆与另一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三凹槽为卡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套筒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支撑杆构成转动结构,且套筒通过弹性元件与套杆构成伸缩结构,并且套杆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卡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能够对照射的角度进行调节,且能够对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使用;

1、由于2个第二支撑杆展开后能够将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支撑住,同时旋转2个固定块时,且旋转的圈数一样时,能够保证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能够进行升降,当旋转1个固定块时,能够对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使用;

2、由于2个第二支撑杆能够进行折叠,且折叠后能够被固定在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底部,从而不会妨碍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的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展开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折叠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2、把手;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第一销轴;6、第一支撑杆;7、丝杆;8、固定块;9、第二支撑杆;10、第三支撑杆;11、第一限位杆;12、套筒;13、第二销轴;14、套杆;15、弹性元件;16、第一凹槽;17、第二凹槽;18、第二限位杆;19、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包括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把手2、第一挡板3、第二挡板4、第一销轴5、第一支撑杆6、丝杆7、固定块8、第二支撑杆9、第三支撑杆10、第一限位杆11、套筒12、第二销轴13、套杆14、弹性元件15、第一凹槽16、第二凹槽17、第二限位杆18和第三凹槽19,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顶部固定有把手2,且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挡板3,并且第一挡板3之间固定有第二挡板4,第二挡板4设置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底部,且第二挡板4之间通过第一销轴5与第一支撑杆6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且第一支撑杆6的另一端安装有丝杆7的一端,丝杆7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支撑杆9一端的内部,且丝杆7上设置有固定块8,第二支撑杆9另一端通过第一限位杆11与第三支撑杆10相互连接,且第三支撑杆10设置于第一销轴5上,套筒12的一端通过第二销轴13与第二支撑杆9的边侧相互连接,且套筒12的内部通过弹性元件15与套杆14的一端相互连接,并且套杆14位于第一凹槽16的内部,第一凹槽16开设于第二支撑杆9的内侧,且另一第二支撑杆9的内侧预留有第二凹槽17,第二支撑杆9的外侧固定有第二限位杆18,且另一第二支撑杆9的外侧设置有第三凹槽19;

第一挡板3关于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有2个,且第一挡板3的高度大于第二挡板4的高度,保证了第一挡板3能够对第一支撑杆6产生支撑力,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6能够对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产生支撑力;

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与第一销轴5均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的长度相等,保证了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均能够绕着第一销轴5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展开后,能够对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进行支撑,当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折叠后,能够被收集,从而不会影响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使用;

丝杆7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6为螺纹连接,且丝杆7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9为旋转结构,并且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一限位杆11与第三支撑杆10构成滑动结构,由于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设置有槽,且槽上螺纹,当旋转固定块8时,固定块8能够带动丝杆7在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旋转,使得丝杆7能够在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进行伸缩,由于第三支撑杆10的内部开设有槽,且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一限位杆11能够在第三支撑杆10的内部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能够进行升降;

第二支撑杆9设置有2个,且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二限位杆18与另一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三凹槽19为卡合连接,保证了2个第二支撑杆9折叠后能够被第二限位杆18和第三凹槽19卡合连接固定住,从而不会妨碍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携带;

套筒12通过第二销轴13与第二支撑杆9构成转动结构,且套筒12通过弹性元件15与套杆14构成伸缩结构,并且套杆14与第一凹槽16和第二凹槽17均为卡合连接,保证了2个第二支撑杆9展开后,将套杆14向套筒12的内部按,同时弹性元件15被压缩,此时套杆14从第二支撑杆9上第一凹槽16的内部取出,接着通过第二销轴13旋转套筒12,然后将套杆14的一端卡在另一第二支撑杆9上第二凹槽17的内部,从而保证了2个第二支撑杆9不会晃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能够调节角度和高度的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时,根据图2-3,当需要将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放置到台面上进行使用时,首先旋转固定块8,此时固定块8带动丝杆7进行旋转,由于丝杆7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为螺纹连接,且丝杆7的另一端能够在第二支撑杆9的内部旋转,因此丝杆7向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运动,同时第一限位杆11向第三支撑杆10的内部运动,并且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二限位杆18与另一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三凹槽19分离;

根据图1-5,接着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同时绕着第一销轴5向下运动,同时第一支撑杆6和第三支撑杆10带动第二支撑杆9向下运动,直接用手推动2个第一支撑杆6,使得2个第一支撑杆6与第一挡板3相互接触,然后将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放置在台面上即可,接着拉动套杆14向套筒12的内部运动,同时弹性元件15被压缩,此时套杆14与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一凹槽16分离,同时将套筒12绕着第二销轴13旋转,然后将套杆14放置在另一第二支撑杆9上的第二凹槽17的内部,此时在弹性元件15产生的弹力作用下将套杆14卡在第二凹槽17的内部;

根据图1-3,当需要将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角度进行调节时,只需旋转固定块8,接着固定块8带动丝杆7在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旋转,由于第一支撑杆6与丝杆7为螺纹连接,因此丝杆7能够在第一支撑杆6的内部进行伸缩,同时第一限位杆11在第三支撑杆10的内部进行伸缩,此时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一端能够进行升降,从而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角度即可被调节,当需要保证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两端处于同一高度时,此时只需旋转2个固定块8,且保证旋转固定块8的圈数一样,此时即可控制手持式可充电LED灯本体1的高度。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