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2648发布日期:2021-03-23 11:1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据线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



背景技术:

数据线是用来将移动设备与电脑或者电源进行连接,以达到移动设备传输数据、充电或者通讯的目的。

数据线包括线体以及数据头,数据头与线体连接,形成连接段,为了使得数据头与线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在连接段的两侧分别对接两个屏蔽壳,可以对数据头内的线路形成电磁屏蔽。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半自动化设备将两个屏蔽壳对接铆接在连接段上,但是其操作步骤繁琐,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比较差,并且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操作步骤繁琐,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比较差,并且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铆接机构、夹持机构、上壳输送机构和下壳输送机构,所述铆接机构和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夹持机构位于铆接机构的下模后侧,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位于所述铆接机构上模与下模之间的连接线;所述上壳输送机构和所述下壳输送机构分别位于所述铆接装置的两侧,所述上壳输送机构用于输送上壳至所述上模的底部,所述下壳输送机构用于输送下壳至所述下模的顶端,所述上模下压,所述下模上移,使上壳与下壳扣合。

可选地,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送线机构,所述送线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并用于将连接线输送至所述夹持机构的夹持位置。

可选地,所述送线机构包括推线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安装于所述推线组件的一端,所述夹持机构设置于一平移机构上,所述平移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并用于推动所述夹持机构于所述升降组件的后方和所述下模的后方往复运动。

可选地,所述推线组件包括推线导轨、推线气缸和推线限位板;所述推线气缸安装于所述推线导轨背向所述升降组件的一端,所述推线限位板安装于所述推线导轨上,靠近所述推线气缸一侧的所述推线限位板设置有卡线缺口。

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有升降气缸、送线定位件和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固定于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推线组件的一端,所述升降气缸安装于所述升降支架上,所述送线定位件安装于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上并位于所述升降支架的上方,所述送线定位件的顶部设置有连接线定位槽,所述连接线定位槽靠近所述推线组件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缺口。

可选地,所述送线机构还包括拨线组件,所述拨线组件位于所述升降组件的上方,用于将位于所述升降组件上的连接线推送至所述夹持机构中。

可选地,所述拨线组件包括拨线气缸、拨线支架、压线气缸和拨线件;所述拨线气缸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拨线支架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拨线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拨线支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升降组件并延伸至所述升降组件的上方,所述压线气缸安装于所述拨线支架的第二端上,所述拨线件安装于所述压线气缸的活塞缸上。

可选地,所述上模的底部设置上壳定位槽,所述上壳定位槽的顶部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与负压机构气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下模的下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的缺口,各所述缺口位置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缺口的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两所述滑块的侧部均设置有避让所述负压机构气管的避让孔,所述第一压缩弹簧挤压对应的所述滑块的底部凸出于所述上模的底部,使两所述滑块的侧部与所述上模的底部共同围设成所述上壳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下模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座和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座安装于所述下壳输送机构上,所述第一限位件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座中,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挤压所述第一限位件以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座的顶面;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下模的右侧贴合连接;所述下模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座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限位座之间设置有第三压缩弹簧,所述第三压缩弹簧挤压所述第二限位件以凸出于所述第二限位座的顶面,所述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下模的顶部围设成下壳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上壳输送机构包括上壳振动盘、上壳输送组件和上壳顶出组件;所述上壳振动盘设置于所述机架的侧方,所述上壳输送组件和所述上壳顶出组件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上壳输送组件连接于所述上壳振动盘和所述上壳顶出组件之间,所述上壳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上模的后侧。

可选地,上壳顶出组件包括上壳顶杆、上壳顶出气缸和上壳顶出轨道;所述上壳顶出轨道设置于所述上模的后方,所述上壳顶出轨道与所述上壳输送组件连通,所述上壳顶杆滑动设置于所述上壳顶出轨道中,所述上壳顶杆的一端与所述上壳顶出气缸连接,所述上壳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壳承载部,所述上壳承载部低于或者等于所述上壳输送组件的输送槽的槽底。

可选地,所述下壳输送机构包括下壳振动盘、下壳输送组件和下壳顶出组件;所述下壳输送组件和所述下壳顶出组件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下壳输送组件连接于所述下壳震动盘和所述下壳顶出组件之间,所述下壳顶出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的侧方。

可选地,下壳顶出组件包括有下壳顶出轨道、下壳顶杆和下壳顶出气缸,所述下壳顶出轨道安装于所述下模的右侧,所述下壳顶出轨道与所述下壳输送组件连通,所述下壳顶出气缸安装于所述下壳顶出轨道远离所述下模的一侧,所述下壳顶出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下壳顶杆连接,所述下壳顶杆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壳顶出轨道中,所述下壳顶出轨道的输送槽的槽底高于或等于空载状态的所述下模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有连接线承载板,所述连接线承载板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并沿连接线移动方向布置。

可选地,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有夹线机械手,所述夹线机械手安装于所述机架上并用于夹取铆接完毕的连接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工作时,将需要铆接的上壳批量地放置在上壳输送机构上,将下壳批量地放置于下壳输送机构上,将连接线的一端放置在夹持机构中,夹持机构将连接线夹持在上模和下模之间,同时,上壳输送机构将上壳输送至上模的底部,下壳输送机构将下壳输送至下模的底部,而后,铆接机构同时驱动上模和下模朝向彼此移动,从而将上壳和下壳卡接在连接线上,铆接完毕之后,铆接机构驱动上模和下模复位,夹持机构松开连接线,最后将铆接好的连接线取出。加工过程中,将批量的上壳放置在上壳输送机构、将批量的下壳放置在下壳输送机构,只需要将连接线放置在夹持机构处即可完成对连接线的铆接工序,自动化加工提高了上壳和下壳卡接于连接线上的位置精度,如此提高铆接后形成的连接线的质量,并且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铆接机构和送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夹持治具和夹持限位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送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推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剖视图。

图10为图1中上壳输送机构和下壳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上壳顶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机架20—铆接机构21—上模

211—上壳定位槽212—气孔213—滑块

2131—凸块22—下模221—第一限位座

222—第一限位件223—第二限位座224—第二限位件

225—下壳定位槽30—夹持机构31—气动夹爪

32—夹持限位件33—夹持治具331—夹持槽

332—通孔34—平移机构35—纵向机构

36—缓冲组件40—上壳输送机构41—上壳振动盘

42—上壳输送组件43—上壳顶出组件431—上壳顶杆

4312—上壳承载部432—上壳顶出气缸433—上壳顶出轨道

50—下壳输送机构51—下壳振动盘52—下壳输送组件

53—下壳顶出组件60—送线机构61—推线组件

611—推线导轨612—推线气缸613—推线限位板

6131—卡线缺口62—升降组件621—升降气缸

622—送线定位件6221—连接线定位槽6223—避让缺口

64—拨线组件641—拨线气缸642—拨线支架

643—压线气缸644—拨线件70—连接线承载板

80—夹线机械手90—第一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提供一种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包括机架10、铆接机构20、夹持机构30、上壳输送机构40和下壳输送机构50,所述铆接机构20和所述夹持机构30设于所述机架10上,且所述夹持机构30位于铆接机构20的下模22后侧,所述夹持机构30用于夹持位于所述铆接机构20的上模21与下模22之间的连接线;所述上壳输送机构40和所述下壳输送机构50分别位于所述铆接装置的两侧,所述上壳输送机构40用于输送上壳至所述上模21的底部,所述下壳输送机构50用于输送下壳至所述下模22的顶端,所述上模21下压,所述下模22上移,使上壳与下壳扣合。

具体地,工作时,将需要铆接的上壳批量地放置在上壳输送机构40上,将下壳批量地放置于下壳输送机构50上,将连接线的一端放置在夹持机构30中,夹持机构30将连接线夹持在上模21和下模22之间,同时,上壳输送机构40将上壳输送至上模21的底部,下壳输送机构50将下壳输送至下模22的底部,而后,铆接机构20同时驱动上模21和下模22朝向彼此移动,从而将上壳和下壳卡接在连接线上,铆接完毕之后,铆接机构20驱动上模21和下模22复位,夹持机构30松开连接线,最后将铆接好的连接线取出。加工过程中,将批量的上壳放置在上壳输送机构40、将批量的下壳放置在下壳输送机构50,只需要将连接线放置在夹持机构30处即可完成对连接线的铆接工序,自动化加工提高了上壳和下壳卡接于连接线上的位置精度,如此提高铆接后形成的连接线的质量,并且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所述夹持机构30包括气动夹爪31、夹持限位件32和两个夹持治具33;两个所述夹持治具33分别安装于所述气动夹爪31的夹手上,两个所述夹持治具33朝向彼此的侧面设置有夹持槽331,两个夹持治具33上还设置有通孔332,所述夹持限位件32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夹持治具33固定连接,所述夹持限位件32的另一端滑动穿过另一个所述夹持治具33的通孔332;两所述夹持槽331和所述夹持限位件32围设成一个敞开口朝向下模22的夹持腔体(图中未标注)。具体地,将连接线的一端与夹持限位件32贴合,气动夹爪31驱动两夹持治具33朝向彼此移动,从而将连接线的一端夹持于夹持腔体中,由于在放置时,将连接线的一端与夹持限位件32贴合,使得两夹持治具33能够在夹紧连接线时,确保了连接线位于上模21和下模22之间的位置,从而提高了将上壳和下壳铆接在连接线上的精度,并且无需额外去对位再铆接,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以及生产的质量。

进一步地,两个夹持治具33可拆卸地安装于启动夹爪的夹手上,如此可以根据加工不同型号的连接线,匹配与连接线相适配形状的夹持槽331的夹持治具33。提高设备的适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送线机构60,所述送线机构60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并用于将连接线输送至所述夹持机构30的夹持位置。具体地,将多根连接线依序放置在送线机构60上,送线机构60依序将连接线输送至夹持机构30的夹持位置,夹持机构30将夹持该连接线后进行铆接工序,如此可以同时将多根连接线放置于机构上,送线机构60能够准确地将连接线输送至夹持机构30上,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所述送线机构60包括推线组件61和升降组件62;所述升降组件62安装于所述推线组件61的一端,所述夹持机构30设置于一平移机构34上,所述平移机构34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并用于推动所述夹持机构30于所述升降组件62的后方和所述下模22的后方往复运动。具体地,推线组件61依序将位于其末端的连接线输送至升降组件62的顶部,升降组件62上升的同时,将其余连接线限位在推线组件61中,平移机构34驱动夹持机构30移动至升降组件62的后方并夹持连接线,而后平移机构34驱动夹持机构30移动至下模22的后方。如此能够有序地将连接线输送至上模21和下模22之间进行铆接,确保加工的有序进行,提高加工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所述推线组件61包括推线导轨611、推线气缸612和推线限位板613,所述推线气缸612安装于所述推线导轨611背向所述升降组件62的一端,所述推线限位板613安装于所述推线导轨611上,靠近所述推线气缸612一侧的所述推线限位板613设置有卡线缺口6131。具体地,连接线的一端设置有凸起,将连接线放置在推线导轨611上时,将连接线的一端穿过卡线缺口6131并插入至推线导轨611中,凸起与卡线缺口6131抵接以限位连接线端部插入的位置,而后推线气缸612将连接线推动至另一端,如此可以限位连接线插入的位置,并在推线气缸612将连接线推动至另一端过程中,能够避免连接线的末端与推线导轨611接触,避免连接线出现磨损的情况,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8~9所示,所述上模21的底部设置上壳定位槽211,所述上壳定位槽211的顶部设置有气孔212,所述气孔212与负压机构气管连接。具体地,上送输送机构将上壳依序输送至上壳定位槽211中,同时负压机构启动以使得气孔212产生负压,从而将上壳吸附与上壳定位槽211中,如此可以将上壳定位在上壳定位槽211中,提高加工的精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所述升降组件62包括有升降气缸621、送线定位件622和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固定于所述机架10上并位于所述推线组件61的一端,所述升降气缸621安装于所述升降支架上,所述送线定位件622安装于所述升降气缸621的活塞杆上并位于所述升降支架的上方,所述送线定位件622的顶部设置有连接线定位槽6221,所述连接线定位槽6221靠近所述推线组件61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缺口6223,具体地,推线组件61将连接线从经过避让缺口6223至连接线定位槽6221中,而后升降气缸621驱动送线定位件622向上移动,避让缺口6223与推线组件61的一端错开,送线定位件622的侧部封设推线组件61的末端,同时,推线组件61封设避让缺口6223,从而将连接件限位在该连接线定位槽6221中,进而有序地将连接线输送至夹持机构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升降支架的顶部还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推线组件6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槽相适配的限位凸块。具体安装时,通过限位凸块与限位槽之间的配合,以使得推线组件61的一端固定在升降支架的上端面,进而限定送线定位件622与推线组件61之间工作过程中保持贴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送线机构60还包括拨线组件64,所述拨线组件64位于所述升降组件62的上方,用于将位于所述升降组件62上的连接线推送至所述夹持机构30中,所述拨线组件64包括拨线气缸641、拨线支架642、压线气缸643和拨线件644;所述拨线气缸641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所述拨线支架642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拨线气缸641的活塞杆上,所述拨线支架642的第二端穿过所述升降支架并延伸至所述连接线定位槽6221的上方,所述压线气缸643安装于所述拨线支架642的第二端上,所述拨线件644安装于所述压线气缸643的活塞缸上;所述平移机构34和所述夹持机构30之间还设置有纵向机构35;具体地,升降气缸621驱动送线定位件622向上移动,同时压线气缸643驱动拨线件644,使得拨线件644与送线定位件622夹紧连接线,从而避免连接线在上升过程中产生位移,提高送线的精确性,而后,拨线气缸641驱动压线组件朝向夹持机构30移动同时纵向机构35驱动夹持机构30朝向升降组件62移动,从而将连接线的一端与夹持限位件32贴合,最后夹持机构30夹紧连接线的一端。如此能够确保夹持机构30夹紧自动输送的连接线,实现自动送线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对连接线的夹紧精度,提高加工效率并能够确保加工的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平移机构34的两侧设置有挡板,两所述挡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纵向机构35抵接的缓冲组件36。具体地,平移机构34驱动纵向机构35往复运动过程中,分别与各缓冲组件36抵接,在提高往复运动的速度,也能起到缓冲碰撞的情况,提高加工的效率,并且能够确保平移机构34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所述上模21的下端两侧对称设置有的缺口,各所述缺口位置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13,所述滑块213与所述缺口的顶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90,两所述滑块213的侧部均设置有避让所述负压机构气管的避让孔,所述第一压缩弹簧90挤压对应的所述滑块213的底部凸出于所述上模21的底部,以使得两所述滑块213的侧部与所述上模21的底部共同围设成所述上壳定位槽211。具体地,两滑块213分别滑动连接于上模21两侧的缺口中,上壳输送机构40将上壳输送至上壳定位槽211中,上模21与下模22进行铆接过程中,两滑块213均与下模22的顶面抵接,并背向下模22方向移动,同时上模21向下压紧上壳在连接线上,两块滑板上设置的避让孔使得上下滑动过程中不会与负压机构的气管接触,而后上模21复位,两滑块213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如此在上壳铆接在连接线上的过程中,上壳始终限位在上壳定位槽211中,从而在铆接过程中,提高上壳铆接在连接线上的位置的精确性,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两所述滑块213的前端朝向彼此的一侧面上均设置有凸块2131,所述凸块2131垂直设置于所述滑块213的侧面。具体地,上壳输送机构40将上壳输送至上壳定位槽211时,上壳与凸块2131抵接以停止上壳继续朝前方移动,进而将上壳限位在上壳定位槽211中,设计合理,提高上壳加工位置的精确度。进一步地,所述铆接机构20包括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上模21上下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12所示,所述下模22的右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座221和第一限位件222,所述第一限位座221安装于所述下壳输送机构50上,所述第一限位件222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座221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限位座221之间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挤压所述第一限位件222以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座221的顶面;所述第一限位件222与所述下模22的右侧贴合连接;

所述下模22的左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座223和第二限位件224,所述第二限位件224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限位座223之间设置有第三压缩弹簧,所述第三压缩弹簧挤压所述第二限位件224以凸出于所述第二限位座223的顶面;

所述第一限位件222、所述第二限位件224和所述下模22的顶部围设成下壳定位槽225。具体地,下壳输送机构50将下壳输送至下壳定位槽225中,上模21和下模22同时朝向彼此移动,两块滑块213的底部分别与第一限位件222的顶部和第二限位件224的顶部抵接,第一限位件222和第二限位件224向下移动,同时下模22继续向上输送下壳,从而将下壳与上壳卡接在连接线上,下模22向上输送下壳并将下壳卡接在连接线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222和第二限位件224共同将下壳限位在下壳定位槽225中,从而提高下壳铆接在连接线上的位置的精确性,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件222和第二限位件224的侧部均设置有避让下壳侧部凸起的避让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图1和图10所示,所述上壳输送机构40包括上壳振动盘41、上壳输送组件42和上壳顶出组件43;所述上壳振动盘41设置于所述机架10的侧方,所述上壳输送组件42和所述上壳顶出组件43均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且所述上壳输送组件42连接于所述上壳振动盘41和所述上壳顶出组件43之间,所述上壳顶出组件43设置于所述上模21的后侧。具体地,将批量的上壳倒入上壳振动盘41中,上壳振动盘41将上壳依序经过上壳输送组件42至上壳顶出组件43,上壳顶出组件43依序将上壳顶出至上壳定位槽211中;如此可以实现自动输送上壳进行加工,节省人工放置上壳的步骤,提高加工的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所述上壳顶出组件43包括上壳顶杆431、上壳顶出气缸432和上壳顶出轨道433,所述上壳顶出轨道433设置于所述上模21的后方,所述上壳顶出轨道433与所述上壳输送组件42连通,所述上壳顶杆431滑动设置于所述上壳顶出轨道433中,所述上壳顶杆431的一端与所述上壳顶出气缸432连接,所述上壳顶杆431的另一端设置有上壳承载部4312,所述上壳承载部4312的顶面低于或等于所述上壳输送组件42的输送槽的槽底。具体地,上壳输送组件42依序将上壳输送至上壳承载部4312上,由于上壳承载部4312的顶面低于或等于上壳输送组件42的输送槽的槽底,上壳输送组件42将上壳输送至上壳承载部4312不会出现卡滞的情况,提高输送的流畅性,然后上壳顶出气缸432推动上壳顶杆朝向上模21方向移动,同时上壳顶杆431的侧部封设上壳输送组件42的开口,从而将其余上壳限位在上壳输送组件42中,上壳承载部4312将上壳输送至上壳定位槽211后复位,从而实现有序输送上壳至上壳定位槽211中,提高加工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下壳输送机构50包括下壳振动盘51、下壳输送组件52和下壳顶出组件53;所述下壳输送组件52和所述下壳顶出组件53均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且所述下壳输送组件52连接于所述下壳震动盘和所述下壳顶出组件53之间,所述下壳顶出组件53设置于所述下模22的侧方。具体地,将批量的下壳倒入下壳振动盘51中,下壳振动盘51将下壳依序经过下壳输送组件52至下壳顶出组件53,下壳顶出组件53依序将下壳顶出至下壳定位槽225中;如此可以实现自动输送下壳进行加工,节省人工放置下壳的步骤,提高加工的效率。

所述下壳顶出组件53包括有下壳顶出轨道、下壳顶杆和下壳顶出气缸,所述下壳顶出轨道安装于所述下模的右侧,所述下壳顶出轨道与所述下壳输送组件连通,所述下壳顶出气缸安装于所述下壳顶出轨道远离所述下模22的一侧,所述下壳顶出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下壳顶杆连接,所述下壳顶杆滑动连接于所述下壳顶出轨道中,所述下壳顶出轨道的输送槽的槽底高于或等于空载状态的所述下壳定位槽225的槽底。

具体地,下壳输送组件52依序将下壳输送至下壳顶出轨道中,而后下壳气缸驱动下壳顶杆朝向下模22移动,从而将下壳从下壳顶出轨道输送至下壳定位槽225中,由于下壳顶出轨道的输送槽的槽底高于或等于空载状态的下壳定位槽225的槽底,下壳输送组件52将下壳输送至下壳顶出轨道中不会出现卡滞的情况,提高输送的流畅性,从而实现有序输送下壳至下壳定位槽225中,提高加工的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有连接线承载板70,所述连接线承载板70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并沿连接线移动方向布置。具体地,各连接线在加工过程中,其线束部分位于连接线承载板70上,如此可以保持连接线的线束部分水平放置,不会在加工过程中垂下与设备的其他部件接触,提高加工的稳定性,并提高了加工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数据线屏蔽壳铆接装置还包括有夹线机械手80,所述夹线机械手80安装于所述机架10上并用于夹取铆接完毕的连接线。具体地,夹线机械手80在下摸的前方往复运动,夹线机械手80夹取连接线的线束部分,从而将加工完毕的连接线夹取下料,减少人工操作的步骤,进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生产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