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3494发布日期:2019-07-24 09:5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眩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灯体上的防眩目机构,具体涉及一种防眩目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型的公共场所(例如机场、体育场、商场等空旷区域)为照明需要在顶部的高架上安装射灯,射灯吊装在顶部向下照射用于照明,而因为所需的照射面积较大,需要的射灯功率也大,照射出的灯光较强,当人们抬头看灯光时会因为灯光的强烈有眩晕感,且对人眼睛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射灯等强光源上安装防眩目装置,避免光线照射出来后直视光线有眩晕感,现有的防眩目装置只是安装在灯管外侧的罩体,其防眩目效果较差且不具有光线调节机构,为提高防炫目效果只能减少灯罩的透光率,因此影响光线的透过效果,影响光照效率。

因此,开发一种新防眩目装置,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指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眩目装置,以解决现有防眩目装置光线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眩目装置,所述防眩目装置安装在带有外壳的光源上,所述防眩目装置包括如下部件:

反光机构,安装于光源外侧并使光透出,透过的光经由反光机构反射后经外侧装置射出;

透光机构,安装于光源的外壳上,并卡在反光机构外侧,经由反光机构反射的光透过透光机构射出;

防眩目机构,安装在透光机构外侧,分散经由透光机构透出的光;

所述反光机构、透光机构及防眩目机构相配合将光源发出的光转变成防眩目光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反光机构为反光罩,所述反光罩包括贴合光源设置的透光区及与透光区相连的反光区,所述透光区上设有是光源透出并照射到反光区上的透射槽,所述反光区位于光源透射处的延伸位置,所述反光区包括两侧的凸起的聚光边缘及连接在两边缘之间的倾斜底面,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与光源照射角度相配合,使光源反射至透光机构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透光机构包括卡装在光源外壳内侧的透光玻璃板,所述玻璃板为磨砂玻璃板,所述玻璃板将反光机构压紧在光源的外壳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防眩目机构为水平设置的板框,所述板框包括外围框及内框架,所述内框架与外围框连接使内部形成蜂窝状透光格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板框通过向外突出的安装鼻可拆卸连接到光源外壳上,所述板框压紧在玻璃板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光源为LED灯板,所述LED灯板倾斜安装在外壳的内壁上,所述LED灯板上排列设置若干个LED芯片。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LED灯板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35°,所述反光区域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35°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反光罩、玻璃板及防眩光板框其外轮廓为相匹配的多边形,所述LED灯板的设置位置与反光罩的边侧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反光罩、玻璃板及防眩光板框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经由反光罩反射的光线穿过玻璃板及外侧的防眩光板框照射。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反光罩、玻璃板及防眩光板框其外轮廓均为六边形,所述LED灯板环绕外壳内壁设置六块,所述反光罩上的反射区及透射槽均与LED灯板匹配的设置六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光源上设置防眩目机构,防炫目机构包括反光罩、玻璃板及防眩光罩,反光罩与LED灯板之间具有相匹配的安装角度,使LED芯片发出的光照射到反光罩上并经由反光罩反射通过磨砂玻璃板和蜂巢状防眩光罩射出。

(2)防眩光罩呈蜂巢状分隔为多个格体,分散整个照射光束,经由玻璃板透出的灯光再经过设置在外侧的防眩光罩进一步防止炫光,保护眼睛。

(3)所述反光罩、玻璃板及防眩光罩均配合安装,安装牢固且减少缝隙,同时节约安装空间,进一步减小整个光源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反光罩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掉反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反光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防眩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10、反光罩,11、透光区,12、反光区,13、透射槽,14、聚光边缘,16、玻璃板,17、卡紧槽,18、LED灯板,19、LED芯片,20、压紧片,21、外围框,22、内框架,23、安装鼻,28、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防眩目装置,所述防眩目装置安装在带有外壳1的光源上,所述光源为光学组件,如图3所示,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安装在LED灯板18上的LED芯片19,所述外壳1内还设有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光学组件及防眩目装置依次由上到下安装,所述外壳1的下端为开放端,用于光线射出照明,所述防眩目装置包括反光机构、透光机构及防炫目机构,所述电源组件和光学组件分别安装在两个不同壳体中,且两壳体之间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上部外壳内安装变压器及电源,所述电源引出的连接线穿过设置在上部外壳上端的电线接口,所述电线接口中安装防水接头,电线穿过防水接头引出到上部壳体外侧,所述外壳1的外侧设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呈发散状环绕壳体设置,所述外壳为压铸铝材质,外表涂有防腐层及防水漆。

如图3所示,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安装于外壳1内壁上的LED灯板18及与LED灯板18连接的线路28,所述外壳1的内壁倾斜设置,所述LED灯板18倾斜贴合在外壳1的内壁上,所述LED灯板18上均布若干个LED芯片19,所述LED芯片19沿横向和纵向排列成规则形状,所述线路28通过锡焊接在LED灯板18的连接处,线路28将环绕设置的多个灯板18连接到一个线路中,且线路28最终将灯板18与电源相连,通过电源供电,电源、灯板18及LED芯片19均为现有技术中具有的结构,在此不再详细叙述具体的连接方式。

所述反光机构、透光机构及防眩目机构依次由内到外安装,所述反光机构安装于光源外侧并使光透出,透过的光经由反光机构反射后经外侧装置射出,所述透光机构安装于光源的外壳上,并卡在反光机构外侧,经由反光机构反射的光透过透光机构射出,所述防眩目机构安装在透光机构外侧,分散经由透光机构透出的光,所述反光机构、透光机构及防眩目机构相配合将光源发出的光转变成防眩目光体。

如图2或4所示,所述反光机构为反光罩10,所述反光罩10包括贴合光源设置的透光区11及与透光区11相连的反光区12,所述透光区11平行于LED灯板18设置,且透光区11的外壁贴合在LED灯板18外侧,所述透光区11上设有使光源透出并照射到反光区上的透射槽13,透光区11与外壳1内壁的倾斜角度相同,贴合在LED灯板18外侧的透光区11将灯板18罩设其中,只留有LED芯片19穿过透射槽13,将光投射出,所述透射槽13的大小与阵列后的LED芯片19所占面积相同,所述反光区12位于光源透射处的延伸位置,所述反光区12包括两侧的凸起的聚光边缘14及连接在两边缘之间的倾斜底面15,反光区12凹陷于反光罩底板设置,所述反光区12凹陷形成兜状,所述底面15的倾斜角度与光源照射角度相配合,光线照射在聚光边缘14处反射至反光区12内,具有聚光作用,所述光线照射处之后直接照射在反光区的底面上,使光源反射至透光机构上。

所述透光机构包括卡装在光源外壳内侧的透光玻璃板16,所述玻璃板16为磨砂玻璃板,所述玻璃板16将反光机构压紧在光源的外壳内,所述外壳1开口处的内壁上设有台阶状卡装槽,所述玻璃板16卡装在台阶外侧,所述反光罩10具有卡装在台阶处的外沿,玻璃板16压紧在反光罩10外沿的外侧,将反光罩10卡紧在外壳1内,所述玻璃板16的外轮廓与外壳1卡装处的内轮廓相匹配,所述玻璃板卡装处外侧的外壳1上设有内凹于外壳1底面的卡紧槽17,所述卡紧槽17的底面与玻璃板16卡入后的外端面平齐,卡紧槽17朝向外壳1中心的一端为开放状,另有压紧片20通过螺栓卡入卡紧槽17内,所述压紧片20的鱼尾状内端穿过卡紧槽17的开放端延伸到玻璃板16处,并压紧在玻璃板16外侧。

如图5所示,所述防眩目机构为水平设置的板框,所述板框包括外围框21及内框架22,所述外围框21围绕在内框架22外侧,所述内框架22与外围框21连接使内部形成蜂窝状透光格体,多个格体将透过玻璃板16的光分隔为多个光线避免炫目。

所述板框通过向外突出的安装鼻23可拆卸连接到光源外壳1上,所述板框压紧在玻璃板外侧。

所述LED灯板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30°-35°,LED芯片19的照射角度同样增加30°-35°,30°-35°的反射角度一是便于设置反射区域,二是减小灯体的整体空间,所述反光区域的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35°,经过反光区的底面反射可使光线照射在玻璃板16上。

所述反光罩10、玻璃板16及防眩光板框其外轮廓为相匹配的多边形,所述LED灯板18的设置位置与反光罩10的边侧相匹配,所述反光罩10、玻璃板16及防眩光板框在实施例中设置为六边形,所述LED灯板18环绕外壳1内壁设置六块。

所述反光罩10、玻璃板16及防眩光板框由内到外依次安装,经由反光罩10反射的光线穿过玻璃板16及外侧的防眩光板框照射。

所述反光罩10、玻璃板16及防眩光板框其外轮廓均为六边形,所述LED灯板环绕外壳内壁设置六块,所述反光罩上的反射区及透射槽均与LED灯板匹配的设置六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