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15898发布日期:2021-02-20 19:4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对钢棒进行倒角的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是普通机床及普通刀头进行倒角,需要人工上下料并且需要对钢棒翻转加工,该工作方式费时、费工并且效率很低。
[0003]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不锈钢棒双头倒角装置[申请号: 201720846478.5],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一侧设有上料机构,另一侧设有收料机构,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机架两个端部的倒角机,两个倒角机交错设置;所述机架上固定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板,每个支撑板上设有四个用于容置钢棒的定位槽,支撑板上靠近收料机构的端部的上端面设置为倾斜面,倒角机的侧面设有与另一端的倒角机相对应的推送装置,该推送装置用于将钢棒推向至对面的倒角机,倒角机的前端设有支撑钢棒的支撑块,支撑块的上方设有用于将钢棒固定住的压紧块,该压紧块与气缸相连接。该装置对钢棒两头进行倒角,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
[0004]
但是上述装置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0005]
1、上料装置将钢棒输送至机架上的稳定性较差,无法实现钢棒的准确送料。
[0006]
2、钢棒容易在上料装置中形成堆叠,导致钢棒输送容易卡料的故障。
[0007]
3、钢棒在机架定位槽容易晃动,稳定性差且倒角加工效果差。
[0008]
4、在倒角加工前未实现单边整平,需要人工调节且钢棒加工品质参差不一。
[0009]
5、整个装置的工序连贯性差,工作效率低,加工难度较大,实际操作设备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0010]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0011]
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其包括一个钢棒上料机构,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上料机构一侧的钢棒翻转移料机构,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远离钢棒上料机构一侧的钢棒双向倒角机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双向倒角机构远离钢棒翻转移料机构一侧的钢棒下料机构。钢棒上料机构能够将钢棒移送至钢棒翻转移料机构上,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将钢棒移送至钢棒双向倒角机构上,所述钢棒双向倒角机构加工完成后将钢棒移送至钢棒下料机构。
[0012]
进一步地,所述钢棒上料机构包括一个初次上料装置,一个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装置一侧的二次上料装置,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二次上料装置远离初次上料装置一侧的排料装置,所述初次上料装置包括一个初次上料架,一个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架上端且朝向二次上料装置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上料面,以及一个沿所述倾斜上料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架中部的限料结构,所述二次上料装置包括一个与所述上料架最低端一侧相
接的排料架,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上端且朝向排料装置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排料面,至少一个沿倾斜排料面宽度方向穿设在所述排料架最高端一侧的翻转辊,一个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旋转驱动结构,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最高端且与所述翻转辊结构相匹配的圆弧让位部,以及至少一个沿翻转辊轴向设置在所述翻转辊外壁上且突出于所述圆弧让位部的翻料条。
[0013]
进一步地,所述限料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设置所述初次上料架上且位于倾斜上料面下方的限料驱动气缸,以及至少两个由对应限料驱动气缸驱动且伸出倾斜上料面的限料柱。
[0014]
进一步地,所述排料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最低端上方且固定在排料架两侧的u形支撑架,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u形支撑架底部的排料挡板,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排料挡板与排料架之间的排料槽。
[0015]
进一步地,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包括一个顶料装置,一个翻转装置,以及一个输送装置,所述顶料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倾斜排料面最低端的排料限位块,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底部的顶料驱动机构,至少两个由对应顶料驱动机构驱动的顶料杆,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倾斜排料面最低端一侧的中间置料架,所述翻转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置料架远离排料架一侧的翻转支撑架,一个穿设在所述翻转支撑架上的转轴,一个驱动转轴的翻转驱动机构,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转轴上且与所述中间置料架交错设置的翻转结构。
[0016]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结构包括一个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固定部,至少四个呈圆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翻转部,至少四个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翻转部上的翻转限位部,以及至少四个对应设置在靠近翻转限位部一端的翻转槽。
[0017]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一个输送支撑架,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上且与所述翻转结构交错设置的输送带,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带上的u形限位块,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u形限位块上的输送置料槽。
[0018]
进一步地,所述钢棒双向倒角机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的两侧且沿输送装置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单侧倒角装置,所述单侧倒角装置包括一个定位结构,以及一个固定倒角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一侧的竖直定位板,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远离竖直定位板一端的定位驱动机构,以及一个由所述定位驱动机构驱动的推板,所述固定倒角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靠近竖直定位板一侧的倒角支撑架,一个设置在所述倒角支撑架下方的定位台,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的竖直驱动机构,一个由竖直驱动机构驱动的升降限位板,一个设置在所述倒角支撑架一侧的水平驱动机构,以及一个由水平驱动机构驱动且向定位台一侧移动的倒角器。
[0019]
进一步地,所述钢棒下料机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一端且设置在所述输送之间的下料顶出柱,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靠近下料顶出柱一端的下料支撑架,以及至少两个沿输送装置长度方向设置且沿输送装置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弹性支撑绳。
[0020]
所述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加工方法如下步骤:
[0021]
a、上料,将大量钢棒沿上料架宽度方向放置于倾斜上料面上,钢棒沿倾斜上料面层叠铺设在倾斜上料面上且最下端的钢棒抵接在限料结构上。
[0022]
b、排料,开启限料结构,并通过二次上料装置将位于倾斜上料面最底端的单个钢棒依次移送至倾斜排料面上,并且通过排料结构在倾斜排料面上形成钢棒单排整平排列。
[0023]
c、翻转移料,顶料装置依次将位于倾斜排料面最低端的单个钢棒依次顶出并移送至中间置料架上,通过翻转移料装置将中间置料架上的单个钢棒准确移送至输送装置上的u形限位块上。
[0024]
d、定位倒角,通过输送带水平移动,定位结构对钢棒单侧整平,固定倒角结构对钢棒下压固定后进行单侧端部的倒角加工,钢棒依次通过单侧倒角装置完成两端端部倒角。
[0025]
e、下料,下料顶出柱将钢棒顶出u形限位块,迫使钢棒沿下料顶出柱下料至下料支撑架上。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0027]
1、钢棒上料机构将堆叠的钢棒依次移动形成单排整平排列,避免钢棒输送卡料,保证钢棒上料稳定,为钢棒翻转移料翻转前保持钢棒一致状态。
[0028]
2、钢棒翻转移料机构将钢棒上料结构中钢棒依次单个移送至间隔设置在输送带上u形限位块中,使钢棒之间互不接触保持间距,有利于多个钢棒输送过程中完成倒角操作。
[0029]
3、u形限位块设置v形的输送置料槽且在v形的输送置料槽设置定位缺口,增强钢棒输送倒角稳定性,提高倒角效果。
[0030]
4、通过定位结构实现钢棒的单侧轴向整平,提高倒角效率、保持倒角品质一致性,同时适用于不同尺寸钢棒的倒角且不需要对钢棒双向倒角机构进行结构调整。
[0031]
5、整个装置结构连接紧凑,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钢棒上料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0035]
图4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钢棒翻转移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5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6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定位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38]
图7为图1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所具有的固定倒角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0]
请参阅图1至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其包括一个钢棒上料机构a,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上料机构a一侧的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远离钢
棒上料机构a一侧的钢棒双向倒角机构c,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钢棒双向倒角机构c远离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一侧的钢棒下料机构d。通过龙门架吊接钢棒移送至钢棒上料机构a上,钢棒上料机构a能够将钢棒移送至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上,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将钢棒移送至钢棒双向倒角机构c上,所述钢棒双向倒角机构c加工完成后将钢棒移送至钢棒下料机构d。可以想到的是,本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还包括其他功能组件,以及具体结构,例如电气连接组件,行程控制组件,安装结构等,其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故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0041]
所述钢棒上料机构a,其包括一个初次上料装置a10,一个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装置a10一侧的二次上料装置a2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二次上料装置a20 远离初次上料装置a10一侧的排料装置a30。
[0042]
所述初次上料装置a10包括一个初次上料架a11,一个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架a11上端且朝向二次上料装置a20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上料面a12,以及一个沿所述倾斜上料面的倾斜方向设置在所述初次上料架a11中部的限料结构a13。初次上料架a11整体为框架结构,而且作为初次上料装置a10的底部支撑。倾斜上料面a12便于钢棒的上料,只需将水平钢棒向下滑动至倾斜上料面a12的最高端即可,钢棒沿倾斜上料面a12向下滑落。所述限料结构a13用于控制初次上料装置a10的钢棒上料数量。所述初次上料架a11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沿所述倾斜上料面a12设置且突出于倾斜上料面a12的侧边挡板a14,侧边挡板a14 的结构设计,可放置钢棒向下滑动过程向两侧脱离倾斜上料面a12。
[0043]
所述限料结构a13包括至少两个设置所述初次上料架a11上且位于倾斜上料面a12下方的限料驱动气缸a131,以及至少两个由对应限料驱动气缸a131驱动且伸出倾斜上料面a12的限料柱。通过驱动气缸顶出限料柱a132,迫使限料柱a132远离驱动气缸的一端伸出倾斜上料面a12,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限料柱 a132,即可对限料结构a13上端的钢棒形成限料结构a13,防止钢棒继续向下滑动,完成初次向下滑动。
[0044]
所述二次上料装置a20包括一个与所述上料架最低端一侧相接的排料架a21,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a21上端且朝向排料装置a30一侧向下倾斜的倾斜排料面a22,至少一个沿倾斜排料面a22宽度方向穿设在所述排料架a21最高端一侧的翻转辊a23,一个驱动所述翻转辊a23转动的旋转驱动结构a24,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a21最高端且与所述翻转辊a23结构相匹配的圆弧让位部a25,以及至少一个沿翻转辊a23轴向设置在所述翻转辊a23外壁上且突出于所述圆弧让位部a25的翻料条a26。当钢棒从倾斜上料面a12向下滑动至最低端,钢棒的一侧抵接在所述排料架a21上的圆弧让位部a25的一侧。通过旋转驱动结构a24 驱动翻转辊a23转动,翻料条a26翻转时将位于倾斜上料面a12最低端的钢棒卡入翻料条a26与翻转辊a23之间,使单个钢棒随翻转辊a23沿圆弧让位部a25 转动,直至钢棒上升至圆弧让位部a25的最高端时,翻料条a26失去对钢棒的控制,钢棒沿倾斜排料面a22继续向下滑动,即完成钢棒二次上料。二次上料装置a20将初次上料装置a10中钢棒依次通过翻料条a26与翻转辊a23的配合,对钢棒上料进行自动重新整理,自动化程度高,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钢棒上料整体排列有序,避免钢棒堆叠导致上料过程卡料。
[0045]
所述翻料条a26截面呈矩形状且所述翻料条a26的宽度大于钢棒的直径。翻料条a26的结构设计,便于翻料条a26转动时与翻转辊a23形成v形支撑结构,使单个钢棒依次翻转二次上料,翻转稳定性更好。
[0046]
所述翻转辊a23的两端且位于排料架a21的两侧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翻料条a26对应设置的定位柱a27。该定位柱a27柱与翻料条a26结构对应设置且同轴转动,防止钢棒长度过长导致翻料条a26定位效果差,定位柱a27可针对长钢棒的两端进行支撑并完成翻转。
[0047]
所述圆弧让位部a25的最高端高度与所述限料柱a132突出倾斜上料面a12 的交点高度平齐。该结构可以清楚地知道倾斜排料面a22上钢棒最大载量,在钢棒初次上料时方便控制钢棒上料数量,避免超出承载量。
[0048]
所述排料架a21上还有至少两个沿所述倾斜排料面a22倾斜方向设置在倾斜排料面a22上的支撑条a28。支撑条a28的设计,可以减少钢棒与倾斜排料面 a22的接触面积,减少钢棒的外壁摩擦。
[0049]
所述排料装置a3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a21最低端上方且固定在排料架a21两侧的u形支撑架a31,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u形支撑架a31底部的排料挡板a32,以及一个位于所述排料挡板a32与排料架a21之间的排料槽a33。当单个钢棒沿倾斜排料面a22向下滑动时,依次滑入排料挡板a32与排料架a21 之间的排料槽a33中,实现对钢棒的排料。另外,所述u形支撑架a31上还应设有高度调节结构,其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在此不做赘述。u形支撑架a31的高度可调,即可调整排料槽a33的大小,使排料槽a33仅可以通过单排钢棒并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钢棒调整。
[0050]
所述钢棒翻转移料机构b,其包括一个顶料装置b10,一个翻转装置b20,以及一个输送装置b30。顶料装置b10将钢棒从倾斜排料面a22移送至翻转装置 b20上,在经过翻转装置b20准确移送至输送装置b30上。
[0051]
所述顶料装置b10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倾斜排料面a22最低端的排料限位块b11,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排料架a21底部的顶料驱动机构b12,至少两个由对应顶料驱动机构b12驱动的顶料杆b13,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倾斜排料面a22最低端一侧的中间置料架b14。所述排料限位块b11为倾斜排料面a22最低端的钢棒支撑结构,所述排料限位块b11与排料挡板a32之间沿所述倾斜排料面a22方向的存有间距,仅供单个钢棒可以向上顶出。可以想到的是,钢棒水平放置在倾斜排料面a22的最顶端,随倾斜排料面a22滑落至最低端且抵接在排料限位块b11上,通过排料装置a30使上料至排料架a21的钢棒形成单排整齐排列后,顶料装置b10通过驱动依次将单个钢棒顶出至中间置料架b14中。所述顶料驱动机构b12驱动顶料杆b13向上移动且上端抵接住位于倾斜排料面a22最低端的钢棒直至伸出倾斜排料面a22。所述顶料杆b13的上端、排料限位块b11的上端与中间置料架b14的上端均设有倾斜排料架a21倾斜方向一致的顶料导向面,所述中间置料架b14的远离排料架a21的一侧的上端设有一个向下凹入的中间置料槽b15。当顶料杆b13的一端突出于排料限位块 b11时,所述钢棒沿顶料导向面依次经过顶料杆b13、排料限位块b11以及中间置料架b14,最终下料至中间置料槽b15中。
[0052]
所述翻转装置b2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置料架b14远离排料装置a30 一侧的翻转支撑架b21,一个穿设在所述翻转支撑架b21上的转轴b22,一个驱动转轴b22的翻转驱动机构b23,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转轴b22上且与所述中间置料架b14交错设置的翻转结构b24。所述翻转驱动机构b23驱动转轴 b22带动翻转结构b24旋转,翻转结构b24将位于中间置料槽b15中给的钢棒翻转移送至输送装置b30上。
[0053]
所述翻转结构b24包括一个固定在所述转轴b22上的固定部b241,至少四个呈圆周
设置在所述固定部b241上的翻转部b242,至少四个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翻转部b242上的翻转限位部b243,以及至少四个对应设置在靠近翻转限位部b243一端的翻转槽b244。可以想到的是,所述翻转结构b24与中间置料架b14 交错设置,即翻转部b242一端对应设置在两个中间置料架b1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结构b24包括四个翻转部b242,并且通过翻转驱动机构b23的行程控制,使转轴b22每次转动90
°
。翻转结构b24开始转动第一次90
°
时,所述中间置料槽b15的高度高于所述转轴b22的高度,当其中一个翻转部b242 的一侧抵接住置于中间置料槽b15中的钢棒并抬起钢棒脱离中间置料架b14,钢棒随着第一个翻转部b242的一侧斜面滑落至两个翻转部b242之间。翻转结构 b24开始转动第二次90
°
时,第一个翻转部b242转动时高度升高,钢棒将沿相邻的翻转部b242一侧斜面想输送装置b30一侧滑落,并碰触翻转限位部b243 后停止卡在翻转槽b244中且当该翻转部b242的高度低于输送装置b30的高度时,钢棒即脱离翻转装置b20且移送至输送装置b30上。所述翻转部b242的外径径向向外逐渐较小,相邻两个翻转部b242结构呈v形且两者所成夹角为钝角,相邻两个翻转部b242的结构设计,通过翻转方式实现了单个钢棒的水平方向精确位移输送。整个输送过程不间断,自动化程度高且输送精确,整体结构之间互不干扰且钢棒不会卡料。
[0054]
所述输送装置b30包括一个输送支撑架b31,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上且与所述翻转结构b24交错设置的输送带b32,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带b32上的u形限位块b33。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带b32为环式输送方式,u形限位块b33间隔设置在输送带b32上即可保持不间断上料。可以想到的是,翻转结构b24转动线速度与输送带b32平移速度保持一致且两个行程控制保持一致,翻转结构b24继续转动时,当钢棒的两端进入输送带b32上的u 形限位块b33中,u形限位块b33形成对钢棒的支撑,钢棒沿所述输送装置b30 宽度方向水平放置在间隔设置的u形限位块b33上,并且稳定置于输送置料槽中,从而使钢棒脱离翻转部b242,完成翻转装置b20至输送装置b30的移送。所述输送置料槽的底部呈v形且所述输送置料槽底端中部设有一个定位缺口b34。该输送置料槽的结构设计,可以钢棒稳定置于输送置料槽中不易晃动移位,并且使每个钢棒的状态保持一致性,定位缺口b34可以使钢棒部分嵌入保持稳定性。另外,输送带b32在输送过程中应具有行程控制,便于后续钢棒在倒角过程,输送带b32应保持静止状态,输送带b32的行程控制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故在此不做赘述。
[0055]
钢棒双向倒角机构c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b30的两侧且沿输送装置b3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单侧倒角装置。钢棒置于输送装置b30上并通过输送装置b30向前输送,依次通过两个单侧倒角装置完成钢棒两端倒角操作,最后通过钢棒下料机构d脱离输送装置b30,完成下料。
[0056]
所述单侧倒角装置包括一个定位结构c10,以及一个固定倒角结构c20。所述定位结构c1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一侧的竖直定位板c11,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远离竖直定位板c11一端的定位驱动机构c12,以及一个由所述定位驱动机构c12驱动的推板c13。可以想到的是,放置在u形限位块b33上的钢棒轴向并未保持一致,通过定位驱动机构c12驱动推板c13对应抵接在钢棒的一端,迫使钢棒向竖直定位板c11一侧移动,直至钢棒的端部抵接在竖直定位板c11上,即完成了钢棒的单侧定位整平。该定位结构c10适用于不同尺寸的钢棒,通用性强且不需要根据不同尺寸钢棒进行调整。
[0057]
所述固定倒角结构c2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家靠近竖直定位板c11
一侧的倒角支撑架c21,一个设置在所述倒角支撑架c21下方的定位台 c22,一个设置在所述倒角支撑架c21上的竖直驱动机构c23,一个由竖直驱动机构c23驱动的升降限位板c24,一个设置在所述倒角支撑架c21一侧的水平驱动机构c25,以及一个由水平驱动机构c25驱动且向定位台c22一侧移动的倒角器c26。完成上述定位结构c10的单侧定位整平,钢棒随输送带b32继续移动通过固定倒角结构c20。所述定位缺口b34的高度等于所述定位台c22的高度,钢棒靠近定位台c22的一端通过定位台c22并且置于定位台c22上。所述定位台 c22远离输送支撑架b31一侧至输送支撑架b31的距离小于所述竖直定位板c11 至输送支撑架b31的距离,该结构设计可以使钢棒靠近定位台c22的一端突出与定位台c22远离输送装置b30的一侧,钢棒的端部即呈悬空状态,便于进行倒角加工。随即竖直驱动机构c23驱动升降限位板c24下降并下压在位于定位台c22上的钢棒的上端,形成钢棒在升降限位版与定位台c22之间的限位固定,确保钢棒不会产生晃动位移。然后水平驱动机构c25驱动倒角器c26想定位台 c22一侧移动,所述倒角器c26的一侧设有至少两个倒角孔c27,所述倒角孔c27 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u形限位块b33上定位缺口b34之间的间距。钢棒的一端对应插入倒角孔c27进行倒角加工,同时可进行多个钢棒倒角操作。倒角器c26 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倒角加工完成其,倒角器c26脱离钢棒端部,输送装置b30继续向前输送完成钢棒另一端的端部倒角加工。
[0058]
所述钢棒下料机构d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一端且设置在所述输送带b32之间的下料顶出柱d10,一个设置在所述输送支撑架b31 靠近下料顶出柱d10一端的下料支撑架d20,以及至少两个沿输送装置b30长度方向设置且沿输送装置b30宽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弹性支撑绳d30。可以想到的是,当钢棒完成两端端部的倒角,输送带b32继续将钢棒向前输送至输送支撑架b31 边缘,即输送带b32的拐点处,钢棒随u形限位块b33向下拐同时下料顶出柱 d10抵接在钢棒的下端,迫使钢棒脱离u形限位块b33且沿下料顶出柱d10滑落至下料架上。设置弹性支撑绳d30,可以在钢棒下落至下料架上时,具有相应缓冲性,避免钢棒与下料架之间硬性接触。
[0059]
所述的钢棒端部全自动双向倒角系统的加工方法如下步骤:
[0060]
a、上料,将大量钢棒沿上料架宽度方向放置于倾斜上料面a12上,钢棒沿上料倾斜上料面层叠铺设在倾斜上料面a12上且最下端的钢棒抵接在限料结构 a13上。
[0061]
b、排料,开启限料结构a13,并通过二次上料装置a20将位于倾斜上料面 a12最底端的单个钢棒依次移送至倾斜排料面a22上,并且通过排料结构在倾斜排料面a22上形成钢棒单排整平排列。
[0062]
c、翻转移料,顶料装置b10依次将位于倾斜排料面a22最低端的单个钢棒依次顶出并移送至中间置料架b14上,通过翻转移料装置将中间置料架b14上的单个钢棒准确移送至输送装置b30上的u形限位块b33上。
[0063]
d、定位倒角,通过输送带b32水平移动,定位结构c10对钢棒单侧整平,固定倒角结构c20对钢棒下压固定后进行单侧端部的倒角加工,钢棒依次通过单侧倒角装置完成两端端部倒角。
[0064]
e、下料,下料顶出柱d10将钢棒顶出u形限位块b33,迫使钢棒沿下料顶出柱d10下料至下料支撑架d20上。
[0065]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
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