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4537发布日期:2020-06-30 19:5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锌合金压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成型,大多数压铸铸件都是不含铁的,例如锌、铜、铝、镁、铅、锡以及铅锡合金以及它们的合金,根据压铸类型的不同,需要使用冷室压铸机或者热室压铸机,铸造设备和模具的造价高昂,因此压铸工艺一般只会用于批量制造大量产品,制造压铸的零部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这一般只需要四个主要步骤,单项成本增量很低,压铸特别适合制造大量的中小型铸件,因此压铸是各种铸造工艺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同其他铸造技术相比,压铸的表面更为平整,拥有更高的尺寸一致性。

锌合金是以锌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常加的合金元素有铝、铜、镁、镉、铅、钛等低温锌合金,锌合金熔点低,流动性好,易熔焊,钎焊和塑性加工,在大气中耐腐蚀,残废料便于回收和重熔,但蠕变强度低,易发生自然时效引起尺寸变化,熔融法制备,压铸或压力加工成材,一般是使用锌合金快速成型机来对锌合金进行压铸。

现有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中,模具固定基座是该装置里面重要的组成结构,起到对模具固定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模具固定基座一般是使用夹具来对模具直接进行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并不牢固,而且可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晃动,影响模具的生产质量,同时在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现有的模具固定基座多采用一体成型,不具备散热性能,使得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所以需要一种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具备固定牢固,散热性好等优点,解决了以往的装置固定不牢固,散热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包括底座,底座正面的中央开设有固定孔,底座正面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底座正面靠近顶部、底部和左侧、右侧的位置处均开设有限位槽,底座正面靠近顶部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电机防护盒内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滚珠丝杠,滚珠丝杠远离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滚珠丝杠的表面滑动连接有螺母,螺母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正面靠近右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柱,加强柱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弹簧,弹簧远离第二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防滑垫,底座的背面开设有散热槽,底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支撑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其中底座正面靠近底部左右两侧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底座正面左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底座正面右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一次性能对多个模具进行固定,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其中弹簧为十二个,弹簧以第二固定板的左侧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得该装置在对模具进行固定之后,能够吸收压铸时产生的震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其中加强柱为“x”型结构,加强柱以第一固定板的左侧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整体的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得该装置能够更加牢固的对模具进行固定,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其中支撑柱为八个,支撑柱以底座内部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该装置拥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相比于以往的装置,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其中散热槽为七个,散热槽以底座背面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的散热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电机防护盒,配合滚珠丝杠,以及螺母,使得该装置可以自动对模具进行固定,且可固定不同大小的模具,结构简单,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板,配合加强柱,以及第二固定板,使得该装置整体的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得该装置能够更加牢固的对模具进行固定,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弹簧,配合固定块,使得该装置在对模具进行固定之后,能够吸收压铸时产生的震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的散热槽,配合支撑柱,以及散热片,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该装置拥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相比于以往的装置,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滚珠丝杠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固定孔;3、限位槽;4、螺纹孔;5、电机防护盒;6、限位块;7、滚珠丝杠;8、螺母;9、支撑板;10、第一固定板;11、加强柱;12、第二固定板;13、弹簧;14、固定块;15、防滑垫;16、散热槽;17、支撑柱;18、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锌合金快速成型机的模具固定基座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正面的中央开设有固定孔2,底座1正面的四角均开设有螺纹孔4,底座1正面靠近顶部、底部和左侧、右侧的位置处均开设有限位槽3,底座1正面靠近顶部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5,电机防护盒5内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滚珠丝杠7,滚珠丝杠7远离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限位块6,滚珠丝杠7的表面滑动连接有螺母8,螺母8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正面靠近右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10,第一固定板10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加强柱11,加强柱11远离第一固定板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3,弹簧13远离第二固定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4,固定块14的左侧固定连接有防滑垫15,底座1的背面开设有散热槽16,底座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7,支撑柱1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片18。

底座1正面靠近底部左右两侧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5,底座1正面左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5,底座1正面右侧靠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处也均固定连接有电机防护盒5,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一次性能对多个模具进行固定,提高了生产效率。

弹簧13为十二个,弹簧13以第二固定板12的左侧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得该装置在对模具进行固定之后,能够吸收压铸时产生的震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加强柱11为“x”型结构,加强柱11以第一固定板10的左侧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使得该装置整体的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得该装置能够更加牢固的对模具进行固定,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支撑柱17为八个,支撑柱17以底座1内部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该装置拥有良好的散热性能,相比于以往的装置,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散热槽16为七个,散热槽16以底座1背面的水平横向均匀布置,该结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该装置的散热性能。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工作人员现将模具放置在限位槽3内,底座1上一共有四个限位槽3,该装置可以一次性对四个模具进行固定,放置好之后,启动电机防护盒5内的电机,带动滚珠丝杠7转动,从而带动螺母8移动,以底座1正面靠近上方的限位槽3为例,左右两侧的螺母8分别向限位槽3方向移动,带动固定板移动,从而将模具固定在两个固定块14之间,防滑垫15能够增加该装置与模具之间的摩擦力,预防模具滑动,弹簧13能在该装置启动的时候吸收震动力,预防震动对模具生产产生影响,能够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底座1底部的散热槽16,以及底座1内部的散热片18,增加了该装置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该装置在生产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