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源模组及其安装结构、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2686发布日期:2019-04-05 20:2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驱动电源模组及其安装结构、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电源模组及其安装结构、面板灯。



背景技术:

面板灯具有照度均匀性好、光线柔和舒适、材料环保、功耗小等优点,是目前广受欢迎的一种室内照明灯具。

面板灯的基本结构包括:灯体组件、后背板及驱动电源,灯体组件安装于后背板上,驱动电源安装于后背板背向灯体组件的一侧。面板灯中,驱动电源用于驱动灯体组件发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也是非常容易损坏的部件。

但是,现有技术中,驱动电源依靠设置于后背板朝向灯体组件一侧的螺丝固定安装于后背板上。一旦驱动电源需要维修或者更换,首先需要将整个面板灯从吊顶或者墙体等安装部位拆卸下来,然后将后背板从灯体组件上拆卸下来,再将后背板朝向灯体组件一侧的螺丝去掉,才能使驱动电源与后背板分离,进而进行驱动电源的更换;并且,驱动电源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灯体组件的电路连接,这造成维修或者更换驱动电源需要专业人员、专用工具,且步骤繁琐,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增加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开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源模组及其安装结构、面板灯,以实现对面板灯的驱动电源的便捷拆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模组,所述驱动电源模组包括:模组外壳,所述模组外壳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敞口;所述模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源模组可拆卸地安装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的部位。

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路板,及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源元件、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经所述开口由所述第一腔室伸出至所述第二腔室内,以便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的部位的导电元件由所述第二腔室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实现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组外壳包括:外壳上盖,所述外壳上盖包括:顶面,围设于所述顶面周边的侧壁,及设置于所述顶面上的内隔板,所述内隔板将所述外壳上盖分割成对应所述第一腔室的区域和对应所述第二腔室的区域。

与外壳上盖相扣合的外壳下盖,所述外壳上盖的顶面在所述外壳下盖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外壳下盖的面积,以配合所述外壳上盖围成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其中,所述内隔板与所述外壳下盖相接合处设有豁口,以形成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隔板上设有两个豁口;所述外壳下盖包括底面,及围设于所述底面周边的侧壁;其中,所述外壳下盖中对应所述内隔板的侧壁上部设有两个豁口,以配合所述内隔板上的两个豁口形成两个所述开口,便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分别从两个所述开口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卡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模组外壳的第二腔室的内侧壁上;第一螺接结构,设置于所述模组外壳的第一腔室的外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卡块或卡槽,所述第一螺接结构包括螺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为导电片状结构,或者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或者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驱动电源模组;用于安装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电源底座;所述电源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一连接结构相匹配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所述电源底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相匹配的第二负极连接端和第二正极连接端;在所述驱动电源模组安装于所述电源底座上时,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由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二腔室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二腔室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卡接结构,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二腔室的内侧壁上;第一螺接结构,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一腔室的外侧壁上。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与所述第一螺接结构相配合的第二螺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卡块,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卡槽;或者,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包括卡槽,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卡块;

所述第一螺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螺接结构均包括螺孔,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螺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螺接结构各自所包括的螺孔,固定所述第一螺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螺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为导电片状结构,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为导电弹片状结构;或者,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或者,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灯,包括:灯体组件和后背板,所述灯体组件安装于所述后背板上,所述面板灯还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所述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后背板的背向所述灯体组件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及其安装结构、面板灯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模组外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使得驱动电源模组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电源底座上;同时,通过在模组外壳中设置侧壁具有开口的第一腔室和底部敞口的第二腔室,使得安装于第一腔室内的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能够经第一腔室侧壁上的开口由第一腔室伸出至第二腔室内,从而当驱动电源模组安装于电源底座上时,电源底座上的第二负极连接端和第二正极连接端能够由第二腔室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第一正极连接端和第一负极连接端实现电连接。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在维修或更换驱动电源模组时,快速简单地从面板灯的后背板上拆卸下来并安装上去,而无需先将后背板从面板灯上拆卸下来,再将驱动电源模组从后背板上拆卸下来,从而用户自身便能进行驱动电源模组的更换,无需专业人员,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开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的模组外壳中外壳上盖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源模组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中电源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灯的爆炸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灯的组装侧视图;

图9为图8中A区域的局部截面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驱动电源模组; 1-模组外壳;

Q1-第一腔室; Q2-第二腔室

M-豁口; 11-外壳上盖;

111-顶面; 112-侧壁;

113-内隔板; 12-外壳下盖;

121-底面; 122-侧壁;

N-豁口; 2-第一连接结构;

21-第一卡接结构; 22-第一螺接结构;

3-电路板组件; 31-电路板;

32-电源元件; 33-第一正极连接端;

34-第一负极连接端; 200-电源底座;

4-第二连接结构; 41-第二卡接结构;

42-第二螺接结构; E-卡块;

F-卡槽; G-螺孔;

H-螺钉; I-螺孔;

5-第二负极连接端; 6-第二正极连接端;

300-灯体组件; 400-后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源模组100,如图1~图3所示,该驱动电源模组100包括模组外壳1,模组外壳1包括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第一腔室Q1与第二腔室Q2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开口,第二腔室Q2的底部敞口;模组外壳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2,第一连接结构2用于将驱动电源模组100可拆卸地安装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

如图1~图3所示,该驱动电源模组100还包括安装于第一腔室Q1内的电路板组件3,该电路板组件3包括:电路板31,及安装于电路板31上的电源元件32、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经开口由第一腔室Q1伸出至第二腔室Q2内,以便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例如:电源底座200)的导电元件(例如:电源底座200上的第二负极连接端5和第二正极连接端6)由第二腔室2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34实现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100,由于第一腔室Q1与第二腔室Q2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开口,而且第二腔室Q2的底部设置为敞口,能恰好使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经开口由第一腔室Q1伸出至第二腔室Q2内,这样做的好处是:当驱动电源模组100安装在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时,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的导电元件正好可以由第二腔室2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实现电连接。

此外,模组外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2,第一连接结构2能够使得驱动电源模组100可拆卸地安装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从而可以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的快速安装与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模组外壳1包括:外壳上盖11,及与外壳上盖11相扣合的外壳下盖12。其中,外壳上盖11包括:顶面111,围设于顶面111周边的侧壁112,及设置于顶面111上的内隔板113,内隔板113将外壳上盖11分割成对应第一腔室Q1的区域和对应第二腔室Q2的区域;外壳上盖11的顶面111在外壳下盖12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外壳下盖12的面积,以配合外壳上盖11围成第一腔室Q1和第二腔室Q2。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外壳上盖11和外壳下盖12为长方体结构,外壳下盖12的长度短于外壳上盖11,以使得外壳上盖11与外壳下盖12相扣合的时候,所形成的第二腔室Q2的底部敞口,恰好可以使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经开口由第一腔室Q1伸出至第二腔室Q2内暴露出来,方便后续安装时电连接。

上述模组外壳1的设计,可以将电路板组件3封闭在第一腔室Q1中,从而保护电路板组件3不受外界灰尘、脏污的污染,延长电路板组件3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设计中,第一腔室Q1与第二腔室Q2相接的侧壁由内隔板113构成,用于伸出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的开口可设置在内隔板11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内隔板113与外壳下盖12相接合处预留出豁口M,以便于形成用于伸出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的开口。开口的数量可为两个,便于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分别从两个开口中伸出,相应的,内隔板113上所设置的豁口M的数量也为两个。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继续参阅图1~图3,外壳下盖12包括底面121,及围设于所述底面周边的侧壁122。

在该设计中,第一腔室Q1与第二腔室Q2相接的侧壁由内隔板113与外壳下盖12中对应内隔板113的侧壁共同构成,用于伸出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的开口可设置在内隔板113上,可参见上述两个豁口M的设置方式。

或者,开口设置在外壳下盖12中对应内隔板113的侧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外壳下盖12中对应内隔板113的侧壁上部设置两个豁口N,以形成两个开口。

或者,开口由内隔板113和外壳下盖12中对应内隔板113的侧壁配合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内隔板113与外壳下盖12相接合处设置两个豁口M,并在外壳下盖12中对应内隔板113的侧壁上部设置两个豁口N,两个豁口M和两个豁口N配合形成两个开口。

此外,外壳下盖12上围设于底面121周边的侧壁122,与外壳上盖11上围设于顶面111周边的侧壁112匹配设置,从而可以实现外壳下盖12与外壳上盖11的紧密扣合,提高模组外壳1的第一腔室Q1的密闭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图9,第一连接结构2包括:第一卡接结构21,设置于模组外壳1的第二腔室Q2的内侧壁上;第一螺接结构22,设置于模组外壳1的第一腔室Q1的外侧壁上。第一卡接结构21与第一螺接结构22分别设置于模组外壳1的两端,分别通过卡接和螺接的方式固定模组外壳1的两端,从而可以起到两点牢牢固定模组外壳1的作用。当然,第一连接结构2也可以由其它结构组成,只要能实现使驱动电源模组100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的可拆卸式组装和分离即可。

作为一种可能的设计,请继续参阅图1~图3、图9,第一卡接结构21包括卡块E,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结构21可包括卡槽F,第一螺接结构22包括螺孔G。当然,第一卡接结构21和第一螺接结构22也可以由其它结构组成,只要能实现使驱动电源模组100与待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部位的可拆卸式组装和分离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图3、图9,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为导电片状结构,或者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或者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导电片状结构可以实现电路的弹性接触式电连接,避免了常规需要电烙铁加热电线连接部位的电连接方式。电连接器的公端子和电连接器的母端子为匹配的一套对插端,也能实现电路的弹性接触式电连接,避免了常规需要电烙铁加热电线连接部位的电连接方式。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的详细介绍,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源模组100的安装结构,请参阅图4~图5,该驱动电源模组100的安装结构包括:驱动电源模组100,及用于安装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电源底座200。

其中,电源底座200上设置有与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第一连接结构2相匹配的第二连接结构4,第一连接结构2和第二连接结构4可拆卸连接。

电源底座200上还设置有与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相匹配的第二负极连接端5和第二正极连接端6。

在驱动电源模组100安装于电源底座200上时,第二负极连接端5由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二腔室Q2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第一正极连接端33电连接,第二正极连接端6由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第二腔室Q2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第一负极连接端34电连接。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与第二负极连接端5和第二正极连接端6相匹配设置,可以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与电源底座200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5,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第一连接结构2包括:第一卡接结构21,设置于驱动电源模组100的第二腔室Q2的内侧壁上;第一螺接结构22,设置于驱动电源模组的第一腔室Q1的外侧壁上。电源底座200的第二连接结构4包括:与第一卡接结构21相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41;与第一螺接结构22相配合的第二螺接结构42。

第二卡接结构41与第一螺接结构22分别设置于电源底座200的两端,起到了两点牢牢固定电源底座200的作用。第一卡接结构21与第二卡接结构41相配合以及第一螺接结构22与第二螺接结构42相配合可以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与电源底座200的可拆卸式安装与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9,第一卡接结构21包括卡块E,第二卡接结构41包括卡槽F;或者,第一卡接结构21包括卡槽E,第二卡接结构41包括卡块F。通过将卡块E或卡槽F从对应卡槽F或卡块E侧旁推进去,卡槽F正好牢牢卡住卡块E,实现了第一卡接结构21与第二卡接结构41的卡接。而且,在卡槽F牢牢卡住卡块E的同时,可以使得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与第二负极连接端5和第二正极连接端6紧密接触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与电源底座200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7,第一螺接结构22包括螺孔G和第二螺接结构42包括螺孔I,螺钉H穿过第一螺接结构22的螺孔G和第二螺接结构42的螺孔I,固定第一螺接结构22和第二螺接结构42,从而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与电源底座200的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图9,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为导电片状结构,第二正极连接端6和第二负极连接端5为导电弹片状结构;或者,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第二正极连接端6和第二负极连接端5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或者,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为电连接器的公端子,第二正极连接端6和第二负极连接端5为电连接器的母端子。导电片状结构与导电弹片状结构为一对相匹配的接触端,电连接器的公端子与电连接器的母端子为一对相匹配的两个对插端。通过导电片状结构与导电弹片状结构的弹片的弹性接触或者通过电连接器的公端子与电连接器的母端子对插实现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100及其安装结构通过在模组外壳1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2,使得驱动电源模组100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电源底座200上。同时,通过在模组外壳1中设置侧壁具有开口的第一腔室Q1和底部敞口的第二腔室Q2,使得安装于第一腔室Q1内的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端34能够经第一腔室Q1侧壁上的开口由第一腔室Q1伸出至第二腔室Q2内,从而当驱动电源模组100安装于电源底座200上时,电源底座200上的第二负极连接端5和第二正极连接端6能够由第二腔室2的敞口的底部伸入与第一正极连接端33和第一负极连接34端实现电连接。

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在维修或更换驱动电源模组100时,快速简单地从面板灯的后背板400上拆卸下来并安装上去,而无需先将后背板400从面板灯上拆卸下来,再将驱动电源模组100从后背板400上拆卸下来,从而用户自身便能进行驱动电源模组100的更换,无需专业人员,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开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100及其安装底座200,可以在工厂模组化批量生产,适用范围广泛,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驱动电源模组100的更换。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100的安装结构的详细介绍,在上述基础上,请参阅图6~图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板灯,该面板灯包括:灯体组件300、后背板400,及上述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其中,灯体组件300安装于后背板400上,驱动电源模组的安装结构可拆卸地安装于后背板400的背向灯体组件300的一侧。

上述面板灯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以上所提供的驱动电源模组100及其安装结构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