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及板坯收缩控制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29951发布日期:2022-05-07 12: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拉延凹模(1)和拉延凸模(2),所述拉延凹模(1)上开设有凹模腔(11),该凹模腔(11)周围的所述拉延凹模(1)模面形成承压面,所述拉延凹模(1)设置有压料组件,该压料组件包括拉延压料器(3),该拉延压料器(3)与所述承压面正对,该拉延压料器(3)朝向所述承压面的表面形成顶压面,该顶压面与所述承压面形成压紧配合面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配合面组包括由外到内顺序连接的外引导部、拉延筋压料部和内引导部;所述拉延筋压料部为一对相互配合的弧面面对,所述拉延筋压料部用于压紧待加工的板坯,提供板坯的流动阻力;所述内引导部和外引导部均为相互配合的平面面对,所述内引导部的面间隙为d1,所述外引导部的面间隙为d2,板坯的厚度为t,且:t+0.05mm≤d1≤t+0.1mm;t+0.05mm≤d2≤t+0.1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筋压料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承压面上的拉延凸筋(12’),以及开设在所述顶压面上并与所述拉延凸筋(12’)相适应的拉延凹筋(31’),二者相互配合;所述拉延凸筋(12’)表面为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其两侧的所述承压面圆角过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配合面组还包括避空部,该避空部位于所述外引导部外侧,该避空部的面间隙由外到内逐渐减小,该避空部任意一处的面间隙为d3,d3与t的关系为t<d3≤t+1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配合面组外侧的所述拉延压料器(3)与所述拉延凹模(1)相对的表面之间相互间隔开,以形成平衡调节腔,该平衡调节腔的相对表面之间夹设有拉延平衡调节块(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调节腔内还设有至少一片拉延平衡调节块垫片(5),该拉延平衡调节块垫片(5)与所述拉延平衡调节块(4)在所述平衡调节腔的相对表面之间堆叠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板坯压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料组件还包括机床顶杆(32),该机床顶杆(32)前端垂直顶压所述拉延压料器(3),以使所述顶压面顶压所述承压面。7.一种板坯收缩控制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拉延筋设计:针对用于加工板坯厚度为t的拉延模,在设计阶段,使用冲压成型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模拟分析时使用间隙控制,内引导部和外引导部的面间隙设为t+0.1mm,调整拉延筋的尺寸参数至模拟分析结果为板坯不开裂缩颈,记录此时拉延凸筋(12’)高度h0、拉延凸筋(12’)圆弧面半径r
50
、以及内外侧圆角半径r
40
的大小;s2,拉延模压紧配合面组的加工:在模拟数据基础上,为了应对实物与模拟的误差,以拉延凸筋(12’)高度为h0+1mm、内外侧圆角半径为r
40-1mm作为加工参数,保持拉延凸筋(12’)圆角半径r
50
和拉延凸筋(12’)宽度不变,对拉延模压紧配合面组进行数控加工;s3,模具调试:先对拉延模压紧配合面组做抛光处理,然后对拉延模平衡调节腔内所有拉延平衡调节块(4)同时增加0.05毫米厚的拉延平衡调节块垫片(5),即形成如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拉延模压紧结构,使用板坯在冲压机床上拉延试制,对试制产品进行检查,观察有无开裂、缩颈、起皱、拉伤(毛)、缺料等外观缺陷;s4,模具修改:若仅有拉伤(毛)缺陷,再增加0.05毫米拉延平衡调节块垫片(5);若仅有开裂或缩颈的缺陷,将试制产品的开裂或缩颈区域所对应的拉延凸筋(12’)内侧圆角半径放大1mm后再次试制并观察试制产品,若改善不明显则再放大外侧圆角半径1mm,最后降低拉延凸筋(12’)高度0.5mm;若仅出现起皱,增加机床顶杆提供的压力,每次调节量50kn,试制并观察试制产品,直至试制产品无肉眼可见起皱现象。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延板坯压紧结构,拉延凹模与拉延压料器之间的配合面形成压紧配合面组,压紧配合面组包括由外到内顺序连接的外引导部、拉延筋压料部和内引导部,其中拉延筋压料部为一对相互配合的弧面面对,用于压紧所述拉延模所加工的板坯,提供板坯的流动阻力,内引导部和外引导部均为相互配合的平面面对,内引导部的面间隙D1和外引导部的面间隙D2分别与板坯厚度T满足如下关系:T+0.05mm≤D1≤T+0.1mm;T+0.05mm≤D2≤T+0.1mm。本发明的还提供一种板坯收缩控制优化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模具压紧配合面对的尺寸偏差冗余度大幅提升,并大幅降低压紧配合面对的涂层要求,极大地降低模具调试难度和工作量,同时保证模具工作寿命,从而整体上降低模具成本。从而整体上降低模具成本。从而整体上降低模具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万发 姚义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联伟汽车零部件(重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30
技术公布日:2022/5/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