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8584发布日期:2019-05-15 22:1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



背景技术:

在碳纤维管生产中,碳纤维管的表面经常会出现表面不平整的情况,因此就需要使用到碳纤维管打磨设备。

现有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结构简单,通常通过单磨轮来对碳纤维管表面进行打磨,这种一次性打磨容易造成表面打磨精度不够,且通常打磨室暴露在外,打磨室产生的粉尘会分散到周围,细小的粉尘吸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使用起来不够便捷,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结构简单,通常通过单磨轮来对碳纤维管表面进行打磨,这种一次性打磨容易造成表面打磨精度不够,且通常打磨室暴露在外,打磨室产生的粉尘会分散到周围,细小的粉尘吸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包括底座和抽风机,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滚轮,且底座顶部左侧设置有液压装置,所述液压装置与液压杆相连接,且液压杆右侧顶端内部设置有弹簧,且弹簧与限位件相连接,同时限位件贯穿液压杆右侧顶端侧面,所述底座顶部右侧设置有外壳,且外壳内部设置有第一下挡板,且第一下挡板转动连接有粗磨轮,所述第一下挡板右侧设置有第二下档板,且第二下档板转动连接有细磨轮,同时粗磨轮右侧和细磨轮左侧均转动连接有皮带传动组,所述外壳顶部转动连接有掀盖,且掀盖内部设置有第一上挡板,所述第一上挡板右侧设置有第二上挡板,且掀盖两侧底部、第一上挡板和第二上挡板底部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外壳两侧顶部、第一下挡板顶部和第二下档板顶部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掀盖前侧设置有子扣,且子扣与母扣相连接,同时母扣设置在外壳前侧,所述外壳底部与吸尘管相连接,且吸尘管与储尘室相连接,同时储尘室与滤芯相连接,所述抽风机与滤芯相连接,且抽风机底部贯穿底座底部。

优选的,所述弹簧与限位件组成伸缩机构,且伸缩机构的伸缩距离小于弹簧的初始长度。

优选的,所述外壳与掀盖组成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180度。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和掀盖的顶部均为网孔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下挡板、第二下档板、第一上挡板和第二上挡板均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下挡板之间转动连接有2个粗磨轮,2个第二下档板之间转动连接有2个细磨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横截面积和第二限位槽的横截面积相等,且第一限位槽的横截面和第二限位槽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同时第一限位槽的中心点和第二限位槽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

(1)设置有滚轮、液压装置、外壳、第一下挡板、第二下档板、第一上挡板、掀盖、第二上挡板、粗磨轮、第二下档板和细磨轮,打开掀盖后,可以将需要进行打磨的碳纤维管右端放置在左侧第一下挡板顶部的第二限位槽中,将碳纤维管左端镶嵌在液压管右侧顶端,限位件表面是光滑材质,关闭掀盖,第一下挡板顶部和第一上挡板底部相接触,第二下档板顶部与第二上挡板底部相接触,将打磨空间分割成半密封的空间,确保打磨时的粉尘不会轻易泄露,且通过2个粗磨轮和2个细磨轮带动碳纤维管转动并进行打磨,提升打磨的效率及精度;

(2)设置有吸尘管、储尘室、滤芯和抽风机,外壳的底部和掀盖的顶部均为网孔结构,通过抽风机带动空气由掀盖的顶部进入并从外壳的底部进入到吸尘管和储尘室内,并穿过滤芯,在此过程中,空气带动细小的粉尘进入到储尘室内,粉尘被滤芯过滤并储存在储尘室中,杜绝粉尘外漏的同时确保打磨空间内保持清洁,使用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外壳的右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液压杆顶部的右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皮带传动组的左侧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滚轮,3、液压装置,4、液压杆,5、弹簧,6、限位件,7、外壳,8、第一下挡板,9、粗磨轮,10、第二下档板,11、细磨轮,12、皮带传动组,13、掀盖,14、第一上挡板,15、第二上挡板,16、第一限位槽,17、第二限位槽,18、子扣,19、母扣,20、吸尘管,21、储尘室,22、滤芯,23、抽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包括底座1、滚轮2、液压装置3、液压杆4、弹簧5、限位件6、外壳7、第一下挡板8、粗磨轮9、第二下档板10、细磨轮11、皮带传动组12、掀盖13、第一上挡板14、第二上挡板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子扣18、母扣19、吸尘管20、储尘室21、滤芯22和抽风机23,底座1底部设置有滚轮2,且底座1顶部左侧设置有液压装置3,液压装置3与液压杆4相连接,且液压杆4右侧顶端内部设置有弹簧5,且弹簧5与限位件6相连接,同时限位件6贯穿液压杆4右侧顶端侧面,底座1顶部右侧设置有外壳7,且外壳7内部设置有第一下挡板8,且第一下挡板8转动连接有粗磨轮9,第一下挡板8右侧设置有第二下档板10,且第二下档板10转动连接有细磨轮11,同时粗磨轮9右侧和细磨轮11左侧均转动连接有皮带传动组12,皮带传动组12设置在底座1内侧顶部,且皮带传动组12顶部贯穿底座1顶部,外壳7顶部转动连接有掀盖13,且掀盖13内部设置有第一上挡板14,第一上挡板14右侧设置有第二上挡板15,且掀盖13两侧底部、第一上挡板14和第二上挡板15底部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6,外壳7两侧顶部、第一下挡板8顶部和第二下档板10顶部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7,掀盖13前侧设置有子扣18,且子扣18与母扣19相连接,同时母扣19设置在外壳7前侧,外壳7底部与吸尘管20相连接,且吸尘管20与储尘室21相连接,同时储尘室21与滤芯22相连接,抽风机23与滤芯22相连接,且抽风机23底部贯穿底座1底部。

本例的弹簧5与限位件6组成伸缩机构,且伸缩机构的伸缩距离小于弹簧5的初始长度,当碳纤维管左端镶嵌在液压杆右侧顶部时,限位件6在弹簧5的作用下紧贴碳纤维管内壁,且限位件6表面呈弧形的光滑结构,有效减小碳纤维管与液压杆的接触面积,减小碳纤维管在转动时受到的阻力,且帮助保持碳纤维管在转动时保持平稳。

外壳7与掀盖13组成转动机构,且转动机构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180度,通过外壳7与掀盖13相互连接,确保打磨空间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有效减小粉尘外漏的情况。

外壳7的底部和掀盖13的顶部均为网孔结构,便于空气从掀盖13的顶部进入并穿透外壳7的底部,带动粉尘进入到储尘室21内,帮助保持打磨空间内的清洁,使用更加环保。

第一下挡板8、第二下档板10、第一上挡板14和第二上挡板15均设置有2个,且2个第一下挡板8之间转动连接有2个粗磨轮9,2个第二下档板10之间转动连接有2个细磨轮11,通过2组打磨轮在对碳纤维管进行两次打磨的同时带动碳纤维管进行转动,提高打磨效率和打磨质量。

第一限位槽16的横截面积和第二限位槽17的横截面积相等,且第一限位槽16的横截面和第二限位槽17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同时第一限位槽16的中心点和第二限位槽17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第一限位槽16和第二限位槽17相互连接后形成一个圆形的限位孔,确保碳纤维管在打磨时不会产生位移,使用更加安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具有抑尘效果的碳纤维管打磨设备时,首先将子扣18与母扣19断开连接,向上打开掀盖13,将需要进行打磨的碳纤维管右端放置在外壳7左侧的第二限位槽17和左侧的第一下挡板8顶部的第二限位槽17上,使碳纤维管左端与2个粗磨轮9表面相接触,将碳纤维管的左端镶嵌在液压杆4右端,此时3个限位件6在弹簧5的回弹作用下紧贴碳纤维管左端内壁,关闭掀盖13,将子扣18与母扣19重新连接,接通外部电源,启动皮带传动组12,带动2个粗磨轮9和细磨轮11开始做同向转动,启动液压装置3,通过液压杆4推动碳纤维管开始向右开始移动,转动的粗磨轮9开始对碳纤维管表面进行打磨并带动碳纤维管进行转动,在碳纤维管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粗磨轮9和细磨轮11对碳纤维管的表面进行2次打磨,启动抽风机23,带动外部空气从掀盖13顶部进入到打磨空间内并带动打磨时产生的粉尘穿过外壳7底部进入到吸尘管20和储尘室21内,滤芯22将粉尘过滤并留在储尘室21中,当碳纤维管的右半部打磨结束后,打开掀盖13,再对碳纤维管的左半部进行打磨,当碳纤维管表面均打磨完毕后,关闭电源,将打磨完毕的碳纤维管取出即可,使用结束后,将储料仓23内储存的塑料颗粒收集使用即可,这就完成整个工作,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