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011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弯曲的钢筋进行拉直处理。然而,现有的钢筋拉直装置结构复杂,拉直效率低,且在拉直过程中无法对拉紧进行有效的固定,导致钢筋容易松脱。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所述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横板装置、位于所述横板装置上方的支撑装置、位于所述支撑装置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装置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上方的第二固定装置,所述底板包括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所述横板装置包括横板、位于所述横板下方的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下方的旋转杆、位于所述旋转杆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的第一连接环、位于所述横板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下端的第一滚轮、位于所述横板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端部的第二滚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上方的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之间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一固定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装置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下方的定位杆、设置于所述定位杆上的第二弯曲杆、拉线及弹簧,所述第二固定装置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上,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端的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下方的推动杆及定位架。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杆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竖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横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板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横杆枢轴连接。

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架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呈竖直状,所述定位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横板贯穿所述定位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杆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拉线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上。

所述第二支架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电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电缸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上方,所述推动杆呈竖直状,所述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定位架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的两端与所述电缸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定位架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能够对钢筋进行有效的固定,防止出现松脱的现象,进而可以保证拉直的顺利进行,并且拉直效率高,且拉直的效果好,能够很好的满足现有对钢筋拉直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横板装置2、位于所述横板装置2上方的支撑装置3、位于所述支撑装置4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装置4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上方的第二固定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所述第一支撑杆1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1。

如图1所示,所述横板装置2包括横板21、位于所述横板21下方的第二支撑杆2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下方的旋转杆23、位于所述旋转杆23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杆24、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24上的第一连接环25、位于所述横板21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竖杆26、设置于所述第一竖杆26下端的第一滚轮27、位于所述横板21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28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杆28端部的第二滚轮29。所述横板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横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横板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支撑杆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上端与所述横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23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2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2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23可以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下端旋转,所述旋转杆23与电机连接,使得电机可以带动所述旋转杆23围绕所述第二支撑杆22的下端旋转。所述第一固定杆2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转杆2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杆24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23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环25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环25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一连接环25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2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6设有两个,所述第一竖杆2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26的上端与所述横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26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27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滚轮27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27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竖杆26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7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一横杆2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横板2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28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8的一端与所述横板21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8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滚轮29设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29呈圆柱体是,所述第二滚轮29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横杆28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滚轮29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装置3包括第三支撑杆31、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上方的支撑板33、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杆31之间的第二横杆32。所述第三支撑杆31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3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横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3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3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3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杆32的端部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装置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板41、位于所述固定板41下方的第一支架4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42上的第一弯曲杆43、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43下方的定位杆43、设置于所述定位杆43上的第二弯曲杆44、拉线45及弹簧46。所述固定板4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固定板4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11,所述第二通孔411呈圆形。所述第一支架42呈L形,所述第一支架42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2的下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弯曲杆43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43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4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43呈竖直状,所述定位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43固定连接,所述横板21贯穿所述定位杆43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定位杆43可以在所述横板21上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弯曲杆44呈弯曲状,所述第二弯曲杆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44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杆43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6设有两个,所述弹簧46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杆43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杆3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6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弹簧46向中间拉动所述定位杆43。所述拉线45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杆43固定连接,所述拉线45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环25固定连接,所述拉线45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所述拉线45顶靠在所述第一滚轮27及第二滚轮29上。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固定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上。所述第二固定装置5包括第二支架5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51上的第二固定杆5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51上端的电缸53、位于所述电缸53下方的推动杆54及定位架55。所述第二支架51呈L形,所述第二支架5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1的上端与所述电缸53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2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固定杆5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支架51固定连接。所述电缸53与电源连接,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电缸53上设有开关,方便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电缸53位于所述固定板41的上方。所述推动杆54呈竖直状,所述推动杆54的上端与所述电缸53连接,使得所述电缸53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54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54位于所述第二通孔411的上方。所述定位架55呈凹字形,所述定位架55的两端与所述电缸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54贯穿所述定位架55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使用时,首先将钢筋放置在所述支撑板33上,且将电缆的两端放置在所述固定板41上。然后打开电缸53的开关,使得所述推动杆54向下移动,直至所述推动杆54顶靠在钢筋上,由于推动杆54位于所述第二通孔411的上方,使得此处的钢筋部分弯曲到所述第二通孔411内,进而可以将钢筋固定住,向向两侧拉动钢筋时,钢筋不容易松脱。然后打开与所述旋转杆23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旋转杆23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环25拉动所述拉线45,使得所述定位杆43向两侧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及第二固定装置5向两侧移动,从而可以将钢筋拉直,直至拉直完毕即可。至此,本发明建筑工程用钢筋拉直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