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63599发布日期:2022-07-23 08:4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2.切割机应用有金属和非金属行业,一般来说,非金属行业分的比较细致,像有切割石材的石材切割机,水切割机,锯齿切割机,切割布料和塑料,化纤制品用的激光切割机,刀片式切割机,切割金属材料的则有火焰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
3.建筑材料切割装置在建筑施工中经常见到同时也经常使用的一种装置,切割刀在工作以后需要频繁的进行更换,但是一般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还存在切割刀更换不方便的问题,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工人的的工作效率,从而我们推出了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包括切割台,所述切割台的上表面连接有升降箱,所述升降箱的内底壁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转轴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所述第一螺纹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连接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外表面连接有调节箱,所述调节箱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正反螺纹杆,所述正反螺纹杆的一端贯穿调节箱的内壁并延伸至调节箱的外部,所述正反螺纹杆螺纹连接有相对称的第二螺纹块,每个所述第二螺纹块的底端均连接有直角杆,所述切割台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夹持块。
6.进一步的,所述切割台的底面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远离切割台的一端连接有防滑垫。
7.进一步的,所述减速电机的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表面连接有卡块,所述转动杆的底端套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内部开设有与卡块相适配的卡槽,所述第一轴承内圈的底面连接有切割刀,所述第一轴承的表面连接有卡筒。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箱的底面开设有滑孔,所述直角杆的底端贯穿滑孔并延伸至调节箱的下方。
9.进一步的,所述正反螺纹杆远离调节箱的一端连接有转把,所述转把的外表面连接有橡胶套。
10.进一步的,所述切割台的底面连接有夹持箱,所述夹持箱的内部连接有正反电机,所述正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螺纹杆,且第二螺纹杆远离正反电机的一端与夹持箱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块,所述第三螺纹块贯穿第一滑槽,所述第三螺纹块的顶端连接有第二加持块。
11.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箱的表面开设有滑轨,所述第一螺纹块贯穿滑轨并延伸至滑轨的外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把带动正反螺纹杆自转,通过正反螺纹杆的自转推动第二螺纹块的运动推动两个直角杆相互远离,当直角杆的底端与卡筒的内部抽出后,停止转动转把,切割刀会随着第一轴承自动掉落,将新的切割刀与第一轴承安装到转动杆上就可以了,达到了切割刀的快速更换,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夹持箱,利用夹持箱能够将建筑材料稳定的夹持,有效的解决了在切割的过程中因为切割刀的切割导致建筑材料的晃动,提高了切割效率,保证了切割质量,通过设置有防滑垫提高了支撑腿与接触面的摩擦强度,避免在切割建筑材料时滑动,保证装置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有滑轨利用滑轨的导向特向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一螺纹块的运动轨迹从而控制切割刀的切割深度。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箱内部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持箱内部结构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箱内部结构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轴承俯视图。
20.图中:1、切割台;2、升降箱;3、第一电机;4、第一螺纹杆;5、第一螺纹块;6、减速电机;7、调节箱;8、正反螺纹杆;9、第二螺纹块;10、直角杆;11、第一滑槽;12、第一夹持块;13、支撑腿;14、防滑垫;15、转动杆;16、卡块;17、第一轴承;18、切割刀;19、卡筒;20、滑孔;21、转把;22、橡胶套;23、夹持箱;24、正反电机;25、第二螺纹杆;26、第三螺纹块;27、第二夹持块;28、滑轨;29、卡槽;3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更换的建筑材料切割装置,包括切割台1,切割台1的底面连接有夹持箱23,夹持箱23的内部连接有正反电机24,正反电机2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螺纹杆25,且第二螺纹杆25远离正反电机24的一端与夹持箱23的内壁转动连接,第二螺纹杆25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块26,第三螺纹块26贯穿第一滑槽11,第三螺纹块26的顶端连接有第二夹持块27,通过设置有夹持箱23,利用夹持箱23能够将建筑材料稳定的夹持,有效的解决了在切割的过程中因为切割刀18的切割导致建筑材料的晃动,提高了切割效率,保证了切割质量,切割台1的底面连接有支撑腿13,支撑腿13的远离切割台1的一端连接有防滑垫14,通过设置有防滑垫14提高了支撑腿13与接触面的摩擦强度,避免在切割建筑材料时滑动,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切割台1的上表面连接有升
降箱2,升降箱2的表面开设有滑轨28,第一螺纹块5贯穿滑轨28并延伸至滑轨28的外部,通过设置有滑轨28利用滑轨28的导向特向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一螺纹块5的运动轨迹从而控制切割刀18的切割深度,升降箱2的内底壁连接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的输出转轴连接有第一螺纹杆4,第一螺纹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5,所述第一螺纹块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的表面连接有减速电机6,减速电机6的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杆15,转动杆15的外表面连接有卡块16,转动杆15的底端套设有第一轴承17,第一轴承17内圈的内部开设有与卡块16相适配的卡槽29,第一轴承17内圈的底面连接有切割刀18,第一轴承17的表面连接有卡筒19,通过设置有卡块16,利用卡块16与卡槽29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的将第一轴承17的内圈与转动杆15稳定结合保证了在使用过程中减速电机6的输动力的稳定传输,保证切割刀18快速切割建筑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减速电机6的外表面连接有调节箱7,调节箱7的底面开设有滑孔20,直角杆10的底端贯穿滑孔20并延伸至调节箱7的下方,通过设置有滑孔20利用滑孔20的导向性可以有效的控制直角杆10的运动轨迹保证装置在运转过程中的装置的可行性,调节箱7的内侧壁转动连接有正反螺纹杆8,正反螺纹杆8远离调节箱7的一端连接有转把21,转把21的外表面连接有橡胶套22,通过设置有转把21橡胶套22可以有效的避免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对手部造成摩擦,提高正反螺纹杆8的工作效率,正反螺纹杆8的一端贯穿调节箱7的内壁并延伸至调节箱7的外部,正反螺纹杆8螺纹连接有相对称的第二螺纹块9,每个第二螺纹块9的底端均连接有直角杆10,切割台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11,第一滑槽11的顶端连接有第一夹持块12。
23.使用时,首先将第一电机3、减速电机6、正反电机24与相适配的电源连通,在需要切割建筑材料时,工作人员将需要切割的材料放置在切割台1的表面,当需要切割的材料切割材料放置好以后,启动正反电机24,当正反电机24运转以后带动第二螺纹杆25运转,当第二螺纹杆25运转以后带动第三螺纹块26在第一滑槽11的内部做直线运动,当第三螺纹块26做直线运动以后带动第二夹持块27运动,当第二夹持块27运动以后有效的将需要切割的建筑材料夹紧,当建筑材料稳定以后启动第一电机3,当第一电机3运转以后带动第一螺纹杆4运转,当第一螺纹杆4运转以后带动第一螺纹块5在滑轨28的内部做上下运动,带动连接板30做上下运动,同时带动减速电机6做上下运动,当减速电机6运动到预定位置以后,启动减速电机6,当减速电机6运转以后带动转动杆15运转,当转动杆15运转以后带动第一轴承17的内圈运转,当第一轴承17的内圈运转以后带动切割刀18运转对建筑材料进行切割,当需要对切割刀18进行更换时,工作人员转动转把21,当转把21运转以后带动正反螺纹杆8运转,当正反螺纹杆8运转以后带动第二螺纹块9做相互远离运动,当第二螺纹块9做相互远离运动以后带动直角杆10在滑孔 20的内部运动,当直角杆10运转以后与卡筒19的内部抽出,当直角杆10与卡筒19脱离以后,停止转把21,切割刀18与第一轴承17自动脱落,将新的第一轴承17余切割刀18套设置在转动杆15的底端后反转转把21即可完成对切割刀18的更换工作。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
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2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