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体结构以及组合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4964发布日期:2020-08-05 01:3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体结构以及组合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体结构以及组合灯具。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而城市广场、交通道路、新修社区、家庭装饰、商城与写字楼等均需要必要的灯具照明和灯具灯饰的装饰,城市建设对灯具产品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灯具行业将会快速发展。

现有的灯具通常具有固定的造型,用户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设计拼凑出新的造型。为了满足用户对灯具造性的多样化的需求,研发出手动制作(doityourself,简称diy)灯具产品,diy灯具可分成若干独立部件,用户能够根据这些独立部件动手重新拼接出新的灯具造型,满足用户按个人兴趣设计灯具造型的需求。如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灯具,其灯具包括:金属基座、灯罩、灯具连接件和安装在金属基座与灯罩之间的发光件。金属基座设置有中心孔及插接孔,插接孔与中心孔连通;插接孔内设置有第一端子,第一端子与插接孔之间设置有绝缘座,中心孔内安装有第二端子,且第二端子与金属基座电性绝缘,且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通过弹性导电件形成电性连接,第二端子与发光件形成电性连接;灯具连接件包括金属管及设置于金属管内且与金属管绝缘的电线,金属管的一端与金属基座形成电性连接;电线一端与第一端子形成电性连接。

上述灯具虽然可以满足用户自由拼装的需求,但是灯具与相邻灯具和/或电源的两极连接输入依赖于插接孔与灯具连接件的配合,而灯具连接件为针对上述灯具特殊设置的产品结构;因此灯具的连接拼装受限于灯具连接件的结构与长度,且组合完成后灯具之间位置固定不可调,因此安装与调整的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安装与调整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灯体结构以及组合灯具。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灯体结构,包括:

安装套筒,成型有允许所述连接杆贯穿的贯通腔,包括对应所述贯通腔两端设置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的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为对接导通的配合结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电性绝缘设置;

发光体,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套筒;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电性连接;

导电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绝缘安装于所述安装套筒,一端伸入所述贯通腔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导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端电性连接。

如此设计,在灯体结构套装于连接杆后,导电端子与连接杆上的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导通,电源可通过第一导电结构、导电端子和第一电源端接入发光体。发光体的第二电源端连接至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或通过前后灯体结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以及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从而实现对发光体与电源的连接。如此设计,灯体结构直接套装连接杆后,无需特殊布线以及其他线缆结构即可实现电源的接入导通,结构简单,安装及使用方便。而且灯体结构可设置于连接杆上的任一位置,并且可在连接杆上无限制改变灯体结构数目,提高了灯具造型以及安装的灵活性;另外,灯体结构套设于连接杆后,无需特殊的定位安装结构,简化结构,安装稳定,可靠性好。

可选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中一方为球形凸起,另一方为与所述贯通腔连通的配合开口,所述配合开口内壁具有与所述球形凸起转动配合的球面结构。通过球形凸起和配合开口之间的转动配合,在实现灯体结构与相邻灯体结构可靠对接的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弯曲转动设置,即可实现相邻灯体结构的成角度对接。

可选的,所述安装套筒包括套筒本体和对接结构,所述对接结构包括与所述贯通腔对齐贯通的连接腔和环绕所述连接腔设置的所述球形凸起,所述对接结构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套筒本体的一端端部;所述灯体结构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发光体的灯罩,所述灯罩套设于所述安装套筒,两端卡合限位于所述球形凸起和所述配合开口之间。

对接结构与套筒本体的可拆卸设计实现了球形凸起为与安装套筒其他结构的可拆卸安装,如此设置,首先,便于球形凸起与套筒本体的单独加工,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效率;另外,如此设置有利于灯罩的拆装与限位。

可选的,对应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之间所述安装套筒环绕所述贯通腔设置有的安装座,所述发光体为包裹于所述安装座的发光led组件。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对应所述第一电源端开设有与所述贯通腔连通的安装腔,所述导电端子滑动设置在所述安装腔中,且与所述第一电源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簧;在所述第二导电弹簧作用下所述导电端子抵压于所述连接杆。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由导体材料制成,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安装腔之间设置有绝缘座。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和所述安装套筒为由导体材料制成的一体结构,所述安装座对应所述第二电源端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电源端与所述安装孔之间设置有第三导电弹簧,所述第三导电弹簧弹性抵压于所述安装孔内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和所述安装套筒为由导体材料制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二电源端通过第二导线与所述安装套筒连接;所述安装套筒开设有与所述贯通腔连通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中设置有绝缘座,所述导电端子穿过所述绝缘座安装于所述安装腔。

可选的,所述绝缘座设置有与所述安装腔同轴的滑动腔,所述导电端子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腔;所述绝缘座与所述导电端子之间设置有抵压弹簧,所述抵压弹簧的弹性力驱动所述导电端子一端抵压于所述连接杆;所述导电端子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端之间连接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为可伸缩的弹性导线。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合灯具,包括上文任一项所述的灯体结构,所述灯体结构套设于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沿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导电结构。如此设计,在灯体结构套装于连接杆后,导电端子与连接杆上的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导通,电源可通过第一导电结构、导电端子和第一电源端接入发光体。发光体的第二电源端连接至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或通过前后灯体结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以及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从而实现对发光体与电源的连接。如此设计,灯体结构直接套装连接杆后,无需特殊布线以及其他线缆结构即可实现电源的接入导通,结构简单,安装及使用方便。而且灯体结构可设置于连接杆上的任一位置,并且可在连接杆上无限制改变灯体结构数目,提高了灯具造型以及安装的灵活性;另外,灯体结构套设于连接杆后,无需特殊的定位安装结构,简化结构,安装稳定,可靠性好。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和所述连接杆为导体材料制成的一体结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安装套筒之间的设置有绝缘管。

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为可弯曲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实现灯具的弯曲造型,进一步提高灯具造性的多样性,满足用户不同的设计要求。

可选的,包括套设于所述连接杆外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绝缘的第一导电弹簧,所述第一导电弹簧的两端弹性抵压于相邻所述灯体结构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

可选的,包括连接器和至少两根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器连接相邻所述连接杆以及相邻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灯体结构。

可选的,所述连接器包括对接配合形成对接腔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为导体结构,分别与相邻所述灯体结构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对接端配合;相邻所述连接杆分别绝缘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对接时,相邻所述连接杆在所述对接腔中通过第四导电弹簧导电连接。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组合灯具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体结构与连接杆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体结构与连接杆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绝缘管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绝缘管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绝缘管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灯体结构、2-绝缘管、201-第一绝缘结构、202-第二绝缘结构、203-穿过孔、204-第三绝缘结构、205-第四绝缘结构、3-连接杆、4-对接结构、5-灯罩、6-安装螺纹、7-导电端子、8-抵压弹簧、9-绝缘座、10-第一导线、11-套筒本体、12-第一导电弹簧、13-led组件、14-第二导线、15-连接螺钉、16-球形凸起、17-连接腔、18-贯通腔、19-安装座、20-配合开口、21-球面结构、22-罩体空间、23-安装腔、24-滑动腔、25-安装孔、26-第二导电弹簧、27-第三导电弹簧、28-钢绳;

31-第一连接端、32-第二连接端、33-对接腔、34-第四导电弹簧、35-第一固定件、36-第二固定件、

101-第一灯体结构、102-第一连接杆、103-第二灯体结构、104-第二连接杆;

l1-第一轴线、l2-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满足用户对灯具造性的多样化需求,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可拼接灯具,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动手重新拼接出新的灯具造型,从而实现照明或装饰的个性化设计。但是通过上述描述分析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可拼接灯具过分依赖于特殊的灯具连接件,具有灵活性较差以及支撑固定不可靠等缺陷。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体结构1以及组合灯具。

灯体结构1套设安装于连接杆3,连接杆3包括与连接杆3并行延伸的第一导电结构,灯体结构1包括安装套筒、发光体以及导电端子7。

其中,安装套筒成型有允许连接杆3贯穿的贯通腔18,包括相对于贯通腔18的两端设置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以及,连接于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之间的第二导电结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为对接导通的配合结构;第二导电结构与第一导电结构电性绝缘。

发光体具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安装于安装套筒;第二电源端与第二导电结构电性连接。导电端子7相对于第二导电结构绝缘安装于安装套筒,一端伸入贯通腔18与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导通,另一端与第一电源端电性连接。

在灯体结构1套装于连接杆3后,导电端子7与连接杆3上的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导通,电源可通过第一导电结构、导电端子7和第一电源端接入发光体。发光体的第二电源端连接至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或通过前后灯体结构1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以及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电源,从而实现对发光体与电源的连接。如此设计,灯体结构1直接套装连接杆3后,无需特殊布线以及其他线缆结构即可实现电源的接入导通,结构简单,安装及使用方便。而且灯体结构1可设置于连接杆3上的任一位置,并且可在连接杆3上无限制改变灯体结构1数目,提高了灯具造型以及安装的灵活性;另外,灯体结构1套设于连接杆3后,无需特殊的定位安装结构,简化结构,安装稳定,可靠性好。

为了便于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图2至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体结构1的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灯体结构1包括安装套筒、灯罩5、发光体、第一导线10、第二导线14、导电端子7、绝缘座9、抵压弹簧8和连接螺钉15。安装套筒整体为以第一轴线l1为中轴线的周转结构,由导体材料制成,对应第一轴线l1位置开设有贯通的贯通腔18。该贯通腔18为以第一轴线l1为中轴线的圆柱腔。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腔为多段不同直径的圆柱腔体拼接而成,显然也可选用统一直径的圆柱腔。圆柱腔的直径应允许连接杆3穿过,且距离连接杆3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两者可绝缘安装。为了更可靠保证安装套筒与连接杆3之间的绝缘配合,通常会在安装套筒与连接杆3之间设置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管2。因此贯通腔18的孔径应还允许绝缘管2的装入。

安装套筒相对于第一轴线l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第一对接端为球形凸起16。第二对接端为与贯通腔18连通的配合开口20,配合开口20内壁具有与球形凸起16转动配合的球面结构21。显而易见地,配合开口20与球形凸起16的位置可以互换。

请参考图2至图4,具体地,安装套筒包括套筒本体11和对接结构4。套筒本体11一端开设有环绕第一轴线l1的螺纹结构,称为安装螺纹6。对接结构4具有贯通的连接腔17,连接腔17同样为圆柱型腔体,其内壁对应安装螺纹6设置有与其螺纹配合的配合螺纹。显而易见地,配合螺纹和连接腔17与安装套筒同轴,中轴线均为第一轴线l1。对接结构4外侧为环绕第一轴线设置的球形凸起16。套筒本体11与球形凸起16通过螺纹配合实现对安装与固定。球形属于特殊曲面结构,套筒本体11则为周转结构,球形凸起16的分体设置,首先有利于加工,另外,分体式设计有利于灯罩5的拆装,此处请参考下文中有关灯罩5的描述。

从图2中可以看出,套筒本体11的另一端包围于贯通腔18的周壁结构沿图中自左向右方向,径向结构逐渐扩大,从而形成与贯通腔18连通的配合开口20,配合开口20内壁具有与球形凸起16转动配合的球面结构21。球形凸起16和球面结构21的配合使得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在对接时形成关节结构,在实现灯体结构1与相邻灯体结1构可靠对接的同时,还可进一步实现弯曲转动设置,即可实现相邻灯体结构的成角度对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球形凸起16和球面结构21应理解为球形结构的一部分,而并非局限于一个完整的球形结构。

安装套筒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安装座19,安装座19包括环绕第一轴线l1的圆周凸起和圆周凸起两端相对设置有斜面结构,即安装座19为截面为梯形的环状结构。发光体为包裹设置于该安装座19的发光led组件13。发光led组件13包括包裹设置于该安装座19外侧的环形基板和和设置环形基板上的发光单元,从而形成环绕第一轴线l1的环形发光体。此处环形基板可为硬质材料制成的具有固定形状的基板结构,也可为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基板贴附固定于该安装座19上。环形基板环绕第一轴线l1的相对位置设置有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第一电源端通过第一导线10与导电端子7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选用发光led组件13环绕设置形成环形发光体,提高美观的同时增大照明范围。但是本技术方案对光源类型不作限制,还可以选用白炽灯、节能灯、荧光灯或卤素灯等其他类型的光源,也并不局限于环形发光体,可为简单的发光结构。

请参考图2,安装套筒对应安装部一侧开设有与贯通腔18贯通的安装腔23,安装腔23为以第二轴线l2为中轴线的圆柱腔,第二轴线l2垂直于第一轴线l1。安装腔23内设置有绝缘座9。绝缘座9上开设有安装腔23平行延伸的滑动腔24,对应滑动腔24的顶部设置有环形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凸起包围形成的连接口。导电端子7包括连接部和作用部。作用部在滑动腔24中与绝缘座9滑动配合,沿第二轴线l2靠近或远离贯通腔18滑动。连接部与作用部相连并从连接口伸出后与第一导线10连接。连接部套设有抵压弹簧8,抵压弹簧8两端分别作用于限位凸起和作用部。在抵压弹簧8的作用下,作用部抵压于贯通腔18中连接的连接杆3。从而实现电源的输入。

为了便于配合,作用部朝向连接杆3的一侧为弧面结构。弧面结构的设置有利于连接杆3在穿过贯通腔18装配时,便于顶起导电端子7,同时降低对连接杆3的划伤磨损,实现对连接杆3的保护,延长使用寿命。为了补偿导电端子7滑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第一导线10选用长度可伸缩的弹性的导线。

安装套筒与安装腔13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安装孔25,安装孔25内壁开设有内螺纹。第二电源端通过第二导线14与连接螺钉15相连,连接螺钉15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安装于安装套筒。

如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腔23和安装孔25设置在安装座19与环形基板上的第一电源端和第二电源端相对位置。进一步可选的,导电端子7滑动设置在安装腔23中,且与第一电源端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电弹簧26,第二电源端与安装孔25之间设置有第三导电弹簧27。第二导电弹簧26一端与第一电源端焊接,另一端作用于导电端子7,既可以起到导通第一电源端和导电端子7的作用,又可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抵压弹簧8的作用。如上述实施例,安装座19由导体材料制成时,导电端子7与安装腔23之间设置有绝缘座9。

第三导电弹簧27一端与第二电源端焊接,另一端抵压于安装孔25的底部。

安装套筒上还设置有灯罩5,灯罩5用于对发光体以及其他结构的保护,同时起到匀光作用,将点光源或者线光源变成面光源,避免光线刺眼,也即使光变得柔和。根据材料分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灯罩、玻璃灯罩、塑料灯罩等。灯罩5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包裹式结构,即将发光体包围于灯罩形成的包围空间中,也可为开放式结构。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灯罩5为球形的透明结构,内部具有罩体空间22。如图2所示,灯罩5安装至安装套筒时,两端分别定位安装于对接结构4和配合开口20之间。具体地,对接结构4和配合开口20相对于安装套筒相邻位置的结构形成有凸起结构,两凸起结构将灯罩5可靠的限制在两者之间,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安装套筒本身的结构特性,简化了整体的结构。的外侧面和配合开口。由此同时可以看出,套筒本体11与球形凸起16的分体式设计也有利于灯罩5的拆装,进一步有利于灯体结构1的维护。

从图1、图2和图4中可以看出,第一导线10、导电端子7用于正极连接,第二导线14、连接螺钉15和安装套筒用于负极连接,但是可以理解的是,两者结构可以进行互换。

需要说明的是,假设安装套筒由导体材料制成时,则可直接将安装套筒作为第二导电结构。作为安装套筒另一种变形方式,安装套筒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套筒本体11和设置于套筒本体11的第二导电结构,第二导电结构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端、第二对接端以及连接螺钉1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结构为贴附于套筒本体,或者,穿设于、嵌设于套筒本体11的片状、条状等导电结构。此时实施方式下,导电端子7相对于第二导电结构绝缘安装于安装套筒即可,例如,导电端子7可选择远离第二导电结构的位置设置。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了一种组合灯具。该组合灯具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实施例中的灯体结构1,灯体套设于连接杆3。连接杆3包括沿延伸方向延伸第一导电结构。通过上述有关描述可知,灯体结构1与连接杆3连接方便灵活,使得用户可以自主调整灯具的外观形状。

具体地,图1至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灯具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组合灯具包括连接杆3和套设于连接杆3的上的三个灯体结构1。此处三个灯体结构1仅仅为了表明灯体结构1之间的连接配合关系,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际需要安装的灯体结构1数目。

连接杆3为金属材料制成的可弯曲杆状结构,作为整个组合灯具的支撑并与电源正极连接。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铺设安装连接杆3。连接杆3的可弯曲设计可以通过材料特性实现,也可通过结构特性实现。具体地,可选用铜,铝等较易变形的材料支撑。或者,通过在相应位置设置弯曲结构,例如转轴,关节结构等。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为铜制的中空管状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减轻整体重量,节约材料,并且为铜制管件可以实现一定的弯曲,方便连接管的可弯曲设置。如图5所示,中空的铜管可穿设钢绳,以实现对组合灯具的支撑固定。显然,当连接杆3较细,亦或是对重要要求不高时,可以选用实体杆状结构。

由于灯体结构1的安装套筒和连接杆3均为导体材料制成,且分别用于连接不同极性的电源,因此灯体结构1与连接杆3之间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管2,以保证安装套筒与连接杆3之间的绝缘配合。如图6所示,绝缘管2包括材质相同的第一绝缘结构201和第二绝缘件结构201,第一绝缘结构201和第二绝缘结构202均为套设于连接杆3的管状结构。两者在导电端子7于连接杆3配合的位置处间隔一定间距。此种两段式设计便于装配,对安装精度要求不高,有利于快速安装。

如图7所示,作为绝缘管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绝缘管2为套设于连接杆2的管状结构,对应导电端子7开设有穿过孔203,导电端子7通过贯穿该穿过孔203与连接杆3接触。本实施例中,绝缘管2仅在导电端子7位置开设有穿过孔203,其他位置均由绝缘材料隔绝,绝缘性较好。

请参考图8,作为绝缘管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相对于导电端子7两侧均匀有套设于连接杆2的第三绝缘结构204和第四绝缘结构205。第三绝缘结构204和第四绝缘结构205分别由不同的绝缘材料制成,第三绝缘结构204采用较软的绝缘材料制成,第四绝缘结构205采用硬胶粒材料制成,第四绝缘结构205靠近导电端子7设置。

对应安装套筒包括第二导电结构的变形方式时,保持连接杆3与第二导电结构的绝缘即可。

当多个灯体结构1安装时,所有灯体结构1的导电端子7通过抵压弹簧8弹性抵压于连接杆3,连接杆3与电源正极连接,从而实现了电源的正极输入。相邻灯体结构1根据前后关系可称为前灯体结构1和后灯体结构1,前灯体结构1的第一对接端和后灯体结构1的第二对接端对接配合。

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组合灯具还包括第一导电弹簧12,第一导电弹簧12套设于绝缘管2外周,两端分别弹性抵靠于前灯体结构1和后灯体结构1贯通腔18设置的限位台阶之间。通过第一对接端与第二对接端的配合以及第一导电弹簧12连接,前后灯体结构1串联在一起,最终与电源相连。第一导电弹簧12的设置在保证提供第一对接端与第二对接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外,可以通过弹性形变保证转动过程中的可靠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连接杆3由导体材料制成时,该连接杆3可以直接作为第一导电结构。作为连接杆3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连接杆3并非全部由导体材料制成,包括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本体和导体材料制成的第一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沿连接杆3延伸方向延伸,当灯体结构1套设于连接杆3时,导电端子7与第一导电结构接触实现电连接。第一导电结构可为包裹于连接本体外周的金属套筒,也可为贴附于、嵌设连接本体外周的片状、条状结构等。在一个具体的实例中,连接杆3包括绝缘的圆柱本体,圆柱本体外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多个朝向外界的安装槽,安装槽中设置有导电条,此导电条即为第一导电结构。

作为连接杆3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连接杆3为刚性不可弯曲的杆状结构,此种情况下,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还可为插接配合结构。可也为对接配合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组合灯具包括两根以上的连接杆3,相邻连接杆3及其灯体结构通过连接器相连。

如图9所示,具体地,相邻连接杆分别为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杆104,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杆104靠近一侧的灯体结构分别为第一灯体结构101和第二灯体结构103。如图9所示,第一灯体结构101的配合开口20朝向第二灯体结构103;第二灯体结构103靠近第一灯体结构101的的一端为安装螺纹6。

连接器包括通过螺纹配合方式对接的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具体地,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相对侧分别设置有对接凹槽和对接凸起,对接凸起和对接凹槽设置有螺纹配合的螺纹结构。通过对接凸起和对接凹槽,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实现对接。

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对接时组合形成对接腔33,两者分别开设有与对接腔33贯通的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对应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位置分别安装有第一固定件35和第二固定件36。第一固定件35和第二固定件36分别开设有与对接腔33贯通的连接孔。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杆104绝缘安装于第一固定件35和第二固定件36的连接孔中,并通过连接孔伸入对接腔33中。在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对接时,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杆104在对接腔33通过第四导电弹簧34连接,第四导电弹簧34两端分别套设第一连接杆102和第二连接杆104,从而实现正极的连接。

第一固定件35绕第一连接杆102延伸方向可转动设置在第一安装口,外侧端部设置有与第一灯体结构101的配合开口20转动配合的凸起结构。第二固定件36绕第二连接杆104延伸方向可转动设置在第二安装口,外侧端部具有与第二灯体结构103的安装螺纹6配合的连接结构。连接器为导体结构,安装时,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对接即实现负极连接。

另外,第一固定件35在第一安装口中绕第一连接杆102延伸方向可转动,第二固定件36在第二安装口中绕第二连接杆104延伸方向可转动,如此设计,可以连接器实现第一灯体结构101和第二灯体结构103之间的转动连接。

第一连接端31和第二连接端32对接后结构外形为与灯罩5相同的球形结构,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组合灯具整体结构造型的统一。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接器,可以对连接杆进行组合拆分,便于安装和维护,尤其是在某个灯体结构1发生故障需要维修更换时,就近通过连接器拆分即可,无需将所有灯体结构全部拆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