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机榨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60968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榨油机榨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榨油机榨螺。
【背景技术】
[0002]榨螺是螺旋式榨油机主要零部件之一,榨螺安装在榨螺轴上,并放置于榨膛内,榨油机运作时,将料胚送入榨膛内,通过榨螺上的旋转的螺旋齿(螺纹)向前推进,并且榨螺的圆根直径自进料端至出料端逐渐变粗,使得榨螺与榨膛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小,对料胚的挤压力逐渐增大,从将料胚中的油脂逐渐挤压出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榨螺的结构设计并不合理,导致对料胚的压榨效率不高,特别是在三级压榨的螺旋式榨油机中,由于压榨的级数比较少,因此需要尽可能在最少的压榨级数下取得最好的压榨效果,从而更加大了榨螺的设计难度,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压榨效率高、效果好的榨油机榨螺以适用于三级压榨中,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榨效率高、效果好的榨油机榨螺。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榨油机榨螺,由自榨油机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的一级榨螺结构、二级榨螺结构和三级榨螺结构组成;所述一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榨螺、第二榨螺、第三榨螺和第四榨螺组成;所述第一榨螺上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螺纹和第三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相等,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螺纹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榨螺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一榨螺的方向逐渐增大,且其变化率大于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榨螺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二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四榨螺为锥形距圈。
[0005]优选地,所述二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榨螺、第六榨螺和第七榨螺组成;所述第五榨螺和第六榨螺的根圆直径均沿着远离一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六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所述第七榨螺为锥形距圈。
[0006]优选地,所述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二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六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且小于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
[0007]优选地,所述三级榨螺结构为第八榨螺,第八榨螺的根圆直径沿着远离二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第八榨螺前部和中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八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
[0008]优选地,每个榨螺的顶圆直径都相等。
[000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榨油机榨螺,在一级榨螺架构中采用三个榨螺拼接设计(除锥形距圈),由于一级榨螺结构接近进料端,易受落料冲击损耗,三个榨螺的分体式设计拆装方便,只需更换局部损耗的榨螺即可。第一榨螺上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保持不变,为了料胚提供了长度合适的预压过程,先保证料胚内的空气和水分迅速排出,避免其对接下来的主压过程带来不确定因素。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开始增大,保证迅速进步出榨阶段,提高榨油效率。第二榨螺的根圆直径逐渐变大且变化率也增大,使得料胚中的油脂在不断增大的压力下有规律地逐渐浸出,油料的出油的连续性好。第三榨螺前后两部分采用不同的根圆直径变化率,前部保持了油脂浸出的连续性,后部使得在初榨最后阶段的压榨空间迅速降低,将深层油脂挤出。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榨油机榨螺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
[0012]1.第一榨螺2.第二榨螺3.第三榨螺4.第四榨螺5.第五榨螺6.第六榨螺
7.第七榨螺8.第八榨螺11.第一螺纹12.第二螺纹13.第三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4]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榨油机榨螺,由自榨油机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的一级榨螺结构、二级榨螺结构和三级榨螺结构组成;一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榨螺1、第二榨螺2、第三榨螺3和第四榨螺4组成;第一榨螺I上设有第一螺纹11、第二螺纹12和第三螺纹13,第一螺纹11与第二螺纹12之间的根圆直径相等,第二螺纹12与第三螺纹13之间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螺纹12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榨螺2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一榨螺I的方向逐渐增大,且其变化率大于第二螺纹12与第三螺纹13之间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3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榨螺2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三榨螺3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二榨螺2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3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3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四榨螺4为锥形距圈。由于一级榨螺结构接近进料端,易受落料冲击损耗,三个榨螺的分体式设计拆装方便,只需更换局部损耗的榨螺即可。第一榨螺I上第一螺纹11和第二螺纹12之间的根圆直径保持不变,为了料胚提供了长度合适的预压过程,先保证料胚内的空气和水分迅速排出,避免其对接下来的主压过程带来不确定因素。第二螺纹12与第三螺纹13之间的根圆直径开始增大,保证迅速进步出榨阶段,提高榨油效率。第二榨螺2的根圆直径逐渐变大且变化率也增大,使得料胚中的油脂在不断增大的压力下有规律地逐渐浸出,油料的出油的连续性好。第三榨螺3前后两部分采用不同的根圆直径变化率,前部保持了油脂浸出的连续性,后部使得在初榨最后阶段的压榨空间迅速降低,将深层油脂挤出。
[0015]二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榨螺5、第六榨螺6和第七榨螺7组成;第五榨螺5和第六榨螺6的根圆直径均沿着远离一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六榨螺6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五榨螺5根圆直径的变化率;所述第七榨螺7为锥形距圈。发明人经过工程试验发现,第五榨螺5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二榨螺2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六榨螺6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3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且小于第三榨螺3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时,出油率最高,这是因为第五榨螺5和第六榨螺6的根圆直径变化率比较适中,相对于一级榨螺结构的变化程度比较合适,保证了出油的连续性。
[0016]三级榨螺结构为第八榨螺8,第八榨螺8的根圆直径沿着远离二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第八榨螺8前部和中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五榨螺5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八榨螺8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3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八榨螺8前部和中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保证的出油的连续性,后部根圆直径变化率在所有榨螺中最大,是因为压榨进入最后阶段,必须要采用大的压缩比才能将最深层的油脂挤出,从而充分利用三级压榨的压榨流程。
[0017]上述每个榨螺的顶圆直径都相等。
[001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榨油机榨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榨油机榨螺,其特征在于,由自榨油机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的一级榨螺结构、二级榨螺结构和三级榨螺结构组成;所述一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榨螺、第二榨螺、第三榨螺和第四榨螺组成;所述第一榨螺上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螺纹和第三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相等,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螺纹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榨螺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一榨螺的方向逐渐增大,且其变化率大于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的根圆直径沿远离第二榨螺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二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四榨螺为锥形距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榨油机榨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榨螺结构由沿远离进料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榨螺、第六榨螺和第七榨螺组成;所述第五榨螺和第六榨螺的根圆直径均沿着远离一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且第六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所述第七榨螺为锥形距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榨油机榨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二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六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且小于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榨油机榨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榨螺结构为第八榨螺,第八榨螺的根圆直径沿着远离二级榨螺结构的方向逐渐增大,第八榨螺前部和中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等于第五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八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榨油机榨螺,其特征在于,每个榨螺的顶圆直径都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榨油机榨螺,由自榨油机进料端至出料端依次设置的一级榨螺结构、二级榨螺结构和三级榨螺结构组成;一级榨螺结构由第一榨螺、第二榨螺、第三榨螺和第四榨螺组成;第一榨螺上设有第一螺纹、第二螺纹和第三螺纹,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相等,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的根圆直径逐渐增大,第二榨螺的根圆直径逐渐增大,且其变化率大于第二螺纹与第三螺纹之间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的根圆直径逐渐增大,且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二榨螺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三榨螺后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大于第三榨螺前部根圆直径的变化率;第四榨螺为锥形距圈。该榨油机榨螺压榨效率高。
【IPC分类】B30B15/00, B30B9/12
【公开号】CN204869758
【申请号】CN201520646444
【发明人】刘智, 刘鹏
【申请人】刘智, 刘鹏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