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换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5610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快速换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化设备的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减少换模时间,提高作业效率的换模装置,属于装配专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小型机械、电子部件装配和检测的自动化设备中,需要配备一些专用模具来承载工件并对工件精确定位,以便有效准确地取放专用模具内的工件,然后进行自动化的装配作业,用自动化作业来取代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在现有的电源盒装配自动化设备中,其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可移动的载具底盘,电源盒放置在载具中,载具通过载具底盘支撑在底座上。在各自的步进电机的驱动下,两个载具底盘通过对应的丝杆螺母机构交替往复移动,一个载具底盘前进到位后机械手进行自动拧螺钉的作业,另一个载具底盘后退到位后取出装配好的电源盒,然后放进待装配的电源盒,周而复始自动进行电源盒的装配。在更换产品需要更换载具时,需要先拧下8根固定连接载具与载具底盘的紧固螺钉,更换新的载具后,再重新拧上8根紧固螺钉,耗时5-10分钟左右,导致产量降低,增大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载具更换的快速换模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快速换模装置,包括载具底盘和固定在载具底盘上的载具,所述载具底盘支撑底座上,并可沿底座往复移动;载具底盘上侧设有封闭的下沉凹槽,载具形状与下沉凹槽匹配,载具下部嵌入载具底盘的下沉凹槽内,且载具底面抵靠在下沉凹槽的上侧面上,载具上部设有数个工件定位槽,数个工件下部分别嵌入对应的工件定位槽中;所述载具通过定位机构定位在载具底盘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3根成品字形排列且下端固定在下沉凹槽中的定位销和设置在载具下侧对应位置的3个定位销孔,定位销和定位销孔间隙配合;载具下部嵌入载具底盘的下沉凹槽中,定位销上端插进对应的定位销孔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2根对角固定在下沉凹槽中的定位销和设置在载具下侧对应位置的2个定位销孔,定位销和定位销孔间隙配合;载具下部嵌入载具底盘的下沉凹槽中,定位销上端插进对应的定位销孔中。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垂直方向限位的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一端拧入载具底盘的一侧内,抵靠在载具对应的一垂直侧面上。

进一步地,载具上部纵向两侧分别设有便于取放工件的凹口。

进一步地,载具底盘为铝板制成,载具采用尼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载具通过3根成品字形排列或2根对角固定在定位销定位在载具底盘中,并通过拧入载具底盘一侧外的限位螺钉对载具进行垂直方向限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只需拧松或拧紧限位螺钉,就能直接更换载具。更换载具的耗时从现有技术的5-10分钟左右缩短到数秒,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电源盒装配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载具底盘1和固定在载具底盘1上的载具2,载具底盘1为盒形,支撑在底座3上,并与底座3内的丝杆螺母传动机构连接,丝杆螺母传动机构通过步进电机驱动,随着步进电机的转向改变,就可使载具底盘1沿着底座3往复移动。载具底盘1上侧设有封闭的下沉凹槽11,载具2形状与下沉凹槽11匹配,其下部嵌入载具底盘1的下沉凹槽11内,其底面抵靠在下沉凹槽11的上侧面上。本实施例的载具2上部设有2个平行排列的工件定位槽21,2个电源盒10下部分别嵌入对应的工件定位槽21中。载具2通过定位机构3定位在载具底盘1中,定位机构3包括3根成品字形排列且下端固定在下沉凹槽11中的定位销31和设置在载具2下侧对应位置的3个定位销孔32,定位销31和定位销孔32间隙配合。载具2下部嵌入载具底盘1的下沉凹槽11中,定位销31上端插进对应的定位销孔32中。

为了防止载具2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用于垂直方向限位的限位螺钉4,限位螺钉4一端拧入载具底盘1的一侧内,抵靠在载具2对应的一垂直侧面上。

为了便于取放工件10,在载具2上部纵向两侧分别设有凹口23。载具底盘1为重量轻、强度高的5块铝板固定连接而成的盒形结构,为了不碰伤电源盒10,载具1采用尼龙制成。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定位机构3包括2根对角固定在下沉凹槽11中的定位销4和设置在载具2下侧对应位置的2个定位销孔32,定位销31和定位销孔32间隙配合。载具2下部嵌入载具底盘1的下沉凹槽11中,定位销3上端插进对应的定位销孔32中。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