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式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356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辊式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由辊轧机轧制的钢板的翘曲、弯曲等进行矫正的辊式矫直机。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利用输送由辊轧机轧制的钢板的同时对其进行矫正的辊式矫直机。作 为这种辊式矫直机,已知通过改变使用于钢板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能够对存在厚度差的 厚钢板以及薄钢板进行矫正的辊式矫直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专利文献1以及2所记载的辊式矫直机具有六根上矫正辊,在钢板所通过的通路 线的上侧以一定的间距排列;和七根下矫正辊,在通路线的下侧,与上矫正辊相同的间距排 列。在该辊式矫直机中,上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相隔通路线排列成交错状,钢板输送方向的上 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的间距为上矫正辊的间距的一半。并且,该辊式矫直机具有使六根上矫 正辊中每隔一根配置的三根上矫正辊上升而从通路线上退避出来的退避机构;使七根下矫 正辊中每隔一根配置的三根下矫正辊下降,而从通路线上退避出来的退避机构;和移动机 构,使七根下矫正辊向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如以下所述地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即,在 该辊式矫直机中,首先,通过退避机构,使六根上矫正辊中的三根上升以使其退避通路线, 同时使七根下矫正辊中的三根下降以使其退避通路线。在该状态下,未退避的上矫正辊和 下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将变得不均勻,因而存在不能恰当地矫正钢板的可能性。因此, 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其后,通过移动机构,使七根下矫正辊沿钢板输送方向移动上矫正辊的 间距的一半程度的距离,从而使未退避的上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变得均 勻。其中,作为使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的退避机构,已知具有如下部件的退避机构固 定侧的楔块(固定侧楔块),固定于保持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该保持部件将沿矫正辊 轴方向排列的多根支承辊(back uproller);和可动侧的楔块(可动侧楔块),连接有缸体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在该退避机构中,固定侧楔块以及可动侧楔块在从钢板输送方向 看时形成直角三角形状,其斜面彼此相互抵接。并且,通过可动侧楔块沿矫正辊的轴方向移 动,使得若干根上矫正辊、下矫正辊向通路线侧移动,和从通路线退避。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5-5735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昭62-203616号公报专利文献3 美国专利第M12968号说明书在专利文献1以及2所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在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 的间距时,若不通过移动机构使下矫正辊移动,则不能将未退避的上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的 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均勻。即,在该辊式矫直机中,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 时,需要将未退避的上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均勻的移动机构。因此,在 该辊式矫直机中,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矫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以 简单的结构,将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时、排列成交错状的矫正辊的、沿钢 板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均勻的辊式矫直机。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在输送钢板的同时对上述钢板进行矫正, 其特征在于,包括当η为4以上的整数,m为2以上的整数时,第一辊组,具有在钢板的输 送方向以预定的第一间距排列的η根矫正用第一矫正辊;第二辊组,以隔着钢板所通过的 通路线与第一辊组对置的方式配置,具有在钢板的输送方向以第一间距排列、且相对第一 矫正辊配置成交错状的(η+1)根矫正用第二矫正辊;第一退避机构,使若干根第一矫正辊 从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钢板的第一矫正辊的根数;以及第二退避机构,使若干根第 二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钢板的第二矫正辊的根数,第二辊组具有矫正用 第三矫正辊,该第三矫正辊在钢板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中的至少一方上,相对 第二矫正辊沿钢板的输送方向以第一间距或m倍于第一间距的间距进行配置。在本发明中,例如在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两侧配置第三矫正辊。并 且,在该情况下,例如针对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各侧,在每侧配置一根第三 矫正辊。在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中,第二辊组具有矫正用第三矫正辊,该第三矫正辊在钢 板的输送方向(以下,称为“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至少一方上,相对第二矫正 辊沿输送方向以第一间距或m倍于第一间距的间距进行配置。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在矫 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仅仅通过使预定根数的第一矫正辊和预定根数的第二矫 正辊退避,来利用第三矫正辊、将排列成交错状的未退避的第一矫正辊和第二矫正辊以及 第三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均勻。例如,在第一辊组具有四根第一矫正辊、第二辊组具有五根第二矫正辊、且输送方 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各侧的每侧上相对第二矫正辊以第一间距配置有一根第三矫正 辊的情况下,若使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第二根和第三根这两根第一矫正辊退避、且使除 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起第三根第二矫正辊之外的四根第二矫正辊退避,则能够将以下的间 距设为大致相等配置于上游侧的第三矫正辊和从上游侧起第一根第一矫正辊的输送方向 的间距;从上游侧起第一根第一矫正辊和从上游侧起第三根第二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 距;从上游侧起第三根第二矫正辊和从上游侧起第四根第一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以 及从上游侧起第四根第一矫正辊和配置于下游侧的第三矫正辊的输送方向的间距。如此,在本发明中,即使没有使第一辊组或第二辊组向输送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 也能够仅仅通过使预定根数的第一矫正辊和预定根数的第二矫正辊退避,来利用第三矫正 辊、将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时排列成交错状的矫正辊的沿输送方向的间 距设为大致均勻。因此,在本发明中,无需用于使第一辊组或者第二辊组向输送方向移动的 机构。其结果,在本发明中,即使在矫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较简单的结构,将 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时排列成交错状的矫正辊的沿输送方向的间距设 为大致均勻。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当k为0以上的整数时,第一辊组具有4+3k根第一矫正辊,第二辊组具有5+3k根第二矫正辊,第三矫正辊相对第二矫正辊沿钢板的输送方向以第 一间距进行配置,第一退避机构使相邻两根第一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钢 板的第一矫正辊的间距,第二退避机构使相邻两根第二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 矫正钢板的第二矫正辊的间距。如此构成时,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各个上配 置的第三矫正辊起到矫正钢板功能。因此,在通过以三倍于第一间距的间距排列的第一矫 正辊以及第二矫正辊来矫正钢板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三矫正辊。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辊式矫直机具有用于在第一辊组的沿钢板输送方向的至 少上游侧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上的第一保持辊以及第二保持辊,第一保持辊和第二保持辊 在钢板的输送方向以相互错开的状态配置。如此构成时,能够对应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 正辊的间距,区别使用第一保持辊和第二保持辊。因此,即使在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 的间距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将钢板恰当地保持在通路线上。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辊式矫直机还包括第一保持部件,将第一保持辊保持为 能够旋转;第二保持部件,将所述第二保持辊保持为能够旋转;第一移动机构,使第一保持 辊向通路线移动,并且使第一保持辊从通路线退避;以及第二移动机构,使第二保持辊向通 路线移动,并且使第二保持辊从通路线退避,第二保持部件能转动地安装在第一保持部件 上,第二移动机构安装在第一保持部件上,且使第二保持部件转动。如此构成时,无需另行 设置用于安装第二保持部件以及第二移动机构的部件。因此,能够简化辊式矫直机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辊式矫直机中,即使在矫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 以简单的结构,将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的间距时配置成交错状的矫正辊的、钢 板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均勻。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式矫直机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的 侧面剖视图。图2为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从图1所示的状态使若干根上矫正辊以及下矫正辊退避的状态的剖视 图。图4为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使若干根上矫正辊以及下矫正辊退避的状态的剖视 图。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矫正辊的配置的图。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矫正辊的配置的图。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矫正辊的配置的图。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矫正辊的配置的图。图9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矫正辊的配置的图。图10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退避机构的结构的简要 图。图11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退避机构的结构的简要 图。图1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式矫直机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的侧面剖视图。图13为图12的F-F剖面的剖视图。图14为表示使若干根上矫正辊以及下矫正辊从图12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 视图。图15为表示使若干根上矫正辊以及下矫正辊从图13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 视图。标号说明1、101辊式矫直机2上辊组(第一辊组)3下辊组(第二辊组)4 7、51 56上矫正辊(第一矫正辊)8、14、68、69下矫正辊(第三矫正辊)9 13、61 66下矫正辊(第二矫正辊)29,129退避机构(第一退避机构)30第一保持辊31第二保持辊32、33、72、86U3OU3I退避机构(第二退避机构)40第一保持部件41第二保持部件Pl第一间距PL通路线Xl钢板的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辊式矫直机的简要结构)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式矫直机1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的 侧面剖视图。图2为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使上矫正辊5、6以及下矫正辊 9、10、12、13从图1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使上矫正辊6以及下矫正 辊10从图2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辊式矫直机1为输送由辊轧机轧制的板状、带状钢板(省略图示) 的同时对其进行矫正的装置。该辊式矫直机1构成为,通过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 辊的间距,对存在厚度差的厚钢板以及薄钢板进行矫正。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图1的Xi方 向输送钢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Xl方向为钢板的输送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X2 方向侧为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Xi方向侧为钢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下,将Xi方向设 为“输送方向”。并且,将X2方向侧设为“上游侧”,将Xl方向侧设为“下游侧”。如图1所示,辊式矫直机1具有配置于钢板所通过的通路线PL的上侧的上辊组2 和配置于通路线PL的下侧的下辊组3。即,辊式矫直机1具有隔着通路线PL相互对置配置的上辊组2和下辊组3。上辊组2具有沿输送方向以间距Pl排列的四根矫正用上矫正辊 4 7。下辊组3具有沿输送方向以间距Pl排列的七根矫正用下矫正辊8 14。其中,以 下,将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8 14统一表示时,书写为“矫正辊”。上矫正辊4 7按照其顺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下矫正辊8 14按照其顺 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并且,上矫正辊4 7和下矫正辊9 13相隔通路线PL被配 置成交错状。即,输送方向的上矫正辊4 7和下矫正辊9 13的间距P2大致为间距Pl 的一半。其中,本实施方式的上矫正辊4 7为第一矫正辊,而下矫正辊9 13为第二矫 正辊。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上辊组2为第一辊组,下辊组3为第二辊组。进而,本实施方式 的间距Pl为预定的第一间距。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下矫正辊8、14为在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相对作为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9、13沿输送方向以第一间距Pl配置的第三矫正辊。并且,辊式矫直机1具有用于抑制上矫正辊4 7挠曲的支承辊16 19和用于 抑制下矫正辊8 14挠曲的支承辊20 沈。进而,辊式矫直机1具有第一保持辊30以 及第二保持辊31,用于在上辊组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作为第 一退避机构的退避机构四,使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避;和作为第二退避机构的退避 机构32、33,使下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避。支承辊16 19按照其顺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支承辊16 19的各个与上 矫正辊4 7的各个的上端侧抵接,用于抑制上矫正辊4 7的各个的挠曲。并且,如图2 所示,在上矫正辊6的轴方向以预定间距排列有多个支承辊18。具体地,在上矫正辊6的轴 方向多个支承辊18排列成交错状。同样,在上矫正辊4、5、7的轴方向多个支承辊16、17、19 以预定间距排列成交错状。支承辊20 沈按照其顺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支承辊20 沈的各个与下 矫正辊8 14的各个的下端侧抵接,用于抑制下矫正辊8 14的各个的挠曲。并且,如图 2所示,在下矫正辊10的轴方向以预定间距排列有多个支承辊22。具体地,在下矫正辊10 的轴方向多个支承辊22排列成交错状。同样,在下矫正辊8、9、11 14的轴方向多个支承 辊20、21、23 沈以预定间距排列成交错状。第一保持辊30和第二保持辊31在输送方向以相互错开的状态配置。具体地,在上 辊组2的上游侧,第一保持辊30配置于第二保持辊31的上游侧,而在上辊组2的下游侧, 第一保持辊30配置于第二保持辊31的下游侧。第一保持辊30能旋转地保持在形成杆状的第一保持部件40的一端侧。第一保持 部件40能转动地安装在辊式矫直机1的本体框架上。并且,在第一保持部件40的另一端 侧安装有作为第一移动机构的缸体(省略图示)的柱塞的前端侧,该缸体的本体侧安装在 本体框架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缸体动作时,第一保持部件40转动,从而第一保持辊30 向通路线PL移动(参照图3的实线),和从通路线PL退避(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其中, 第一保持辊30在不进行钢板的矫正时等从通路线PL退避。第二保持辊31能旋转地保持在形成杆状的第二保持部件41的一端侧。第二保持 部件41能转动地安装在第一保持部件40上。并且,在第二保持部件41的另一端侧,安装有 作为第二移动机构的缸体(省略图示)的柱塞的前端侧,该缸体的本体侧被安装在第一保 持部件4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缸体在第一保持辊30从通路线PL退避的状态下动作。并且,当该缸体动作时,第二保持部件41转动,从而第二保持辊31向通路线PL移动(参照 图1的实线),和从通路线PL退避(参照图1的双点划线)。其中,第二保持辊31如后文 所述,在不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等从通路线PL退避。如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上辊组2的上游侧的第一保 持辊30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时的第一保持辊30与下矫正辊8的输送方向的间距P 3约 为间距Pl的1. 5倍。同样,配置于上辊组2的下游侧的第一保持辊30被配置于通路线PL 侧时的第一保持辊30与下矫正辊14的输送方向的间距P 3约为间距Pl的1. 5倍。并且,如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配置于上辊组2的上游侧的第二保持辊31被 配置于通路线PL侧时,第二保持辊31被配置于下矫正辊8的上侧。同样,配置于上辊组2 的下游侧的第二保持辊31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时,第二保持辊31被配置于下矫正辊14 的上侧。如图1、图2所示,退避机构四具有固定于将支承辊17、18保持为能够旋转的保持 架36上的一个固定侧楔块37和连接有缸体38的一个可动侧楔块39。固定侧楔块37和可 动侧楔块39其倾斜面彼此相互接触地配置。其中,支承辊16、19被可旋转地保持在搭载了 上矫正辊4 7的上辊支架34的框架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当缸体38的柱塞突出时,支承辊17、18下降, 上矫正辊5、6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另一方面,如图3、图4所示,当缸体38的柱塞收进 时,支承辊17、18上升,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避。其中,退避机构四具有用于将上 矫正辊5、6的轴承部向上方向拉升的缸体(省略图示)等移动机构,使上矫正辊5、6从通 路线PL退避时,该缸体动作,从而上矫正辊5、6上升。如图1、图2所示,退避机构32具有固定于将支承辊21、22保持为可旋转的保持框 架43上的一个固定侧楔块44和连接有缸体45的一个可动侧楔块46。固定侧楔块44和 可动侧楔块46其倾斜面彼此相互接触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当缸体 45的柱塞突出时,支承辊21、22上升,下矫正辊9、10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另一方面,如 图3、图4所示,当缸体45的柱塞收进时,支承辊21、22下降,下矫正辊9、10从通路线PL退 避。退避机构33几乎与退避机构32相同地构成。即,退避机构33具有固定于将支承 辊M、25保持为可旋转的保持框架47上的一个固定侧楔块44和连接有缸体45的一个可 动侧楔块46。与退避机构32 —样,当缸体45的柱塞突出时,支承辊M、25上升,下矫正辊 12、13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并且,当缸体45的柱塞收进时,支承辊M、25下降,下矫正辊 12,13从通路线PL退避。其中,支承辊20、23J6能旋转地保持在搭载了下矫正辊8 14 的框架35上。(钢板矫正时的矫正辊的配置)在如上述构成的辊式矫直机1中,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使用的矫正辊的间距和 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使用的矫正辊的间距不同。即,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使用的矫正 辊和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使用的矫正辊不同。在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1所示,所有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8 14 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此时,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9 13使用于钢板的矫正。 即,此时,使用于矫正的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9 13的间距为间距P1。并且,在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第一保持辊30从通路线PL退避,第二 保持辊31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此时,第二保持辊31起到在上辊组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 侧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3所示,上矫正辊4、7被配置于通路线 PL侧,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避。并且,下矫正辊8、11、14被配置于通路线PL侧,下 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避。即,此时,相邻两根上矫正辊5、6、下矫正辊9、10以 及下矫正辊12、13从通路线PL退避。并且,此时,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1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S卩,用于钢 板矫正的上矫正辊4、7的间距P4以及下矫正辊8、11、14的间距P4成间距Pl的三倍。并 且,输送方向的下矫正辊8与上矫正辊4的间距P5、上矫正辊4与下矫正辊11的间距P5、 下矫正辊11与上矫正辊7的间距P5以及上矫正辊7与下矫正辊14的间距P5成间距Pl 的1.5倍。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第一保持辊30被配 置于通路线PL侧,第二保持辊31从通路线PL退避。即,此时,第一保持辊30起到在上辊 组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进行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上矫正辊4 7以交错状配置下矫正辊 9 13,在此基础上,在下矫正辊9的上游侧配置下矫正辊8,在下矫正辊13的下游侧配置 下矫正辊1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算矫正辊的总根数较少为11根,但是这种情况下也 能够通过使上矫正辊5、6与下矫正辊9、10、12、13退避,利用下矫正辊8、14,将排列成交错 状的上矫正辊4、7与下矫正辊8、11、14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一定。S卩,在本实施方 式中,就算没有使下辊组3向输送方向移动的以往所述的移动机构,也能利用下矫正辊8、 14将排列成交错状的上矫正辊4、7和下矫正辊8、11、14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一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算矫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也能以较简单的结构,将改变用于 矫正钢板的矫正辊的间距时、上矫正辊4、7与下矫正辊8、11、14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 致一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辊组2具有四根上矫正辊4 7,而下辊组3具有七根下矫正 辊8 14。因此,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由配置于最上游侧的下矫正辊8以及配置于最 下游侧的下矫正辊14起到矫正钢板的功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三倍于间距Pl 的间距P4排列的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14对钢板进行矫正时,能够有效地利用 配置于最上游侧以及最下游侧的下矫正辊8、14。另一方面,例如,在上辊组2具有五根上矫正辊、下辊组3具有八根下矫正辊的情 况下,使用以三倍于间距Pl的间距P4排列的上矫正辊以及下矫正辊对钢板进行矫正时,配 置于最上游侧或最下游侧的下矫正辊不会起到对钢板矫正的功能。即,此时,未能有效利用 配置于最上游侧或最下游侧的下矫正辊。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使用以三倍于 间距Pl的间距P4排列的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14对钢板进行矫正时,能够有效 利用配置于最上游侧以及最下游侧的下矫正辊8、14,因此,能够简化辊式矫直机1的结构, 同时能够通过以三倍于间距Pl的间距P4排列的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14矫正 钢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辊30和第二保持辊31在输送方向以相互错开的状态 配置。因此,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可利用第一保持辊30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 而在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可利用第二保持辊31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即,可对应 使用于矫正钢板的矫正辊的间距,区别使用第一保持辊30和第二保持辊31。因此,在本实 施方式中,就算在使用于矫正钢板的矫正辊的间距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将钢板恰当地 保持在通路线PL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件41安装在第一保持部件40上。并且,柱塞的前端 侧安装在第二保持部件41上的缸体的本体侧也被安装在第一保持部件40上。因而,在本 实施方式中,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安装第二保持部件41以及该缸体的部件。因此,在本实施 方式中,能够简化辊式矫直机1的结构。(矫正辊根数的变形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辊组2具有四根上矫正辊4 7,而下辊组3具有七根下矫 正辊8 14,但是上辊组2所具有的上矫正辊的根数不限于四根,并且,下辊组3所具有的 下矫正辊的根数不限于七根。例如,如图5所示,上辊组2可以具有七根上矫正辊4 7、51 53,下辊组3可 以具有十根下矫正辊8 14、61 63。在该情况下,上矫正辊4 7、51 53和下矫正辊 9 13、61 63相隔通路线PL被配置成交错状。并且,在该情况下,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5(A)所示,上矫正辊4 7、51 53以及下矫正辊9 13、61 63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 图5(B)所示,上矫正辊5、6、51、52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10、12、13、62、63从 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辊4、7、53以及下矫正辊8、11、61、1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如图6所示,例如上辊组2可以具有八根上矫正辊4 7、51 54,下辊组3 可以具有i^一根下矫正辊8 14、61 64。在该情况下,上矫正辊4 7、51 M和下矫 正辊9 13、61 64相隔通路线PL被配置成交错状。并且,在该情况下,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6 (A)所示,上矫正辊4 7、51 54以及下矫正辊9 13、61 6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 图6(B)所示,上矫正辊5、6、51、52、讨从通路线?1^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10、12、13、62、63 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辊4、7、53以及下矫正辊8、11、61、6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 且,在对更厚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6 (C)所示,上矫正辊4、6、7、51、52、M从通路线PL退 避,同时下矫正辊9 12、61 64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辊5、53以及下矫正辊8、 13、1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进而,如图7所示,例如上辊组2可以具有十根上矫正辊4 7、51 56,下辊组3 可以具有十三根下矫正辊8 14、61 66。在该情况下,上矫正辊4 7、51 56和下矫 正辊9 13、61 66相隔通路线PL被配置成交错状。并且,在该情况下,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7(A)所示,上矫正辊4 7、51 56以及下矫正辊9 13、61 66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 图7(B)所示,上矫正辊5、6、51、52、M、55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10、12、13、62、 63、65、66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辊4、7、53、56以及下矫正辊8、11、61、64、14使用于 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更厚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7(C)所示,上矫正辊4、6、7、51、52、54 56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 12、61 64、66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 正辊5、53以及下矫正辊8、13、65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其中,如图1、图5、图7所示,在上辊组2的上矫正辊的根数为4+3k根(k为0以 上的整数)、并且下辊组3的相对上矫正辊被配置成交错状的下矫正辊的根数为5+3k根的 情况下,如图3、图5 (B)、图7⑶所示,使相邻两根上矫正辊以及相邻两根下矫正辊退避时, 配置于最上游侧的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8以及配置于最下游侧的作为第三矫正辊 的下矫正辊1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如图6(B)所示地配置矫正辊的情况以及/或如 图7 (C)所示地配置矫正辊的情况下,下矫正辊14不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因此可以使下矫正 辊14从通路线PL退避。(第三矫正辊的配置的变形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8、14分别配置在作为相对 上矫正辊4 7配置成交错状的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9 13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但是 也可以只在作为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一方上配置作为第三矫正辊 的下矫正辊。例如,如图8所示,只在相对上矫正辊4 7、51配置成交错状的下矫正辊9 13,61的上游侧配置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8。在该情况下,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8(A)所示,上矫正辊4 7、51以及下 矫正辊9 13、61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8(B)所示,上 矫正辊5、6、51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 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61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将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8、14相对于作为相对上 矫正辊4 7配置成交错状的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9 13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配 置为一侧一根,但是也可以在作为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各侧上配 置两根以上的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例如,如图9所示,可以在相对上矫正辊4 7、 51、52配置成交错状的下矫正辊9 13、61、62的上游侧配置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两根下矫正 辊68、8,可以在下矫正辊9 13、61、62的下游侧配置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两根下矫正辊14、 69。在该情况下,对较薄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9(A)所示,上矫正辊4 7、51、52以及 下矫正辊9 13、61、62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较厚钢板进行矫正时,如图9(B)所 示,上矫正辊5、6、51、52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9、10、12、13、62从通路线退避,从 而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61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对更厚的钢板进行矫 正时,如图9(C)所示,上矫正辊5 7、51从通路线PL退避,同时下矫正辊8 11、13、61、 62、14从通路线PL退避,从而上矫正辊4、52以及下矫正辊68、12、69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其中,在图9所示的矫正辊的配置中,也可以不设置下矫正辊8、14。S卩,可以将作 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68相对配置于最上游侧的作为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9以两倍 于间距Pl的间距进行配置,可以将作为第三矫正辊的下矫正辊69相对配置于最下游侧的 作为第二矫正辊的下矫正辊62以两倍于间距Pl的间距进行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 得与上述方式一样的效果。即,在该情况下,如图9(C)所示,能够只通过使上矫正辊5 7、 51和下矫正辊9 11、13、61、62退避,利用下矫正辊68、69将配置成交错状的上矫正辊4、 52和下矫正辊68、12、69的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一定。
同样,可以将第三矫正辊相对配置于最上游侧的第二矫正辊以三倍于间距Pl的 间距进行配置,同时相对配置于最下游侧的第二矫正辊以三倍于间距Pi的间距进行配置。 即,可以将第三矫正辊相对配置于最上游侧的第二矫正辊以m倍(m为2以上的整数)于间 距Pl的间距进行配置,同时相对配置于最下游侧的第二矫正辊以m倍于间距Pl的间距进 行配置。(其他变形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辊组2具有四根上矫正辊4 7,下辊组3具有七根下矫正 辊8 14,但是上辊组2可以具有七根上矫正辊,下辊组3可以具有四根下矫正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下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避的作为第二退避机 构的退避机构32、33由一个固定侧楔块44以及一个可动侧楔块46等构成,但是第二退避 机构还可以为,如图10所示,由具有从输送方向看时形状大致呈V形的倾斜面的一个固定 侧楔块74以及两个可动侧楔块76等构成的退避机构72。在该情况下,两个可动侧楔块76 沿矫正辊的轴方向并排配置,两个可动侧楔块76的各个上连接有缸体75。并且,第二退避 机构如图11所示,可以为由多个液压式等缸体85构成的退避机构86。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避的作为第一退避机构 的退避机构四由一个固定侧楔块37以及一个可动侧楔块39等构成,但是第一退避机构还 可以为,与图10所示的退避机构72 —样,由一个固定侧楔块74以及两个可动侧楔块76等 构成。并且,第一退避机构还可以为,与图11所示的退避机构86 —样,由多个缸体85构成。 另外,第一退避机构的形式与第二退避机构的形式还可以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可动侧楔块39、46、76上连接了缸 体38、45、75,但是还可以在可动侧楔块39、46、76上连接电动机等其他驱动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辊式矫直机1具有用于将钢板保持在通路线PL上的第一保持 辊30以及第二保持辊31,但是辊式矫直机1可以只具有第一保持辊30。S卩,辊式矫直机1 可以不具有第二保持辊31。[第二实施方式](辊式矫直机的简要结构)图12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式矫直机101的重要部分的结 构的侧面剖视图。图13为图12的F-F剖面的剖视图。图14为表示使上矫正辊5、6以及 下矫正辊9、10、12、13从图12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为表示使上矫正辊 5以及下矫正辊9从图13所示的状态退避的状态的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辊式矫直机101和第一实施方式的辊式矫直机1中,不同点在 于,使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的退避机构的结构上。因此,以下,围绕该不同点,说明第二实施 方式的辊式矫直机101的结构。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对与辊式矫直机1的结构共通的辊式 矫直机101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同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辊式矫直机101与辊式矫直机1 一样,具有上辊组2和下辊组3。上辊组2具有 四根上矫正辊4 7,下辊组3具有七根下矫正辊8 14。并且,辊式矫直机101与辊式矫 直机1 一样,具有支承辊16 沈。进而,辊式矫直机101具有使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 退避的第一退避机构129、使下矫正辊9、10从通路线PL退避的第二退避机构130和使下矫 正辊12、13从通路线PL退避的第二退避机构131。
支承辊16 19按照其顺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并且,如图13所示,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以预定的间距P6排列有多个支承辊17。具体地,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将多个支承 辊17排列成交错状。同样,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将多个支承辊16、18、19排列成交 错状。并且,支承辊16 19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S卩,支 承辊16 19的各个在从输送方向看时相互重合地排列。支承辊20 沈按照其顺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配置。并且,如图13所示,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排列有多个支承辊21。具体地,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将多个支承辊21 排列成交错状。同样,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将多个支承辊20、22 沈排列成交错 状。并且,支承辊20 沈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在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S卩,支承 辊20 沈的各个在从输送方向看时相互重合地排列。并且,支承辊16 19的各个和支承辊20 沈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在 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从输送方向看时,支承辊16 19的各个和支承辊20 沈的各个在 上下方向重合地排列。支承辊16 沈的各个能旋转地保持在固定轴132(参照图1 上。保持支承辊 16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框架134上,保持支承辊19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 框架135上。保持支承辊17的固定轴132以及保持支承辊18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 撑框架136上。保持支承辊20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框架137上,保持支承辊23 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框架138上,保持支承辊沈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框 架139上。保持支承辊21的固定轴132以及保持支承辊22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撑 框架140上,保持支承辊M的固定轴132以及保持支承辊25的固定轴132被支撑在轴支 撑框架141上。轴支撑框架134、135固定在搭载了上矫正辊4 7的上辊支架143上,轴支撑框 架136以能升降地保持在上辊支架143上。轴支撑框架137 139固定在搭载了下矫正辊 8 14的下辊框架144上,轴支撑框架140、141以能升降地保持在下辊框架144上。如图13所示,在轴支撑框架136上,形成有支撑固定轴132的两端侧的多个轴支 撑部136a。具体地,在轴支撑框架136上,沿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形成有多个轴支撑 部136a。同样,如图13所示,在轴支撑框架140上,沿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形成有支 撑固定轴132的两端侧的多个轴支撑部140a。并且,在轴支撑框架134、135、137 139、141 上,沿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也形成有支撑固定轴132的两端侧的多个轴支撑部。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4、135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36a的各个在矫正辊的 轴方向排列于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4、135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 支撑部136a的各个,在从输送方向看时相互重合排列。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 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于相互大致相同的位置。 即,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在从输送 方向看时相互重合排列。并且,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4、135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36a的各个,和形 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 向排列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即,在从输送方向看时,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4、135上的轴支撑 部以及轴支撑部136a的各个,和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以上下方向重合排列。第一退避机构1 具有形成梳齿状的固定侧凹凸部件147、形成梳齿状的可动侧 凹凸部件148和缸体149、150。第二退避机构130和第二退避机构131同样地构成。与第 一退避机构1 一样,第二退避机构130、131也具有形成梳齿状的固定侧凹凸部件151、形 成梳齿状的可动侧凹凸部件152和缸体153、154。对第一退避机构129以及第二退避机构 130、131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中进行说明。在如上述构成的辊式矫直机10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进行较薄钢板的矫 正时,如图12所示,所有的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8 14被配置在通路线PL侧。此 时,上矫正辊4 7以及下矫正辊9 13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另一方面,在进行较厚钢板 的矫正时,如图14所示,上矫正辊4、7被配置在通路线PL侧,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 避。并且,下矫正辊8、11、14被配置在通路线PL侧,下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 避。并且,此时,上矫正辊4、7以及下矫正辊8、11、14使用于钢板的矫正。并且,在进行较厚钢板的矫正时,第一退避机构1 使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 退避,第二退避机构130使下矫正辊9、10从通路线PL退避,第二退避机构131使下矫正辊 12、13从通路线PL退避。(第一退避机构以及第二退避机构的结构)如上所述,第一退避机构1 具有固定侧凹凸部件147、可动侧凹凸部件148和缸 体 149、150。固定侧凹凸部件147形成在上辊支架143的上框架143a上。如图13所示,在该 固定侧凹凸部件147上,向下方向突出地形成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 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排列。并且,固定侧凸部147a的各个和形成于轴支撑框架 134,135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36a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于大致相同的位 置。即,在从输送方向看时,固定侧凸部147a的各个与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4、135上的轴 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36a的各个以上下方向重合排列。固定侧凸部147a形成从输送方向看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立方体状。并且,多个固 定侧凸部147a的各个高度大致相同。并且,除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固定侧凸部147a 之外,固定侧凸部147a形成相同的形状。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固定侧凸部147a,相 比其他固定侧凸部147a,矫正辊轴方向的宽度变窄。固定侧凸部147a的前端(下端)形成 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该固定侧凸部147a的前端构成固定侧抵接面147b。可动侧凹凸部件148与轴支撑框架136的上表面抵接地配置。在矫正辊轴方向的 可动侧凹凸部件148的一端,连接有作为移动机构的缸体149,可动侧凹凸部件148可向矫 正辊的轴方向移动。如图13所示,在可动侧凹凸部件148上,多个可动侧凸部148a向上方 向突出地形成。多个可动侧凸部148a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排列。可动侧凸部148a形成在从输送方向看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立方体状。并且,多 个可动侧凸部148a的各个高度大致相同。并且,除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可动侧凸 部148a之外,可动侧凸部148a形成相同的形状。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可动侧凸部 148a,相比其他可动侧凸部148a,在矫正辊轴方向的宽度变窄。可动侧凸部148a的前端(上 端),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该可动侧凸部148a的前端构成可动侧抵 接面148b ο
缸体150被配置在上矫正辊5、6轴方向的两端侧。如图13所示,缸体150的柱塞 连接在支撑上矫正辊5、6两端侧的各侧的轴承部156上。并且,缸体150的本体侧以柱塞 向下方向突出的方式固定在上辊支架14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当上矫正辊5、6处于通路线PL侧时,固定侧抵接 面147b与可动侧抵接面148b抵接。并且,如图15所示,在使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 避时,在缸体149的动力作用下,可动侧凹凸部件148向矫正辊的轴方向移动,可动侧凸部 148a移动到固定侧凸部147a之间,固定侧凸部147a移动到可动侧凸部148a之间。并且, 通过缸体150,上矫正辊5、6被拉升,从而上矫正辊5、6从通路线PL退避。S卩,在上矫正辊 5、6从通路线PL退避时,可动侧凸部148a被配置在固定侧凸部147a之间,固定侧凸部147a 被配置在可动侧凸部148a之间。如上所述,第二退避机构130、131具有固定侧凹凸部件151、可动侧凹凸部件152 和缸体153、154。固定侧凹凸部件151形成在下辊框架144的底面侧。如图13所示,在该固定侧凹 凸部件151上,向上方向突出地形成多个固定侧凸部151a。多个固定侧凸部151a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排列。并且,固定侧凸部151a的各个,和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在矫正辊的轴方向排列于大致相同的位 置。即,在从输送方向看时,固定侧凸部151a的各个,和形成于轴支撑框架137 139、141 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的各个以上下方向重合地排列。固定侧凸部151a形成从输送方向看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立方体状。并且,多个固 定侧凸部151a的各个高度大致相同。并且,除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固定侧凸部151a 之外,固定侧凸部151a形成相同的形状。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固定侧凸部151a,相 比其他固定侧凸部151a,矫正辊轴方向的宽度变窄。固定侧凸部151a的前端(上端)形成 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该固定侧凸部151a的前端构成固定侧抵接面151b。可动侧凹凸部件152与轴支撑框架140、141的下表面抵接地配置。在矫正辊轴 方向的可动侧凹凸部件152的一端,连接有作为移动机构的缸体153,可动侧凹凸部件152 可向矫正辊的轴方向移动。并且,可动侧凹凸部件152被可移动地保持在轴支撑框架140、 141。如图13所示,在可动侧凹凸部件152上,向下方向突出地形成多个可动侧凸部15加。 多个可动侧凸部15 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间距P6排列。可动侧凸部15 形成从输送方向看时的形状呈长方形的立方体状。并且,多个可 动侧凸部15 的各个高度大致相同。并且,除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可动侧凸部15 之外,可动侧凸部15 形成相同的形状。配置于矫正辊轴方向两端的可动侧凸部152a,相 比其他可动侧凸部152a,矫正辊轴方向的宽度变窄。可动侧凸部15 的前端(下端)形成 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该可动侧凸部15 的前端构成可动侧抵接面152b。缸体154被配置在下矫正辊9、10、12、13轴方向两端侧。如图13所示,缸体IM 的柱塞连接在矫正辊轴方向的轴支撑框架140、141两端侧的各侧。并且,缸体154的本体 侧以柱塞向上方向突出的方式固定在下辊框架14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当下矫正辊9、10、12、13处于通路线PL侧时,固定 侧抵接面151b与可动侧抵接面152b抵接。并且,如图15所示,在使下矫正辊9、10、12、13 从通路线PL退避时,在缸体153的动力的作用下,可动侧凹凸部件152向矫正辊的轴方向CN 102139297 A
说明书
14/17 页
移动,从而可动侧凸部15 移动到固定侧凸部151a之间,固定侧凸部151a移动到可动侧 凸部15 之间。并且,下矫正辊9、10、12、13 —边取得与缸体154的顶起力之间的平衡一 边利用自重从通路线PL退避。S卩,当下矫正辊9、10、12、13从通路线PL退避时,可动侧凸 部15 被配置在固定侧凸部151a之间,固定侧凸部151a被配置在可动侧凸部15 之间。(本发明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进行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上矫正辊5、6处于通路线PL侧时,形成为 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的固定侧抵接面147b和可动侧抵接面148b抵接。并 且,当下矫正辊9、10、12、13处于通路线PL侧时,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 的固定侧抵接面151b和可动侧抵接面152b抵接。S卩,在矫正钢板时,固定侧抵接面147b 与可动侧抵接面148b抵接,固定侧抵接面151b和可动侧抵接面152b抵接。因此,假设在 进行钢板的矫正时,在上下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的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以及可动侧凸部 148a的各个上作用有相同大小的矫正反力,则能够使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以及可动侧凸 部148a的钢板矫正时的变形量大致恒定。并且,假设在进行钢板的矫正时,在多个固定侧 凸部151a以及可动侧凸部15 的各个上作用相同大小的矫正反力,则能够使多个固定侧 凸部151a以及可动侧凸部15 的钢板矫正时的变形量大致恒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151a以及可动侧凸部 148aU52a的钢板矫正时的变形量的偏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作用有矫正反力 的部件的矫正辊轴方向的变形量的偏差。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就算上矫正辊5、6以及 下矫正辊9、10、12、13可以从通路线PL退避,也能够抑制矫正钢板时的上下方向的矫正辊 的间隙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发生偏差。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抑制在通路线PL的 上下两侧、作用有矫正反力的部件的矫正辊轴方向的变形量的偏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 矫正钢板时的上下方向的矫正辊的间隙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发生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输送方向看时,固定侧凸部147a与轴支撑部136a以上下方 向重合地排列。因此,作用于支承辊17、18的矫正反力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多个固定侧凸部 147a以 及可动侧凸部148a上。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固定侧凸部147a和轴支撑部 136a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相同的间距P6排列,因此作用于支承辊17、18的矫正反力会直 接作用在多个固定侧凸部147a以及可动侧凸部148a上。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矫正 反力作用在支承辊17、18时的轴支撑框架136、可动侧凹凸部件148等的变形。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输送方向看时,固定侧凸部151a与形成在轴支撑框架 141上的轴支撑部以及轴承部140a以上下方向重合地排列,且形成在轴支撑框架141上的 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和固定侧凸部151a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相同的间距P6排 列,因此,作用在支承辊21、22、24、25上的矫正反力会直接作用在多个固定侧凸部151a以 及可动侧凸部15 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矫正反力作用在支承辊21、22、对、 25时的轴支撑框架140、141、可动侧凹凸部件152等的变形。(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退避机构129由固定侧凹凸部件147、可动侧凹凸部件 148和缸体149、150构成,第二退避机构130、131由固定侧凹凸部件151、可动侧凹凸部件 152和缸体153、巧4构成,但是第一退避机构1 或第二退避机构130、131的任意一方与第 一实施方式一样,由固定侧楔块以及可动侧楔块等构成。
16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凸部147a和轴支撑部136a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相同 的间距P6排列,但是例如固定侧凸部147a可以以一半于间距P6的间距排列、且轴支撑部 136a以间距P6排列。在该情况下,可动侧凸部148a例如以一半于间距P6的间距排列。同 样,例如固定侧凸部151a可以以一半于间距P6的间距排列,且形成在轴支撑框架141上的 轴支撑部以及轴支撑部140a以间距P6排列。在该情况下,可动侧凸部15 例如以一半于 间距P6的间距排列。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凸部147a、151a以及可动侧凸部148a、152a以从输送 方向看时的形状呈长方形地形成,但是固定侧凸部147a、151a以及/或可动侧凸部148a、 15 例如可以以在从输送方向看时的形状呈正方形地形成,亦可以呈梯形地形成。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凹凸部件147被配置在上侧、且可动侧凹凸部件148被 配置在下侧,但是固定侧凹凸部件147可以配置在下侧、且可动侧凹凸部件148配置在上 侧。在该情况下,固定侧凹凸部件147例如形成在轴支撑框架136上。同样,在上述的方式 中,固定侧凹凸部件151被配置在下侧、且可动侧凹凸部件152被配置在上侧,但是固定侧 凹凸部件151可以配置在上侧、且可动侧凹凸部件152配置在下侧。在该情况下,固定侧凹 凸部件151例如形成在轴支撑框架140、141上。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可动侧凹凸部件148、152上连接有缸体149、153,但是还可 以在可动侧凹凸部件148、152上连接电动机等驱动源。即,可以构成通过电动机等其他驱 动源使可动侧凹凸部件148、152移动的移动机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辊16 沈能旋转地被保持在固定轴132上,但是支承辊 16 沈还可以固定在旋转轴上。在该情况下,该旋转轴的两端侧能旋转地被支撑在轴支撑 框架134 141的轴支撑部上。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排列有四根上矫正辊4 7和七根下矫正辊8 14,但是排列 的上矫正辊的根数不限于四根,且排列的下矫正辊的根数不限于七根。例如,可以只排列四 根上矫正辊4 7以及相对上矫正辊4 7被配置成交错状的五根下矫正辊9 13。并 且,排列的上矫正辊的根数可以多于下矫正辊的根数。(可从第二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以下,记载可从第二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1) 一种辊式矫直机,在输送钢板的同时对其矫正,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矫正 辊,在上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距排列;和退避机构,使若干根上述矫正辊从上述 钢板所通过的通路线退避,以改变使用于上述钢板的矫正的上述矫正辊的间距,上述退避 机构具有固定侧凹凸部件,具有沿上述矫正辊的轴方向以预定的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固 定侧凸部;可动侧凹凸部件,具有沿所述矫正辊的轴方向以上述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可动 侧凸部;和移动机构,使上述可动侧凹凸部件沿上述矫正辊的轴方向移动,上述固定侧凸 部的前端构成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的固定侧抵接面,上述可动侧凸部的前端 构成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的可动侧抵接面,当上述矫正辊处于上述通路线侧 时,上述固定侧抵接面与上述可动侧抵接面抵接,当上述矫正辊从上述通路线退避时,上述 可动侧凹凸部件沿上述矫正辊的轴方向移动,从而上述可动侧凸部被配置在上述固定侧凸 部之间,上述固定侧凸部被配置在上述可动侧凸部之间。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固定在用于保持支承辊的保持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固定侧楔块形成为在从钢板的输送方向看时呈直角三角形状。并 且,与固定侧楔块抵接的可动侧楔块也形成为在从钢板的输送方向看时呈直角三角形状。 即,矫正辊轴方向的固定侧楔块的厚度以及可动侧楔块的厚度不是为一定。因此,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当矫正钢板时的反力作用在保持在保持部件上的多根 支承辊时,即便假设作用在多根支承辊的各个上的反力相同,固定侧楔块的变形量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也可能产生偏差。同样,当矫正钢板时的反力作用在保持在保持部件上的多根 支承辊时,即便假设作用在多根支承辊的各个上的反力相同,可动侧楔块的变形量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也可能产生偏差。即,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即便假设矫正钢板时的反力均勻地 作用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受矫正时的反力的部件的变形量在矫正辊的轴方向也可能产生偏 差。因此,在该辊式矫直机中,矫正钢板时的上下方向的上矫正辊和下矫正辊的间隙在矫正 辊的轴方向存在发生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其结果,可能不能恰当地矫正钢板。针对于此,在上述的(1)所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退避机构包括固定侧凹凸部 件,具有沿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固定侧凸部;和可动侧凹凸部件,具有沿 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可动侧凸部。并且,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当矫正辊处 于通路线侧时,固定侧凸部的、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固定侧抵接面和可动侧 凸部的、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可动侧抵接面抵接。即,在矫正钢板时,与上下 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平面状固定侧抵接面和可动侧抵接面抵接。因此,假设在进行钢板的矫正时,在沿矫正辊的轴方向以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固 定侧凸部以及可动侧凸部的各个上作用有相同大小的矫正反力,则能够使多个固定侧凸部 以及可动侧凸部的、矫正钢板时的变形量大致恒定。因此,能够抑制多个固定侧凸部以及可 动侧凸部的、钢板矫正时的变形量的偏差。即,能够抑制作用有矫正反力的部件的在矫正辊 轴方向上的变形量的偏差。其结果,在该辊式矫直机中,就算若干根矫正辊可以从钢板通过 的通路线退避,也能抑制矫正钢板时的上下方向的矫正辊的间隙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发生偏 差。(2)如(1)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多根支承辊,用于抑制上述矫正 辊的挠曲;和多个轴支撑部,用于支撑将上述支承辊保持为能够旋转的固定轴的两端侧或 用于支撑与上述支承辊一起旋转的旋转轴的两端侧,上述轴支撑部在从上述钢板的输送方 向看时与上述固定侧凸部以上下方向重合地配置。在(2)所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作用在支承辊上的矫正反力容易直接作用在多个 固定侧凸部以及可动侧凸部上。因此,能够抑制矫正反力作用在支承辊时的、固定侧凹凸部 件或可动侧凹凸部件等的变形。(3)如(2)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多根上述支承辊沿上述矫正辊的轴方 向以上述第一间距排列,多个上述轴支撑部沿上述矫正辊的轴方向以上述第一间距排列。在(3)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作用在支承辊上的矫正反力直接作用在多个固定侧 固定侧凸部以及可动侧凸部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矫正反力作用在支承辊时的固定侧 凹凸部件或可动侧凹凸部件等的变形。(4)如⑴至(3)中任一个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作为多根上述矫正辊, 具有多根第一矫正辊,沿上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距排列,同时配置于上下方向的 一方侧;和第二矫正辊,沿上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距排列,同时配置于上下方向的另一方侧,作为上述退避机构,具有第一退避机构,使若干根上述第一矫正辊从上述通路 线退避,以改变使用于上述钢板的矫正的上述第一矫正辊的间距;和第二退避机构,使若干 根上述第二矫正辊从上述通路线退避,以改变使用于上述钢板的矫正的上述第二矫正辊的 间距。 在(4)记载的辊式矫直机中,能够抑制在上下方向的两侧、作用有矫正反力的部 件的在矫正辊轴方向的变形量的偏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矫正钢板时的上下方向的矫 正辊的间隙在矫正辊的轴方向发生偏差。
权利要求
1.一种辊式矫直机,在输送钢板的同时对所述钢板进行矫正,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η为4以上的整数,m为2以上的整数时,第一辊组,具有在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预定的第一间距排列的η根矫正用第一矫正棍;第二辊组,以隔着所述钢板所通过的通路线与所述第一辊组对置的方式配置,且具有 在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所述第一间距排列、且相对所述第一矫正辊配置成交错状的η+1 根矫正用第二矫正辊;第一退避机构,使若干根所述第一矫正辊从所述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所述钢 板的所述第一矫正辊的根数;以及第二退避机构,使若干根所述第二矫正辊从所述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所述钢 板的所述第二矫正辊的根数,所述第二辊组具有矫正用第三矫正辊,该第三矫正辊在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以及下游侧中的至少一方上,相对所述第二矫正辊沿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所述第一间距 或m倍于所述第一间距的间距进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 下游侧两侧配置所述第三矫正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针对所述钢板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 及下游侧的各侧,在每侧配置一根所述第三矫正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 当k为O以上的整数时,所述第一辊组具有4+3k根所述第一矫正辊,所述第二辊组具有5+3k根所述第二矫正辊,所述第三矫正辊相对所述第二矫正辊沿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所述第一间距进行配置,所述第一退避机构使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矫正辊从所述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 所述钢板的所述第一矫正辊的间距,所述第二退避机构使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矫正辊从所述通路线退避,以改变用于矫正 所述钢板的所述第二矫正辊的间距。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保持辊以及第二保持辊,用于在所述第一辊组的沿所述钢板输送方向的至少 上游侧将所述钢板保持在所述通路线上,所述第一保持辊和所述第二保持辊在所述钢板的输送方向以相互错开的状态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辊式矫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保持部件,将所述第一保持辊保持为能够旋转;第二保持部件,将所述第二 保持辊保持为能够旋转;第一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一保持辊向所述通路线移动,并且使所述 第一保持辊从通路线退避;以及第二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保持辊向所述通路线移动,并且 使所述第二保持辊从所述通路线退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能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 所述第二移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上,且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矫正辊的根数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改变使用于钢板的矫正的矫正辊时、排列成交错状的矫正辊的、钢板输送方向的间距设为大致均匀的辊式矫直机。其包括第一辊组,具有沿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间距P1排列的第一矫正辊;第二辊组,具有沿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间距P1排列且相对第一矫正辊配置成交错状的五根第二矫正辊;第一退避机构,使第一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和第二退避机构,使第二矫正辊从通路线退避。第二辊组具有相对第二矫正辊沿钢板的输送方向以间距P1配置的第三矫正辊。
文档编号B21D1/02GK102139297SQ201010290710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冈崎伸正, 草薙丰, 阿部敬三, 青山亨 申请人:钢铁普蓝特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