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36340发布日期:2021-01-05 18:27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现有的模具在对工件的弯折较为不便,而且弯折过程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弯折方便、操作稳定的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包括下模架、设于下模架上的弯折装置、上模架及设于上模架上的驱动装置,所述弯折装置包括设于下模架上的弧形槽、设于弧形槽上的弧形板、设于下模架上的基座、设于基座上的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设于第一活动槽内的下压件、与下压件配合使用的上压件、设于第二活动槽内的定位件及复位部件;通过弯折装置的设置,能够对工件的形状进行确定,通过驱动装置的设置,能够从工件的顶部进行施压,使工件弯折成所需的形状,弧形槽位于下模架上,弧形板位于弧形槽内,并且能够在弧形槽内转动,基座位于下模具的上方,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分别能使弧形板部分进入,下压件位于工件的下方,上压件位于下压件的正上方,下压件和上压减能够同时对工件进行弯折,定位件能够维持弯折过程中工件的稳定,复位部件能够使弧形板及时的复位,使用方便。

所述下压件包括第四板体、设于第四板体顶部的第一倾斜部、设于第四板体一侧的第一缺口、与第一缺口配合使用的第一插杆及设于第四板体底部的第二倾斜部;第一倾斜部位于第四板体的顶部,能够根据工件所需的弯折角度及形状进行调节,第一缺口位于第四板体的一侧,第一插杆能够在第一缺口内滑动,防止下压件过多脱离第一活动槽,第二倾斜部能够与弧形板抵接,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弧形板为半圆柱体,所述弧形板的中部设有转轴;半圆柱体能够方便在弧形槽内部转动,转轴位于弧形板与基座之间,能够降低弧形板转动时的阻力。

所述复位部件包括设于弧形板侧壁上的拉杆、设于下模架上的第一槽体及设于第一槽体上的拉簧;拉杆位于弧形板的内部,第一槽体位于下模架上,拉簧位于拉杆与下模架之间,能够拉动弧形板复位。

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板体、设于第一板体上的第二缺口、与第二缺口配合使用的第二插杆、设于第一板体底部的第三倾斜部及设于第一板体上的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位于第二活动槽的底部,第二缺口位于第一板体的一侧,第二插杆能够在第二缺口内部滑动,防止下移过多距离,第三倾斜部与弧形板抵接,使弧形板的转动更加方便,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的上方,第二板体向上延伸至基座的上方,上压件在压下的同时能够带动第二板体下压,使弯折更加稳定。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上模架上的动模、设于动模上的导向部件、设于导向部件底部的压紧板及与第二板体配合使用的第二槽体;所述上压件固定于动模上;动模位于上模架的下方,导向部件能够对压紧板进行导向,使工件的压紧更加牢固,第二槽体位于动模上,上第二板体能够插到第二槽体内部,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设于动模上的通孔、设于通孔内的限位板、设于限位板上的导杆及设于限位板与压紧板之间的弹簧;通孔位于动模上,限位板位于通孔的内部,能够对导杆进行限位,能够防止导杆脱离通孔,弹簧位于导杆的外侧,使导杆能够相对于通孔升降。

所述上压件包括第三板体、设于第三板体底部的第四倾斜部;所述压紧板上设有第三槽体;第三板体固定在动模上,第三板体贯穿第三槽体,第四倾斜部与第一倾斜部的形状互补,能够使弯折后的工件厚度相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弯折装置的设置,能够对工件的形状进行确定,通过驱动装置的设置,能够从工件的顶部进行施压,使工件弯折成所需的形状,弧形槽位于下模架上,弧形板位于弧形槽内,并且能够在弧形槽内转动,基座位于下模具的上方,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分别能使弧形板部分进入,下压件位于工件的下方,上压件位于下压件的正上方,下压件和上压减能够同时对工件进行弯折,定位件能够维持弯折过程中工件的稳定,复位部件能够使弧形板及时的复位,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b-b处的剖面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模具的弯折机构,包括下模架1、设于下模架1上的弯折装置、上模架3及设于上模架3上的驱动装置,所述弯折装置包括设于下模架1上的弧形槽21、设于弧形槽21上的弧形板22、设于下模架1上的基座23、设于基座23上的第一活动槽24和第二活动槽25、设于第一活动槽24内的下压件、与下压件配合使用的上压件、设于第二活动槽25内的定位件及复位部件;通过弯折装置的设置,能够对工件的形状进行确定,通过驱动装置的设置,能够从工件的顶部进行施压,使工件弯折成所需的形状,弧形槽21位于下模架1上,弧形板22位于弧形槽21内,并且能够在弧形槽21内转动,基座23位于下模具的上方,第一活动槽24和第二活动槽25分别能使弧形板22部分进入,下压件位于工件的下方,上压件位于下压件的正上方,下压件和上压减能够同时对工件进行弯折,定位件能够维持弯折过程中工件的稳定,复位部件能够使弧形板22及时的复位,使用方便;使用时,将工件放置到下压件与上压件之间,随后使上压件下压,此时第二活动槽25内的定位件能够向下运动,并推动弧形板22在弧形槽21内部转动,此时弧形板22的另一端会推着下压件向上运动,使上压件和下压件均能对工件施加压力,从而完成工件的弯折,下压件向下运动时定位件能够同时对工件进行试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所述下压件包括第四板体261、设于第四板体261顶部的第一倾斜部262、设于第四板体261一侧的第一缺口263、与第一缺口263配合使用的第一插杆264及设于第四板体261底部的第二倾斜部265;第一倾斜部262位于第四板体261的顶部,能够根据工件所需的弯折角度及形状进行调节,第一缺口263位于第四板体261的一侧,第一插杆264能够在第一缺口263内滑动,防止下压件过多脱离第一活动槽24,第二倾斜部265能够与弧形板22抵接,使用更加方便;使用时,弧形板22位于第一活动槽24一侧的部分会抵着第二倾斜部265,使第四板体261升高,第四板体261上的第一倾斜部262会向上运动,并突出到基座23上方,完成工件的弯折,与此同时,第一插杆264能够在第一缺口263内部滑动,能够防止第一倾斜部262过多的突出基座23,避免工件受到纵向的剪切力损坏,使用更加稳定。

所述弧形板22为半圆柱体,所述弧形板22的中部设有转轴221;半圆柱体能够方便在弧形槽21内部转动,转轴221位于弧形板22与基座23之间,能够降低弧形板22转动时的阻力;在弧形板22转动时,转轴221会跟随弧形板22转动,使下压件的顶起更加方便。

所述复位部件包括设于弧形板22侧壁上的拉杆291、设于下模架1上的第一槽体292及设于第一槽体292上的拉簧293;拉杆291位于弧形板22的内部,第一槽体292位于下模架1上,拉簧293位于拉杆291与下模架1之间,能够拉动弧形板22复位;在工件弯折完成后,拉簧293会拉动拉杆291向下运动,使弧形板22能够及时的复位,更具体的,第一槽体292向上有部分延伸,使拉簧293能够适应弧形板22的转动,避免拉簧293的损坏。

所述定位件包括第一板体281、设于第一板体281上的第二缺口282、与第二缺口282配合使用的第二插杆283、设于第一板体281底部的第三倾斜部284及设于第一板体281上的第二板体285;第一板体281位于第二活动槽25的底部,第二缺口282位于第一板体281的一侧,第二插杆283能够在第二缺口282内部滑动,防止下移过多距离,第三倾斜部284与弧形板22抵接,使弧形板22的转动更加方便,第二板体285位于第一板体281的上方,第二板体285向上延伸至基座23的上方,上压件在压下的同时能够带动第二板体285下压,使弯折更加稳定;使用时,第二板体285会向下运动,第二板体285会推着第一板体281向下运动,由于第三倾斜部284与弧形板22抵接,第一板体281下移的同时能够带动弧形板22转动,使第一倾斜部262能够更方便的突出第一活动槽24,与此同时第二插杆283在第二缺口282内部滑动,避免第一板体281长距离的运动,使用起来更加稳定。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于上模架3上的动模41、设于动模41上的导向部件、设于导向部件底部的压紧板43及与第二板体285配合使用的第二槽体44;所述上压件固定于动模41上;动模41位于上模架3的下方,导向部件能够对压紧板43进行导向,使工件的压紧更加牢固,第二槽体44位于动模41上,上第二板体285能够插到第二槽体44内部,使用更加方便;使用时,控制动模41向下运动,此时压紧板43会向下运动,并压在工件上,使工件弯折过程更加稳定,更具体的,压紧板43的底部设有多个凸点,使工件的固定更加稳固。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设于动模41上的通孔421、设于通孔421内的限位板422、设于限位板422上的导杆423及设于限位板422与压紧板43之间的弹簧424;通孔421位于动模41上,限位板422位于通孔421的内部,能够对导杆423进行限位,能够防止导杆423脱离通孔421,弹簧424位于导杆423的外侧,使导杆423能够相对于通孔421升降;在动模41向下运动时,压紧板43会向下运动,当压紧板43移动到工件上方时,弹簧424会收缩,此时导杆423停止运动,动模41继续向下运动,直至工件的弯折成型结束。

所述上压件包括第三板体271、设于第三板体271底部的第四倾斜部272;所述压紧板43上设有第三槽体431;第三板体271固定在动模41上,第三板体271贯穿第三槽体431,第四倾斜部272与第一倾斜部262的形状互补,能够使弯折后的工件厚度相同;在动模41向下运动的同时,第三板体271也会向下运动,第三板体271会首先穿过第三槽体431,使第四倾斜部272与第一倾斜部262接触,从而完成工件的弯折,使用更加方便。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首先控制动模41向下运动,动模41下降的同时会使压紧板43下降,并对工件进行压紧,随后上压件上的第四倾斜部272能够与工件接触,与此同时,第二板体285会插到第二槽体44中,并跟随动模41的下降而下移,第二板体285下移时会推着第一板体281下移,此时弧形板22会受力绕转轴221转动,随后第四板体261会向上运动,第四板体261上的第一倾斜部262会运动到基座23的上方,并推着部分工件向上运动,此时第一倾斜部262和第四倾斜部272同时对工件进行弯折,压紧板43对工件进行压紧,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