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0372发布日期:2022-01-15 04:4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2.图5所示为一种空调的配件(后续称为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包括主平板101,主平板101侧部设有折边109,主平板101后部设有向上折弯的缘板102;
3.参见图6,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加工时,需要对主平板101的前部进行向下折弯以形成折弯部112;
4.现有技术中,对侧部具有折边的平板进行冲压折弯时,折弯轮廓a对应的折边部分b 会向外突出,向外突出部分的形成影响产品的质量;
5.为了加工折弯部112及向外突出部分的形成,需要设计一种相应冲压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其能够加工折弯部,并防止向外突出部分的形成。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9.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及设置在上模板上的上成型板;
10.所述上成型板设有位于上成型板前部且具有上模折弯斜面的折弯凸台及设置在折弯凸台后部且抵靠在工件折边外侧的限位柱;
11.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及设置在下模板上并与上成型板相对的下成型板;
12.所述下成型板设有与上模折弯斜面相对的下模折弯斜面。
13.所述限位柱的数量为两条并按左右间隔排布且用于抵靠工件的两侧。
14.所述折弯凸台后部设有位于两条限位柱之间的凸部安装块,凸部安装块设有位于上模折弯斜面上端和上成型板底面相接处的第一上模凸部;
15.所述下成型板设有与第一上模凸部相对的第一下模凹部。
16.所述凸部安装块的数量为两个并按横向间隔排布。
17.所述上成型板包括第一子成型板及位于第一子成型板前侧的第二子成型板,所述折弯凸台设置在第二子成型板底部,上模折弯斜面位于折弯凸部底部的后侧。
18.所述第二子成型板后部设有用于嵌装限位柱的第一安装槽及用于嵌装凸部安装块的第二安装槽。
19.所述上模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模板上部的上模座、设置在上模座上部的上支撑板以及设置在上支撑板上部的顶板。
20.所述下模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板底部的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底部的下支撑板以
及设置在下支撑板底部的底板。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2.本实用新型为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其能够对主平板的前部进行向下折弯以形成折弯部。
23.另外,折弯加工时,限位柱抵靠在工件的两侧,防止折弯轮廓对应的折边部分会向外突出,保证了工件的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模组件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模组件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子成型板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28.图5为加工前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加工后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加工前的工件包括主平板101,主平板101左侧前部设有裁切部,主平板101左侧前部与主平板101左侧后部之间通过斜边部过渡连接,斜边部沿右前方延伸,主平板101后侧设有向上弯折的缘板102,主平板101左右两侧设有向下弯折的工件折边109,主平板101设有位于主平板101后部且与缘板102相连的两个第一凸台103、位于两个第一凸台103之间的方形通孔104、位于方形通孔104左前侧的下凹部105,位于下凹部105前侧且位于主平板101左右边缘内侧的两个第一圆形通孔106,位于第一圆形通孔106前侧按左右间隔排布的两个第二凸台107,位于第二凸台107左前侧且向上弯折的梯形折弯块108。
32.参见图1-5,本空调外机电器安装板的前折弯冲压模具,包括上下对应的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33.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1及设置在上模板1上的上成型板2;
34.所述上成型板2设有位于上成型板2前部且具有上模折弯斜面221的折弯凸台220及设置在折弯凸台220后部且抵靠在工件折边109外侧的限位柱23;
35.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6及设置在下模板6上并与上成型板2相对的下成型板7,工件放置在下成型板7上,折边109抵靠在下成型板7的侧部,实现工件的左右方向上的定位。
36.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与上模折弯斜面221相对的下模折弯斜面71;
37.所述上模折弯斜面221和下模折弯斜面71相对于上模板1后表面的水平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38.合模时,上模组件下行,工件被压在下成型板7上,上模折弯斜面221与下模折弯斜
面71共同作用,对主平板101的前部进行向下折弯以形成折弯部112。
39.另外,合模时,折边109抵靠在限位柱23侧部,防止折弯轮廓a对应的折边部分b 会向外突出。
40.进一步地,所述上模组件包括设置在上模板1上部的上模座3、设置在上模座3上部的上支撑板4以及设置在上支撑板4上部的顶板5。
41.所述上支撑板4数量为两个且按横向间隔排布。
42.进一步地,所述下模组件包括设置在下模板6底部的下模座8、设置在下模座8底部的下支撑板9以及设置在下支撑板9底部的底板11。
43.所述位于折弯部112两侧的折边109在折弯部112加工过程中跟随折弯112下移,下模板6前部设有分别位于下成型7两侧且用于容纳折弯部112两侧折边109的条状槽61,避免位于折弯部112两侧的折边109与下模板6发生干涉碰撞。
44.所述下支撑板9数量为两个且按横向间隔排布。
4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柱23的数量为两条并按左右间隔排布且用于抵靠在工件的两侧;工件折边109外侧抵靠在限位柱23侧部。
46.进一步地,所述折弯凸台220后部设有位于两条限位柱23之间的凸部安装块24,凸部安装块24设有位于上模折弯斜面221上端和上成型板2底面相接处的第一上模凸部241;
47.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与第一上模凸部241相对的第一下模凹部72;
48.进一步地,所述凸部安装块24的数量为两个并按横向间隔排布;
49.所述第一下模凹部72的数量与第一上模凸部24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合模时,第一上模凸部241伸入第一下模凹部72内并在工件的主平板101与折弯部112之间位置上冲压出加强筋111,加强主平板101与折弯部112之间的强度。
50.进一步地,所述上成型板2包括第一子成型板21及位于第一子成型板21前侧的第二子成型板22,所述折弯凸台220设置在第二子成型板22底部,上模折弯斜面221位于折弯凸台220底部的后侧。
5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子成型板22后部设有用于嵌装限位柱23的第一安装槽222及用于嵌装凸部安装块24的第二安装槽223;
52.所述第一安装槽222内部的两侧设有用于限位柱23上下滑动的第一滑槽2221,限位柱23两侧对应第一滑槽2221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边部231,第一凸边部231设置在相应的第一滑槽2221内;
53.所述第一安装槽222顶部设有台阶槽,限位柱23顶部设有嵌入台阶槽内的定位台,限位柱23自上而下插入第二安装槽223,定位台嵌入台阶槽内,定位台被限定在第二子成型板22与上模板1之间,实现限位柱23固定在第二子成型板22上。
54.所述第二安装槽223内部的两侧设有用于限位柱23上下滑动的第二滑槽2231,凸部安装块24两侧对应第二滑槽2231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边部242,第二凸边部 242设置在相应的第二滑槽2231内;
55.所述第二安装槽222顶部设有台阶槽,限位柱23顶部设有嵌入台阶槽内的定位台,限位柱23自上而下插入第二安装槽223,定位台嵌入台阶槽内,定位台被限定在第二子成型板22与上模板1之间,实现凸部安装块24固定在第二子成型板22上。
56.所述第一子成型板21后表面包括与缘板102相对的折弯面部,第一子成型板21下
表面设有两个按左右间隔排布并位于第一子成型板21后部并用于容纳工件第一凸台103的两个第一上模凹部25,第一上模凹部25上设有第一冲孔凸部27;
57.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与第一上模凹部25相对的第一下模凸部74,第一下模凸部74设有与第一冲孔凸部27相对的第一冲孔凹部75;
58.合模时,第一冲孔凸部27伸入第一冲孔凹部75内并在工件的第一凸台103上冲压出第二圆形通孔110。
59.所述第一子成型板21前部设有用于放置工件第二凸台107的第二上模凹部26,第二上模凹部26设有位于两个第二凸台107之间的第二冲孔凸部28;
60.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与第二冲孔凸部28相对的第二冲孔凹部78;
61.合模时,工件的梯形折弯块108伸入第二上模凹部26内,第二冲孔凸部28伸入第二冲孔凹部78内并在工件的第二凸台107之间冲压出第三圆形通孔113。
62.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位于两个第一下模凸部74之间的方形定位凸部73及左右间隔分布在下成型板7中部的两个定位销77;
63.所述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可在下成型板7上下移动,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与下模座8之间设有弹簧,下模板6设有便于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上下移动的通孔,在下模组件处于非压缩状态时,弹簧驱动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向上移动,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尾端设有凸缘且抵靠在下成型板7底面,顶端凸出下成型板7 上表面,工件的方形通孔104置于方形定位凸部73上,工件的第一圆形通孔106置于定位销77上,实现工件的定位;
64.合模时,上成型板2下压方形定位凸部73、定位销77,方形定位凸部73顶端、定位销77顶端与工件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65.所述下成型板7设有位于方形定位凸部73与定位销77之间的第二下模凹部76;工件放置在下成型板7上,工件的下凹部105置于第二下模凹部76中。
66.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