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673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特别涉及一种灯具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LED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具有节能、环保、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装饰、背光源、普通照明和城市景观照明等领域。从冷暖色温的白光到全可见光谱的任意色彩,LED提供给灯具、灯饰制造商以无限的发挥空间,使之可以制作出集照明、装饰功能于一体的不同款式产品。
[0003]LED面板灯是一种采用类似液晶电视背光源技术的新型灯具。高亮度LED提供侧向入射光,经高透光率的导光板后形成均匀的平面发光效果。目前行业内,此类型的LED面板灯同质化比较严重,产品款式缺乏新意,且质量良莠不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集照明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的灯具。
[000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灯体及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体包括边框、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一导光元件及第二导光元件,所述第一导光元件及第二导光元件分别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形成有夹角并配置为垂直于所述入光面的光线入射后,未经反射或折射不能直接从所述出光面出射,所述边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的入光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导光元件的入光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导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平行设置,第一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面向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的入光面发光,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面向所述第二导光元件的入光面发光。
[0006]优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和第二导光元件之间,所述第一垫圈临近所述边框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透光元件,所述透光元件和所述边框连接,所述透光元件临近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或/和第二导光元件的外侧出光面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设置在所述透光元件和与之相邻的导光元件之间,所述第二垫圈临近所述边框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和所述边框连接,所述后盖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或第二导光元件出光面的相对侧。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第二导光元件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出光区域。
[0011]优选的,所述出光区域内排布有若干网点,所述网点由丝印、激光打点、磨砂或者蚀纹方式加工而成。
[0012]优选的,所述出光区域为几何图案或不规则图案。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第二导光元件上的所述出光区域的数量大于2个,各所述出光区域排布在所述出光面上。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光元件上的出光区域形成的图案,其和所述第二导光元件上的出光区域形成的图案不同。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的色温或光色相同或不同。
[0016]优选的,所述灯具还包括第三光源和第三导光元件,所述第三导光元件包括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呈一定角度,所述边框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导光元件的入光面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三导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第二导光元件平行设置,第三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内面向所述第三导光元件的入光面发光。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为LED。
[00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灯具,通过采用多层导光板结构可相互组合出不同的网点图案,且随视点位置的改变呈现立体化效果,具有照明、装饰的双重功能;另外,可定制化的图案搭配不同颜色或色温的LED,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灯具的爆炸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光元件的导光区域的图案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光元件的导光区域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灯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5]本实用新型灯具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为一个平板灯,其具体结构请参考图1、图2、图3。本实施例的灯具包括,灯体11及驱动电源10,驱动电源10可以设置在灯体11上,也可以和灯体10分离设置,两者通过导线连接。灯体1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透光元件2、第一导光兀件5、第二导光兀件6、后盖9。透光兀件2、第一导光兀件5、第二导光兀件6、后盖9均为平板状,且形状一致并相互平行,被一个封闭的边框I所围绕,构成灯体11。在本实施例中灯体11为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灯体11也可以是长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状。透光元件2、第一导光元件5、第二导光元件6、后盖9均固定于边框I。在本实施例中,边框I上有一个台阶支撑面,透光元件2平放于边框I的台阶支撑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元件也可以采用卡扣、安装环、粘合等连接方式和边框进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后盖9与第二导光元件6紧密贴合,并通过紧固螺丝与边框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后盖9也可以是和边框一体成型的,或者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后盖9为不透光材料,因此可以将驱动电源10固定于后盖9的背面。为了固定第一导光元件5和第二导光元件6,在边框I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3及第二凹槽4,第一导光元件5和第二导光元件6的边缘或端部分别卡设在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内。
[0026]第一导光元件5和第二导光元件6都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如图2所示第一导光元件5的入光面为501,出光面为502,入光面501位于第一凹槽3内,在本实施例中入光面501为第一导光元件5侧边,和出光面502垂直,光线从入光面501进入经多次反射从出光面502射出,出光面502的外侧即为透光元件2,从出光面502发出的光线经过透光元件2出射。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入光面501和出光面502并不一定要求垂直,但是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角度,使得垂直于入光面的光线入射后,无法直接从出光面出射,至少需经一次反射或折射,以避免从出光面直视光源而产生眩光。第一导光元件5的入光面501设置在第一凹槽3内,因此与之相对的第一光源也设置在第一凹槽3内,并且面向第一导光元件5的入光面501发光。同样的第二导光元件6的入光面也设置在第二凹槽4内,与之相对的第二光源同样也设置在第二凹槽4内,并且面向第二导光元件6的入光面发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兀件6的出光面602面向第一导光兀件5,而不透光的后盖9贴合在出光面602的相对面601,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如果灯具采用两面发光的设计,那么相对面601也可以是出光面,这个时候第二导光兀件6就包括601、602两个出光面,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后盖9替换为透光元件1,即灯具上下表面均为透光元件,使得整体灯具产生透明的效果。透光元件2可以为钢化、半钢化超白玻璃等。
[0027]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均位于凹槽内,且入光面和出光面呈一定的角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者直接观察到光源而产生的眩光,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光未经过导光板从凹槽边缘透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导光元件5和第二导光元件6之间设置了第一垫圈8,第一垫圈8是一个和第一导光元件5、第二导光元件6外轮廓形状相同的环形圈,第一垫圈8临近边框I设置,即第一垫圈8设置在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的开口处,第一垫圈8和第一导光元件5、第二导光元件6贴合,既可以阻挡从凹槽漏出的光线,又可以对第一导光元件5和第二导光元件6起到支撑作用。同样的在第一导光元件5和透光元件2之间也有一个第二垫圈7,第二垫圈7也是一个和第一导光元件5外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