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5399发布日期:2021-08-03 13:2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土建主体结构施工中重要周转材料,是决定混凝土成型质量、支模工作强度、施工效率和成本重要因素。以往建筑业者为了在楼板上预留开孔,一般是在建筑模板上预备预留开孔的位置设置一体成型的成型装置,此种已知的成型装置由于体积大,存放、搬运不便,且在施工时突出的套管部位会阻碍钢筋捆绑的作业。

现有业者开发出以底座、套管及顶盖为主的设计,有称为华夫筒(wafflebarrel),其中套管为一圆柱体,其内为直立的通道,底座是被固定在建筑模板上。如此设计之下,在钢筋架设之后,再于各底座上套设套管,并将顶盖组装在套管上方即完成成型装置的安装作业。尔后在建筑模板上进行灌浆作业,待混凝土干涸后拆卸建筑模板,在建筑模板被拆卸时,固设其上的底座可一并被拆除,的后只要将顶盖拆卸即可露出一个个直立的通道。在设计上不仅搬运、存放方便,成型装置在安装上更不会影响到钢筋架设的方便性。

因此,如何制作出华夫筒以及相关机台将是业界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型装置,其利用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型机,来制造出华夫筒。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型装置,包括一卷圆机、一焊接机、一第一成型机以及一第二成型机。卷圆机对一钢板进行滚圆成型步骤,使钢板形成一卷圆件。焊接机对卷圆件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进行焊接步骤,使卷圆件形成一卷筒。第一成型机对卷筒的一第二端进行一第一滚压成型步骤,使卷筒的该第二端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第二成型机对卷筒的一第一端进行一第二滚压成型步骤,使卷筒的第一端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以形成一华夫筒。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卷圆机包括一卷圆机主体、一第一移动装置、一第二移动装置以及定位元件。卷圆机主体包括一容置部、一放置平台以及一凸出部,其中放置平台连接于容置部的一侧,凸出部垂直连接于容置部。第一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上滚轮与一固定座,其中固定座可分离地枢接于卷圆机主体,上滚轮位于容置部的上方,上滚轮的一第一端部可分离地连接于固定座,上滚轮的一第二端部可枢接于凸出部。第二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第二移动装置包括一下滚轮与一驱动马达,下滚轮可枢接于容置部之内,驱动马达驱动下滚轮转动,下滚轮与上滚轮相对转动。定位元件连接于卷圆机主体,且定位元件位于上滚轮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卷圆机还包括一第一感应元件。第一感应元件连接于容置部之外,第一感应元件邻近于固定座以侦测固定座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固定座包括一第一固定板件、复数个杆件以及一第二固定板件,凭借各杆件以连接第一固定板件以及第二固定板件,该第二固定板件可分离地连接于该容置部之外,卷圆机主体包括至少一枢接件,该第二固定板件包括至少一枢转部,各枢转部枢接于相对应的枢接件。枢转部包括一第一枢转部与一第二枢转部。复数个杆件包括一第一螺杆件与一第二螺杆件。第二固定板件的一上侧面连接第一螺杆件与该第二螺杆件,且第一螺杆件与第二螺杆件之间相隔一距离,第二固定板件的一下侧面连接第一枢转部与第二枢转部,且第一枢转部该与第二枢转部之间相隔一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上滚轮升降缸与一连接件。上滚轮升降缸连接第二固定板件。连接件设置于第二固定板件的外侧。上滚轮升降缸包括一升降缸主体以及一连接杆件。连接杆件的一端连接于升降缸主体,连接杆件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件之内。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高度调整组件,高度调整组件包括一调整阀以及一滑动件,调整阀连接滑动件,上滚轮的第一端部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上滚轮的第二端部可分离地连接于滑动件。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凸出部包括一滑动槽、一垂直部以及一顶部。垂直部垂直连接顶部,且垂直部连接滑动槽。调整阀设置于顶部,滑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滑动槽。凭借上滚轮升降缸移动第二固定板件与第一固定板件,同时凭借调整阀来调整滑动件于滑动槽的位置,来调整上滚轮相对于下滚轮之间的距离。滑动槽包括一第一板件与一第二板件,第一板件的位置与该第二板件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之间相隔一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滑动件包括一滑动主体、一第一止挡件以及一第二止挡件。滑动主体的上侧连接调整阀,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挡件分别连接于滑动主体的两侧。上滚轮的该第二端部依序穿设第一止挡件、滑动主体与第二止挡件,且滑动主体可移动地位于滑动槽之内,第一止挡件位于第一板件与第二板件的外侧,第二止挡件位于垂直部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一连接块、一第一承载件、一第二承载件、一第一下滚轮升降缸以及一第二下滚轮升降缸。连接块位于滑动槽,且连接块位于滑动件之下,驱动马达的一轴心与下滚轮的一端分别穿设连接块的两侧,以连接驱动马达与下滚轮,第一承载件垂直连接于第二承载件,且第一承载件的一侧连接连接块,驱动马达设置于第二承载件之上,且驱动马达的轴心穿设第一承载件至连接块之内,下滚轮的一端连接于该驱动马达,且第一下滚轮升降缸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分别连接于下滚轮的两侧,第一下滚轮升降缸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用以控制下滚轮的位置,以调整上滚轮相对于下滚轮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卷圆机主体还包括一外接件,外接件由第一侧壁的外侧向外延伸,第一侧壁具有一开槽,且外接件位于开槽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焊接机包括一焊接机主体、一压板组件、一移动机构、一马达、一调整机构、一气压缸以及一焊接元件。焊接机主体包括一平台、一焊接区、一定位柱,焊接区设置于平台,定位柱连接于平台之下。压板组件设置于平台,压板组件包括一第一压板与一第二压板,且定位柱与第一压板及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隔,且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第二间隔连通第一间隔,其中压板组件还包括一第一抵接端以及一第二抵接端,第一抵接端为第一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第二抵接端为第二压板的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第一抵接端与第二抵接端之间形成该第二间隔。移动机构设置于平台,该移动机构内设置一皮带,该皮带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皮带轮,其中移动机构包括一壳体以及一被滑动件,壳体连接被滑动件。马达连接于移动机构,马达连接于壳体之内,马达驱动移动机构上的皮带轮转动。调整机构连接于移动机构内的皮带上,皮带带动调整机构于一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气压缸连接于调整机构。焊接元件连接于调整机构,焊接元件对准于第二间隔,其中马达驱动该皮带上的调整机构,以带动调整机构与焊接元件于第一方向上作直线移动,气压缸用以使焊接元件于一第二方向上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焊接机还包括一支撑摇臂以及一第二感应元件。支撑摇臂可动地设置于平台,支撑摇臂用以固定定位柱。支撑摇臂包括一固定件、一枢转件以及一摇臂。固定件固定于平台,枢转件枢接于固定件,摇臂连接于枢转件,枢转件包含一容置部,容置部用以供定位柱的一固定部穿设。第二感应元件设置于平台,且第二感应元件邻近于支撑摇臂。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调整机构包括一组装件、一连接组件、一水平调整件以及一垂直调整件。组装件可移动地设置于被滑动件,连接组件包括一第一板件以及一第二板件,第一板件连接组装件,第二板件垂直连接第一板件,水平调整件连接于第二板件,垂直调整件嵌设于水平调整件。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水平调整件的一水平调整钮的轴向方向不同于垂直调整件的一垂直调整钮的轴向方向。水平调整件的水平调整钮的轴向方向垂直于第一板件的表面,垂直调整件的垂直调整钮的轴向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板件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成型机包括一第一成型机主体、一固定装置、一移动装置以及一辊轮装置。第一成型机主体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以及一旋转主轴,第一基座设于第二基座的上方,旋转主轴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基座。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爪以及一支撑轮,固定爪与支撑轮分别穿设于旋转主轴,且固定爪与支撑轮之间相隔一距离。移动装置包括一油压缸以及一移动座,油压缸设置于第二基座之内,移动座位于第二基座之上,且油压缸驱动该移动座作直线移动。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装置以及一第一外辊轮装置,第一内辊轮装置与第一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移动座之上,其中一卷筒用以置入于旋转主轴,固定爪用以固定卷筒的一第一端,支撑轮位于卷筒之内,第一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卷筒的一第二端的一内侧缘,第一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卷筒的第二端的一外侧缘。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外辊轮、一第二外辊轮、一第一油压缸以及一第三油压缸。第一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一内辊轮、一第二内辊轮、一第二油压缸以及一第四油压缸。第一外辊轮与第一内辊轮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的轴心的同一侧,且第一内辊轮的旋转轴心位于第一外辊轮的旋转轴心以及旋转主轴的该轴心之间,第二外辊轮与第二内辊轮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的轴心的同一侧,且第二内辊轮的旋转轴心位于第二外辊轮的旋转轴心以及旋转主轴的该轴心之间,沿着旋转主轴的轴心,第一外辊轮与第二外辊轮分别设置于轴心的二侧,第一内辊轮与第二内辊轮分别设置于轴心的二侧,第一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一外辊轮接触或离开卷筒的筒壁,第二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一内辊轮接触或离开卷筒的筒壁,第三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二外辊轮接触或离开卷筒的筒壁,第四油压缸连接并驱动第二内辊轮接触或离开卷筒的筒壁。该辊轮装置包括复数个支撑元件,各支撑元件连接于移动座之上,且各支撑元件分别连接相对应的第一外辊轮装置以及第一内辊轮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基座包括一第一底座、一第二底座、一第一柱体以及一第二柱体。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分别设置于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之上,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之间相隔一距离,油压缸设置于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移动装置还包括复数个移动元件以及复数个被移动元件。各移动元件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相互移动,各移动元件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为一滑轨与一滑槽,各滑轨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上,各滑槽设置于移动座的承载面,各滑槽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上,各滑轨设置于移动座的承载面,移动装置包括一固定件以及一杆件,固定件设置移动座的承载面,杆件连接于固定件与油压缸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成型机包括一第二成型机主体、一移动装置、一固定装置以及一辊轮装置。第二成型机主体包括一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以及一旋转主轴,第一基座设于第二基座的上方,旋转主轴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基座。移动装置包括一油压缸以及一移动座,油压缸设置于第二基座之内,移动座位于第二基座之上,且油压缸驱动移动座相对于第二基座移动。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爪以及一支撑轮,固定爪穿设于旋转主轴,支撑轮的一端连接于移动座,且固定爪与支撑轮之间相隔一距离。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二内辊轮装置以及一第二外辊轮装置,该第二内辊轮装置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分别设置于该移动座上,其中一卷筒用以置入于旋转主轴,固定爪用以固定卷筒的第一端,支撑轮位于卷筒之内,第二内辊轮装置用以固定卷筒的第二端的一内侧缘,第二外辊轮装置用以固定卷筒的一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外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三外辊轮、一第四外辊轮、一第五油压缸以及一第六油压缸,该第二内辊轮装置包括一第三内辊轮、一第七油压缸以及一连接轴段,该第三外辊轮连接于该第一基座,且该第三外辊轮用以对应至该支撑轮,该第四外辊轮用以对应至该第三内辊轮,该第五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三外辊轮接触或离开该卷筒的筒壁,该第六油压缸连接并驱动该第四外辊轮接触或离开该卷筒的筒壁,该第三内辊轮还包括一第一柱段、一第二柱段,该第二柱段连接于该第一柱段,该第七油压缸驱动该连接轴段接触或离开该第三内辊轮;该支撑轮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中的该第三外辊轮分别对应至该卷筒中一第一位置的内壁与外壁,该第三内辊轮与该第二外辊轮装置中的该第四外辊轮分别对应至该卷筒中一第二位置的内壁与外壁,该第二位置为该卷筒的侧端,该第一位置为该卷筒较靠近卷筒侧端的位置;该连接轴段与该第七油压缸的轴连接,使得该第七油压缸驱动该连接轴段直线运动与第二柱段接触或离开该第三内辊轮,且该第二柱段凸出于该第一柱段,而该第四外辊轮用以对应至该第三内辊轮中的该第一柱段,当该卷筒旋转时,该连接轴段被该第七油压缸驱动与该第二柱段的端缘抵靠,使得该连接轴段与该第二柱段相互挤压在该卷筒的另一端形成一喇叭状的弧度;该辊轮装置包括复数个支撑元件,各该支撑元件分别连接相对应的该第二外辊轮装置。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基座包括一第一底座、一第二底座、一第一柱体以及一第二柱体,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分别设置于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之上,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之间相隔一距离,油压缸设置于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移动装置还包括复数个移动元件以及复数个被移动元件,各移动元件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相互移动,各移动元件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为一滑轨与一滑槽,各滑轨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上,各滑槽设置于移动座的承载面,各滑槽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上,各滑轨设置于移动座的承载面,移动装置包括一固定件以及一杆件,固定件设置于移动座的承载面,杆件连接于固定件与该油压缸之间。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是分别通过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形机,来便于制作出华夫筒。

为让本实用新型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钢板卷入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3a中局部第一移动装置与第二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图3a中卷圆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移动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

图9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前视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摇臂的示意图。

图11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图12为图6的焊接机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一应用例的一卷筒欲置入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一应用例的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对卷筒辊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辊压装置对卷筒做体辊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中第一基座与移动座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20为第二成型机一应用例的一卷筒欲置入的示意图。

图21为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成型机中第二外辊轮装置的第四外辊轮对应第二内辊轮装置的第三内辊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40-卷筒;42-表面;50-华夫筒半成品;52-外表面;54-内侧缘;60-华夫筒;62-外表面;70-钢板;80-卷圆件;100-卷圆机;110-卷圆机主体;111-容置部;112-放置平台;114-凸出部;114a-顶部;114b-垂直部;115-滑动槽;116a-第一枢接件;116b-第二枢接件;117-外接件;120-第一移动装置;122-上滚轮;122a-第一端部;122b-第二端部;124-固定座;124a-第一固定板件;124b-第二固定板件;124c-第一螺杆件;124d-第二螺杆件;124e-第一枢转部;124f-第二枢转部;124g-连接件;126-上滚轮升降缸;126a-升降缸主体;126b-连接杆件;128-高度调整组件;128a-调整阀;128b-滑动件;128c-螺杆座;128d-螺杆;130-第二移动装置;132-下滚轮;134-驱动马达;136-连接装置;136a-连接块;136b-第一承载件;136c-第二承载件;138-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9-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50-定位元件;152-第一连接板件;154-第二连接板件;170-第一感应元件;200-焊接机;210-焊接机主体;211-连接件;212-平台;212a-侧边;213-底座;214-定位柱;215-固定部;216-焊接区;220-压板组件;222-第一压板;224-第二压板;230-移动机构;231-皮带;232-壳体;233-皮带轮;234-被移动件;240-马达;250-调整机构;252-组装件;254-连接组件;254a-第一板件;254b-第二板件;256-水平调整件;256b-水平调整钮;258-垂直调整件;258b-垂直调整钮;259-衔接件;260-气压缸;270-焊接元件;272-连接部;273-转接部;274-垂直部;280-支撑摇臂;282-枢转件;282a-容置部;284-摇臂;286-固定件;290-第二感应元件;292-固定板;300-第一成型机;310-第一成型机主体;312-第一基座;314-第二基座;314a-第一柱体;314b-第二柱体;314c-第一底座;341d-第二底座;316-旋转主轴;320-固定装置;322-固定爪;324-支撑轮;330-移动装置;332-油压缸;334-移动座;334a-承载面;336-移动元件;336a-第一滑轨;336b-第二滑轨;337-杆件;338-被移动元件;338a-第一滑槽;338b-第二滑槽;338c-第三滑槽;338d-第四滑槽;339-固定件;340-辊轮装置;342-第一内辊轮装置;342a-第一内辊轮;342b-第二油压缸;342c-第二内辊轮;342d-第四油压缸;342e,342f-支撑元件;344-第一外辊轮装置;344a-第一外辊轮;344b-第一油压缸;344c-第二外辊轮;344d-第三油压缸;344e,344f-支撑元件;400-第二成型机;410-第二成型机主体;412-第一基座;414-第二基座;414a-第一柱体;414b-第二柱体;414c-第一底座;414d-第二底座;416-旋转主轴;420-固定装置;422-固定爪;424-支撑轮;430-移动装置;432-油压缸;434-移动座;436-移动元件;440-辊轮装置;442-第二内辊轮装置;442a-第三内辊轮;442b-第七油压缸;442c-轴;444-第二外辊轮装置;444a-第三外辊轮;444b-第五油压缸;444c-第四外辊轮;444d-第六油压缸;444e,444f-支撑元件;a-第一端;a0-轴心;a1-轴线;a2,a3,a4,a5-旋转轴心;b-第二端;b11-内侧缘;b21-外侧缘;b1-第一板件;b2-第二板件;ca-装设孔;c1-第一滚压结构;c2-第二滚压结构;c21-第一滚压段;c22-第二滚压段;c3-滚压结构;d3-间隙;d5-距离;g1-第一间隔;g2-第二间隔;g11-第一柱段;g21-第二柱段;g31-连接轴段;h1-开槽;l1-移动方向;l111-第一方向;l112-移动方向;l2-垂直移动方向;l211-第二方向;l212-移动方向;l311-下压方向;p1-第一止挡件;p2-第二止挡件;p3-滑动主体;p11-第一位置;p21-第二位置;r-角度;t1-第一抵接端;t2-第二抵接端;s1-第一侧壁;s100-华夫筒制造方法;s110~s14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说明的是,在各个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谓的「第一」、「第二」系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这些元件并不因为此类谓辞而受到限制。此外,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和明确,图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系以夸张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且各元件的尺寸并未完全为其实际的尺寸,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之下,均仍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华夫筒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华夫筒制造方法s100用以制作出如图2所示的华夫筒60。华夫筒制造方法s100包括以下步骤s110至步骤s140。

首先,进行步骤s110,对一钢板70(如图3a所示)进行滚圆成型步骤,使钢板70形成一卷圆件80(如图8所示),换言之,图3a所示的钢板70本身为一板件,通过步骤s110,对该钢板70进行滚圆成型步骤后,以形成如图8所示的卷圆件80。而如何进行滚圆成型步骤,详细而言,请参阅图3a至图5,其中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的示意图。图3b为图3a中钢板卷入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3a中局部第一移动装置与第二移动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图3a中卷圆机的另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卷圆机100用于将平面的钢板70制作出圆形或弯曲钢板,以利后续制作出华夫筒。卷圆机100包括一卷圆机主体110、一第一移动装置120、一第二移动装置130以及一定位元件150。卷圆机主体110包括一容置部111、一放置平台112以及一凸出部114,其中放置平台112连接于容置部111的一侧,凸出部114垂直连接于容置部111。第一移动装置12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11,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上滚轮122与一固定座124,其中固定座124可分离地枢接于卷圆机主体110,上滚轮122位于容置部111的上方,上滚轮122的一第一端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固定座124,上滚轮122的一第二端部122b枢接于凸出部114。第二移动装置130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置部111,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下滚轮132与一驱动马达134,下滚轮132枢接于容置部111之内,驱动马达134驱动下滚轮132转动,下滚轮132与上滚轮122相对转动。定位元件150连接于卷圆机主体110,且定位元件150位于上滚轮122的上方。

在此配置之下,利用卷圆机100,步骤s110还包括以下步骤:配置一定位元件150位于一上滚轮122的上方。接着,放置钢板70于放置平台112。接着,将钢板70朝一移动方向l1移动,使钢板70进入上滚轮122与下滚轮132之间。接着,驱动马达134驱动下滚轮132转动,凭借转动下滚轮132,钢板70用以从下滚轮132与上滚轮122之间穿过,经挤压后的钢板70被卷至定位元件150,由于定位元件150位于上滚轮122的上方,可使得经挤压后的钢板70接触定位元件150后并卷成具有圆形曲率的卷圆件(如图3b)。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a与图3b所示,第一侧壁s1具有一开槽h1,开槽h1位于第一侧壁s1的中间部位。卷圆机主体110包括一外接件117,外接件117由第一侧壁s1的外侧向外延伸,且外接件117位于开槽h1的下方。

在一实施例中,定位元件150可为一棒状体,其位置与上滚轮122的位置相对应,且定位元件150的尺寸小于上滚轮122的尺寸。定位元件150包括一第一连接板件152以及一第二连接板件154。第一连接板件152连接第二连接板件154,第二连接板件154连接凸出部114。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124包括一第一固定板件124a、复数个杆件(第一螺杆件124c、第二螺杆件124d)以及一第二固定板件124b,凭借各杆件(第一螺杆件124c、第二螺杆件124d)以连接第一固定板件124a及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二固定板件124b可分离地连接于容置部111的外。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件124b包括至少一枢转部(第一枢转部124e、第二枢转部124f)。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上侧面连接第一螺杆件124c与第二螺杆件124d,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一下侧面连接第一枢转部124e与第二枢转部124f,且第一枢转部124e与第二枢转部124f之间相隔一距离。详细而言,第二固定板件124b分别设有螺孔螺接于第一螺杆件124c及第二螺杆件124d的一端,并分别使用螺帽将第一螺杆件124c及第二螺杆件124d固定于第二固定板件124b,且第一螺杆件124c与第二螺杆件124d之间相隔一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卷圆机主体110包括至少一枢接件(第一枢接件116a、第二枢接件116b),第一枢接部124e枢接于第一枢接件116a,第二枢接部124f枢接于第二枢接件116b。如此一来,当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端部122a中,让上滚轮的122第一端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10还包括以下步骤:当钢板70卷成卷圆件80的圆形的形状后要进行拆卸时,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远离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以将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离上滚轮122的第一端部122a。

如此一来,当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可使得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端部122a中,让上滚轮的122第一端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反之,当钢板70卷成圆形的形状后要进行拆卸时,固定座124可相较于一轴线a1旋转一角度r朝远离容置部111的方向移动,以将固定座124中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分离上滚轮122的第一端部122a。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100还包括一第一感应元件170。第一感应元件170连接于容置部111之外,第一感应元件170邻近于固定座124中的第二固定板件124b。本实用新型可利用第一感应元件170来侦测固定座124的位置,即第一感应元件170可为一位置感应器,因此,处在加工状态时,若固定座124的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并未装入至上滚轮122的第一端部122a中,即第二固定板件124b的位置有所偏离,此第一感应元件170即可侦测,并通知须注意并重新安装,以维持加工品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上滚轮升降缸126,上滚轮升降缸126连接第二固定板件124b。详细而言,第一移动装置120包括一连接件124g。上滚轮升降缸126包括一升降缸主体126a以及一连接杆件126b,升降缸主体126a的底端连接外接件117,连接杆件126b的一端连接于升降缸主体126a,连接杆件126b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件124g上。在这样配置之下,升降缸主体126a驱动连接杆件126b移动,使第二固定板件124b、第一固定板件124a上下移动,当升降缸主体126a往下移动时,将带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下旋转,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与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分离,以利将卷好的卷圆半成品(即卷圆件80)取出。当升降缸主体126a往上移动时,将带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往上旋转,使得第一固定板件124a中的装设孔ca与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相结合,以利下一个卷圆程序。以下进一步介绍与上滚轮122a的第二侧部122b相关连的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参酌图3a至图5,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一高度调整组件128,高度调整组件128包括一调整阀128a以及一滑动件128b,调整阀128a连接滑动件128b。上滚轮122的第一侧部122a可分离地连接于第一固定板件124a(如图3a或图3b),上滚轮122a的第二侧部122b枢接于滑动件128b(如图5)。

另外,凸出部114包括一滑动槽115以及一顶部114a,调整阀128a设置于顶部114a,该顶部114a上又设置一螺杆座128c,使得调整阀128a上的螺杆128d于螺杆座128c上旋转,以带动滑动件128b可移动地设置于滑动槽115。在上述的配置之下,本实用新型可凭借上滚轮升降缸126移动第二固定板件124b与第一固定板件124a,同时凭借调整阀128a来调整滑动件128b于滑动槽115的位置,使得上滚轮122的两端能在同水平面上转动,并可调整上滚轮122相对于下滚轮132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114包括一垂直部114b,垂直部114b垂直连接顶部114a,且垂直部114b连接滑动槽115。具体而言,滑动槽115包括一第一板件b1与一第二板件b2,第一板件b1的位置与第二板件b2的位置相对应,第一板件b1与第二板件b2之间相隔一距离,以容置滑动件128b。

在一实施例中,参酌图4与图5,滑动件128b包括一滑动主体p3、一第一止挡件p1以及一第二止挡件p2,滑动主体p3的上侧连接调整阀128a,第一止挡件p1与第二止挡件p2分别连接于滑动主体p3的两侧。上滚轮128的第二侧部122b依序穿设第一止挡件p1、滑动主体p3与第二止挡件p2,且滑动主体p3可移动地位于滑动槽115之内,第一止挡件p1位于第一板件b1与第二板件b2的外侧,第二止挡件p2位于垂直部114b的外侧。如此一来,滑动件128b得以在滑动槽115的内沿着垂直移动方向l2滑动,如此带动上滚轮122的第二侧部122b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酌图4与图5,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一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分别连接于下滚轮132的两侧,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用以控制下滚轮132的位置以调整上滚轮122相对于下滚轮132之间的距离。也即卷圆时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滚轮132与钢板70接触,当完成卷圆时,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以及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可使得下滚轮132与卷圆件80分离。

详细而言,第二移动装置130包括一连接装置136,连接装置136包括一连接块136a、一第一承载件136b以及一第二承载件136c。连接块136a位于滑动槽115,且连接块136a位于滑动件128b之下,驱动马达134的轴心与下滚轮132的轴心分别穿设连接块136a的两侧,并使用连轴器将其连接成一体,使得驱动马达134能带动下滚轮132一起旋转。第一承载件136b垂直连接于第二承载件136c,且第一承载件136b的一侧连接连接块136a,驱动马达134设置于第二承载件136c之上,且驱动马达134的轴心穿设第一承载件136b至连接块136a之内。该连接块136a为中空的四方孔,且四方孔内设置一滑块(未图示),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的上端部与该滑块的底部连接,另下滚轮132的一端轴心分别穿设连接块136a并固定于该滑块上,使得第二下滚轮升降缸139能上下调整下滚轮132的高度,同理第一下滚轮升降缸138也使用相同的方式调整下滚轮132另一端的高度。

由此可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卷圆机100使得经挤压后的钢板70并卷成具圆形形状的卷圆件80(如图8所示),接着,请复参阅图1,步骤s110之后,进行步骤s120,对卷圆件80(如图8所示)的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进行焊接步骤,使卷圆件80形成一卷筒40,换言之,图8所示的卷圆件80为一圆形状的半成品件而未接合,通过步骤s120,对该卷圆件80进行焊接步骤形成卷筒40(如图14所示的卷筒40)。而如何进行焊接步骤步骤,详细而言,请先参阅图6至图9,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移动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一应用例的示意图。图9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前视放大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焊接机200包括一焊接机主体210、一压板组件220、一移动机构230、一马达240、一调整机构250、一气压缸260以及一焊接元件270。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机主体210包括一平台212、一定位柱214以及一焊接区216。详细而言,焊接机主体210由一连接件211、一底座213、一平台212构成,连接件211的底侧连接底座213,连接件211的上侧连接平台212,平台212与底座213之间具有一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区216设置于平台212,焊接区216是在平台212的表面上挖空一区域。定位柱214连接于平台212之下。压板组件220设置于平台212,压板组件220包括一第一压板222与一第二压板224,定位柱214与第一压板222以及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隔g1(见图9),第一间隔g1用以供卷圆件80放置之用,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g2(见图9),且第二间隔g2连通第一间隔g1。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30设置于平台212。参酌图7,移动机构230内设置一皮带231,皮带23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皮带轮233,其中一端由马达240驱动旋转,该皮带轮23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调整机构250的两侧,以带动调整机构250直线运动。凭借马达240驱动移动机构230上的皮带轮233转动,使得调整机构250于第一方向l111上移动。气压缸260连接于调整机构250。焊接元件270一端连接于调整机构250,焊接元件270对准于第二间隔g2(见图9)。

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20还包括以下步骤:于一平台212上设置一焊接区216。放置卷圆件80于定位柱214,并将该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如卷圆件80的两侧)放置于图9中的定位柱214与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之间的第一间隔g1内,其中焊接区216连通第一间隔g1。接着,利用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向下压紧卷圆件8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第一压板222与第二压板224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隔g2,第二间隔g2分别连通第一间隔g1以及焊接区216。定位柱214的上端为一平面,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的下端也为一平面,分别使得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的两侧边(如卷圆件80的两侧)能使用第一压板222及第二压板224被压紧于定位柱214的上端的平面上,且将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的两侧边相互接触置于第一间隔g1的中间,以利焊接。接着,气压缸260用以使焊接元件270于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动,第二方向l211为朝向焊接区216或远离焊接区216的方向,在此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区216的方向,并凭借调整机构250调整焊接元件270的位置以对准第二间隔g2。接着,马达240驱动移动机构230上的皮带231转动,以带动调整机构250与焊接元件270于第一方向l111上移动,第一方向l111系沿着第二间隔g2的方向移动,第一方向l111不同于第二方向l211。如此一来,焊接元件270即可朝第二间隔g2喷涂焊料,并对卷圆件80的欲焊接区域进行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凭借气压缸260使焊接元件270于一第二方向l211上移动,第二方向l211为朝向焊接区216或远离焊接区216的方向,在此为使焊接元件270朝焊接区216的方向。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卷圆件80是由平台212的侧边212a进入,以设置于定位柱214之上,而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不让卷圆件80自平台212的侧边212a移离出。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200还包括一支撑摇臂280。支撑摇臂280可动地设置于平台212,支撑摇臂280用以固定定位柱214。该定位柱214是一柱体,定位柱214的一端固定于连接件211上,定位柱214的另一端的固定部215固定于支撑摇臂280上。

详细而言,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摇臂的示意图。图11为图6的焊接机的局部仰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0与图11。支撑摇臂280包括一枢转件282、一摇臂284以及一固定件286。固定件286固定于平台212,枢转件282的一端枢接于固定件286,使得枢转件282能相对于固定件286旋转。枢转件282的另一端连接于摇臂284。枢转件282包含一容置部282a,容置部282a为枢转件282一部分挖空形成。当卷圆件80置入定位柱214时,枢转件282被旋转到定位柱214的附近时,容置部282a用以供定位柱114的一固定部215穿设,将定位柱214固定于支撑摇臂280上,当卷圆件80焊接完时,摇臂284往上旋转,以利将焊接完的卷圆件80取出。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焊接机200还包括一第二感应元件290。第二感应元件290设置于平台212。举例而言,第二感应元件290例如为一红外线感应器,可凭借一固定板292以将第二感应元件290固定在平台212,第二感应元件290邻近于支撑摇臂280。第二感应元件290用以感应支撑摇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如此确保在焊接过程中,不让卷圆件80移离自平台212的侧边212a。

由此可知,上述放置卷圆件80于定位柱214的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将卷圆件80由平台212的一侧边212a进入以设置于定位柱214之上;旋转支撑摇臂280的一枢转件282,使定位柱214的一固定部215穿设于枢转件282的一容置部282a,以固定定位柱214。在一实施例中,更可凭借一第二感应元件290感应该支撑摇臂280是否固定定位柱214。

在进一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压板组件220还包括一第一抵接端t1以及一第二抵接端t2。第一压板2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抵接端t1,第一抵接端t1为第一压板222的表面向外凸出的一凸部;同理,第二压板22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抵接端t2,第二抵接端t2系第二压板222的表面向外凸出形成的一凸部。此外,第一抵接端t1与第二抵接端t2之间形成第二间隔g2,且第一抵接端t1与第二抵接端t2分别用以抵触如图8所示的卷圆件80。

图12为图6的焊接机一视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以更具体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机构230、马达240、调整机构250、气压缸260以及焊接元件270。在一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30包括一壳体232以及一被滑动件234,壳体232内例如可容置皮带231、皮带轮233、齿轮等传动元件,其传动元件的型态可依据实际产品来调整,本实用新型不对传动元件的型态加以限制。被滑动件234例如为一板件,其设置于壳体232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调整机构250包括一组装件252。组装件252可移动地设置于被滑动件234。针对调整机构25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调整机构250还包括一连接组件254、一水平调整件256、一垂直调整件258以及衔接件259。连接组件254包括一第一板件254a以及一第二板件254b,其中第一板件254a连接组装件252,第二板件254b垂直连接第一板件254a。水平调整件256连接于第二板件254b的内表面,垂直调整件258嵌设于水平调整件256,水平调整件256的水平调整钮256b的轴向方向不同于垂直调整件258的一垂直调整钮258b的轴向方向。

举例而言,水平调整件256的水平调整钮256b的轴向方向平行于第一板件254a的表面,垂直调整件258的垂直调整钮258b的轴向方向垂直于第一板件254a的表面。衔接件259嵌合于垂直调整件258,且衔接件159的一端连接于气压缸160,衔接件259的另一端连接于焊接元件270。因此,马达240用以驱动组装件252相对于被滑动件234(如图6的第一方向l111)与调整机构250移动,进而带动焊接元件270移动。进一步可凭借水平调整件256调整焊接元件270的水平位置,或凭借垂直调整件258调整焊接元件270的垂直位置。

针对衔接件259,进一步实施例中,衔接件259嵌合于垂直调整件258,且衔接件259的一端连接于气压缸260,衔接件259的另一端连接于焊接元件270。具体而言,气压缸260的一端轴部穿设于平板件,并连接于焊接元件270,使得气压缸260能调整焊接元件270的垂直方向(如图6的第二方向l211)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焊接元件270包括一连接部272、一转接部273以及一垂直部274,连接部272的一端连接转接部273,垂直部274连接转接部273,衔接件259与焊接元件270组装在一起。

由此可知,利用本实用新型焊接机200使得卷圆件80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焊接在一起形成卷筒40。接着,请复参阅图1,步骤s120之后,进行步骤s130,对卷筒40的一第二端b进行一第一滚压成型步骤,使卷筒40的第二端b具有一第一滚压结构c1(图17,参酌图2)的一华夫筒半成品50(参酌图20)。而如何进行第一滚压成型步骤,详细而言,请先参阅图13至图19,其中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一应用例的一卷筒欲置入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一应用例的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俯视示意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辊轮装置对卷筒辊压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辊压装置对卷筒做体辊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成型机中第一基座与移动座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第一成型机300包括一第一成型机主体310、一固定装置320、一移动装置330以及一辊轮装置3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型机主体310包括一第一基座312、一第二基座314以及一旋转主轴316,第一基座312设于第二基座314的上方,旋转主轴31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基座312。固定装置320包括一固定爪322以及一支撑轮324,固定爪322与支撑轮324分别穿设于旋转主轴316,其中固定爪322与支撑轮324之间相隔一距离,该距离可端视实际华夫筒的轴向距离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330包括一油压缸332以及一移动座334,油压缸332设置于第二基座314之内,移动座334位于第二基座314之上,且油压缸332驱动移动座334于一移动方向l112上直线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方向l112为移动座334朝第一基座312的方向或远离第一基座312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辊轮装置340包括一第一内辊轮装置342以及一第一外辊轮装置344,第一内辊轮装置342与第一外辊轮装置344分别设置于移动座334之上。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30还包括以下步骤:置入卷筒40于旋转主轴316之内,且固定爪322的外径大于卷筒40的外径,旋转主轴316上的固定爪322用以固定卷筒40的第一端a的内缘上,支撑轮324位于卷筒40之内。参酌图17与图18所示,第一内辊轮装置342用以固定卷筒40的第二端b的一内侧缘b11,第一外辊轮装置344用以固定卷筒40的第二端b的一外侧缘b21。接着,驱动旋转主轴316转动,都由第一内辊轮装置342与第一外辊轮装置344来对卷筒40进行辊压动作,以对卷筒40的表面42相对应的第二端b的内侧缘b11与外侧缘b21成型,以此实施例而言,即对卷筒40的一端扩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外辊轮装置344包括一第一外辊轮344a、一第一油压缸344b、一第二外辊轮344c以及一第三油压缸344d。第一内辊轮装置342包括一第一内辊轮342a、一第二油压缸342b、一第二内辊轮342c以及一第四油压缸342d。沿着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第一外辊轮344a与第一内辊轮342a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的同一侧,第二外辊轮344c与第二内辊轮342c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的同一侧,而第一外辊轮344a与第一内辊轮342a则分别与第二外辊轮344c与第二内辊轮342c设置于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的相对二侧面,且第一内辊轮342a的旋转轴心a2位于第一外辊轮344a的旋转轴心a3以及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之间,第二内辊轮342c的旋转轴心a4位于第二外辊轮344c的旋转轴心a5心以及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之间,换言之,第一外辊轮344a与第二外辊轮344c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的二侧,第一内辊轮342a与第二内辊轮342b分别设置于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的二侧,第一内辊轮342a相较于第一外辊轮344a更靠近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第二内辊轮342c相较于第二外辊轮344c更靠近旋转主轴316的轴心a0,并使得卷筒40的第二端b分别被夹紧于第一内辊轮342a与第一外辊轮344a之间(参酌图17)、及第二内辊轮342c与第二外辊轮344c之间(参酌图18)。第一油压缸344b连接并驱动第一外辊轮344a接触或离开卷筒40的筒壁,第二油压缸342b连接并驱动第一内辊轮342a接触或离开卷筒40的筒壁,第三油压缸344d连接并驱动第二外辊轮344c接触或离开卷筒40筒壁,第四油压缸342d连接并驱动第二内辊轮342c接触或离开卷筒40的筒壁。当卷筒40旋转时将第二油压缸342b往外移动使得卷筒40在第一外辊轮344a上形成一斜面,然后第三油压缸344d往外移动使得卷筒40形成一平面,该斜面与平面如图2所示。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所述,上述辊轮装置140包括复数个支撑元件342e、344e、342f、344f。各支撑元件342e、344e、342f、344f连接于移动座334之上,且支撑装置344e连接第一外辊轮装置344中的第一外辊轮344a与第一油压缸344b至移动座334,支撑元件342e连接第一内辊轮装置342中的第一内辊轮342a与第二油压缸342b至移动座334之上,支撑装置344f连接第一外辊轮装置344中的第二外辊轮344c与第三油压缸344d至移动座334之上,支撑元件342e连接内辊轮装置342中的第一内辊轮342a与第二油压缸342b至移动座334之上。

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成型机本体310的第一基座312与第二基座314的型态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座314包括一第一柱体314a、一第二柱体314b、一第一底座314c以及一第二底座314d。第一柱体314a与第二柱体314b分别设置于第一底座314c与第二底座314d之上,油压缸332设置于第一柱体314a与第二柱体314b之间之间隙d3。

另外,上述移动座334相对于第二基座314于一移动方向l112上移动的机制中,在一实施例中,移动装置330包括复数个移动元件336以及复数个被移动元件338,各移动元件336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338相互移动。本实用新型不对此移动元件336与被移动元件338的型态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各移动元件336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338为一滑轨与一滑槽。如图16或图19所示,移动元件336为一滑轨。第一滑轨336a设置于第一柱体314a之上,第二滑轨336b设置于第二柱体314b之上。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被移动元件338为一滑槽,第一滑槽338a、第二滑槽338b、第三滑槽338c与第四滑槽138d分别设置于移动座334的承载面334a,且第一滑槽338a与第三滑槽338c平行,第二滑槽338b与第四滑槽338d平行,第一滑槽138a与第二滑槽338b为同一轴心,第三滑槽338c与第四滑槽338d为同一轴心。

另外,移动装置330包括一杆件337以及一固定件339。固定件339设置于移动座334的承载面334a,其中第一滑槽338a、第二滑槽338b、第三滑槽338c与第四滑槽338d构成一四边形,而固定件339可位于该四边形的重心。杆件337连接于固定件339与油压缸332之间。如此一来,油压缸332驱动移动座334,可通过上述滑轨与滑槽,使移动座334能相对于第二基座314移动。在另一未绘示实施例,可将滑槽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之上,滑轨设置于移动座的底面,也可达到与前述滑轨设置第一柱体与第二主体,滑槽设置于移动座的底面的效果。

请参酌图17与图18,利用第一内辊轮装置342与第一外辊轮装置344来对卷筒40进行辊压动作,以对卷筒40的表面42相对应的第二端b的内侧缘b1与外侧缘b2成型成一第一滚压结构c1,其中第一滚压结构c1为凸出于卷筒40的表面42成一多段形状。此外,如图2所示,华夫筒60的外表面62的第二端b的第一滚压结构c1即为上述第第一成型机300二次成型所制成,而华夫筒60的外表面62的第一端a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c2以及外表面62具有一滚压结构c3,则是利用如图20的第二成型机400一次成型所制成。

步骤s130之后,接着,进行步骤s140,对卷筒40的一第一端a进行一第二滚压成型步骤,使卷筒40的第一端a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c2。即对图20华夫筒半成品50再进一步加工成型,以形成如图2所示一华夫筒60。在进一步实施例中,步骤s140还包括:对卷筒40的一表面42进行一滚压成型步骤,使卷筒的表面具有一滚压结构,如图2所示华夫筒60的外表面62的第二端具有一第二滚压结构c2以及外表面62具有一滚压结构c3,滚压结构c3位于该第一滚压结构c1以及第二滚压结构c2之间,则是利用下述如图20的第二成型机400所制成。详细而言,图20为第二成型机一应用例的一卷筒欲置入的示意图。图21为卷筒与辊轮装置相对位置的侧视示意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成型机中第二外辊轮装置的第四外辊轮对应第二内辊轮装置的第三内辊轮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成型机400包括一第二成型机主体410、一固定装置420、一移动装置430以及一辊轮装置4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成型机主体410包括一第一基座412、一第二基座414以及一旋转主轴416,第一基座412设于第二基座414的上方,旋转主轴416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基座412。移动装置430包括一油压缸432以及一移动座434,油压缸432设置于第二基座414之内,移动座434位于第二基座414之上,且油压缸432驱动移动座434相对于第二基座414于一移动方向l212上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方向l212为移动座434朝第一基座412的方向或远离第一基座412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装置420包括一固定爪422以及一支撑轮424,固定爪422穿设于旋转主轴416,支撑轮424的一端连接于移动座434,且固定爪422与支撑轮424之间相隔一距离,该距离可端视实际华夫筒的轴向距离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辊轮装置440包括一第二内辊轮装置442以及一第二外辊轮装置444(不同于前述实施例的第一外辊轮装置344)。第二内辊轮装置442与第二外辊轮装置444分别设置于第二基座414之上。在此配置之下,步骤s140包括以下步骤:卷筒(华夫筒半成品50)用以置入于旋转主轴416,固定爪422的外径大于华夫筒半成品50的外径,固定爪422使用夹爪以固定华夫筒半成品50的第二端b的内缘上,支撑轮424位于华夫筒半成品50之内,支撑轮424位于华夫筒半成品50之内。接着,第二内辊轮装置442用以固定卷筒(华夫筒半成品50)的第一端a的一内侧缘54,第二外辊轮装置444用以固定华夫筒半成品50的一外表面52。接着,驱动旋转主轴416转动,将第二外辊轮装置444在移动方向l212上往华夫筒半成品50移动,使得第二外辊轮装置444朝下压方向l311下压至华夫筒半成品50,接着利用第二内辊轮装置442来对华夫筒半成品50进行辊压动作,以对华夫筒半成品50相对应的第一端a的内侧缘54与外表面52成型,以此实施例而言,即对华夫筒半成品50的下扩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外辊轮装置444包括一第三外辊轮444a、一第五油压缸444b、一第四外辊轮444c以及一第六油压缸444d。第二内辊轮装置442包括一第三内辊轮442a以及一第七油压缸442b。第三外辊轮444a与其连接的第五油压缸444b连接于第一基座412,第四外辊轮444c与其连接的第六油压缸444d连接于移动座434,且第三外辊轮444a用以对应至支撑轮424(如图21),第四外辊轮444c用以对应至第三内辊轮442a(如图21)。第五油压缸444b连接并驱动第三外辊轮444a与华夫筒半成品50的外表面52接触或离开,第六油压缸444d连接并驱动第四外辊轮444c与华夫筒半成品50的外表面52接触或离开。

详细而言,支撑轮424与第二外辊轮装置444中的第三外辊轮444a分别对应至华夫筒半成品50中一第一位置p11的内壁与外壁,第三内辊轮442a与第二外辊轮装置444中的第四外辊轮444c分别对应至华夫筒半成品50中一第二位置p21的内壁与外壁,第二位置p21为华夫筒半成品50的第一端a侧端的位置,第一位置p11为较靠近华夫筒半成品50的第二端b侧端的位置。需说明的是,第一位置p11可端视实际华夫筒产品而进行滚压,例如华夫筒进行架设时若需要固定架设而可达到防止掉落的话,则第一位置p11才需要进行滚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第三内辊轮442a包括一第一柱段g11与一第二柱段g21,连接轴段g31与第七油压缸442b(见图21)的轴442c连接,使得第七油压缸442b驱动连接轴段g31直线运动与第二柱段g21接触或离开第三内辊轮442a。第二柱段g21连接于第一柱段g11,且第二柱段g21凸出于第一柱段g11,即第二柱段g21及连接轴段g3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柱段g11的径向尺寸,而第四外辊轮444c用以对应至第三内辊轮442a中的第一柱段g11,当华夫筒半成品50旋转时,连接轴段g31被第七油压缸442b驱动与第二柱段g21的端缘抵靠,并于连接轴段g31的一内侧端设置一圆弧状,使得连接轴段g31与第二柱段g21相互挤压在华夫筒半成品50的第一端a形成一喇叭状的弧度,如图2所示的第二滚压结构c2具有第一滚压段c21与其相连的第二滚压段c22。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上述辊轮装置440包括复数个支撑元件444e、444f,其中支撑元件444e连接于第一基座412之上,支撑元件444f连接于移动座434之上,支撑元件444e、444f的型态并未限定,可如图20所示由两个柱体配合一个板体构成。

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成型机本体410的第一基座412与第二基座414的型态加以限制,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座414包括一第一柱体414a、一第二柱体414b、一第一底座414c以及一第二底座414d。第一柱体414a与第二柱体414b分别设置于第一底座414c与第二底座414d之上,油压缸432设置于第一柱体414a与第二柱体414b之间内,第一底座414c与第二底座414d之间相隔一距离d5。

另外,上述移动座434相对于第二基座414于移动方向l212上移动的机制中,在一实施例中,移动装置430包括复数个移动元件436以及复数个被移动元件(未绘示或可参考如图19的被移动元件338的配置),各移动元件436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相互移动。各移动元件436与相对应的被移动元件为一滑轨与一滑槽,可参考如图19的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是分别通过卷圆机、焊接机与成形机,来便于制作出华夫筒。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