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7059发布日期:2020-06-26 23:20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冶金钢铁机械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热轧带钢生产线中,一般需通过将每一块要轧制的钢板在进行加热、粗轧之后再进行精轧,才能加工出具有所需厚度的热轧板卷。在这样的轧制方式中,特别是在精轧过程中,存在着不能轧制带钢厚度0.6~1.5mm产品,或因为被轧材料啮入不良而容易引起生产线停止的问题,以及因为被轧材料的前、后端部的形状不良而引起的合格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最近,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采用了一种预接合的轧制方式,在该方式中,在热精轧机的输入端的输送线上,将先行输送的热钢板的后端部和后续钢板的前端部预先接合,然后将其连续地输送给热精轧生产线。

常规无头热轧带钢,国内粗轧机与精轧机之间的中间坯连接装备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制造使用还是空白;国外日本、普瑞特等有专利技术几台设备应用。但是,无头轧制中间坯压接连接是专用装备,不能同时分别剪切头尾,现有常规热轧改造成无头轧制,需要搬迁、改造、新建许多装备,国内有100多条常规热轧生产线,使用受到严重限制;同时仅仅引进一台压接连接设备费用一亿多元人民币,非常昂贵。

无头轧制中间坯剪压连接后的带钢头尾清理装置是重要设备技术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一种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可以满足无头轧制的生产顺行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以解决无头轧制中间坯经剪压连接后对剪切出的带钢头、尾部的清理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包括上刮尾组件和下刮头组件,且两者均布置在剪压接连装备后并分别位于带钢的上、下方;所述上刮尾组件由上连杆机构、上刮尾板、上伸缩臂、上转动轴组成,上连杆机构设于上转动轴,且其上设置上刮尾板和上伸缩臂;所述下刮头组件由下连杆机构、下刮头板、下伸缩臂、下转动轴组成;下连杆机构设于下转动轴,且其上设置下刮头板和下伸缩臂。

进一步,所述上伸缩臂和下伸缩臂采用液压缸、气缸、电液推杆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上刮尾板的头部宽度方向设置为斜面。

进一步,所述下刮头板的头部宽度方向设置为直面或斜面。

进一步,所述上刮尾组件还包括有设于上连杆机构上的上辊轮,且上辊轮相对于轧制线设于上刮尾板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上刮尾板和上辊轮设置为一体结构,且与上连杆机构摆动设置。

进一步,所述下刮头组件还包括有设于下连杆机构上的下辊轮,且下辊轮相对于轧制线设于下刮头板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下刮头板和下辊轮设置为一体结构,且与下连杆机构摆动设置。

进一步,所述下刮头组件和上刮尾组件相对于轧制线前后错位布置。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旋转摆动杠杆机构,使得无头轧制中间坯在剪压连接后剪切的先行带钢带尾和后续带钢带头被刮出轧制线,以满足无头轧制的生产顺行需要,同时在常规单卷轧制不需要中间坯连接时,可远离带钢表面,不影响带钢的通行,也不影响剪切的头部、尾部掉下地坑收集,也有空间利于设备维护检修。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紧凑,控制操作方便,刮出带头带尾效率高,且运行稳定可靠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工作位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等待位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上刮尾板的俯视图(a为带尾向操作侧移动,b为带尾向传动侧移动);

元件标号说明:上刮尾组件1、下刮头组件2;上连杆机构11、上刮尾板12、上伸缩臂13、上转动轴14、上辊轮15;下连杆机构21、下刮头板22、下伸缩臂23、下转动轴24、下辊轮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带钢无头轧制刮头刮尾装置,包括上刮尾组件1和下刮头组件2,且两者均布置在剪压接连装备后并分别位于带钢的上、下方。这样,常规热轧无头轧制前后中间坯带钢头部及尾部由剪压接连装备剪压连接后,可由下刮头组件对剪切出的后续带钢带头实施清理、由上刮尾组件对剪切出的先行带钢带尾实施清理,并分别掉下地坑中。其中涉及的剪压接连装备对中间坯带钢头部及尾部的剪切和压接原理在本申请人的另一项专利中介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如图2所示,具体的,该上刮尾组件1由上连杆机构11、上刮尾板12、上伸缩臂13、上转动轴14组成,上连杆机构11设于上转动轴14,且其上设置上刮尾板12和上伸缩臂13,这样,上连杆机构与上伸缩臂构造成一个类似于机械手臂,利用上伸缩臂的伸缩并配合上连杆机构的铰接及上转动轴对上连杆机构的旋转,可使得上连杆机构对上刮尾板实施伸缩摆动,从而使得上刮尾板接近带钢表面或远离带钢表面;同理,该下刮头组件2由下连杆机构21、下刮头板22、下伸缩臂23、下转动轴24组成;下连杆机构21设于下转动轴24,且其上设置下刮头板22和下伸缩臂23,其工作原理及效果跟上刮尾组件相同,且下刮头组件的机械手臂结构可避开轧制线上的辊道的干涉,利于其在合理位置设置,提高带头刮出效果。同时,上刮尾组件1还包括有设于上连杆机构11上的上辊轮15,且上辊轮15相对于轧制线设于上刮尾板12的后方,设置上辊轮可利用上刮尾组件在刮出带尾过程中对中间坯带钢实施压靠,使得上刮尾板工作稳定可靠;下刮头组件2还包括有设于下连杆机构21上的下辊轮25,且下辊轮25相对于轧制线设于下刮头板22的后方,其工作原理及效果跟上辊轮相同。

使用时,需要清理剪压连接后中间坯带钢的带头时,下转动轴驱动下连杆机构绕其轴中心转动,同时下伸缩臂驱动下连杆机构伸缩,使下刮头板和下辊轮接触带钢下表面(见图1),移动带头触碰下刮头板并掉下地坑;而需要清理剪压连接后中间坯带钢的带尾时,上转动轴驱动上连杆机构绕其轴中心转动,上伸缩臂驱动上连杆机构伸缩,使上刮尾板和上辊轮接触带钢上表面(见图1),移动带尾触碰上刮尾板并掉下地坑。此外,常规单卷轧制不需要中间坯连接时,剪压接连装备的刮头刮尾装置则处于等待状态(见图2),上刮尾组件和下刮头组件分别离开带钢表面。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刮尾板12的头部宽度方向设置为斜面,即其面向剪压接连装备的前侧设置为倾斜边,以便于剪切出的带钢尾部在中间坯带钢表面上方跟随运动中,利用上刮尾板的斜面将其刮向操作侧或传动侧,然后掉下地坑中。因剪切出的带钢头部位于中间坯带钢表面下方,故下刮头板的头部宽度方向设置为直面或斜面均可,都能是其被刮出并掉下地坑中。

本实施例中的上伸缩臂13和下伸缩臂23均采用液压缸。当然,在不同实施例中也可采用气缸或电液推杆。

本实施例中的上刮尾板12和上辊轮15设置为一体结构,且与上连杆机构11摆动设置,其摆动量可控;同理,下刮头板22和下辊轮25也设置为一体结构,且与下连杆机构21摆动设置,其摆动量可控。这样,一方面可增强上刮尾板或下刮头板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机械冲击影响,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下刮头组件2和上刮尾组件1相对于轧制线前后错位布置。这样,使得带头和带尾的刮出合理且高效。

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