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26967发布日期:2018-10-09 23:12阅读:23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高强塑积冷轧汽车用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对汽车保有量增加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汽车工业在提高安全性、燃油经济性、耐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汽车轻量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先进高强钢作为汽车车身结构件的制造材料,可以在保证结构件高安全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零件质量,从而实现汽车的轻量化与节能减排。

实际上,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最早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第一代汽车钢包括主要包含双相钢(dp)、马氏体钢(mart)、复相钢(cp)、if钢、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等钢种,但是15gpa·%的强塑积水平无法满足新时代汽车轻量化的要求。第二代汽车钢强塑积可达60gpa·%,如孪晶诱导塑性钢(twip)、奥氏体不锈钢等,强塑积可达60gpa·%以上,但是其合金含量高、生产工艺控制困难,导致其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第三代汽车钢以高硬度的马氏体、纳米析出强化的铁素体或是超细晶的铁素体为基体,充分发挥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和超细晶多相基体组织应力应变协调效应,强塑积在30gpa·%以上,典型代表钢种包括中锰钢、trip钢等。目前,这种高强度、高成形性、高性价比的第三代汽车用钢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专利申请号为201611262468.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强塑积冷轧trip钢及其制备方法,经冶炼、热轧、冷轧、预淬火、退火等步骤,冷轧钢板的强塑积可达25~33gpa·%。专利申请号为201610927995.5的专利公开c:0.1-0.3%,si:0.3-3.5%,mn:3.0-15.0%,al:1.0-3.5%,v,ti,nb各≤0.2%成分体系的中锰钢经热轧、淬火+回火、冷轧、退火可以得到屈服强度590~970mpa,抗拉强度980~1440mpa,总延伸率30~42%,强塑积40gpa·%以上的钢板。

综上所述,目前的的研究成果多依靠高含量的合金元素甚至稀土元素,或者复杂制备工艺来获得理想的高强塑积匹配,但是随着而来的焊接性和成本问题不可忽略。而本发明的实验用钢成分体系仅为fe、mn、al、c等常规元素,成本较低,同时制备工艺简化为传统冷轧+退火,操作简单,得到抗拉强度960~1052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45gpa·%以上,最大达到59gpa·%的高强韧汽车用钢。满足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合理配比合金元素,精确控制组织状态,优化热处理工艺,从而得到密度低、强度高、塑性优良且成形性良好的冷轧汽车钢板。其密度为6.83~6.94g/cm3,抗拉强度在960~1052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可达45~59gpa·%。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分别为:c:0.40~0.60%,mn:7.5~8.5%,al:2.5~3.5%,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c:0.45~0.55%,mn:7.5~8.0%,al:2.5~3.0%,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al含量优选为2.5~3.0%,降低钢板密度的同时,防止过高al含量促进高温铁素体形成,轧后出现带状组织,热处理后难以消除,影响钢板力学性能;c含量优选为0.45~0.55%,mn含量优选为7.5~8.0%,适当的mn、c元素配比,有利于调控奥氏体含量及其稳定性,保证室温下得到一定含量的残余奥氏体。

进一步地,上述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微观组织为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其中奥氏体含量可以达到38.5%~45.2%(质量百分比),优异力学性能是通过细晶强化、形变强化、相变强化、孪晶强化等多种强化机制综合作用实现的。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高强塑积汽车用钢的制备方法,其工艺流程为:原料准备;冶炼;铸造;锻造;热轧;一次退火;冷轧;二次退火。

进一步地,上述热轧步骤中:热轧前需在1180℃保温2h,开轧温度1100~1150℃,终轧温度850~900℃,6道次轧制成厚度为4.5mm的板材,轧后空冷至室温。

进一步地,上述一次退火步骤中,一次退火的温度范围是650~750℃,时间为1~2h,主要目的为消除内应力,适当降低强度,便于冷轧压下变形。

进一步地,上述冷轧步骤中,冷轧前用3~5%稀盐酸洗溶液酸洗10~20min,冷轧后板厚为2.20~2.25mm,冷轧压下率不得少于50%。

进一步地,上述二次退火步骤中,二次退火的温度范围是700~750℃,时间为30~180min,退火目的在于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性,促进静态再结晶的发生而细化晶粒,提高塑性。

本发明采用成分-组织-性能相互耦合作用的设计理念,提供了一种低密度高强塑积的汽车用高强韧钢,密度仅为6.83~6.94g/cm3,抗拉强度在960~1052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可达45~59gpa·%。具有强度与塑性的良好配合,极大地提高了钢的成形性和碰撞吸收能,合金成分简单,生产成本低,热处理方案易控,符合汽车轻量化发展要求,适于钢铁企业常规化、批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2、3和4制备的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sem组织形貌,其中:(a)为实施例1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的sem形貌图像;(b)为实施例2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的sem形貌图像;(c)为实施例3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的sem形貌图像;(d)为实施例4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的sem形貌图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2、3和4制备的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xrd图谱。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2、3和4制备的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tem形貌图像及衍射光斑。

图5为本发明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所述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分别为:c:0.40~0.60%,mn:7.5~8.5%,al:2.5~3.5%,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所述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分别为:c:0.45~0.55%,mn:7.5~8.0%,al:2.5~3.0%,si:0.1~0.2%,p≤0.02%,s≤0.02%,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一种所述的强塑积大于45gpa·%的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照设计成分分别称取各个原料,依次进行冶炼、铸造和锻造;

步骤2:然后经过热轧、一次退火、冷轧和二次退火,即得到汽车用高强韧钢。

所述热轧前需在1180℃保温2h,开轧温度1100~1150℃,终轧温度850~900℃,6道次轧制成厚度为4.5mm的板材,轧后空冷至室温。

所述一次退火的温度范围是650~750℃,时间为1~2h。

所述冷轧前用3~5%稀盐酸洗溶液酸洗10~20min,冷轧后板厚为2.20~2.25mm,冷轧压下率不得少于50%。

所述二次退火的温度范围是700~750℃,时间为30~180min。

所述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微观组织为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

所述汽车用高强韧钢的密度为6.83~6.94g/cm3,抗拉强度在960~1052mpa,断后延伸率47.0~56.5%,强塑积可达45~59gpa·%。

实施例1

钢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c:0.42%,mn:7.53%,al:2.54%,si:0.15%,余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真空感应炉冶炼后浇铸成锭,将钢锭加热至1200℃保温2h,锻造成钢坯。

将钢坯加热至1180℃保温2h,经6道次热轧成厚度为4.5mm的钢板,终轧温度850~900℃,随后空冷至室温。

将热轧后的钢板在加热炉中进行一次退火,700℃保温30min,空冷至室温。

对本实例所制备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进行相关性能测试,sem组织形貌图像如图1(a)所示,xrd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奥氏体含量为40.5%;根据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将热处理后钢板加工成标准拉伸试样,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tem透射图像及选取衍射光斑如图4所示。

实施例2

钢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c:0.58%,mn:7.62%,al:3.17%,si:0.14%,余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真空感应炉冶炼后浇铸成锭,将钢锭加热至1200℃保温2h,锻造成钢坯。

将钢坯加热至1180℃保温2h,经6道次热轧成厚度为4.5mm的钢板,终轧温度850~900℃,随后空冷至室温。

将热轧后的钢板在加热炉中进行一次退火,700℃保温60min,空冷至室温。

对本实例所制备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进行相关性能测试,sem组织形貌图像如图1(b)所示,xrd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奥氏体含量为38.3%;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

实施例3

钢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c:0.52%,mn:7.78%,al:2.75%,si:0.18%,余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真空感应炉冶炼后浇铸成锭,将钢锭加热至1200℃保温2h,锻造成钢坯。

将钢坯加热至1180℃保温2h,经6道次热轧成厚度为4.5mm的钢板,终轧温度850~900℃,随后空冷至室温。

将热轧后的钢板在加热炉中进行一次退火,700℃保温180min,空冷至室温。

对本实例所制备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进行相关性能测试,sem组织形貌图像如图1(c)所示,xrd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奥氏体含量为35.2%;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

实施例4

钢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如下:c:0.55%,mn:7.96%,al:2.90%,si:0.12%,余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真空感应炉冶炼后浇铸成锭,将钢锭加热至1200℃保温2h,锻造成钢坯。

将钢坯加热至1180℃保温2h,经6道次热轧成厚度为4.5mm的钢板,终轧温度850~900℃,随后空冷至室温。

将热轧后的钢板在加热炉中进行一次退火,750保温30min,空冷至室温。

表1本发明钢的力学性能

对本实例所制备的高强塑积汽车用高强韧钢进行相关性能测试,sem组织形貌图像如图1(d)所示,xrd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奥氏体含量为48.5%;工程应力-工程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