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6471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流体控制领域如供水、供油和供气管线系统,经常会使用到内孔为鼓形的套筒,该类产品如附图2所示,两边为55°扩口,为密封面,要求平整平面度< 0.5 ;中间部分为鼓形圆柱体,鼓出单边2_。该类产品在加工时一般采用铸件生产。铸件由于受壁厚的制约,一般壁厚均超过4.5mm,重量重,浪费资源及能源。用钢板或钢管生产难点在于冲压的模具,由于内孔为内大口小,不能实现直接冲压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夕卜模组件和内撑组件;
[0006]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上模座和上模,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上模座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固定嵌置在所述上模座中,所述上模的周缘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扩口斜面和上顶芯斜面;
[0007]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下模座和下模,所述下模板和所述下模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固定嵌置在所述下模座中,所述下模的周缘自下而上设置有下扩口斜面和下顶芯斜面;
[0008]所述外模组件包括外模,所述外模由相互铰连的两半部分组成,所述外模内设置有与套筒外壁相匹配的工作面,所述外模的两端设置有衬套孔;
[0009]所述内撑组件包括六块内撑芯,六块内撑芯通过轴用卡簧连接,所述内撑芯设置有与套筒内壁相匹配的工作面;
[0010]所述下模顶面和所述上模底面相匹配,所述六块内撑芯设置于所述下模外部,并设置有与所述上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上撑芯斜面和与所述下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下撑芯斜面,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两个套有弹簧的导向杆,所述衬套孔套置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外模的工作面位于所述下模的中间,所述外模的工作面、上模的上扩口斜面、下模的下扩口斜面和内撑芯的工作面之间形成套筒冲压成形空间。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模的两半部分通过紧固装置连接。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向杆顶部设置有上垫片。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弹簧和外模之间设置有下垫片。
[0014]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简单可靠,模具制造工艺简单,工人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0016]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3_厚钢管一次冲压成形,减少资源浪费,缩短生产周期,工艺产品尺寸稳定,废品率极低,生产率高,成本与以前同类产品相比下降30%。减少了污染源并改善了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2为现有技术的不意图;
[0019]在附图中:
[0020]1外模、2内撑芯、3上模、4上内六角螺栓、5上模座、6上模板、7衬套、8紧固螺栓、9下模、10下模座、11弹簧、12下内六角螺栓、13下模板、14紧固装置、15上垫片、16导向杆、17下垫片、18轴用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叙述。
[0022]如附图1所示,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外模组件和内撑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6、上模座5和上模3,所述上模板6和所述上模座5固定连接,所述上模3通过上内六角螺栓4固定嵌置在所述上模座5中,所述上模3的周缘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扩口斜面和上顶芯斜面。
[0023]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13、下模座10和下模9,所述下模板13和所述下模座10固定连接,所述下模9固定嵌置在所述下模座10中,所述下模9的周缘自下而上设置有下扩口斜面和下顶芯斜面,所述下模板13上通过下内六角螺栓12固定设置有两个套有弹簧11的导向杆16,所述导向杆16顶部设置有上垫片15。
[0024]所述外模组件包括外模1,所述外模1由相互铰连的两半部分组成,并通过紧固螺栓8和紧固装置14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模1内设置有与套筒外壁相匹配的工作面,所述外模1的两端设置有衬套孔,所述衬套孔套置在所述导向杆16上,导向杆16和衬套孔之间设置有衬套7,所述弹簧11和所述外模1之间设置有下垫片17,所述外模1的工作面位于所述下模的中间。
[0025]所述内撑组件包括六块内撑芯2,六块内撑芯2通过轴用卡簧18连接,所述内撑芯2设置有与套筒内壁相匹配的工作面,所述六块内撑芯2设置于所述下模外部,并设置有与所述上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上撑芯斜面和与所述下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下撑芯斜面。
[0026]所述下模顶面和所述上模底面相匹配,所述外模1的工作面、上模6的上扩口斜面、下模9的下扩口斜面和内撑芯2的工作面之间形成套筒冲压成形空间。
[0027]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0028]上模固定在油压机的上工作台上,上下移动实现合模。内撑芯在上下模的斜面左右下撑开和合上。内撑芯分为6块,靠上下模的斜面将内撑芯撑开,合模后正好为产品的内腔尺寸,这时撑开,将套筒撑成鼓形。开模后,内撑芯缩回,外部尺寸小于产品的最小处尺寸0.5mm,压制好的工件可以顺利移出来。为了保证上下模两边的扩口一致,上模、下模、内撑芯、外面几何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对称度< 0.05。
[00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0030]将下模座固定在油压机的下工作台上,上模板固定在油压机的上工作台上内撑芯在未合模前,由于轴用卡簧缩为最小。使得压制好的套筒可以灵活的从内芯中拿出来。外模在下面合适的弹簧力的作用下,正好使外模位于能开合的位置。将上模打开,放入无缝钢管,开动油压机,上模向下合模,在压力作用下,上下模的空位形成扩口的形状。在接触斜面的楔形配合处,由于上下位移,使内撑芯打开形成了套筒的内鼓形状。上模到位后,自动向上开模,至合适位置停下,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外模及内撑芯复位。打开外模,拿出成品套筒,一个循环完成,进入下一件的生产。
[0031]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的穷举。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前提下对其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外模组件和内撑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上模座(5)和上模(3),所述上模板(6)和所述上模座(5)固定连接,所述上模(3)固定嵌置在所述上模座(5)中,所述上模(3)的周缘自上而下设置有上扩口斜面和上顶芯斜面;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13)、下模座(10)和下模(9),所述下模板(13)和所述下模座(10)固定连接,所述下模(9)固定嵌置在所述下模座(10)中,所述下模(9)的周缘自下而上设置有下扩口斜面和下顶芯斜面; 所述外模组件包括外模(I),所述外模(I)由相互铰连的两半部分组成,所述外模(I)内设置有与套筒外壁相匹配的工作面,所述外模(I)的两端设置有衬套孔; 所述内撑组件包括六块内撑芯(2),六块内撑芯(2)通过轴用卡簧(18)连接,所述内撑芯(2)设置有与套筒内壁相匹配的工作面; 所述下模顶面和所述上模底面相匹配,所述六块内撑芯(2)设置于所述下模外部,并设置有与所述上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上撑芯斜面和与所述下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下撑芯斜面,所述下模板(13)上设置有两个套有弹簧(11)的导向杆(16),所述衬套孔套置在所述导向杆(16)上,所述外模(I)的工作面位于所述下模的中间,所述外模(I)的工作面、上模(6)的上扩口斜面、下模(9)的下扩口斜面和内撑芯(2)的工作面之间形成套筒冲压成形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⑴的两半部分通过紧固装置(1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杆(16)顶部设置有上垫片(15)。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1)和外模(I)之间设置有下垫片(1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造用内孔为鼓形的套筒一次成型冲压模具,其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外模组件和内撑组件,下模顶面和上模底面相匹配,六块内撑芯设置于下模外部,并设置有与上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上撑芯斜面和与下顶芯斜面相匹配的下撑芯斜面,下模板上设置有两个套有弹簧的导向杆,衬套孔套置在导向杆上,外模的工作面位于下模的中间,外模的工作面、上模的上扩口斜面、下模的下扩口斜面和内撑芯的工作面之间形成套筒冲压成形空间。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简单可靠,模具制造工艺简单,工人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4975025
【申请号】CN201520772017
【发明人】张连会
【申请人】河北裕龙铸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