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9218发布日期:2020-02-18 13:09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道路地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地灯。



背景技术:

道路地灯用于在夜晚引导行人或车辆,例如,如图1所示,在夜晚,设置在斑马线200两侧地灯100用于引导行人穿行道路。

现有技术中的安装于道路的上述地灯存在如下缺陷:

地灯以固定的方式埋设于道路中,而车辆的轮胎在经过该地灯时会对地灯产生较大的向下的压力,这种压力容易将地灯压坏,例如,将地灯的上端的面罩压碎,虽然,现有技术中,通过使地灯的上端低于路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而减少轮胎对地灯的压迫,然而,使地灯低于路面会使得地灯上方形成凹槽,这种凹槽会积蓄灰尘,进而严重遮挡面罩而阻止地灯内的光线向外发出。

另外,对于借由光伏板发电获得电源的地灯而言,需要将地灯的上端的面积设置的很大,原因在于:光伏板需要设置在地灯的上端,而光伏板不透明,为避免阻碍光线,光伏板需设置在面罩的外围,这势必增大了地灯的上端的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地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道路地灯,包括:

筒体,其用于埋设于道路中,所述筒体的上端敞口,所述筒体的内壁上形成朝上的阶梯面;

地灯主体,其设置于所述筒体内;

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地灯主体的底部之间,以使得所述地灯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筒体向下移动后复位;

限位结构,其用于限制所述地灯主体以使所述地灯主体复位后,所述地灯主体的上端与道路的平面保持齐平状态。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设置于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地灯主体的底部之间的螺旋弹片。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沉槽,其开设于所述地灯主体的上端与所述筒体的上端之间,并向下延伸;

止挡条,其设置于所述沉槽中,并借由螺钉固定在所述沉槽的槽底属于所述筒体的部分上,止挡条通过止挡所述沉槽的槽底属于所述地灯主体的部分而限制所述地灯主体上移而凸出于所述道路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沉槽中还设置有封堵条;所述封堵条位于所述地灯主体中的部分的底部形成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其下方的止挡条抵靠,以使所述封堵条位于所述筒体中的部分与所述所述止挡条之间形成活动空间。

优选地,所述地灯主体包括:

保持壳,其呈筒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保持壳与所述阶梯面之间;

安装板,其设置于所述保持壳中;

灯泡,其装设于所述安装板上;

蓄电池,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以下的所述保持壳中;

面罩,其包括扣设于所述保持壳的上端的安装环、封堵于所述安装环的复合板状部件;其中:

所述复合板状部件由光伏板与透明板粘接形成;

所述光伏板上开设有允许光线穿透的多个镂空部。

优选地,所述镂空部为长圆孔,多个所述长圆孔平行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道路地灯的有益效果是:

1、当车辆的轮胎下压位于地灯主体上端的面罩时,地灯主体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向下微移而躲避轮胎的压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轮胎对面罩的压力,进而能够有效避免面罩被压坏;而当轮胎滚离面罩后,在弹性件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地灯主体上移复位而使得面罩与道路平面齐平,进而避免地灯主体的上端的上方形成凹槽而供灰尘落入,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大量灰尘落在面罩上而遮蔽光线。

2、利用开设在光伏板上的镂空部供光线穿设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光伏板设置在地灯本体的上端的外围的情况,能够使得地灯本体的上端的面积设置的小一些。

3、封堵条设置于沉槽中能够有效防止杂物落入沉孔以阻塞沉槽,当需要拆卸止挡条时,对封堵条位于筒体的一侧施力,如图5所示,因该侧的下方具有活动空间,这会使得该侧的封堵条下沉而使得与保持壳对应的一侧上翘,进而可方便将封堵条取出而拆除止挡条上的螺钉,进而将止挡条拆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道路地灯的布置形式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道路地灯的主剖视图。

图3为基于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基于图2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封堵条处于封堵状态)。

图5为基于图2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封堵条处于打开状态)。

图中:

10-地灯主体;11-保持壳;12-安装板;13-灯泡;14-蓄电池;141-整流器;15-复合板状部件;151-光伏板;152-透明板;153-镂空部;20-筒体;21-阶梯面;30-弹性件;40-限位结构;41-沉槽;42-止挡条;43-封堵条;431-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道路地灯,该道路地灯用于安装在道路上,例如安装在人行斑马线的两侧,以用于在夜间引导行走在斑马线上穿线道路。

该道路地灯包括:地灯主体10、筒体20以及限位结构40。

筒体20由金属材料制成,该筒体20的底部被封堵,其上端敞口,该筒体20用于埋设在道路中,并使得筒体20的上端与道路的平面齐平。该筒体20的内壁上形成一阶梯面21,该阶梯面21朝上。

地灯主体10包括:保持壳11、安装板12、灯泡13、蓄电池14、整流器141以及面罩。

保持壳11呈筒状,该保持壳11由硬质塑料注塑成型,该保持壳11的底部被封堵;安装板12也由硬质塑料板切割形成,该安装板12利用胶体固定在保持壳11中以将保持壳11分割为两个空间;灯泡13借助安装板12上的安装结构固定在安装板12上;蓄电池14装设在安装板12以下的空间中,灯泡13借助金属导体连接至蓄电池14中,该蓄电池14为灯泡13供电;面罩包括安装环和复合板状部件15;该安装环扣设在保持壳11的上端并借助胶体粘接在保持壳11上,该胶体还用于密封安装环与保持壳11之间的空隙以防止雨水通过安装环与保持壳11之间的空隙进入保持壳11内而造成其内部的部件短路。复合板状部件15呈圆形,该复合板状部件15由光伏板151与透明板152粘接形成,透明板152位于光伏板151的上方,该复合板状部件15借由胶体粘接在安装环的中部,并利用该胶体使复合板状部件15与安装环形成密封状态。该复合板状部件15中的光伏板151上开设有多个镂空部153,在一个优选方案中,该镂空部153为长圆孔,多个长圆孔平行排列,如此,灯泡13所发出的管线借助该镂空部153而穿过复合板状部件15而照亮道路以上。上述的透明板152可由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其用于保护光伏板151。

上述的光伏板151在白天用于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并利用整流器141将转换的电能存储于蓄电池14中,而在夜晚,蓄电池14用于为灯泡13供电而使光线通过镂空部153而照亮其两侧的道路。

应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地灯主体10还包括现有技术中的道路地灯中的控制部件以使得蓄电池14在白天停止为灯泡13供电而晚上恢复为灯泡13供电。

上述的地灯主体10借助保持壳11设置于筒体20中,并使得保持壳11与筒体20之间具有一定空隙以能够允许保持壳11上、下移动。

限位结构40包括沉槽41、止挡条42和封堵条43。沉槽41开设于保持壳11的上端与筒体20的上端之间,并向下延伸,如此,沉槽41由属于保持壳11的一部分和属于筒体20的一部分构成。止挡条42设置于沉槽41中,并借由螺钉固定在沉槽41的槽底属于筒体20的部分上,止挡条42通过止挡沉槽41的槽底属于保持壳11的部分而限制保持壳11上移而凸出于道路的平面。封堵条43设置于沉槽41中,封堵条43位于地灯主体10中的部分的底部形成有凸出部431,凸出部431与其下方的止挡条42抵靠,以使封堵条43位于筒体20中的部分与止挡条42之间形成活动空间。

上述实施例的优势在于:

1、当车辆的轮胎下压位于地灯主体10上端的面罩时,地灯主体10克服弹性件30的弹力而向下微移而躲避轮胎的压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轮胎对面罩的压力,进而能够有效避免面罩被压坏;而当轮胎滚离面罩后,在弹性件3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地灯主体10上移复位而使得面罩与道路平面齐平,进而避免地灯主体10的上端的上方形成凹槽而供灰尘落入,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大量灰尘落在面罩上而遮蔽光线。

2、利用开设在光伏板151上的镂空部153供光线穿设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光伏板151设置在地灯本体的上端的外围的情况,能够使得地灯本体的上端的面积设置的小一些。

应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将光伏板151与透明板152叠置并设置在灯泡13的正上方且借由镂空部153供光线穿设的形式虽然不如将光伏板151设置在透明板152外围的情况的光线强,然而,道路地灯仅用于引导车辆或行人,对于光线的强度要求并不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将现有技术中的道路地灯的光线人为的调暗以避免刺激行人和车辆。

3、封堵条43设置于沉槽41中能够有效防止杂物落入沉孔以阻塞沉槽41,当需要拆卸止挡条42时,对封堵条43位于筒体20的一侧施力,如图5所示,因该侧的下方具有活动空间,这会使得该侧的封堵条43下沉而使得与保持壳11对应的一侧上翘,进而可方便将封堵条43取出而拆除止挡条42上的螺钉,进而将止挡条42拆下。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