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2679阅读:1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产生真空的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铝厂电解车间进行真空抬包吸铝时能产生真空的引射器,属于产生真空的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铝厂电解车间经常采用真空抬包吸铝技术进行吸铝,现有的这种真空抬包吸铝技术在产生真空时不但要配置压缩空气,而且还需要配置真空系统,这样使得电解车间的设备复杂、使用不方便,并且其产生的真空不稳定,真空度的大小不可调节,因此,现有的产生真空的装置在使用时其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持续产生较稳定的真空度,有一定调节范围的引射器,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它由压缩空气接口(1)、引射入管(2)、压紧螺栓(3)、球形套(4)、喷嘴(5)、引射套管(6)、螺栓(7)、喇叭管(11)、排气套筒(12)、消音器(13)和消音套筒(14)组成,引射入管(2)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接口(1)密封相连,另一端与喷嘴(5)密封连接并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压紧螺栓(3)套在引射入管(2)上并与球形套(4)连接;引射套管(6)的一端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一端与喇叭管(11)密封连接;排气套筒(12)与消音套筒(14)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引射器采用喷射原理形成真空,当其工作时,压缩空气由压缩空气接口进入到引射入管中并通过喷嘴喷射到喇叭管中,压缩空气的压力越大,则喷嘴的气流喷射速度越快,并且压力大,气量大,则球形套形成真空就越快,其真空度就越大,当压缩空气气流进入到喇叭管时,气流速度减慢,并通过消音器和消音套筒进行消音,而后从排气套筒的排气管中排出。一般形成真空度的时间只需3分钟左右。通过调整引射套管的内径和喷嘴的内径大小可对真空度的值的大小进行调整。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不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持续产生较稳定的真空度的优点,并且还具有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真空度大小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于铝厂电解车间的真空抬包吸铝使用,也可适用于对真空度大小要求不高的系统和设备。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将引射入管(2)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接口(1)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喷嘴(5)密封连接并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将压紧螺栓(3)套在引射入管(2)上并与球形套(4)螺纹连接;将引射套管(6)的一端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另一端与喇叭管(11)密封连接;将排气套筒(12)与消音套筒(14)通过螺栓(7)连接即可。在安装时一定要保证各密封连接处的密封性,其中压缩空气接口(1)与引射入管(2)、引射入管(2)与球形套(4)、引射入管(2)与喷嘴(5)、引射套管(6)与球形套(4)、引射套管(6)与喇叭管(11)均通过螺纹密封连接。在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球形套(4)与设备的真空接口相连。
喷嘴(5)与引射套管(6)之间的距离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其调整的距离为0~20mm,在调整后应做出记号并用压紧螺栓(3)锁紧,以便得出所需的真空度。
在使用时,当引射套管(6)的内径确定后,可根据需要更换喷嘴(5),喷嘴的内径可做成φ11、φ10、φ9三种规格,同时需要相应调整喷嘴(5)与引射套管(6)之间的距离。使用时对压缩空气的要求为工作压力0.6Mpa气量~5m3/min,则本实用新型可达到的真空度约为42000Pa(或450mmHg)。
权利要求1.一种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压缩空气接口(1)、引射入管(2)、压紧螺栓(3)、球形套(4)、喷嘴(5)、引射套管(6)、螺栓(7)、喇叭管(11)、排气套筒(12)、消音器(13)和消音套筒(14)组成,引射入管(2)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接口(1)密封相连,另一端与喷嘴(5)密封连接并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压紧螺栓(3)套在引射入管(2)上并与球形套(4)连接;引射套管(6)的一端与球形套(4)密封相连,一端与喇叭管(11)密封连接;排气套筒(12)与消音套筒(14)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射器,它由压缩空气接口、引射入管、压紧螺栓、球形套、喷嘴、引射套管、螺栓、喇叭管、排气套筒、消音器和消音套筒组成,引射入管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接口密封相连,另一端与喷嘴密封连接并与球形套密封相连,压紧螺栓套在引射入管上并与球形套连接;引射套管的一端与球形套密封相连,一端与喇叭管密封连接;排气套筒与消音套筒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不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持续产生较稳定的真空度的优点,并且还具有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真空度大小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于铝厂电解车间的真空抬包吸铝使用,也可适用于对真空度大小要求不高的系统和设备。
文档编号B22D41/00GK2785761SQ200520200150
公开日2006年6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1日
发明者姜奉新, 孔丽珍, 冯小兰, 楚文江 申请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