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18323发布日期:2021-04-16 14:40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炉磁控管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


背景技术:

2.磁控管作为微波炉的核心部件,用于发射微波;因此,磁控管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一定的精密度,例如整体的连接气密性、排气管组件的同心度、阳极组件中天线的平直度等等。
3.其中,在现有的磁控管生产过程中,尤其是阳极组件的生产过程中,对于阳极组件中的天线,往往是与阳极板组装、钎焊后固定在一起;而在阳极组件的组装过程中,往往受操作工人的实际装配情况的影响、以及装配后运输过程中对天线触碰、振动等情况,会使得天线发生轻微形变或位移,这使得钎焊后的天线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难以确保天线的平直度;若不及时对阳极组件的天线平直度进行校正,会对后续生产的磁控管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微波的发射性能,从而不利于提高磁控管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在阳极组件的生产过程中,如何简单方便地对阳极组件的天线平直度进行校正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所述阳极组件包括阳极筒、天线,校直工装至少设置校直槽、装配槽,所述阳极组件的阳极筒的外壁与装配槽的内壁贴合,进行定位配合;所述天线的杆体与校直槽的内壁贴合,用于对天线进行校直;从而通过所述校直工装,能够对天线位置以及其平直度进行及时、方便地校正,使得天线的校直工作较为简单方便,不仅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生产的阳极组件中天线具有良好的水平情况,确保其良好的微波发射性能,有利于提高后续生产的磁控管的良品率。
7.进一步的,所述校直工装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校正段、第三校正段,所述第二校正段设置校直槽,所述第三校正段设置装配槽,从而使得校直工装能够同时对阳极组件中阳极筒、天线的杆体等零部件进行完全承载,有利于确保对天线校直工作的进行。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校正段设置缩口槽,所述缩口槽设置在装配槽靠近第二校正段的一侧,所述缩口槽的一端与校直槽连通,所述缩口槽的另一端与装配槽连通,所述缩口槽的开口尺寸小于装配槽的开口尺寸;通过缩口槽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将食指、中指,伸至缩口槽处,与阳极筒上端的磁极a侧盖板接触,拇指与阳极筒的下端的磁极k侧盖板接触,这符合人们日常拿捏物件的惯用手势,便于操作人员对磁控管管芯进行拿持,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校正段设置扩口槽,所述扩口槽设置在缩口槽、装配槽之间,且所述扩口槽的一端与缩口槽连通,所述扩口槽的另一端与装配槽连通,所述扩口槽的开
口尺寸大于装配槽的开口尺寸,使得扩口槽不与阳极筒的外壁接触,从而确保第三校正段中设置的槽结构不会完全与阳极组件之间出现过盈配合,便于操作人员将阳极组件放置在校直工装中,或从校直工装中拿走,便于操作,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10.进一步的,所述校直工装设置校直端面,所述天线的扁端与校直端面对应设置,用于在天线校直过程中,使扁端与校直端面贴合;所述校直端面的设置,一方面对扁端提供支撑作用,防止在天线校直过程中,扁端发生变形或位移,另一方面在天线校直过程中,便于操作工人同时对杆体及扁端施力,便于进行校直操作,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11.进一步的,所述校直工装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校正段、第二校正段、第三校正段,所述第一校正段设置校直端面,所述第二校正段设置校直槽,所述第三校正段设置装配槽,从而使得校直工装能够同时对阳极组件中阳极筒、天线等零部件进行完全承载,有利于确保对天线校直工作的进行。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校正段在靠近第二校正段的一端设置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一侧与校直端面连接,所述避让槽的另一侧与第二校正段连接;从而通过设置避让槽,对超出校直槽长度的杆体的部分结构进行避让,防止杆体与校直端面直接触碰造成空间干涉,尤其是防止水平情况良好的天线的扁端无法与校直端面完全贴合,导致操作人员进行不必要的错误校正的情况发生。
13.进一步的,所述校直槽为平直槽体,这使得在正常的校直过程中,将杆体捋直,并将杆体完全处于校直槽中,使杆体与校直槽贴合,即可以实现天线的校直,使得校直操作简单易实施,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具有以下优势: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能够对天线位置以及其平直度进行及时、方便地校正,使得天线的校直工作较为简单方便,不仅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生产的阳极组件中天线具有良好的水平情况,确保其良好的微波发射性能,有利于提高后续生产的磁控管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主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的轴测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的俯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阳极筒1,天线2,杆体21,扁端22,校直工装3,第一校正段311,校直端面312,第二校正段313,校直槽314,第三校正段315,装配槽316,扩口槽317,缩口槽318,避让槽319。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文将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他们工作的实质所通常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概念。然而,这些实用新型概念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应视为限于本文中所述的实施例。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6.实施例1
2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在阳极组件的生产过程中,如何简单方便地对阳极组件的天线平直度进行校正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如附图1

3所示,所述校直工装主要对阳极组件的天线2进行校直;具体的,首先需要对阳极组件进行介绍:
28.所述阳极组件包括阳极筒1、阳极板、磁极a侧盖板、磁极k侧盖板、天线2等组件,所述磁极a侧盖板设置在阳极筒1上端,所述磁极k侧盖板设置在阳极筒1下端,阳极板设置在阳极筒1的内腔中,所述天线2与阳极板连接,且天线2贯穿磁极a侧盖板,并向上延伸,用于发射微波。其中,所述天线2 包括杆体21、扁端22,所述杆体21为天线2的主体结构,所述天线2通过杆体21的一端与阳极板连接,往往是天线2与阳极板卡接,在完成阳极组件、钎焊夹具的组装后,进入氢炉焊接,使得天线2与阳极板焊接为一体;所述杆体 21远离阳极板的一端与扁端22连接,所述扁端22如附图1所示,与常规理解的“扁平”形状基本一致,扁端22呈扁平板状,即扁端22的至少部分结构具有平直面;鉴于阳极组件的各个结构部件均为现有技术,以上仅对本申请涉及的阳极组件的部件结构进行介绍,其余阳极组件的结构在此不进行赘述。
29.在上述阳极组件的结构基础上,为了简单方便地对阳极组件的天线平直度进行校正,本申请提出一种阳极组件的天线校直工装,所述校直工装3至少设置校直槽314、装配槽316,所述校直槽314为平直的槽体结构,用于对天线2 的平直状的杆体21进行校直,防止天线发生变形,影响其微波发射性能;在校直过程中,所述阳极组件的阳极筒1的外壁与装配槽316的内壁贴合,使得阳极筒1与装配槽316定位配合;所述天线2的杆体21与校直槽314的内壁贴合,用于对天线进行校直。作为优选的,所述杆体21为圆柱形杆体,所述校直槽 314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即所述校直槽314为半圆形横截面的平直槽。
30.此外,所述校直工装3还设置校直端面312,所述校直端面312为水平面,此时天线2的扁端22位于校直端面312的上方,即扁端22与校直端面312对应设置;在天线校直后,扁端22与校直端面312基本完全贴合。
31.具体的,在天线校直过程中,在阳极筒1与装配槽316定位配合的基础上,若天线2的平直度良好,天线2的杆体21会与校直槽314的内壁完全贴合,扁端22会与校直端面312基本完全贴合;若天线2的平直度较差,杆体21会与校直槽314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甚至杆体21沿着倾斜方向从校直槽314脱离出来,或者杆体21与校直槽314不接触等情况;
32.而由于天线2为铜制品,其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仅仅需要工人沿着校直槽 314将杆体21捋直,并轻轻按压杆体21及扁端22,使杆体21完全处于校直槽 314中,并且杆体21与校直槽314贴合,扁端22与校直端面312基本完全贴合,即实现了天线平直度校正的工作,从而能够对天线位置以及其平直度进行及时、方便地校正,使得天线的校直工作较为简单方便,
不仅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保证生产的阳极组件中天线具有良好的水平情况,确保其良好的微波发射性能,有利于提高后续生产的磁控管的良品率。
33.此外,校直端面312的设置,用于在天线校直过程中,使扁端22与校直端面312贴合,一方面对扁端22提供支撑作用,防止在天线校直过程中,扁端 22发生变形或位移,另一方面在天线校直过程中,便于操作工人同时对杆体21 及扁端22施力,便于进行校直操作,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34.进一步的,对于校直工装3而言,如附图2、3所示,所述校直工装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校正段311、第二校正段313、第三校正段315,所述第一校正段311设置校直端面312;所述第二校正段313设置校直槽314,所述校直槽 314内壁与天线2的杆体21贴合;所述第三校正段315设置装配槽316,所述装配槽316的内壁与阳极筒1的外壁贴合,从而在对天线2进行校直的同时,校直工装3能够同时对阳极组件中阳极筒1、天线2等零部件进行完全承载。
35.所述第一校正段311在靠近第二校正段313的一端设置避让槽319,即所述避让槽319的一侧与校直端面312连接,所述避让槽319的另一侧与第二校正段313连接,对超出校直槽314长度的杆体21的部分结构进行避让,防止杆体21与校直端面312直接触碰造成空间干涉,尤其是防止平直情况良好的天线 2的扁端22无法与校直端面312完全贴合,导致操作人员进行不必要的错误校正的情况发生。
36.为了防止装配槽316与阳极组件之间出现过盈配合,所述第三校正段315 设置扩口槽317,所述扩口槽317设置在装配槽316靠近第二校正段313的一侧;所述扩口槽317的开口尺寸大于装配槽316的开口尺寸,使得扩口槽317 不与阳极筒1的外壁接触,从而确保第三校正段315中设置的槽结构不会完全与阳极组件之间出现过盈配合,便于操作人员将阳极组件放置在校直工装3中,或从校直工装3中拿走,便于操作,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其中,装配槽316 对阳极组件的阳极筒1的外壁贴合,设置在阳极筒1上端的磁极a侧盖板与扩口槽317的端面抵接。
37.同时在校直过程中,为了便于操作人员对阳极组件进行拿持、方便操作,提高校直效率,所述第三校正段315设置缩口槽318,所述缩口槽318设置在扩口槽317靠近第二校正段313的一侧,也可以说,所述缩口槽318设置在装配槽316靠近第二校正段313的一侧,所述缩口槽318的一端与校直槽314连通,所述缩口槽318的另一端与装配槽316连通;
38.所述扩口槽317设置在缩口槽318、装配槽316之间,且所述扩口槽317 的一端与缩口槽318连通,所述扩口槽317的另一端与装配槽316连通;所述缩口槽318的开口尺寸小于扩口槽317的开口尺寸,所述缩口槽318的开口尺寸小于装配槽316的开口尺寸,但缩口槽318的开口尺寸大于校直槽314的开口尺寸,从而缩口槽318不与阳极组件的任何结构接触;在实际操作中,缩口槽318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用食指、中指,伸至缩口槽318处,与阳极筒1 上端的磁极a侧盖板接触,拇指与阳极筒1的下端的磁极k侧盖板或磁控管的其他结构如阴极接触,这符合人们日常拿捏物件的惯用手势,便于操作人员对磁控管管芯进行拿持,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的天线校直工装的结构基础上,该工装并不仅仅局限于在阳极组件生产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阳极组件与阴极组件装配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对阳极组件与阴极组件组成的整个磁控管管芯组件进行天线校直的操作;即在对应的不同使用工序过程中,该工装均能起到对天线进行校直的作用,且其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随
拿随用,能够满足不同磁控管生产工序阶段对天线进行校直的需求。
40.实施例2
41.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进;与实施例1 相比,所述校直工装3没有设置第一校正段311,相应的,也没有设置第一校正段311的校直端面312、避让槽319。
42.具体的,所述校直工装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校正段313、第三校正段315;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校正段315的结构可以与实施例1中第三校正段315 的结构相同,也可以在第三校正段315中设置装配槽316、缩口槽318,不设置扩口槽317;从而均能够使得第三校正段315对阳极组件中阳极筒1进行承载。
43.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与实施例1相比,所述第三校正段315中不设置扩口槽317,在天线校直过程中,装配槽316对阳极组件的阳极筒1的外壁贴合,设置在阳极筒1上端的磁极a侧盖板与装配槽316的端面抵接。
44.本实施例中第二校正段313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第二校正段313结构一致,在对天线2进行校直过程中,通过将阳极筒1的外壁与装配槽316的内壁贴合,将天线2的杆体21与校直槽314内壁贴合,操作人员通过按压杆体21,使得杆体21完全与校直槽314内壁贴合,通过外力,并结合校直槽314的形状,用于对杆体21进行校直,从而确保天线位置情况以及其平直度情况;同时这也使得天线的校直工作较为简单方便,有利于提高校直效率、生产效率。
45.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相比,可以省去第一校正段311及相应结构,也可以同时省去扩口槽317,从而在能够满足对天线进行校直工作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简化校直工装自身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减轻校直工装的重量,便于操作工人随身携带,随时对天线进行检测、校直,而且有利于对校直工装进行加工生产,有利于降低其生产制造成本。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