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3645发布日期:2021-09-25 12:10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


背景技术:

2.车床是主要用车刀对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在车床上还可以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车床加工精度的不断提高,它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车床的加工精度有着越来越精密的要求。
3.在使用车床进行加工工件时,操作人员需要用到夹具来对工件进行夹持固定,然而传统车床加工用工件夹具大多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夹持,对工件的夹持力度较差,同时不能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夹持,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工件易发生偏移,导致零件变形,从而造成工件加工精度较差,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解决了传统车床用金属夹具对工件夹持效果差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包括车床底座,所述车床底座背面的中心处栓接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顶部栓接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顶部的正面栓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贯穿升降台并栓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栓接有车刀,所述车床底座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相向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机构。
7.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安装座、第二气缸、推杆、夹持板和支撑柱,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腔栓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贯穿安装座并栓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相向的一侧栓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部与安装板的顶部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凹槽、螺纹套、丝杆和顶板,所述夹持板相向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夹持板的外侧嵌设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内腔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相向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嵌设于凹槽的内腔。
9.优选的,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卸料孔,所述车床底座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的内腔放置有集料箱,所述集料箱位于卸料孔的底部。
10.优选的,所述安装板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与支撑柱的底部焊接。
11.优选的,所述丝杆的外侧栓接有旋柄,所述旋柄的表面开设有防滑凸纹。
12.优选的,所述车床底座顶部右侧的正面开设有置物槽,所述集料箱正面的中心处
通过合页铰接有双开挡料门,所述双开挡料门位于集料箱的正面。
1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座、第二气缸、推杆、夹持板和支撑柱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利用第二气缸带动夹持板对工件进行快速夹持,极大的增强了装置对工件的夹持力度,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加工精度,同时通过凹槽、顶板、丝杆和螺纹套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针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夹持,进一步提高了夹具对工件的夹持效果,解决了传统车床用金属夹具对工件夹持效果差的问题。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卸料孔、放置槽和集料箱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工件废料进行收集,方便使用者对加工废料进行集中清理,通过滑块和滑槽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夹持板进行限位,防止夹持板在移动时偏移,从而影响夹持板对工件的夹持效果,通过旋柄和防滑凸纹的配合,方便使用者快速拧动丝杆进行操作,同时防滑凸纹增大了使用者手指与旋柄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打滑,通过置物槽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不同规格的车刀进行收纳,避免车刀在更换时丢失,通过双开挡料门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将集料箱从放置槽内抽离,从而对工件废料快速倾倒。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结构主视图;
19.图3为图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图1所示顶板和丝杆的结构立体图。
21.图中标号:1、车床底座;2、升降柱;3、升降台;4、第一气缸;5、电机;6、车刀;7、安装板;8、夹持机构;81、安装座;82、第二气缸;83、推杆;84、夹持板;85、支撑柱;9、卸料孔;10、辅助机构;101、凹槽;102、螺纹套;103、丝杆;104、顶板;11、放置槽;12、集料箱;13、滑槽;14、滑块;15、置物槽;16、旋柄;17、双开挡料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顶板和丝杆的结构立体图,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包括车床底座1,所述车床底座1背面的中心处栓接有升降柱2,所述升降柱2的顶部栓接有升降台3,所述升降台3顶部的正面栓接有第一气缸4,所述第一气缸4的活塞杆贯穿升降台3并栓接有电机5,所述电机5的输出轴栓接有6车刀,所述车床底座1顶部的中心处栓接有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夹持机构8,所述夹持机构8相向的一侧设置有辅助机构10。
24.所述夹持机构8包括安装座81、第二气缸82、推杆83、夹持板84和支撑柱85,所述安装板7顶部的两侧均栓接有安装座81,所述安装座81的内腔栓接有第二气缸82,所述第二气缸82的活塞杆贯穿安装座81并栓接有推杆83,所述推杆83相向的一侧栓接有夹持板84,所
述夹持板84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支撑柱85,所述支撑柱85的底部与安装板7的顶部滑动连接,通过安装座81、第二气缸82、推杆83、夹持板84和支撑柱85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利用第二气缸82带动夹持板84对工件进行快速夹持,极大的增强了装置对工件的夹持力度,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加工精度。
25.所述辅助机构10包括凹槽101、螺纹套102、丝杆103和顶板104,所述夹持板84相向的一侧开设有凹槽101,所述夹持板84的外侧嵌设有螺纹套102,所述螺纹套102的内腔螺纹连接有丝杆103,所述丝杆103相向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顶板104,所述顶板104嵌设于凹槽101的内腔,通过凹槽101、顶板102、丝杆103和螺纹套104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针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夹持,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对工件的夹持效果。
26.所述安装板7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卸料孔9,所述车床底座1顶部的中心处开设有放置槽11,所述放置槽11的内腔放置有集料箱12,所述集料箱12位于卸料孔9的底部,通过卸料孔9、放置槽11和集料箱12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工件废料进行收集,方便使用者对加工废料进行集中清理。
27.所述安装板7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3,所述滑槽13的内腔滑动连接有滑块14,所述滑块14的顶部与支撑柱85的底部焊接,通过滑块14和滑槽13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夹持板84进行限位,防止夹持板84在移动时偏移,导致工件夹持不稳,造成工件精度误差过大。
28.所述丝杆103的外侧栓接有旋柄16,所述旋柄16的表面开设有防滑凸纹,通过旋柄16和防滑凸纹的配合,方便使用者快速拧动丝杆103进行操作,同时防滑凸纹增大了使用者手指与旋柄16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29.所述车床底座1顶部右侧的正面开设有置物槽15,所述集料箱12正面的中心处通过合页铰接有双开挡料门17,所述双开挡料门17位于集料箱12的正面,通过置物槽15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对不同规格的车刀6进行收纳,避免车刀6在更换时丢失,通过双开挡料门17的配合,便于使用者将集料箱12从放置槽11内抽离,从而对工件废料快速倾倒。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的工作原理如下:
31.在使用时,操作人员先将工件放置于安装板7顶部的中心处,随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第二气缸82,此时第二气缸82的活塞杆推动推杆83同时向内侧移动,随后推杆83带动夹持板84同时向内侧移动,直至夹持板84相向的一侧与工件的表面接触,随后使用者通过控制器开启第一气缸4和电机5,此时第一气缸4带动电机5向下移动,同时电机5带动车刀6进行高速旋转,直至车刀6下降至适宜的位置,此时车刀6对工件进行切削,当工件尺寸较小时,此时同理,使用者通过第二气缸82带动夹持板84移动至最内侧位置,此时使用者旋转旋柄16,从而带动丝杆103进行旋转,随后丝杆103在轴承的辅助下带动顶板104同时向内侧移动,直至顶板104与工件的表面贴合,从而对工件进行快速夹持限位,随后使用者通过第一气缸4带动电机5对工件进行钻孔,此时钻孔中产生的废料经由卸料孔9下落至集料箱12内,随后使用者通过打开双开挡料门17将集料箱12内的废料倾倒。
3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床用金属夹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安装座81、第二气缸82、推杆83、夹持板84和支撑柱85的配合使用,便于使用者利用第二气缸82带动夹持板84对工件进行快速夹持,极大的增强了对工件的夹持力度,防止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偏移,影响加工精度,同时通过凹槽101、螺纹套
102、丝杆103和顶板104,的配合,便于使用者针对不同尺寸的工件进行夹持,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对工件的夹持效果,解决了传统车床用金属夹具对工件夹持效果差的问题。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