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4983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硬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速切削和钻削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高速钻削工艺可以提升企业加工效益,节约加工成本。但是普通传统钻头的钻尖一般为高速钢或硬质合金材质,在高速钻削加工条件下容易磨损,使加工效率逐渐降低,加工精度得不到保证,钻头寿命降低,切削阻力大,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需要一种高耐磨、高精度、高寿命的钻头,提高工作效率。

聚晶金刚石(PCD)材料具有优异的磨削性能,具有各向同性,没有单一的可解离面,不容易产生表面划伤,更适合用来研磨表面由不同硬度材料构成的工件,用来制作刀具切割时不易产生崩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整体聚晶PCD钻尖,同时在钻头内部设置了冷却液通道,钻头主体设有排屑槽可以将切削顺利导出,解决了当前传统钻头使用寿命低、磨损快、切削阻力大、刀具加工成本高、加工效率低的难题,大大提高了钻头使用寿命和加工效率,降低了加工制造企业的刀具成本,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包括钻尖、钻头主体和夹持部,钻尖镶焊在钻头主体的一端,钻头主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夹持部,所述钻尖为整体式PCD钻尖,钻头主体和夹持部为硬质合金材质,钻尖包括容屑槽和钻尖横刃;钻头主体开有两条螺旋式主排屑槽和若干条螺旋式副排屑槽,两条主排屑槽对称分布在钻头主体两侧,主排屑槽和副排屑槽均设有导向条。

进一步,在夹持部末端开有冷却液导流槽,用以引导冷却液流入冷却通道。

进一步,所述夹持部的端部开有倒角处理,便于刀具装夹,也可避免划伤工件。

进一步,所述夹持部与钻头主体衔接处设有过渡圆弧圆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有利地采用整体式聚晶PCD钻尖,代替传统的高速钢或硬质合金钻尖,极大提高钻尖耐磨性,使得钻头使用寿命大为增加,加工效率明显提升,加工精度更加精确。

(2)本实用新型中硬质合金钻头主体开有两条螺旋式主排屑槽和若干条螺旋式副排屑槽,主排屑槽可以将切削顺利导出,副排屑槽主要起到引导碎屑或其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流出工件外部,避免对工件划伤。

(3)本实用新型中主排屑槽、副排屑槽均做有导向条,起到支撑和挤压工件孔内表面的作用,提高孔表面加工质量的同时确保工件加工尺寸的精度。

(4)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硬质合金材质的钻头主体和夹持部,确保钻头具有很高的加工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右视图;

图中:1-钻尖,2-钻头主体,3-夹持部,4-冷却液导流槽,101-整体式聚晶PCD,102-导向条,103-副排屑槽,104-容屑槽,105-主排屑槽,106-钻尖横刃,107-冷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的轴测图,图2为主视图,图3为右视图,即从钻尖部位俯视观察图。由图1、2、3所示,一种内冷镶焊式整体聚晶PCD钻尖钻头,包括钻尖1、钻头主体2和夹持部3,钻尖1镶焊在钻头主体2的一端,钻头主体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夹持部3,所述钻尖1为整体式PCD钻尖101,钻头主体2和夹持部3为硬质合金材质,钻尖1包括容屑槽104和钻尖横刃106,容屑槽104可引导切削沿排屑槽排出,钻尖横刃106提供钻孔定位和向下钻削力;钻头主体2上开有两条螺旋式主排屑槽105和若干条螺旋式副排屑槽103,副排屑槽103优选为4条,两条主排屑槽105对称分布在钻头主体2的两侧,可以将切削顺利导出,副排屑槽103主要是起到引导碎屑或者其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流出工件外部,避免对工件划伤,主排屑槽、副排屑槽均做有导向条102,起到支撑和挤压工件孔内表面的作用,提高孔表面加工质量的同时确保工件加工尺寸的精度。

在夹持部3末端开有冷却液导流槽4,用以引导冷却液流入冷却通道。

其中,夹持部3的端部开有倒角处理,便于刀具装夹,也可避免划伤工件。

另外,在夹持部末端开有冷却液导流槽4,引导冷却液流入冷却通道107。

所述夹持部3与钻头主体2衔接处设有过渡圆弧圆周面,确保机床工作轴心与刀具轴心一致,保证加工出的工件的孔圆柱度,同时提高刀具的工作刚性,增加其寿命。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加工效率和刀具使用寿命,减少了机械制造业的刀具加工成本,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