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1584发布日期:2020-09-11 22:04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孔设备,具体是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冲击钻没有防尘装置,工人在打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使得工人的工作环境很差,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散落在地面上的大量灰尘也大大增加了人工清扫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包括外壳、驱动电机以及安装在驱动电机输出端的钻头,驱动电机通过固定柱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部,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前端,且密封装置设置在钻头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防尘板、伸缩软管和密封罩,防尘板固定安装在外壳前端且防尘板设在钻头外,伸缩软管固定安装于密封罩与防尘板之间,所述外壳的前端外壳设置有密封圈且钻头穿过密封圈,所述密封罩上还设置有碎块盒,所述伸缩软管的材质为橡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软管内设有支撑伸缩机构,所述支撑伸缩机构包括伸缩杆和弹簧,伸缩杆一端连接密封罩,伸缩杆另一端连接防尘罩,所述弹簧套设在伸缩杆外,弹簧一端连接密封罩,弹簧另一端连接防尘罩。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还包括吸尘装置,所述吸尘装置包括吸尘机、吸尘管和集尘盒,吸尘机安装在集尘盒的一端且吸尘机的出口端与集尘盒连通,所述防尘板上设置有通孔,吸尘机的进口端通过吸尘管与防尘板上的通孔相连通,所述吸尘管为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壳上还安装有把手一和把手二,把手一和把手二分别安装在外壳的后端和下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安装于外壳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扇叶、转轴二和固定杆,所述外壳的上下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转轴一,两个所述转轴一的一端均通过轴承与外壳的内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轴一的另一端均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之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两个所述转轴一上固定安装有扇叶,外壳内部还固定安装有固定杆,驱动电机的后端与固定杆之间转动设置有转轴三,转轴三上固定安装有扇叶,外壳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转轴二且转轴二与转轴三之间通过锥齿轮传动连接,转轴二与转轴一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外壳上对应扇叶的安装处均布设置有散热孔,外壳外部对应散热孔的位置固定安装有防尘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通过在外壳前端设置密封装置,同时通过设置吸尘机、吸尘管和集尘盒对打孔产生的灰尘进行收集,极大地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灰尘污染,保护了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设置散热装置对驱动电机进行有效的散热,延长了使用寿命。此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中什么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注释:1-外壳、101-防尘罩、102-把手一、103-把手二、104-固定柱、105-固定杆、2-防尘板、201-伸缩软管、202-伸缩杆、203-弹簧、204-密封罩、205-碎块盒、206-密封圈、3-集尘盒、301-吸尘机、302-吸尘管、4-扇叶、401-转轴一、402-转轴二、403-转轴三、404-皮带、5-驱动电机、501-钻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一种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包括外壳1、驱动电机5以及安装在驱动电机5输出端的钻头501,驱动电机5通过固定柱104固定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安装在外壳1前端,且密封装置设置在钻头501外,密封装置可在钻头501的四周形成密闭的空间,将钻头501在打孔时所产生的灰尘聚拢在密闭的空间内,从而避免灰尘四处飞扬。

所述密封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加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密封装置包括防尘板2、伸缩软管201和密封罩204,防尘板2固定安装在外壳1前端,且防尘板2设在钻头501外,伸缩软管201固定安装于密封罩204与防尘板2之间,密封罩204、伸缩软管201与防尘板2所形成的密闭空间能够对钻头501在钻孔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进行聚拢,所述外壳1的前端外壳设置有密封圈206且钻头501穿过密封圈206,当钻头501在对墙面进行打孔时,密封装置内将聚集大量的灰尘,密封圈206可避免灰尘沿钻头501与外壳1的连接处进入外壳1内,所述密封罩204上还设置有碎块盒205,在打孔时,难免会产生大块的碎块,碎块大量堆积容易磨损伸缩软管201,设置碎块盒205可对碎块进行暂时收集,防止碎块磨损伸缩软管201,所述伸缩软管201的材质不加限制,可以采用橡胶、弹性塑料等制成,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伸缩软管201的材质为橡胶。

为了使密封罩204与墙面更好贴合,所述伸缩软管201内设有支撑伸缩机构,所述支撑伸缩机构具体结构不加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支撑伸缩机构包括伸缩杆202和弹簧203,伸缩杆202一端连接密封罩204,伸缩杆202另一端连接防尘板2,所述弹簧203套设在伸缩杆202外,弹簧203一端连接密封罩204,弹簧203另一端连接防尘板2,伸缩杆202能够使密封罩204和防尘板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且能够为弹簧203提供支撑,打孔时伸缩杆202和弹簧203受力压缩,弹簧203将挤压密封罩204,使密封罩204更好的与墙面进行贴合,停止打磨时,密封罩204离开墙面,弹簧203伸长,使得伸缩杆202恢复初始状态。

为了将密封装置内所聚集的灰尘及时清理干净,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还包括吸尘装置,吸尘装置的吸尘端与密封装置内部相连通,在对墙面进行打孔时,密封装置在钻头501四周形成密闭空间,打孔所产生的灰尘聚拢在密闭空间内,通过吸尘装置将聚拢的灰尘吸出处理,从而将密封装置内所聚集的灰尘及时的清理干净;所述吸尘装置的具体结构不加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吸尘装置包括吸尘机301、吸尘管302和集尘盒3,吸尘机301安装在集尘盒3的一端且吸尘机301的出口端与集尘盒3连通,所述防尘板2上设置有通孔,吸尘机301的进口端通过吸尘管302与防尘板2上的通孔相连通,运行吸尘机301,通过通孔将密封装置内的灰尘抽出,并通过吸尘管302送入集尘盒3内,从而将密封装置内所聚集的灰尘及时的清理干净;所述吸尘管302的材质不加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吸尘管302为软管,采用软管作为吸尘管302,能够使吸尘机301和集尘盒3的位置可以随意放置,使用更加灵活。

所述外壳1上还安装有把手一102和把手二103,把手一102和把手二103分别安装在外壳1的后端和下端,在打孔时,工人通过把手一102和把手二103把持该钻孔装置,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在对墙面进行打孔时,两只手分别手持把手一102和把手二103,密封罩204贴紧需打孔的墙面,伸缩杆202、弹簧203和伸缩软管201被压缩,形成密闭空间,吸尘机301将打磨墙面产生的灰尘吸入集尘盒3,及时的对密闭空间内的灰尘进行清理,设置碎块盒205可对碎块进行暂时收集,防止碎块磨损伸缩软管20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1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安装于外壳1内部,散热装置用于在驱动电机5运转时,对驱动电机5进行降温,提高驱动电机5的使用寿命。

所述散热装置的具体形式不加限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扇叶4、转轴二402和固定杆105,所述外壳1的上下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转轴一401,两个所述转轴一401的一端均通过轴承与外壳1的内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轴一401的另一端均与驱动电机5的输出端之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两个所述转轴一401上固定安装有扇叶4,外壳1内部还固定安装有固定杆105,驱动电机5的后端与固定杆105之间转动设置有转轴三403,转轴三403上固定安装有扇叶4,外壳1的内壁上转动设置有转轴二402且转轴二402与转轴三403之间通过锥齿轮传动连接,转轴二402与转轴一401之间通过皮带404传动连接,所述外壳1上对应扇叶4的安装处均布设置有散热孔,外壳1外部对应散热孔的位置固定安装有防尘罩101,打孔时,驱动电机5通过锥齿轮组带动两个所述转轴一401转动从而带动扇叶4转动,转轴一401通过皮带404带动转轴二402转动,转轴二402通过锥齿轮带动转轴三403上的扇叶4转动,为电机提供散热效果,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驱动电机5通过锥齿轮组带动两个所述转轴一401转动从而带动扇叶4转动,转轴一401通过皮带404带动转轴二402转动,转轴二402通过锥齿轮带动转轴三403上的扇叶4转动,为电机提供散热效果,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防止灰尘四溅的冲击钻通过在钻头四周设置密封装置,同时通过吸尘机、吸尘管和集尘盒对打孔产生的灰尘进行收集,极大地降低了施工现场的灰尘污染,保护了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设置散热装置对驱动电机进行有效的散热,延长了使用寿命。此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实现。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